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資料的收集與分析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中的觀察研究法,包括觀察、訪談及資料分析等方 法。資料來源主要以現場觀察、訪談記錄等錄音、錄影資料,及現場觀察筆記、

教師所使用的教材和評量資料等。採用觀察及訪談的理由是基於教學活動的複雜 性,教師的教學常受到與學生互動、當時情境的影響,因此從現場教學的觀察,

可以檢證教師說法,探知更多教學情境、實務與教師想法的交互運作。

在質性研究的過程中,資料的收集與資料的整理分析是同時持續進行的,研 究者在觀察的同時,將上述資料進行整理歸納,並撰寫「反省日誌」,記錄事件 發生時研究者的想法,及因此對觀察可能的影響,並反省研究過程中是否有主觀 的介入和偏頗。最後再輔以相關文件資料以增加研究的可信度。本研究資料的蒐 集方式與內涵如下:

一、參與觀察:包括觀察研究者進入教學與教師研究對話現場,所得之錄音、錄 影資料及教室觀察記錄等。

二、訪談:正式的訪談和即時對談,其中的即時訪談隨著當時脈絡情境需要而出 現,訪談的對象包含研究目的中所有相關人員,以期獲得多方的看法,有助 於使研究更趨於完善。

三、反省日誌:研究者在整個歷程中對研究有關事件的想法與反省。

四、文件資料:課程與教學計劃、教師基本資料、生活課程教科書與教學指引、

學生評量紀錄、學習單、教師研習心得分享等有助於釐清研究問題之書面資 料。

壹、資料的收集

以下分別說明本研究的資料收集來源與方式。

一、參與觀察:

本研究探討教師界定與進行生活課程之教學,及進一步試圖去建構理想之生

活課程發展之教學流程與方式,故必須深入教室實地觀察教師教學、以及研究中 針對生活課程設計從事的討論活動,收集相關資料。以下為觀察的優點、程度與 準備。

(一)參與觀察的優點

Patton指出,直接、親自接觸和觀察,對研究而言有幾個優點(吳芝儀、李 奉儒,民84):

1. 研究者能更深入地,理解研究實施時所處的完整情境脈絡。

2. 研究的第一手經歷能使研究者思想開放,不斷適應新發現,並且採取歸納的 方法。

3. 研究者有機會接觸到參與者和工作人員日常不太注意的事情。

4. 研究者能夠了解到一些研究參與者或研究工作人員不願意在訪談中談及的事 情。

5. 以第一手的經驗來接近研究,使研究者將個人的知識和直接體驗作為資源,

從而有助於理解和詮釋研究的方案。

由此可知實地觀察能深入獲得完整的情境脈絡,注意到細微的、第一手的經 驗,以及幫助理解意義,故有利於本研究。

(二)研究者參與觀察之準備

研究者在選取研究對象之時,已先告知研究對象及相關人員,將進入教學現 場進行觀察,以及準備觀察研究同意書(見附錄2),並取得研究學校教師、校 長及教務主任同意後,才進入研究現場進行研究。研究前也與研究對象建立和諧 關係,向班上學生說明研究目的與進行方式,並且兼顧倫理問題,對教學者抱持 尊重與學習的態度,避免干擾其教學。

在觀察時也先向觀察對象告知所使用的觀察方式,會進行錄音與錄影,並徵 求同意而行之,以及選擇觀察的位置紀錄師生互動情況,並將焦點集中於教師,

以利與教學者進行討論、澄清及分享,以提升研究資料的可信賴程度。

由於生活課程常常會有小組的、活動式的教學,因此研究者在教學現場觀察 時,會因應當時情況改變收集資料的位置與方式:

這一次的活動為栽種,我換了位置坐在電腦桌,在這一次我使用了數位相機 來照相與攝影,希望能幫助我來掌握生活課程的教學動態。我將每一個教學重點 依序的紀錄,由於小朋友是小組活動式的,所以我離開了座位,去看看小朋友的 反應和行為,在這個時候我也會走進小組拍照,小朋友依舊做自己的活動並沒有 被我打斷。這樣的方式,下次依舊會做為收集資料的方式,不但可以幫我回憶也 是歷程紀錄的重要資料。(log226)

今天這樣的進行方式,和以往老師一對全班的講述討論教學很不一樣,我紀 錄的方法也需要做些改變,例如要拿著攝影機到各組作紀錄,還是就放在另一個 方向,同樣是錄全景,但以小朋友為主,從前是以老師為主,而老師的紀錄怎麼 辦,只能請老師將錄音筆別在身上,紀錄下老師指導各組的情形。(log0513)

(三)研究者在現場的參與、介入程度:

Spradley(1980)將觀察者在研究現場的參與方式可區分為五種程度:「不參 與、不介入」;「被動消極的參與、介入程度低」;「中度的參與」;「主動積 極的參與」;「完全的參與、介入程度最高」。研究者在教學現場,深恐影響老 師的教導以及學生的學習,故採取這樣的角色:「被動消極的參與、介入程度低」

--研究者不主動介入老師或同學的任何活動,只在教室後方默默的進行錄音及錄 影工作、以及不停紀錄現場筆記。而在課程研究對話現場,基於協同研究之需要,

提供教學現場觀察與訪談之資料,並參與對話,在此研究者為「主動積極參與、

介入」的角色。

二、訪談:

Patton指出,訪談的目的,是由接近受訪者,找到一些我們無法直接觀察到 的事件(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本研究訪談的進行方式採正式與非正式二 種,正式訪談之前,研究者依研究目的擬訪談大綱(見附錄1),而非正式訪談則 是主要應用在即時澄清研究者於教學觀察及研究中所發生的疑惑。

(一)非正式訪談-即時對談:

非正式訪談多利用在下課空堂時間,若時間足夠、機會適當、在不打擾老師 正常教學下,研究者會針對研究者所發現的問題,即時向老師尋求答案。上述這 些對話內容即為「即時對談」之資料來源。

(二)正式訪談:

正式訪談以半結構式的方式進行,除了關於教室觀察中研究者所發現的問題 之外,尚包括老師對生活課程的種種看法、其教學準備情形以及建構課程與實施 的困難點。訪談時間每次以一節課以內為主,皆經過老師的同意,以錄音方式記 錄下來。事後研究者再做逐字的謄錄,並且也經過老師的確認,以避免研究者有 產生語意或解釋上的誤解,以確保資料的可信程度。

三、反省日誌:

隨著研究的進行,在描述現場的現場筆記以及研究札記之外,研究者常常有 許多突發的想法與疑惑以及與教師的互動問題,此外,當在閱讀其他文獻時,也 常萌發一些想法與省思。因此,當研究者發現如果不即時記錄下來可能流失了許 多很重要的想法及訊息時,即「反省式的備忘錄或現場日記,皆是研究者日後分 析解釋資料和撰寫報告的重要依據」(黃瑞琴,民80)。因此研究者在進行研究 時已開始書寫反省日誌,而反省日誌格式則是區分為教師方面、學生學習方面及 研究者方面等三面向來撰寫,並且隨時記錄自己對於本研究相關人、事、物的想 法、對於整個研究過程前、中、後之省思,以及心情的轉變等等。

四、文件資料:

主要是收集各種相關資料來了解老師對生活課程的認知,及了解教師建構 之課程與教學流程與方式,以及了解老師對評量的採用觀點和實際實施情況。所 蒐集的資料如下:

(一)基本資料:老師的日課表、班級座位圖。

(二)教科書方面:二下K版生活教科書、習作及教師指引手冊。

(三)教師方面:

1. 教師自行設計的生活課程教案、學習單(見附錄5、6),及評量。

2. 九十二及九十三學年度上、下學期生活課程計畫。

(四)學生方面:學生生活課程之各項作品、作業(見附錄4)。

研究者利用以上資料來幫助研究者了解教師教學活動的進行,並從中分析學 習目標與教學之間的關係、教師對題材的選擇,以及課程設計的成品。

貳、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資料的收集、整理與分析是息息相關的:在質性研究過程中,資料的收集、

整理與分析是同時持續進行。剛進入研究現場初期,尚未有明確的研究主題,但 是透過反覆閱讀教室觀察記錄及研究札記、持續地探尋資料中所呈現的與研究有 關的主題、進行初步的資料整理與分析,逐漸確立研究的焦點。當資料中的焦點 主題已顯然可見、獲得豐富的相關資料後,研究者才準備結束資料收集的工作並 繼而將相關重要資料提取出來、加以編碼,做資料的更進一步分析與詮釋(黃瑞 琴,民80)。以下分別說明本研究對於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一、資料的整理:

資料的整理工作最主要的是逐字轉錄錄音帶、錄影帶內容以及撰寫觀察紀錄 兩部分。

(一)轉錄錄音帶、錄影帶內容:

資料整理的第一步主要是將錄音資料做出逐字的文字轉錄,包含有教室觀 察、團隊對話紀錄以及訪談的紀錄(見附錄3)。而轉錄時需要藉助一些符號代 碼標示:轉錄的資料來源及日期、地點、以及課堂情境中師生互動的情形、事件。

每頁右方預留空白,書寫觀察者的反省評論並編頁碼,以利資料檢索與分析。

(二)撰寫觀察記錄:

觀察記錄的撰寫,以表格方式呈現。表格內容除了基本資料如觀察時間地 點、教學單元、前次及本次觀察摘要等,尚包括師生對話、課堂情境、及研究者 評註。而由於資料的整理與分析是持續且循環進行著的,隨著不斷反覆作分析比

觀察記錄的撰寫,以表格方式呈現。表格內容除了基本資料如觀察時間地 點、教學單元、前次及本次觀察摘要等,尚包括師生對話、課堂情境、及研究者 評註。而由於資料的整理與分析是持續且循環進行著的,隨著不斷反覆作分析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