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社區總體營造是一種多元且長遠的社區改造運動,其目的在於藉由公部門及 專業輔導團隊的協助,使居民認識社區與關心公共事務,體認其需求與瞭解問題 癥結,進而啟發社區意識與認同感,主動參與社區工作以解決問題、改善生活,

增進居民福祉。在經過一連串的文獻及理論的回顧與彙整,輔以個案訪談資料分 析,再加上研究者對於永安社區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實際輔導經驗,提出下列建議:

一、落實居民溝通協調與願景規劃

社區內需建立融合居民參與的社區願景規劃,多方聽取居民的意見與想法,

進而能夠確保社區組織所撰寫的計畫是符合多數居民的權利。社區任何軟硬體資 源的導入前,應由居民決定,並學習參與民主討論的過程,雖然在討論的過程衝 突在所難免,社區衝突的存在或許會對社區內部的人際互動或決策過程造成緊張 或阻力,甚至影響到社區事務的推動,但它往往也是一股制衡社區權力腐化、濫

用、公共資源被少數人控制的重要力量。不應為了爭取資源、趕進度,而忽略了 溝通,應認清社造提案對社區而言都是一種試金石,不是結果論,重要的是過程!

二、節制公部門資源提昇社區自主能力

藉由公部門經費的挹注、活動的舉辦,在一定的時空背景及有力的條件下,

造就了永安這個名星社區,以公民社會做為願景的社會志業,強調社區共識的民 間運動,慣行依附著政府的政策與資源,剩下的只是週而復始的申請經費、執行 計畫與核銷結案時,社造的困境已顯而易見。過度依賴政府的金援與資源,易受 制於經費而妥協,喪失形塑之原意,唯有社區自主自覺,才能喚起住民生活共同 體的意識,凝聚社區資源與向心力,營造自主共享的福利社會。社區必須改變傳 統仰賴政府經費補助與外界奧援的思維,積極開發擴展各種不同面向的經營模 式,自主開拓組織的經濟收入與永續發展。

三、促進居民參與學習及弱勢扶持

社區組織的目標就是要服務民眾,為社區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為促使居民 參與,應藉由各項軟體活動的辦理,凝聚社區民眾共識;在僱工購料的操作上,

由規劃、設計、施工、監造以至完工使用,在各階段檢驗停留點檢核、討論與修 正,讓社區居民在親自參與的循環過程中,學習公共議題的操作、合作與經驗分 享,形成彼此的共同記憶與獲得經驗,逐漸累積社區的認同感與能量。社區工作 者尤應釐清志業與事業,謹守扶持社區弱勢就業機會並為社區謀求福祉之份際,

建立共識與充分討論過程,以避免造成社區居民因誤解而產生對團體的不信任。

四、以企業為師締造雙贏

因為社區總體營造觀念的普及,企業開始體認到對社會回饋的新趨勢,如果 社區能主動開發企業的結合,學習企業的管理、公關與創意,以及具有組織、溝 通、經營管理的經驗與能力,企業亦可藉由投入社區工作提昇企業形象及拓展各 種面向的視野與可能性,可為社區的總體營造工作增添許多助益。

五、營造為民服務的新思維

政府部門行政體制僵化,推動社區工作,政府可能是最大的阻力;因為政府 有不少的專業人才、掌握龐大的經費,政府也可能是最大的助力。社區營造的主 體雖是社區,但其實營造的卻是「人」, 也即追求「造人」的目標。在社區營造 的過程中,涵蓋的對象不能只侷限於社區居民,政府在其過程中,觀念也要跟著 被營造和調整,應力圖擺脫官僚科層心態,放棄過去施恩的觀念與身段,突破傳 統的行政思考與行為模式,社區營造執行規範的機制與考核隨著經驗的累積必須 更為縝密,創造與社區協力合作的環境及夥伴關係,以企業經營理念的精神來服 務,更具彈性及效率,才是未來能為民接受、運作良好的政府。

六、建立社造單位聯合審查機制

地方政府應主動成立縣市層級社區總體營造推動小組,藉此加強各社造單位 業務承辦間的溝通連繫機制,成員廣納所有執行社造業務之中央駐在機關、縣市 政府、鄉鎮公所人員,透過橫向的資源分配聯合審查,不僅能減少資源分散、重 覆浪費,亦能防止社區一案多投等投機心態。逐步往「跨部會整合」、「跨層級互

動」與「總體性發展」的目標邁進。

七、引導社區能量開發與突破

專業輔導團隊在社區營造工作的主要挑戰並非是完成一個實質的空間規劃 或建設,而是動員、促使社區居民懂得表達需要、學習自主以及尋求突破瓶頸的 能力,傾聽居民多元意見,與居民站在相同水平上討論生活問題,並以耐心與關 懷打破溝通的僵局。擔任社區與政府間協調溝通者,是資源的引介者、新知識的 引導者、協助社區背後的促進者而不是常在前台的主角,強化社區居民具體的行 動能力是協助推動社造的當務之急。

八、強化社區操作專業技巧

專業團隊輔導社區營造議題,實需具有清晰的社區總體營造理念,跨科際廣 泛而多元的加強涉獵,始能勝任此一複雜性、挑戰性高之工作。以社區為主體的 企劃,除了專業、熱忱與積極之外,如何在兼顧整體社區利益,設計適合當地社 區營造之技術、操作方法、協調溝通及衝突解決技巧、對當地政治權力生態認知 判斷等方案,搭配在地蹲點的社造團隊儘快融入社區,才能深化服務成效。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06)。社區營造研習教材-心訣要義篇。臺北市:內政部。

公共電視節目製播組(2001)。城市的遠見第七集-古川町物語 VCD。財團法人廣 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

文建會(1998)。文化白皮書。臺北市:文建會。

文建會(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市:文建會。

文建會(2002)。挑戰 2008 國家重點發展計劃-新故鄉社區總體營造子項計劃補 助作業要點。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文建會(2004)。文化白皮書。臺北市:文建會。

王本壯(2005)。公眾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相關計劃執行之行動研究-以苗栗縣推 動社區規劃師運作模式為例。公共行政學報,17,1-35。

王本壯(2007,12 月)。文化生活圈運作模式之研究-以苗栗縣為例。喻肇青(主 持),社區營造的實踐行動。全國社區營造學術研討會,桃園縣。

王培勳(2000)。辛辛那提實驗區。載於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頁 238-239)。臺北市: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王培勳(2002)。我國社區發展工作之回顧。社區發展季刊,100,44-59。臺北市:

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王惠君(譯)(1997)。故鄉魅力俱樂部-日本十七個社區營造故事。台北市:遠 流。西村幸夫原著。

王雅鈴(2009)。台灣老人的社會資本與家庭結構對其健康及醫療資源使用的影 響。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白秀雄、李增祿(2000)。社區組織。載於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

(頁 252)。臺北市: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朱立君(1993)。社區總體營造之個案研究-台中市「楓樹社區」理想家園的發展。

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天健(2003)。社區工作與社區總體營造。國教世紀,204,13-19。

行政院(2005)。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推動方案。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第五工程所(2007)。永安社區觀光摺頁資料。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質的評鑑與研究(初版三刷)。臺北縣:桂冠。

Michael Quinn Patton 原著。

吳綱立(2007)。永續社區理念之社區營造評估體系建構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社 區營造為例。住宅學報,16(1),21-55。

李永展(2004)。「社造條例草案」試行計畫的浮光掠影。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第 33 期。網址:http://www.cesroc.org.tw/eNEWS/index33.htm。98 年 7 月 24 日。

李宗派(2002)。美國社區發展型態之討論。社區發展季刊,100,238-250。臺北:

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李登輝(1995)。經營大台灣。臺北市:遠流。

李增祿(1986)。社區發展。載於李增祿(主編),社會工作概論(頁 201-216)。 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沈雅琪(2007,12 月)。推動福利社區化旗艦競爭型計畫之經驗探討以高雄縣大 樹鄉為例。賴兩陽(主持),社區營造的實踐行動。全國社區營造學術研 討會,桃園縣。

那烏西卡(2008)。古川町的預見與遠見(下),「臺北 e 大」學習論壇討論區─

藝文賞析。網址:

http://welearning.taipei.gov.tw/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23336&for um=67&post_id=42383。2009 年 6 月 1 日。

林柏淇(2007)。臺南市金華社區推動聯合社區環境改造經驗之研究。國立臺中 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振春(1995)。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69,25-39。臺 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林振春(1999)。台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振豐(2002)。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願景-以苗栗縣 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文(2006)。認識社區營造。臺北市:內政部。

星子(2006)。【城市的遠見】古川町物語。漂浪誌。網址:

http://roamover.blogspot.com/2006/05/blog-post.html。2009 年 6 月 1 日。

飛驒市政府觀光科(2009)。飛驒古川觀光介紹摺頁。

徐震(1982)。我國推行社區發展的回顧。社區發展季刊,18,241-251。臺北市:

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徐震(2004)。台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面的 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刊,107,22-30。臺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徐震(2005)。社區與社區發展(初版 12 刷)。臺北縣:正中。

翁文蒂(2003)。非營利組織推動九二一重建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東海大學社 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徐得、宮崎清(1996)。人心之華-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台北市:

翁徐得、宮崎清(1996)。人心之華-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