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建構生活課程各單元之探討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建構生活課程各單元之探討

以下針對教師建構之生活課程之各階段教學目標、能力指標的應用、課程架 構、教材、教學方式、教學活動以及評量進行分析與比較。分別深入探討老師所 持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師對生活課程各單元能力指標之解讀與方法,還有教師對 生活課程各單元之教學安排與評量。

壹、各階段「課程目標」分析與比較

(一)第一階段生活課程教學目標,指的就是教科書的教學重點

在三階段中,教師對課程目標的定位並不一致,在第一階段教師是照著學校 總體課程計劃訂出的學習目標,以及其規劃的教學進度來教生活課程,由於學校 的教學進度是按照教科書的內容安排,因此雖然課程計劃中指出生活課程的學習 目標,但是教師在教學時,並非以學習目標為主來教學,僅作為參考,而是以教 授教科書之內容為主。教師對生活課程的教學目標,指的就是教科書的教學重 點,如第一單元的內容「認識植物生長的環境」、「演唱有關植物的歌曲」、「植物 的功用」、「照顧植物的方法」,以及「觀察植物的成長」等。

(二)第二階段教師從能力指標解讀出認知性的教學目標

在第二階段,教師的教學目標是從能力指標的「2-1-1 了解住家及學校附近 環境的變遷」、「2-1-2 描述家庭定居與遷徙的經過。」解讀出來的。第一條能力 指標教師依照教育部的解釋是「透過訪問老一輩的家人、居民、校友、資深老師,

或蒐集圖片與老舊照片等簡單資料,重點在讓學生感受時間的變化與歷史的痕 跡」。對於「2-1-2 描述家庭定居與遷徙的經過」,貞老師的解讀是讓小朋友「了 解家庭的歷史」。

(三)在第三階段教師以數個能力層次組成教學目標

在第三階段,教師的教學目標則是數個能力層次:觀察、辨識、描述、組合、

表達、安排、操作、製作及合作等能力,這些能力取自自然與生活科技二年級能 力指標,老師要做的事是培養學生從學習機會中具備或發揮以上的能力。

三個階段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目標首先是取自教科書,再來經過自己的對能 力指標的解讀而得,最後是了解能力指標的邏輯,掌握能力指標的關鍵能力落實 教學中,而教學目標的層次也從認知性轉換為能力性目標。

貳、各階段「能力指標」的應用分析與比較

(一)第一單元教學,教師認為照著教科書進度上課,則可自然培養出學生能力。

在第一單元時期,教師認為教學應該要按照學校的總體計劃,所以會去看由 能力指標轉化出來的「學習目標」(如表 4-3-1),但教師認為其中的內容並不完整,

所以覺得自己比較喜歡看原本未做分割及解讀的能力指標,而非切割解讀後的學 習目標。而在教學時,教師主要是跟隨著教科書課程綱要與進度,認為按照所選 出的教材上課,再將教材做些增修,即可達到學習目標的要求,培養學生所要達 到的能力。負責指導教師將能力指標轉化為學習目標的主任表示:

主任:因為當初我們學校在轉化學習目標時,其實我們也有看到內容有哪些不足 的,有需要再加的,我們都有留意到,像教材的某個單元,是不是可以 達到某個能力,我們大概都有檢視過。所以基本上,貞老師按照教材(生 活課程教科書)這樣來上,可能某些活動,要做些修正,不會說完全按 照,而且基本上應該有的學習目標都會達到。(B0224 行)

表 4-3-1 為學校教師共同解讀出的學習目標,已依年段做過學習目標層次的 規劃,個案教師表示二年級的生活課程能力指標,是由當初教二年級的教師負 責,因此自己並未參與,認為自己在教學時,其實按照教科書,還能達到其他學

習目標,如愛護大自然等,因此學校所規劃的學習目標並不足,仍需再補充,此

2-1-3-2 製作各種不同的玩具,體會「力」有多種,力可使物體動起來,

表 4-3-2:生活第二單元依據之能力指標

(五)知識與能力的學習是相輔相成

教師三階段對能力指標的運用,從純參考、了解能力指標的層次與內涵,到 實際練習運用能力指標設計課程與教學,最後能夠發揮專業掌握能力指標內涵教 學。

參、各階段「課程架構」分析與比較

(一)第一單元教科書設定的課程架構,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但未指出課程 設計與能力指標之間的邏輯關係

課程之架構第一階段是完全跟隨著教科書(如表 4-3-4),以因應學校所訂出 的教學進度與全校性評量。主要以居住的社區為主題,分為「社區的環境」與「社 區的動植物」。教師以單元的教學活動作為課程的架構,如「社區的環境」此課 程的教學活動重點為「認識社區居民」、「認識社區的環境」、「發現社區的特色」、

「演唱歌曲」等。

教師認為上了這些教學活動,應可達到能力指標的要求。而在教學指引中並 未列出這些活動與能力指標之間清楚的設計邏輯,教師的教學也未深入探討其間 的關係,僅是直接依其教學活動實施生活課程,而就不符合學校的教學活動加以 做增修。高新建(民 91)指出,教科書的編著者有義務明確的告知教科書使用者,

其設計時所依據的目標結構。目前沒有一家出版業者,針對能力指標進行詳細的 分析,提供能力指標和教學目標的詳細對照情形,只是把教學目標和能力指標分 別列出,沒有說明二者間的關係。

表 4-3-4:第一單元課程架構

節數 單元 主題 次主題 教學指引中的內容架構

3 週 (15節)

我們住的社區

到社區走走 社區的環境 1.認識社區的居民 2.認識社區的環境 3.發現社區的特色 (演唱歌曲向前走) 4.認識平面圖的功能 5.繪製學校附近的平面圖 6.介紹社區的好所在

常見的植物 1.認識植物生長的環境 (演唱歌曲牽牛花) 2.植物的功用 3.照顧植物的方法 4.觀察植物的成長

3 週 社區的動植物

常見的動物 1.認識常見的動物 2.捏塑各種常見的動物 3.動物世界

(演唱歌曲小魚皃) 4.人和飼養的動物

(二)第二單元教師自編教材,亦是採教科書編輯模式

而第二階段在學校行政的協助與許可下,教師得以自行設計課程,至於全校 性評量可依教師需要作調整,因此在課程的內涵下,教師能自由的發揮專業去設 計,因此教師解讀社會領域之能力指標設計出「我的家」單元(如圖 4-3-2)。教師 是直接轉化教育部能力指標的示例,可發現其模式是先找到課程的「教學內容」

重點,再據此設計出課程架構。

圖 4-3-2:第二單元之課程架構

*從前家的形式*現在家的形式*比較從前的家現在的家為什麼要遷移?為什麼沒有遷移? *從前家附近有什麼?

( 農

田、學校、商店、河流,其他公共設施

*現在家附近有什麼?

( 農

田、學校、商店、河流、其他公共設施︶ *爸爸的家人*

媽的家人 *爸媽的小故事*祖父祖母的小故事 我 的 家

家的變遷 家人小故事

家的歷史

我的家人 家的環境

環境的變遷

(三)以能力的培養為設計單元的依據,課程架構內涵為活動,其學習目標非僅 是認知內涵

在第三階段教師之課程架構是以主題為主,不同以往以先找到課程的重點內 容較屬於認知內涵的架構,而是期以主題(如圖 4-3-3)來幫助教師引導學生能從學 習過程中發揮其能力。教師在第三單元,運用教科書中二個符合學生學習興趣的 活動,設計以培養能力為訴求的教學任務,讓學生從實作與合作的活動中應用所 學。並以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習追求知識解答疑問的能力。從課 程架構中,因為教師在評量與教學過程中,以能力指標為主進行教學引導,故與 前二個單元所不同的是,課程架構都是活動的名稱,看不到教學的內容或是要學 得的知識,要了解教師教學的重點必須從其學習目標中得知(如表 4-3-5)。

圖 4-3-3:第三單元之課程架構 第三單元

大家來演戲 玩具真好玩

體會力 製作各種力的玩具 會動的玩具競賽 觀看各種表演

vcd

演出之前製作業 巡迴表演

表 4-3-5:第三單元由能力指標解讀出之學習目標

(二)從教育部的能力指標說明,找到教學素材自編學習單

表 4-3-8:第三單元教材內涵

表 4-3-9:三階段教材比較

觀察紀錄什麼時候種植,植物長多高等。以下即為研究者在反省日誌上,對第一 階段生活課程的看法:

我一直在想,這就是我想看的生活課程嗎?是啊,老師在教學上很認真,活動的設 計也不錯,小朋友也參與討論,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或許我抱持著應該是一種很熱烈 和活潑的上課方式吧,但或許其實是我錯誤的想法,可是應該不只是老師很豐富、精彩 的在台上表演,小朋友像個好觀眾?!(log220)

(二)學生在第二單元有較多的個別深入發表機會

第二單元教師讓學生了解家族歷史再分享,學生發表較第一階段熱烈,教師 也認為這樣的教學使得學生了解自己的家庭,與一年級學習的方式相比,學生實 際就自己的家庭狀況做考察和了解,因此第二單元較能讓學生學的較有深度。而 第二單元最後的「拜訪親友」活動,運用空白學習單讓學生學習關係網絡,學生 在自由發揮以及和其他同學互相激勵的情形下,學習的更加主動,而教師已慢慢 的從第一單元教室的主角變成導演角色。

(三)任務取向的第三單元,學生主要從實作及小組中學習

第三單元的教學方式與前二單元完全不同,首先以任務取向,只提供學生一 個開始的暗示和任務方向,接下來由學生形成小組,主導自己的學習,教師仍會

第三單元的教學方式與前二單元完全不同,首先以任務取向,只提供學生一 個開始的暗示和任務方向,接下來由學生形成小組,主導自己的學習,教師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