• 沒有找到結果。

康原的生平簡介

因外型頗似唱紅閩南語歌曲--「燒肉粽」的郭金發,加上喜唱台語歌,渾厚 富磁性的歌聲,讓康原享有「文壇郭金發」的稱號。初見康原,粗獷的外表,熱 情待客的豪氣,很難與他早期感性的散文創作聯想一起,文字中流露出的細膩筆 調,更不像是如此一個漢子的手筆,但在言談及接觸中,康原散發出來的自然魅 力,就像他在報導文學中流露出的恬淡之情,果然讓人感受他那獨特的文藝氣息。

康原,本名康丁源,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二十日生於今彰化縣芳苑鄉漢寶村,

父親康天權,母親陳美女,家中並不富裕,是個樸實的務農家庭,但因有個會說 書也愛說書的爸爸,讓康原聽書愛書,文學啟蒙早。畢業於漢寶國民小學之後進 入秀水農校五年制綜合農業科就讀,這時的音樂老師--施福珍先生,引領他走入 音樂世界,並參加管樂隊擔任指揮,埋下日後囝仔歌創作的伏筆。康原的求學路 不算順遂,他「坎坎坷坷,斷斷續續完成學業」(214 頁) 家庭也非書香門第,

文學素養全靠自我淬勵、啟發而來。

在當時的時代,務農生活是窮苦的,但康原囝仔歌中傳達的卻多是樂觀歡 樂的童年記憶:走斗箍、行包棋、閹閣雞、放風車、爌土窯、掠沙豬、灌土猴……

康原記憶中的童年是一個遊戲的童年,這些美好的回憶串成日後創作的靈感泉 源,繫上對家鄉繾綣之情,表現出天真浪漫的鄉土情懷,屢見對舊有生活嚮往的 真切抒發。

不似天蠍座的深沉內斂、沈默寡言,相反的,喜愛與人交遊的他,熱情、

熱愛生命,是一個樂天主義者;率直、天真的性格讓他廣受歡迎;反應靈敏,行 動敏捷,想到什麼就立刻化為行動。如此不拘小節的個性,林雙不曾在《最後的 拜訪》中評道:經過長達八九年的密切交往,我所了解的康原,基本上是ㄧ個感 性重於理性的人。由於感性重於理性,他坦率、豪爽、愛交朋友、不懂得計較利

害,卻也盲撞、馬虎、大而化之、無法細密考量。(1 頁)如此樂暢的個性表現 在文字工作的熱愛上,奠定了康原在彰化文學界龍頭的地位。

  或許出生在天蠍尾,射手頭的關係,個性上表現是射手的積極熱情,而蠍子 謹慎且深思熟慮,能掌握事物本質,且一旦確立目標就往前衝的特質,這不畏艱 苦的「台灣牛」精神,顯現在創作上,尤其報導文學的考察,十足看出他的堅決 而擇善固執及實事求是精神。

  1965 年與高中同學姚金足結婚,之後育有二女一男。這一家父子四枝筆,

各唱各的調,更為文壇津津樂道:大女兒康玲玫一邊攻讀電機博士,一邊還用「寧 馨兒」的筆名寫小說,出版一本短篇小說集;長子康乃仁以「阿仁」為筆名,出 版兩本小說集;小女兒康玲紋也不讓哥哥姐姐專美於前,以「小馨子」為筆名寫 作散文。康原鼓勵子女創作,自己亦不懈怠的口耕筆耘。退役之後應聘台東農校 擔任圖書館員,康原說:「圖書館豐富他的人生,也開啟了文學創作之路。」之 後又由台東農工調職彰化高工服務,康原這時發行了第一本散文集《星下呢喃》,

筆耕不歇的康原,之後又陸續出版《霧谷散記》7、《煙聲》8、《生命的旋律》

等散文集,屢屢獲得文學獎項的肯定。在彰工任教期間,認識詩人林亨泰先生9 , 小說家賴賢穎先生,對他之後的鄉土文學創作影響頗深;這期間,又與音樂家李 景臣先生學習管樂,更加強其音樂素養。文學的琢磨加上對音樂的感受敏銳,表 現在囝仔歌的創作上如魚得水。

  康原在出版《生命的旋律》散文集後,創作面臨無法突破的困窘,作家的自 我期許讓他屢思破繭,卻缺乏方向而陷入焦慮。直到調回故鄉--彰化高工(師大附 工),結識林亨泰、吳慶堂、賴賢穎等人,他試著將創作之路轉向關懷土地及鄉 野小人物。1984 年《明亮的眸》10、《最後的拜訪》等類報導文學性的散文集出 版,終於驚喜發現他的文風丕變。他將筆鋒轉向鄉土關懷,訴求點也從「小愛」

到「大愛」。1995 年服務教育界滿 25 年申請退休,轉任賴和紀念館館長,這兩 年期間,除執行賴和文教基金會的各項計畫之外,康原一直思考要如何使賴和精 神走進民間,讓殖民統治下的台灣人民認識賴和,並透過閱讀賴和作品喚醒台灣 意識。他著手規劃了「台灣文學教師研習營」,邀集中小學教師參與,使教師們

7此散文集榮獲青溪新文藝獎散文金環獎。仲揚認為此本散文集流動著三層面的哲思:「一是人 生的體驗,也就是生命過程中的閱歷;二是學識的涵養,從古人的經驗累積充實自己的學問;三是自 然的啟發,由大自然界的精神引發出靈性的天機。」(仲揚,《台灣日報》〈《霧谷散記》讀後〉,1977 年 1 月 10 日,副刊)。

8 獲七十七年度青溪新文藝散文類「金環獎」。

9 康原為林亨泰先生寫了一本《八卦山下的詩人.林亨泰》,(台北市:玉山社)。在〈啟蒙與見證〉

一文中,曾寫道:「磺溪地區以擁有這樣一位知性詩人為榮,有此一冷靜、睿智的前衛詩人,做為我 們的典範,當作後輩學習的目標……」

10 字語雕琢明顯較少,書寫的是一些由日常瑣碎的人事物,苦苓如此說:「作者對於某些人事即使 只有微小的感觸,也能在瞬間加以捕捉,然後相當精確的傳達出去。」(苦苓, 〈明亮的眸〉,收於

從接觸台灣文學中了解台灣的歷史與人文,再透過這群教育工作種子,將台灣文 學的精神教育傳給下一代。知悉傳媒的力量不容小覷,他積極透過廣電台的訪 談,製作「台灣文化列車」系列專題,並在公益頻道主持「文化列車」節目,傳 播原鄉的文化及台灣精神。工作使命加上自我砥礪,他立下鄉土追尋之路的目 標,鄉土文學作品多達數十餘本,在此不贅述。

這些年來,康原對鄉土教育推展工作的付出是有目共睹的,涉足兒童文學界 的成就也日益發光:一九九三年在中華民國青年企業社邀請下,演講「咱來念歌 詩」;在彰化縣文化中心書香之旅活動中,以「書香、故事與童歌」為題,作了 三十場的講座;目前擔任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文化系列」巡迴講座,講「傳唱 台灣文化」與「說唱台灣囝仔詩歌」,共二十一場。在說說唱唱中,康原重現台 語囝仔詩歌之美;除了演講,還受邀擔任彰化縣各項兒童詩創作比賽及鄉土語文 競賽的評審。講座、活動舉辦一場又一場,康原寫作的志業也不稍停墜:一九九 六年與施福珍合作「囝仔歌的故事」系列作品,連續得到兩屆金鼎獎的肯定,之 後出版《漢寶村之歌》,與路寒袖等人,共同創作《六0年代台灣囝仔—童顏童 詩與童歌》、又陸續完成《台灣囝仔歌謠》、《台灣囝仔的歌》等作品,並與彰化 縣頂番國小合唱團合作,在彰化縣政府及員林演藝廳發表《台灣囝仔的歌》二十 首創作作品。

將鄉土文學與兒童文學做結合,完整呈現在地文化,這是康原的文學成就,

也是令人肯定的文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