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瓶頸認知差異分析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三節 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瓶頸認知差異分析

為瞭解實際操作社區總體營造之社區工作者與位於輔導立場之公部門與專 業輔導團隊,對於社區工作所衍生之瓶頸在認知上有無差異,以利日後雙方針對 差異性加強溝通、修正方向後期能逐漸建立共識,本節將受訪之社區工作者所陳 述之瓶頸與受訪之公部門及專業輔導團隊之解析做整理,茲分為社區工作、公部 門與專業輔導團隊等面向分析如表 4-1:

表 4-1 社區工作者及公部門與專業輔導團隊間對社區工作面向瓶頸認知差異表

依據上表,茲將受訪之社區工作者與公部門及專業輔導團隊在社區工作面向 瓶頸之認知差異分析綜整如下:

一、僱工購料機制不全

受訪者對於此問題認知有相似處;僱工購料的機制,由社區自己動手做並核 銷,原為發揮社區營造的自主精神,但由於整體配套機制不全,以致政策內涵被 扭曲,公部門個別預算偏高,預算執行壓力大,壓縮了社區建立共識與充分討論、

參與的過程,容易造成社區居民誤解。

二、社區經營組織弱化形成菁英式的主導參與

受訪者對此問題認知有其相異處;受訪之社區工作者認為社區工作應採各面 向專責方式,各社團的頭人統籌負責各自的區塊;公部門及專業輔導團隊之受訪 者認為,社區應建立組織制度,不光是靠一些幹部及少數義工的參與即可,必須 加強人才培育,避免專責式的參與,若無法以這些少數人形成種子,擴散至其他 的人,帶動更多人參與,則社區經營就容易受限於人員的更替或任期影響,因為 特定成員的離去,而有無法銜接情形,造成社區運作停擺。

三、資源導入由專人執行以致分配不公紛爭

受訪者對此問題認知有其相異處;受訪之社區工作者認為應先拿到經費回 來,再來跟居民溝通施作細節,以免計畫被刪產生居民怨懟;公部門及專業輔導 團隊之受訪者認為,資源導入之前應與居民充分溝通,在整個溝通、折衷及做決 策過程中,難免因理念、角色與意見不同,產生爭論、對立甚至衝突,當最後達 成共識與合作承諾後,決策終告定案,進而促使社區發展工作順利推展。

四、企業贊助管道缺乏

受訪者對此問題認知有相似處。台東的企業贊助確實不足,如何培育願意根 植於地方永續經營的企業是必須面對的課題。台東社區的企業贙助應該提高到全 國的廣度及高度,創造契機吸引其贊助與回饋,透過活動參與學習珍惜資源,友 善環境,在享受自然野趣之餘,表達對台灣土地的關懷,同時也鼓勵社區,給社 區意識啟動的機會。

五、多元就業人力申請受限

受訪者對此問題認知有其相異處;受訪之社區工作者認為應放寬多元就業申 請資格,以利平日熱心社區事務的人員能順利留用;公部門及專業輔導團隊之受 訪者認為,社區營造工作應該為無給職,單純是一種志業服務工作,當社造已變 成一種工作、事業時,會逐漸失去為了社區更美好的未來共同打拼的理想性,容 易落入世俗化、斤斤計較的人性陷阱中。

六、專業經理人無法正職

受訪者對此問題認知有相似處。受訪者認為若是社區已申請政府社區營造計 畫經費或已從事產業營運,須要有許多的會議差旅及行政作業,可酌編經費給協 助處理的人員,但經費不應編列過高,因為志工的性質還是較高,若是提列過高 的人事費,徒然增加紛爭、造成誤解。

七、福利服務經費無法負擔

受訪者對此問題認知有其相異處。受訪之社區工作者認為政府社會福利方面

續表 4-2 社區工作者及公部門與專業輔導團隊間對公部門面向瓶頸認知差異表

斷溝通、凝聚共識。

五、計畫執行內容與社區需求脫鉤

受訪者對此問題認知有其相異處。受訪之社區工作者認為社區只能依公部門 擬訂執行項目,提報例行性的項目,社區最迫切的需求卻無法執行。公部門及專 業輔導團隊之受訪者則認為政策的作用在於誘發地方的自主發展,計畫的擬訂依 據,應該回歸地方對自身的需求上,過程透過居民共同的參與、討論、規劃社區 願景,公開處理並面對社區的問題,進而能夠確保社區組織所撰寫的計畫是符合 多數居民的權利與需求。

六、計畫經費不確定致社區工作無法延續

受訪者對此問題認知有其相異處。受訪之社區工作者認為因補助經費不確定 社區只得切割原計畫。公部門及專業輔導團隊之受訪者則認為公部門在經費遭刪 減、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應首先考量各社區計畫執行的整體性,依照完整性、輕 重緩急篩選重點社區,逐年或結合他部會資源來協助營造工作。且社區對於所要 執行的事務列出優先順序,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何種計畫該優先執行,應有藍 圖規劃,按步就班的朝目標去實踐,而非一昧追逐經費削足適履。

七、行政程序繁雜核銷標準不一

受訪者對此問題認知有其相似處。社區工作宜簡化行政手續或公文流程,核 銷方式、標準應事先說明,避免社區因辦理相關申請案件或經費核銷手續頻遭挫 折,而影響其推動社區工作之士氣。

八、執行計畫須配合款且長期墊款

受訪者對此問題認知有相似處。公部門的經費補助模式應調整,可將計畫經 費分期,通過審核後應即支付經費,可減少社區墊款之壓力。但社區申請經費時 應先討論出共識,評估資金調度能力以及可承載風險的能量,量力而為。

九、管考著重量化數據忽略品質提升

受訪者對此問題認知有其相似處。對於推動在地特性濃厚、執行進度較難掌 控的計畫,無法範疇性的分析量化與具象的成果展現,管考與輔導必須相互結 合,應針對軟體研訂適當的考核項目與時程,兼顧質與量的客觀評估指標。

十、硬體計劃未顧及後續維護軟體

受訪者對此問題認知有其相異處。受訪之社區工作者認為公部門在核定硬體 時,應一併考量後續所需之維護、培訓及營運等軟體經費。但公部門及專業輔導 團隊之受訪者則認為任何軟硬體資源的導入社區,應由居民自主決定,社區在爭 取硬體前,即應加強社區共識形成,後續維護部分應透過活動規劃、義工組織、

社區教育及社區工作坊等人才養成方式,鼓勵社區民眾參與及建立自發性的環境 管理機制。

表 4-3 社區工作者及公部門與專業輔導團隊間對專業輔導團隊面向瓶頸認知差

區動員,為公共品質把關,在不同發展階段直接或間接提供各種資訊與資源,營 造公部門、專業團隊與社區間成為夥伴關係,可有效彌補機動性及溝通不足的缺 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