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53

第二節 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社會變遷是一種事實。社會變遷也是一種價值。回顧過去,中華民國在台灣 40 年來的教育,曾以各種努力滿足經濟及社會的需要。教育在貢獻於國家的發展 與現代化方面,甚為成功。如果沒有成功的教育發展,經濟發展的加速、政治的 民主化、開放社會的形成、科學技術的進步等,都是不可能的。未來教育還要扮 演導引社會變遷於正途的角色(林清江,1996:248)。教師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 要角,尤其是擔任基層國民教育的國小教師,對於學童的啟蒙、成長、學習更是 擁有莫大的影響力。在台灣近年來的社會變遷中若能重新建立教師的地位,產生 積極正面的評價,相信對教育、對整個社會都會有很大的助益。

法律所規定的權利與義務代表的是最基本的保障與要求,追求更好的教育品 質以提升國家競爭力則是教育行政機關與教育工作人員的共同目標。本研究期盼 的是若整個社會肯定教育對社會變遷發展是重要且正面的,那麼在所能進行的教 育投資中應給予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權利保障,進而讓教育工作者能盡到更多的義 務要求。藉由基礎教育的水準提高,達成教育品質的良性提昇。

現行法令規章下,教師的權利義務已較過往更有保障,但近年來層出不窮的 師生、親師糾紛,卻也讓基層教師疲於應付。教師法第十七條第四款規定教師有 輔導或管教學生之義務,可是如何輔導管教近來亦頗引起爭論。基於此,本研究 提出如下建議:

一、增訂「教師職權行使法」,或是在「教師法」中增訂有關教師職 權行使的專章。

讓教師就如同法警般可在學校的場域內行使輔導管教權,賦予教師除了已有 教學工作的專業自主權外,在輔導管教學生方面也有專業自主權利。

二、建立證照制度,藉由一定的培訓與認證機制,產生專業的輔導教 師、管教教師等,提升教師輔導與管教的專業能力。

就如同考取醫生執照可以從事醫生工作,而專業的分科執照可以讓醫生在從 事醫療工作時做更深入的醫療行為。教師考取教師執照除了可以任教之外,設立 更專門的管教、輔導執照,讓取得的教師可以擁有更專業、深入的輔導、管教作 為,以維護大多數學生的學習與受教權益。同時配合教師評鑑制度,常態性考核 擁有證照教師的輔導與管教作為,以求完善。

三、賦予專業輔導教師、管教教師對學生適度的管教懲戒權(懲戒權 可包括要求期限內禁止到校、勞動服務等)。

藉由分級通報制度讓導師、學校行政人員、管教教師三級分層負責,並且與 學生獎懲委員會配合,讓學生的輔導管教更加制度化,避免教師因擔心觸法而採 消極的輔導管教策略。

教育基本法第二條:「人民為教育權之主體。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 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並促 進其對基本人權之尊重、生態環境之保護及對不同國家、族群、性別、宗教、文 化之瞭解與關懷,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化國民。為實現前項 教育目的,國家、教育機構、教師、父母應負協助之責任。」政府是基於維護社 會中大多數人的利益而存在,教育政策也因基於最大多數學生的利益而擬定。政

府從事教育事業目的既在使國民擁有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

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教育政策就因考量教育現場的實際情形調整。

若能基於維護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權與受教權前提下,讓教師在進行教育工作 時能對少數特殊且嚴重影響大多數學生學習權與受教權的學生擁有管教輔導權,

教育的目的才有達成的可能。就如同國家基於維護大多數國民的身家安全而賦予 執行社會安全工作的警察擁有逮捕罪犯、配槍、用槍等特殊權利一般。而警察在 擁有這些特殊權利前必須經過一套嚴格的考選流程,同時值勤時也有一套內部考 核制度;若在基層國小教師的培訓、甄選過程也導入一套管教學童的訓練流程,

同時輔以教師評鑑制度,相信能讓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時更為順利,也更能維護 大多數學童的學習與受教權益。

本研究旨在藉由社會變遷造成教師權利義務的變化探討影響教師地位之因 素;未來相關藉由更制度化的方式釐清國家、教育機構、教師、父母的管教權責,

讓教育之目的能確實達成的課題則有待進一步的探討。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戶部健(2006)。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時期的儒教教育---以「天津社會教育辦事處」

活動為中心。中國與東亞的教育傳統,429-457。

毛禮銳、邵鶴亭、瞿菊農合著(1989)。中國教育史。台北:五南。

王炳照(1994)。中國近代教育史。台北:五南。

王湯尼(2005)。中國先秦儒家社會價值塑造之研究─從背景、人性論與社會約束 力析論。東海大學政治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

司琦(1981)。中國國民教育發展史。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田欣(1995)。「外省人」自由主義者對「台灣前途」的態度---以雷震、殷海光及傅 正為例。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331-351。

伍振鷟(2006)。中國教育思想史大綱。台北:五南。

朱文雄(1978)。從教師地位貶值說起---教育工作亮起了黃燈。台灣教育輔導月刊,

28(4),27-29。

何永川(2005)。高雄縣國民小學教師教育改革壓力、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關係 之研究。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教師在職專班學校行政組碩士論文,未出 版,高雄。

何清欽(1970)。光復初期之台灣教育。高雄:復文圖書。

吳文星(1983)。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之研究。台北:台灣師大歷史研究所。

吳庚(2001)。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自版。

吳芝儀、李奉儒譯;Michael Quinn Patton 著(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

桂冠。

吳清基(1991)。國建六年教育發展的目標、策略及配合措施。教育研究,19,11-14。

吳瑞遠(2004)。教師聘僱制對其社會地位影響之研究---以彰化縣公立國民中小學

教師為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呂阿福(1998)。教師在法律上應有的地位及其權力與義務。社會科教育學報,1,

107-147。

李奉儒、黃光雄譯;Bogden R. C.,Ph. D.& Biklen,S. K.,Ed. D.著(2001)。 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市:濤石。

李園會(1997)。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制度。台北:南天書局。

李園會(2001)。台灣師範教育史。台北:南天書局。

杜正勝(1995)。中國文化史。台北:三民。

沈翠蓮(2004)。台灣小學師資培育史。台北:五南。

官志隆(2002)。宋代書院教育與教材教法。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 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山田(1995)。五十年來的台灣法制。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399-429。

林清江(1996)。教育理念與教育發展。台北:五南。

林清江、簡茂發(1992)。我國教師職業聲望與專業形象之調查研究(第三次)。兩 岸教育發展之比較,1-73。

洪莉云(2003)。教改下國小教師人本角色與權威角色衝突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 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高明士(1999)。中國教育制度史論。台北:聯經。

張恩賜、趙啟祥、羅吉彥合著(1995)。中國文化史。台北:今古文化。

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編著(1996)。台灣開發史。台北:空大。

畢誠、程方平(1996)。中國教育史。台北:文津。

許倬雲(1984)。西周史。台北:聯經。

郭丁熒(2003)。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小學教師角色變遷量表之發展與角色變遷 內涵之建構。南師學報,37(2),99-128。

郭廷以(1994)。近代中國史綱。台北:曉園。

郭齊家(1990)。中國教育思想史。台北:五南。

陳延興(1999)。教師專業的意識型態。國教之友,51(3),21-28。

陸明哲編著(2006)。中國歷史圖鑑。台北中和:典藏閣。

黃俊傑(2006)。儒家傳統中「教育」的涵義及其現代啟示。中國與東亞的教育傳 統,1-20。

黃俊斌(1997)。國小教師權利與義務及聘任契約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楊寬(1999)。西周史。台北:商務印書館。

溫世喬(1984)。中國文化發展史。台南:久洋。

董素芬(2002)。社會變遷中的教師角色---台灣國小教師角色期望變化之研究。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詹卓穎(1995)。韓國民族教育思想。台北:五南。

賈馥茗(2001)。先秦教育史。台北:五南。

劉志琴、吳廷嘉(1994)。中國文化史概論。台北:文津。

劉真編(1998)。師道。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慧民、王星譯;布賴恩・特納著(1991)。地位。台北:桂冠。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蔡文輝(1986)。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書局。

蔡世明(2001)。近百年來我國中學國文教學的發展。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 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鄭世興(1981)。中國現代教育史。台北:三民。

鄭梓(1994)。戰後臺灣的接收與重建:臺灣現代史研究論集。台北:新化圖書。

鄭欽仁(1990)。歷史文化意識對我國政策之影響。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翦伯贊(2003)。先秦史。台北:雲龍。

盧建榮、林麗月(2002)。中國文化史。台北:五南。

錢穆(1993)。中國文化史導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薛化元(1990)。教師地位與權利義務。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薛化元(1991)。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論。台北:稻鄉。

薛化元(1999)。台灣開發史。台北:三民書局。

薛化元、李福鐘、潘光哲編著(1998)。中國現代史。台北:三民書局。

薛化元、黃居正譯(1989)。關於教師地位之建議書。現代學術研究,1,169-192。

謝文全(1998)。行政院教改會中小學教育改革建議之評析。中等教育,49(2),

3-13。

貳、英文文獻

Ginsburg,Mark.B.(1988) Contraditions in teacher education and societya critical analysis. London:Falmer Press.

Raya Fidel(1993) Qualititative methods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research.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15(3),219-248.

Tesch Renata(1990).Qualitative research:analysis types and software tools. New York:Falmer Press.

附錄

附錄一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姓 名 性 別 服務年資

出 生 年 月 日 初任教職

日 期

學 歷 學 校 所 在 縣 市 校 名

國 小

國 中

經 歷

任 教 學 校 縣 市 職 務

(導師或科任) 兼任職務 服務年資 備 註

附錄二 訪談大綱

1. 請問從您任教到現今,您覺得台灣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方面,有怎 樣的變遷呢?

2. 請問您覺得在 1987 年政治解嚴前,國小教師有哪些權利和義務呢?

3. 請問從您任教到 1987 年政治解嚴前,您覺得國小教師地位有無改變?若有,

3. 請問從您任教到 1987 年政治解嚴前,您覺得國小教師地位有無改變?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