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貳章 建構主義的理論與應用

承緒論所述,本文從建構主義的觀點,解釋菲律賓對中共的南海政策,從艾 奎諾三世到杜特蒂兩任政府之間發生的變化,認為菲律賓從「聯美制中」到「遠 美親中」的外交政策轉向,是基於行為者對認知「利益」的改變以及國際社會對 於南海區域行為者身分的建構所導致的。這幾個重要的行為者包括菲律賓、中共、

美國以及東協。而過去,已經有許多東南亞區域研究採用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東 協及其成員身分的建構、以及東協共同體建構,本文將東協視為建構行為者身分 的關鍵,亦即:東協有多大的程度影響菲律賓與中共對南海政策的目標設定與執 行?「東協」在區域整合中建構出的理念、規範和認同是否影響了菲律賓對中共 的南海政策主張,從艾奎諾三世到杜特蒂的兩任政府之間,是否進行了相關的政 策調整?而東協的機制又在菲律賓的南海決策上扮演了何種角色?

第⼀節 建構主義的基本假設

首先,建構主主張國際體系屬於一種觀念分配的體系,1 非現實主義所主張 的權力分配體系。雖然它接受現實主義的部份假設,例如:國際體系處於「無政 府」的狀態、國家是國際社會中主要的行為者、國家是單一理性的行為主體等,

2 但國際體系的本質是一個社會結構,此結構包括物質與理念兩種要素,物質層 面包括武器、人口、地緣等因素,但透過物質而生的期待和認知,則是一種建構 社會結構中更重要的理念要素。

1 袁易,〈社會建構論:Onuf、Kratochwil 和 Wendt 的建構主義世界〉,《國際關係理論》,民國 100 年 1 月,頁 360。

2 楊永明,〈國際關係理論〉,《國際關係》,2010 年 6 月,頁 8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社會建構主義的美國學者 Alexander Wendt 重視理念(idea)在國際關係中發 揮的作用,他所提出的建構主義基本假設即是:認為國際社會是一種社會結構,

由共享知識(shared knowledge)、物質資源(material resources)及實踐(practice)組成,

強調在國際政治領域中:(一)共享知識及文化的重要性,其具體形態包括規範、

規則、制度、意識型態、組織和威嚇體系等,也就是國家在國際議題環境中共同 具有的理解和期望(intersubjective understand and expectation),並會建構行為體(國 家)的身分(identity)和利益。此處的「身分」不是客觀的存在,而是行為體與其 外在環境在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的互動過程中建構出來的。3(二)物質 資源雖然也限制了行為體的行為,但 Wendt 認為只有透過社會結構對物質賦予 意義,進而對行為體的行為產生有效的影響。(三)行為體的實踐和互動則會形 成社會結構,這種互動是社會結構存在的基本條件,如果行為體的實踐產生了變 化,就會造成觀念的改變,國際體系結構進而產生變異。4

也就是說,建構主義認為國家(行為體)的身分和利益,是行為體與國際體 系互動、參與國際社會時相互建構的,而「身分」決定「利益」,利益又決定行 為體的行為。行為體之間的關係是友好或敵對,則取決於這些行為體在環境影響 下所建構出的特定身分。國家間的互動過程之中,會形成一種身分、文化或共享 知識(shared ideas)來決定其所處的物質環境的意義,因此國家利益與身分並非先 驗存在的、國際政治的本質也不是純物質性的,而是結構性的,這項結構塑造國 家的利益和身分,進而左右了國家的行為。5

3 林若雩,〈建構主義下東協安全思維的轉變:由依附冷戰霸權、互賴依存到多邊合作〉,發表 於台灣政治學會主辦,「動盪年代中的政治學:理論與實踐」年會暨學術研討會,2009 年 11 月。

4 陳欣之,〈國際關係理論:對現實主義的質疑〉,《國際關係總論(初版)》,2003 年,頁 100。

5 薛力,〈中國對東盟的外交:一種建構主義的剖析〉,《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 116 期,2009 年12 月,頁 2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滿足以上的三個國際結構的基本形成要件(共享知識、物質因素以及實踐)

之後,國家的互動便被建構主義者視為一種「社會化」的過程,因此行為體的行 為不是像理性主義所理解的、以經濟人和效用最大化的方式來行動,而是以社會 人和角色扮演者的面目出現。引入社會學與哲學的建構主義作為一種分析社會現 象的理論,認為行為體的行為嵌入在社會結構之中,其行為受到社會規範的引導。

社會規範不但能規定與限制行為體的行為,而且建構了行為體的身分,使其行為 合法化;同時規範也定義了行為體的利益,由此決定行為體的行為。

也就是說,指當共享知識對國家的身分和利益產生建構時,國家的身分和利 益認知改變、互動的實踐改變了,最終導致國際議題的結構變化。這使得國際體 系中的行為體身分與利益並非一成不變,而會隨時間而改變。換句話說,建構主 義認為國家身處的並非是一種完全物質的環境,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屬於文化與制 度的。文化環境會影響不同類型國家的行為動機,同時影響了國家的基本特徵,

也就是國家認同。6 總而言之,當國家在國際體系結構中與他者互動時,將有三 種因素會影響國家行為,分別是「身分」、「規範」與「文化」。

⼀、 國家「身分」的建構

「身分」(identity)或有學者譯「認同」,或是「自明性」,概念來自社會心 理學,指某行為體所具有的個性與形象之區別,是行為體透過「自我認知」與「其 他者」的互動關係所形成的「自我理解」(self-understanding),用這樣的理解決定

「我是誰」。7 建構主義關注國際社會中行為體的「自我」與「他者」建立積極 的認同關係,在認知上將其他者看成是自我的延伸,而行為體之間存在的移情關

6 前揭書,頁 22。

7 戴萬平,〈泰國對中國外交政策的演變:建構主義的觀點分析〉,《台灣東南亞學刊》第 8 卷 1 期,2011 年,頁 7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係將是建立集體身分的基礎。8 在國際關係建構主義學派的眼中,國家是具有各 種「身分」的行動者,這樣的身分結構是由外在與內在結構建構而成的。其中,

外在結構指國家置身於國際政治環境,此時國家的身分可分為三種:敵人、對手 和朋友,不同的角色會給予國家不同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將會規範國家的外交決 策。而內在結構則是指國家內部的形式,包括共同的文化或國家形式(forms of state),前者指國內政治經濟體制或政權類型(regime types);後者則包括語言、習 慣和宗教,國內政治經濟體制等。而國內的政治發展,如戰爭、革命和制度變遷 等,會改變國內利益團體的權力配置,最有實力的組織或個體會將他們的觀念和 認同加強到法律、政治和社會結構中,使之制度化。一旦成為社會事實,就會對 國家行為產生影響。9 在外交政策分析中,如果能先理解國家的身分與利益,有 助於釐清在國際體系互動中,誰是敵人誰是對手、誰是朋友,從而更有利地理解 國家對外行為。10

⼆、 國際體系結構中的「規範」

建構主義者所指稱的「規範」是指:「國際社會中的行為體針對某個特定國 家做出適當行為的集體期望。」包括規則、標準、法律、習慣及習俗等。經由社 會建構所產生的行為規範、原則及共同的信仰價值,除了影響國際政治中國家行 為體的行為、規範、利益,及實現對外政策目標的工具,也會為國家形塑其利益 的認知與排序,幫助行動者理解什麼是重要的或有價值的,以及在既定的規範下,

如何運用合法手段去獲取國家利益。簡言之,社會規範使國家(國際社會的行為

8 林若雩,〈建構主義下東協安全思維的轉變:由依附冷戰霸權、互賴依存到多邊合作〉,發表 於台灣政治學會主辦,「動盪年代中的政治學:理論與實踐」年會暨學術研討會,2009 年 11 月。

9 戴萬平,〈泰國對中國外交政策的演變:建構主義的觀點分析〉,《台灣東南亞學刊》第 8 卷 1 期,2011 年,頁 71。

10 同前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體)的行為與決策必須遵守「適當性邏輯」的規範(logic of appropriateness)。這些 邏輯規範限制與規定國家的決策,使行為合理、合法化,並以此決定國家利益。

如果將這樣的概念套用至國家外交政策的分析,在國際層次上,國家會把國際規 範內化,尋求國內共;在國內層次上,規範指國家將國內社會所享有的規範加以 外化,並轉化成外交政策。11

三、 影響國家⾏為的「⽂化」因素

除規範與身分是分析一國之外交政策重要因素外,國際文化環境也會影響國 家的認同:第一,文化環境會影響國家的生存展望(prospect for survival);再者,

文化環境隨著時間,改變體系中國家的樣式特徵(modal character of statehood),

最後,文化環境可能造成國家特徵的改變。12 換句話說,「文化」不僅影響國家 行為的各種動機,也影響國家的基本特徵及身分。在國家所處的全球或國內環境 中,所具有的文化或制度的成分形成國家的身分;文化結構建構是塑造「國家地 位」(Statehood)或國家身分的來源。13

建構主義基本上是一個身分政治的研究,而身分形成的兩種邏輯包括自然選 擇和文化選擇,所以建構主義者會強調社會互動過程中,文化選擇的重要性。而 文化選擇是要靠社會習得與模仿來進行身分的建構,這與新現實主義認為,「國 家行動者的特徵是國家固有的,不是社會構成,也不會受外界影響」,有很大的 差異。14

四、 建構主義觀點下的國家外交決策

11 戴萬平,〈泰國對中國外交政策的演變:建構主義的觀點分析〉,《台灣東南亞學刊》第 8 卷 1 期,2011 年,頁 71。

12 陳欣之,〈國際關係理論:對現實主義的質疑〉,《國際關係總論(初版)》,2003 年,頁 102。

13 戴萬平,〈泰國對中國外交政策的演變:建構主義的觀點分析〉,《台灣東南亞學刊》第 8 卷 1 期,2011 年,頁 72-73。

14 同前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建構主義認為,國際環境中之文化與規範是影響國家利益與安全的最重要關

建構主義認為,國際環境中之文化與規範是影響國家利益與安全的最重要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