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活課程之設計流程比較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生活課程之設計流程比較

本研究個案教師生活課程設計歷程,依其課程設計特色,可分為三個不同的 階段,第一階段教師以「教科書為主軸」設計課程,第二次是嘗試「以能力指標」

自行設計課程,以及最後教師能「發揮專業自主」設計課程並落實於教學,以下 就個案教師生活課程之三階段設計流程分析與比較。

壹、各階段「課程設計流程」分析與比較

(一) 第一階段教師以「教教科書」為主軸進行課程設計

由於教師認為「教科書」是經過全校教師解讀能力指標所評選出的最佳版本,

且課程計劃也是根據教科書內容,規劃出生活課程的教學進度和全校評量範圍,

因此第一階段教師以「教教科書」為主軸進行課程設計,設計重點在於補充或調 整教科書內涵的不足,來達成所預訂的教學進度。

圖 4-2-1 為個案教師於第一階段設計課程之流程,其根據由全校教師解讀能 力指標,所訂出較「簡略的學習目標」來選擇教科書。之後即以教科書內涵為本,

規劃進度進行教學。對於課程計劃中的學習目標,則做為教學時的參考,因為教 師認為自訂的學習目標,比教科書的不足。

(二) 第二階段教師自編課程的歷程

第二階段教師自編課程的歷程中,教師自行解讀能力指標,訂出學習目標,

並以學生的先備知識與經驗為主,進行自編教材。此階段教師明顯的去除教科書 圖 4-2-1:第一階段課程設計流程

教科書

簡略的學習目標

選擇

教學題材與進度

形成

全校教師解讀能力指標

內容,以自編之教材為主進行教學,但同樣是以將教材本身當作學習的「目的」,

1、對課程的認知改變,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變成學生能力的引發者

三階段課程設計流程,教師調整自己的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換成「能 力的引發者」,協助學生建構知識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可知教師對課程的定義為,

課程的誔生有一部份必須是依賴教師而來,然而另一部份卻是學生可以獨立發展 出來的(Chard,1997)。蔡清田(民 89)指出,課程的意義,不只是代表一套教材 輯(material package),或預定的教學內容大綱(syllabus),而是在教室情境中將 一種教育理念與教育價值轉化為教育歷程當中的教學實務。

2.不只讓學生「獲得基本知識、技能及技巧」,還要能「提供已具有的技能、

技巧運用的機會」

在第三階段的課程設計中,教師就出現此二種不同課程的認知比重上的權衡 現象(如表 4-2-1)。第一種為了讓學生「獲得基本知識、技能及技巧」,另一種 是為了「提供已具有的技能、技巧運用的機會」。即學生不只是需要知道如何使 用基本技能與知識,也需要判斷何時需要運用它。他們需要認識這些基本技能的 內涵,並能察覺如何用才會有效,以及如何適當的使用才能達到目的,此二種課 程思考,可以互補的幫助學生學習。個案教師說明當時結合「讓學生獲得基本知 識、技能及技巧」及「提供學生已具有的技能、技巧運用的機會」的教學情形:

貞老師:…….我就說你們在討論這些力之後,你們再想想看,運用這些力可以做哪些 玩具,他們也就把它寫出來,然後我們要選擇一種力的玩具,他們就選了-風力,

但是最後做出來都是推力,因為他們考慮沒那麼多,我也沒給他們很多意見,那 時候我們好像是吃布丁,就用布丁盒子一組有四個,做出一個可以用力的玩具。

他們都是一邊做都一邊在玩,因為他們在嘗試,在這一個過程,他們會發現自己 的材料用的不對,例如玩具輪子,用蓋子後的膠片,他們發現這是不可以的,最 後医用養樂多瓶後面的那一截;或是小朋友是用蓋子當輪子,後來做好大家比較,

發現養樂多瓶最穩,很多小朋友就改變用養樂多瓶;或是不同組的小朋友看了養 樂多瓶成功,就改變,還有些小朋友很投機,不鑽洞用膠布黏。他們在做的過程,

除了討論,還一直在思考,一直觀察別人,一直在做改變。(B0623 行)

「基本知識、技能的獲得」,主要經由教師直接的指導,學生較被動的聽從

設計課程,於是自行重新解讀能力指標,訂出學習目標,並且完全不使用教科書 內所提供的想法,以學生的需求以及能力指標的意涵為主。但是課程架構仍是以 教科書的設計模式為參考,因此教師雖不照教科書內容和主題,但是仍受限於教 科書的課程設計思考模式,以教導學生精熟認知內涵為主作設計,因此仍是陷入 原本參考教科書教學的教學模式。貞老師回顧第二階段,解讀能力指標重點的情 形:

貞老師:因為第一個階段結束之後,教授跟我們講說我這樣太麻煩了,所以我就 改變直接看能力指標,我把我們學校的能力指標拿來看,二年級下學期 的,看了之後,發現自然科的重點在力,社會科是社區和家庭。(B0623 行)

4、從追求標準答案的討論,到讓學生小組探究討論不同的看法

在第三階段教師也是以自行解讀能力指標的方式,有鑑於第二階段解讀能力 指標解讀出的問題,因此配合教授提供的關鍵能力架構圖,教師得以確切了解能 力指標要求的能力層次,形成學習目標。

教師在了解能力指標的意涵以及重新認知教科書的地位後,並不像第二階段 時完全排斥教科書,而是重新運用教科書做為教材,從中得到教學題材,整個教 學內容也加進了許多學生的參與成份。貞老師:一開始我沒有想到那麼多,因為我 可能沒有教過生活,我一年級的時候只有教社會部份,我照教學指引來教,所以二年級 上學期,我也是看教學指引來教。然後下學期我們合作,第一次用教學指引,之後用教 授的方式來教學,我認為比較不會受到限制啦,不但老師發揮,小朋友也可以發揮,他 們都可以盡情的發揮,只要他們想得到,我都讓他們去發揮。(B0709 訪)這也符合了 Elliott(1998),教育知識本身並不是單一絕對的知識結構,教學的目的不是要學 生尋找統一的、標準的答案,而是應教導學生從探究過程中,進行沒有標準答案 的討論與學習,引導學生進入多元社會文化的對話中,經由討論探究的方式而了 解各種不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