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節 日本響應印太戰略

第四節 建構主義觀點下的權⼒政治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1

益建構合作。特別是2013 年中共提出的「一帶一路」(One Belt One Road, OBOR) 戰略後,越南在面對中共企圖以區域合作的手段、塑造新的金融制度與區域霸權 地位、又同時以官方共同組成磋商小組與越南共商南海爭議的情況下,越南對中 共經濟依賴,以及經貿合作上的需求,可能將其無法採取全面以及直接抗衡中共 的戰略。

第四節 建構主義觀點下的權⼒政治

本章在第一節討論了「美國因素」對菲中關係的影響,發現艾奎諾三世時期 的菲律賓之所以會對中共採取相當強硬的對抗態度,是因為美國在歐巴馬的亞太 再平衡戰略下加深了美菲軍事合作的強度與密度,最明顯的例子即是2014 年美 菲《強化防務合作協議》的簽署、以及2016 年由菲律賓最高法院宣布協議合憲,

為美軍在南海的部署與行動增添了合法性。另一方面也顯示,只要美國圍堵中共 的企圖心愈強,則認知到美國戰略企圖的盟邦,如菲律賓,就愈勇於對中共採取 抗衡的政策。但杜特蒂上台以後隨即改變了這一點,接著川普的上台也替美國的 亞太再平衡劃上休止符,故當前的美菲關係是否會導致菲律賓對中共的政策受到 權力政治的影響,還有待觀察。

第二節則討論日本在川普上台後積極響應美國在「亞太再平衡」之後的新亞 洲戰略布局「印太戰略」,印太戰略將大國合作的範圍從亞太擴大到印度洋,是 一個聯合了美、日、印、澳四國以及東協國家的力量,在經濟上應對中共的「一 帶一路」,在軍事上圍堵中共在南海的擴張行為。由於南海的自由航行的維護,

關係到東亞國家以及印度的海上「生命線」的利益,因此具有地緣戰略優勢的南 海小國如菲律賓、越南等均成為印太大國們拉攏的對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2

前兩節都點出了菲「中」關係背後的大國政治運作。美日等大國為了維持它 們自身的地區優勢,防止中共擴張威脅到它們的利益,除了共同合作圍堵中共以 外,也會在經濟上援助南海小國、軍事上協助建設南海小國的安全力量。而越南 與菲律賓有著極為相似的情況,本文在第三節對越南對中共採取的政策進行討論,

縱整出越南在大國政治下將透過(一)強化自身的經濟與軍事實力;(二)在南 海的自然資源開發引入大國,使大國必須為了自身的利益而站在越南一邊,的兩 種手法來增加對中共外交上的政策自主性。越南對中共的南海政策與菲律賓相較 似乎更具彈性,而越南也更傾向於採取對抗中共的態勢。筆者認為,主要有兩個 原因造成菲越兩國對中共政策的差異:(一)共產國家的政策延續性;(二)位 於與中共接壤的中南半島,在地緣戰略上對中共的威脅更大。

本文研究發現,無論是菲「中」之間、或是越「中」之間討論權力政治的因 素,多數研究都從權力政治的角度去看事情,而非用建構主義的觀點去解釋南海 小國對中共的政策。這是因為對大國而言,東協國家無論在經濟或軍事實力上都 與中、美、日等差異懸殊,也不考慮國際機制、規範與文化等社會結構的影響力,

從戰略的根本上弱化了東協框架對中共的行為產生的作用。再者,中共與東協國 家的合作,在大國來看,其實是中共的權力擴及東協的象徵,而非是東協框架約 制了中共對東協國家的強勢政策。

但這並非是說,建構主義不能解釋權力政治,而是必須由小國的角度來看權 力政治的因素,透過建構主義的觀點分析小國在大國陰影之下,如何做出符合其 利益的外交決策。以建構主義的角度來看,其實是國家認同左右了國家決策者對 於外部環境的認知,一旦透過與他國互動、及自我反思來建構自身之後,則國家 必須在戰略上與現實主義及自由主義對話,而當自我認同經過決策者及國內環境 取得共識而加以定義後,就形成了一個可以用來篩選的認知過濾網,進行國家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3

為的現實考慮,而經濟利益、或國際建制與規範只是中介變數,會強化或削弱既 有的因果關係。62 換句話說,是建構主義的國家認同從根本上決定了一國的外交 政策。對小國而言,是否懼怕潛在的敵人可作為國家認同的關鍵組成,拿來當作 一國戰略選擇的指標,國家因此有投好、調適、避險、以及抗衡等四種選項。透 過施正鋒在其研究中整理的決策光譜(見圖5-5)可以看出,無論是菲律賓或越 南,它們對中共的南海政策是傾向於經濟獲利的「投好」或軍事安全的「抗衡」,

其實都源自於對中共恐懼的一種國家認同組成要素。

圖5-5 小國因畏懼感認知而產生的決策光譜

資料來源:施正鋒,〈國際政治中的小國〉,《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3 卷第 4 期,2017 年,頁12。

至於其他的認同要素,可以從小國面臨的內部與外部環境進行二階層次的分 析,內部因素包括地緣、戰略地位、國家發展程度、社會凝聚力、國家政體與軍 備等;外部條件則包括經貿互賴、軍事同盟、外交關係、國際組織、國際法與國 際體系等。對越南而言,它佔領南海島礁而得的地緣優勢、國內的排華運動、經 濟成長的速度與共產專制的政體形成了國家的內部認同。與中共的經貿互賴、與

62 施正鋒,〈國際政治中的小國〉,《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 13 卷第 4 期,2017 年,頁 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4

美日的軍事合作、以及作為東協組織成員進行區域經濟整合等則建構了越南的外 部認同,進而令它對中共的南海政策一直在有限合作與抗衡這兩種策略之間擺盪。

而菲律賓的內部認同建構因素,則是人民對「有感」經濟成長的期待、毒品 氾濫、族群與宗教紛爭帶來的恐怖主義問題、民主貧困、家族政治等。外部條件 則與越南十分相似,有東協區域經濟整合、與中共的經濟互賴、與美日的軍事合 作等,但菲律賓的內部環境構成一種傾向關注國家內政問題的認同。而菲律賓自 艾奎諾三世政府時期就將大量的軍力投注在打擊國內恐怖主義與毒品問題,杜特 蒂政府相較於艾奎諾三世政府而言,又更積極而強力地打擊國內的毒品氾濫,因 此而建構的國家認同傾向關注內政與經濟發展,故而對中共的身分認同上,也更 重視它能帶來的經濟利益,進而導致了決策者的理念改變、也就是杜特蒂政府對 中共的政策轉向。

其實,不管是越南或菲律賓,都在尋求外交政策上的更多自主性,越南透過 引入各方勢力進入南海自然資源的競逐,讓大國也必須關心越南的安全,站在越 南這一邊,讓越南選擇與中共合作或抗衡的政策靈活性增加。而菲律賓在艾奎諾 三世時期是要避免在中共的強硬態勢下屈服,在杜特蒂時期則是要避免外交上處 處受美國的牽制,成為大國的馬前卒。而東協框架下的制度、規範與文化正是符 合了菲律賓與越南的需求,它們認同尊重各國獨立自主外交的「東協模式」。而 當中共加入東協區域經濟整合時,透過東協的各種機制,菲律賓與越南得以與中 共在同等地位上進行對話。這顯示出東協的區域整合模式對國家認同與行為具有 建構的作用,而區域整合模式下的小國行為也較能為建構主義所解釋。

從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最符合小國利益的政策選項是區域合作,一方面得 以令區域成員在可能的範圍內,針對不同議題做鬆散的協調與合作,比如社會、

文化甚或經濟層面,以防止大國祭出分而治之的手段。體現在南海問題上,也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5

是指更強的東協區域合作,可以避免中共透過雙邊協調的方式讓東協成員對南海 的立場更加分歧,而再次發生類似於2016 年東協外長會議聲明難產的情況。

總而言之,本文主張建構主義的觀點也能解釋菲「中」南海政策背後的「權 力政治」因素,並認為這是建構菲律賓國家身份認同的要素。就目前的菲「中」

合作來看,美日的「印太戰略」將在「亞太再平衡」之後持續影響杜特蒂政府面 臨的國際環境,同時影響中共的外在國際環境,因而為杜特蒂對中共的談海政策 投下變數。但由於菲「中」已經在東協框架下相互建構了一種持續深化合作的認 同與行為模式,短期間或許不太可能因大國的權力政治影響而終止合作的關係。

即便之後杜特蒂政府再次產生了對中共的政策轉向,倒向了美日一方,吾人依然 可以透過建構主義去分析觀察,是什麼樣的權力政治因素改變了菲律賓的國家認 同,進而影響了杜特蒂政府的決策。

第五節 小結

本章的目的在於,透過分析美日等大國在南海的戰略,來討論菲律賓是否會 在大國政治的影響之下,改變其對中共的政策。第一節與第二節的分析都顯示了 美日對菲律賓的援助是為了避免讓中共的權力擴張到東協國家,換句話說就是在 拉攏東協國家,避免它們倒向中共。在川普的「印太戰略」推行下,權力政治的 因素確實會為菲「中」目前的合作關係投下變數。

但本文在第三節分析了越南的南海政策,發現越南透過引入大國涉入南海自 然資源的開發等方式,讓自身掌握一定程度的對中共政策自主性,但同時與中共 保持密切的合作以及頻繁的領導人互訪。這顯示小國的外交決策確實會被權力政

但本文在第三節分析了越南的南海政策,發現越南透過引入大國涉入南海自 然資源的開發等方式,讓自身掌握一定程度的對中共政策自主性,但同時與中共 保持密切的合作以及頻繁的領導人互訪。這顯示小國的外交決策確實會被權力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