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建構生活課程之問題與因應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教師建構生活課程之問題與因應

對於教師「對生活課程教學經驗與認知尚不足」的問題,教師在參與生活課 程研究之後,學校行政如有關於生活課程相關之研習或校際觀摩,即會安排參與 之教師一同前往,而個案教師也開放自己的教室讓教師與研究者進入現場觀摩,

針對其生活課程之教學給予建議與對話。教師在參與生活課程研究三階段歷程之 後,對照起自己參與過的觀摩研習學校的教學,發現自己目前對生活課程的教學 更能符合生活課程的精神。

「對能力指標的運用與解讀尚不能體會」的問題,在教師試著解讀單項能力 指標並落實教學之上時已能解決,由於在之前解讀能力指標時,僅是紙上作業,

並不像這一次真的從解讀能力指標到形成學習目標,並且據以設計課程,落實與 教學上以及進行評量,形成一個完整的段落,此次經驗讓個案老師可以真正了解 能力指標的意涵與該如何運用。

長久以來教師的教學已「習慣以教科書為主的教法」,九年一貫課程之後雖 然改以能力指標,以培養學生能力的取向,但教師的教學思考並未真正改變。因 此在課程研究團隊的會議中建議,希望教師先不考慮教科書內容,以支持的態度 希望老師以自己的專業作為基礎,改以能力指標找教學目標,並且設計課程。教 師也決心跳脫教科書,由於是第一次做如此的嘗試,教師摸索著該如何進行課程 設計,採以自己長久以來據以教學的教學指引,所呈現的課程架構和思考,因此 發現仍會受教科書的課程模式影響設計課程。

對於「課程設計的經驗有限」的問題,是建議教師一開始先以練習心態,,

並且可與同事一同合作進行課程設計與討論。但是同事間配合時間不易,最後仍 是由教師們個別完成與進行。而雖以建議老師以練習心態進行,但由於所設計的 課程仍需落實於實際的教學上,教師仍會因此產生時間與成品壓力。教師對於加 強自己課程設計能力的做法:

貞老師:我所有的研習資料會把他收集起來,把重點畫出來,應用在教學上,我 通常是這學期,我要教什麼,我要放那些東西下去,因為這之前我會去研 習,再慢慢帶進去,我覺得教學要練習,第一次你不見得會很成功,我覺

得要練習,這種成功了再練另一種,一步一步,我一直去研習,像我覺得 教授給我的那個規則,我會一直去想,我要以他那種方式,我會去想,但 是目前沒有辦法想這麼多,我真的不騙你,我沒辦法想這麼多,我就先想 一部份我就先來練習,想一部份我就來練習。(B0416 訪)

至於教師「對自我能力不足的不安全感」,除了是緣於上述各項問題,從 Mcculloch(2000),教師對改革的反應可略分為四類,一是「無反應、漠視或拒絕」, 因為他們相信存的實際狀況已符合改革所提之內涵;二是「虛應了事」(reform without change)只做點綴的調整非實質的改變;三是「同化」只在既有的假設 與論述架構裡調整一些行事方法;四是「調適」改變原持假設與論述。教師要達 到第四類的情形,改變其根深蒂固的觀念和價值觀最為困難。教師知識與價值體 系是經歷長期專業社會化歷程形成的,而一套熟悉的教材教法與師生互動模式是 工作中安全感的來源。

因此課程研究團隊必須負起做好老師後盾的工作,在學校行政上、研究者以 及參與教師均是教師的伙伴,針對教師的需求給予協助。另外由教授帶著教師以 循序漸進的方式,一同進行課程設計,並且給予教師實質建議與檢核,教師在設 計課程的歷程中,對於疑惑處也可隨時請教專家,幫助教師並不會因遇到瓶頸而 中途放棄。

貳、教師建構生活課程之外在環境問題探討

教師在建構生活課程時,其外在環境面臨的問題包括教育部對生活課程的宣 導和解說不足、學校行政的課程安排與評量、教師專業對話與合作時間的不足、

課程總體計劃的內容不精確、課程設計時間緊迫、事前考量到家長是否會重視成 績以及教師工作量太大(如表 4-4-2)。

表 4-4-2:外在環境問題與因應策略

小芳老師:我有教一部份,不是全部教。

方主任:因為他是組長,所以只有一部份。像我就是帶一年級的生活的部份,我們有做 切割。

貞老師:我是上全部,只有美術、音樂不上,其他都是我上。

小芳老師:我和另一個主任變成切割說,因為有三個單元嘛,那目前的話,是他 上第一個單元,我上第二單元,等到之後,我們二個再各分一部份,因為一 個單元有二課,所以我們再各分一課。(B0224 行)

個案教師的班級,是由音樂和美術等專任教師配合課本的進度上有關技法等 較專業的部份,個案教師上生活課程時,則融合三個領域進行教學,在藝文部份 僅強調欣賞和運用部份,將藝文領域視為學生發揮的舞台。

至於全校性的評量,是按照課本的進度,個案教師如果自行設計課程,則與 全校性進度不同,貞老師:「我們班這樣來上,紙筆評量會不會有問題?」,參與 課程研究的學校行政代表校長與教務主任都表示,這部份可以彈性依教師的需求 作調整。

校長:可以不要紙筆測驗..你還是可以打分數

貞老師:那評量的話..家長都要看東西,他們都會質疑這樣的評分公平嗎?

校長:你成績有一個紀錄。他有什麼表現和資料,一定要有證據和紀錄,不可空口白話。

你的成績有十項。一個孩子記五項就可了,不一定每一個孩子都五項。就是取怹 最好的五項成績。 (B0323 行)

而個案教師在三個單元結束後,以一週的時間為個案班級的學生進行補充課 程,讓學生可以一同參與期末評量,而一週的時間學習,學生最後評量結果讓教 師很驚訝,學生的全班平均成績高達 95 分。教師也質疑教科書的課程內容是否 對學生太容易,而且是否能產生意義。

由於個案學校僅六班,因此每位教師均要負起行政工作,「教師工作量太大」

問題,也是個案學校最在意的問題,對個案教師而言,又要教學、又要行政、又 要研究,工作量真的快負荷不了。在本研究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減輕教學的工作

量,雖然在第二階段教師要一邊摸索一邊教學陷入困境,研究者反省日誌紀錄當 時教師的反映:

在今天老師對我說,他說他從沒想過設計課程是如此累,我在想或許是因為 大家現在都還在練習,還抓不到訣竅。他對於有時候,會因為一直想不出來,而 在上課時都還沒想到內容,真的不知道該怎麼教。看到老師這樣,我知道,這一 階段真的太趕了,可是如果沒有經過這一個嘗試、實施的過程,所設計出的課程,

最後也只是書面報告。只是有點殘忍,就是要老師在這麼短的時間去腦力激盪,

有時他們也因為行政太忙,沒辦法即時的一同合作設計,老師表示相當的無力 感。(log0401)

但在第三階段接近尾聲,教師感受到掌握到教學與課程設計的方法,並且使 自己的教學更有系統,工作也更有效率,決定不只在生活課程這麼做,未來也要 試試其他領域。

課程研究團隊有三位教師參與,但是由於「教師專業對話與合作時間的不 足」,因此主要仍是以個案教師的生活課程建構方式與歷程為主。Heck & Williams

(1984)指出,教師在正式或非正式的溝通及行動時,他們其實已經持續的給予 彼此在社交上及心理上的支持,這種支持可以協助他們達成及維持個人價值及專 業價值的感覺。而在本個案研究中,教師們要在一起設計課程和討論的機會很有 限,只能靠個案教師一個人進行課程設計,不但讓教師壓力大增也常陷入一籌莫 展的情況。除非學校規劃一個讓教師可以專心進行課程設計或專業對話的時間,

否則教師們仍只能孤軍奮戰,也限制了教師間的互相協助與專業成長。對於研究 團隊的成員,校長也認為應該是所有相關的人一同參與:

校長:自然領域可以去分一分,應該是上這一個領域的人都來參加才對。所以下 次要請他來。

真老師:對,因為一個人的腦袋…

校長:像我知道問題的癥結在哪,如果都沒來,就不知道問題在哪。

貞老師:這樣來推,全校比較好,只有我們班,這樣家長一定會有問題,我們一 定要考量到家長

校長:要把他想成充電,這樣的互動很好,有空來聽,總不能都你二個去告訴大 家.(B0323 行)

以個案班級為主進行生活課程之研究,教師對於研究仍有最高的自主權,在 課程研究會議,團隊進行對話或建議,但教師可自由選擇是否採行。而課程設計 並不能孤立於實際的教學現場,現場教師是最了解狀況者,因此課程設計工作仍 落在教師身上,對於要教師又要設計課程,教師面臨著「課程設計時間緊迫」的 問題,團隊與研究者僅能即時針對教師的問題作討論,提供建議,加上教師群時 間無法配合,因此個案教師是一邊上課,一邊設計下一堂課的方式進行。「我們 今天早上,主任就跟我講說,今天下午一點半要邊動作了,我就想說這部份要一 個禮拜或三個禮拜把他上完,因為我們一開始不是這樣子弄,那現在這樣子弄我 們就要趕快討論一下。」

不過在第三階段,當教師能掌握課程設計落實教學的重點時,因為不在認為

不過在第三階段,當教師能掌握課程設計落實教學的重點時,因為不在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