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主要根據上述的研究歷程、結果及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作為日後相關 研究的參考,希望能對致力於探索教育教學工作第一線的教師有所幫助,茲分述 如下:

一、對學校行政支持的建議

(一)鼓勵教師參與「以教師為中心」的在職進修模式

從上述研究結論中,可以清楚發現,探索教育的實施,不但可以幫助學生了 解自己,也可以幫助導師進行班級經營或班級團體動能的開發。教師引導能力如 果能提升,對學生正面行為的內化,將更有助益。學校行政若能將探索教育的理 念推廣,讓越來越多的教師了解、運用,不但可以提升班級凝聚力,也可以提高 學校教師的士氣,及對學校更大的認同感。經過「需求評估之後,擬定以校內進 修模式,讓教師能夠在學校中獲取「實務現場所需要」的專業智能。

研究者歸納:教師專業知能的提升是課程發展優劣的重要因素,但教師在職 進修,只要規劃的良善,並無須勞師動眾到校外取得經驗的困擾。

(二)探索教育融入七大領域

從文獻探討中發現,探索教育最先融入於體育領域的教學,且在美國已將探 索教育的理念運用在領域中學習;但是在國內除了少部份融入在綜合活動領域、

體育外,大多在企業界做員工團隊動能的開發和向心力的訓練。

從研究者學校的課程執行上看,單車彩繪、LNT 行動劇宣導可融入於藝術與 人文領域,單車的動力系統和爬樹活動可融入於自然與科技領域,畢業成長營的 規劃更是鄉土的範疇,如此多面向的教育,若能經由學校行政的推廣,探索教育 將不只是適用於綜合活動領域,也可以運用在其他領域教學中,學生將所學的經 驗內化遷移於至其他學習領域運用,提高學生在其他學習領域的個人心理或團體 動力等適,將會使其他領域的教學成果更為豐碩。

二、對探索教育教學的建議

以探索教育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行動研究經驗提供以下幾點建議:

(一)配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借重擬人化的玩具引導反思

本研究將探索教育活動融入國小綜合活動領域,在活動歷程中雖然看見學生 對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提升,但是要建構學生問題解決的歷程與自主的運用思考,

建議教師利用玩偶來引導,讓學生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玩偶上,破除膽怯的心裡 而放鬆的說出感受,以便將知識、行為內化。除了玩偶外,經過設計的反思卡或 擬人化的動物卡皆可運用。

(二)加強引導反思問題的深度和廣度

「Adventure」冒險探索活動,適度的保留了一些風險,有生理、心理的風險、

情境的風險,讓學生來面對和解決,在本課程的設計方案中都附有「激發學生思 考的問題」及「供教師思考的問題」。 然而現場實施反思的過程中,學生的答案 天馬行空,並非設計之初可以預料。因此未來課程實施者,可先加強引導反思時 的經驗和技巧,再就當時臨場反應加強引導學生反思之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以增 進學生白我的成長與經驗的學習遷栘。活動如果沒有風險和挑戰,學生在當中就 不會有任何的學習,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掌握了一切變化,不需要學習或改變任 何一件事。

(三)做好課前的準備掌控教學時間

由於本研究進行時間為一般教學時間,每節課只有 40 分鐘,兩節連排加上下 課時間也只有 90 分鐘。學生對於任務的解決速度有快有慢,盡量鼓勵學生思考,

並且確切完成任務。因此容易造成時間過於匆促,而來不及進行完整的反思活動,

實在遺憾。因此未來課程運用者在時間上的掌握若能更精準,將可使活動進行的 更為完整,讓學生有更多時間思考。

(四)對探索教育教學原則的堅持

活動性的課程若沒有深入的溝通或探討,很容易流為「玩遊戲」,因此,探索 教育活動的實施必須堅持,不必有相同的答案,因為學習的目的是在適應不斷改 變的環境。而活動的成效也不是一次兩次就能完全達到,甚至很有可能必須長時 間的觀察,因此未來的教學者必須堅持,不可因為挫折而放棄,只要時間一久,

相信必能看到「種子發芽」。

(五)熟悉探索教育引導技巧與引導員態度,以擴大學習效果

一位稱職的教學者(引導員)不需去想要主導團隊或主導問題的解決,在探 索教育的活動中,有許多不可預測的因素,分別來自於環境和人;所以一位稱職

的教學者應設法避免團隊的依賴,讓團隊本身去做決定,解決問題與承擔責任,

站在協助團隊成員學得更好的學習成果與適性展現,透過觀察與學習目標來使用 不同的引導技巧,在學生參與體驗的前、中、後任何階段裡,協助將活動經驗給 予內化與意義化,以擴大學習效果。

三、對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

(一)延長教學之研究歷程,發展探索教育教學模組

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可以透過學習與訓練加以強化,80%的學習是經由親身 體驗而來,本研究的教學基於課程安排與時間之壓力,未能進行較長時間之持 續行動,殊為可惜;因此,如能拓展實施於各年段進行縱向教學活動,不僅可 延長研究時間,還可發展一套完整的探索教育之教學模組。

(二)以多元的角度去思考探索教育與其他情意概念結合的可能

探索教育的主要教學目的是強調冒險、好奇、挑戰與想像的情意態度培養,

此次以探索教育與綜合活動領域的結合,偏重於問題解決活動認知和行動的展 現,在情意部分著墨較少;或許以更多元的角度去思索彼此之間的可能,如:

面對挫折、曖昧模糊、冒險的精神、心流(Flow)的激發、引導創造力的 4P 歷 程,探索彼此之間的合作與經驗轉移。

(三)研究對象與工具的選擇

由於研究者對研究目的的選擇,著重在班級併班後的經營和問題解決能力 的培養,因此本研究之研究班級對象為六年級,採方便取樣。未來的研究者可 在研究對象的選擇上採不同年段的選取,提高研究之外在效度。或同一個探索 活動在不同的年段中實施,可診斷出不同年齡層適合的探索活動,這樣或許會 有不同收穫。

本研究採用自編之探索教育融入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的發展,運用三 種課程方案,輔以學習單、訪談單等工具,加上錄影、錄音的觀察,但少了量化 的研究工具。因此,未來研究者可加強量化部份的研究,例如與學校行政配合,

進行人格測驗,或各種社會關係計量測驗等,幫助質量並重,使研究結果更有說 服力。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文科(1993)。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田耐青、張景媛(2003)。教育部綜合活動課程綱要補充說明。載於何福田、張玉 成主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補充說明。台北市:教育部。

江美玲(2003)。探索諮商團體對低 EQ 國中生提升情緒智力效果之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余紫瑛(2000)。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台 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木崑(2005)。國小二年級綜合活動實施體驗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 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宗立(2002)。教師行動研究的實踐。國教天地,149,46-54。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賜光(2007)。探索教育活動對一般國中學生自尊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兆田編著(2008)。探索學習的第一堂課。台北:五南

呂亞蘋(2006)。拓荒之旅:探索教育引導人員生涯重心之敘說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未出版,台北市。

李園會(2003)。如何設計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台北:師大書苑

李義男.(2000)。探索教育之超越心理功能。公民訓育學報,9,63-80。

李義男(2003)。探索教育與諮商治療。水牛。

李詩鎮(2002)。探索活動團體氣氛與休閒校益關係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 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李慕台(2006)。探索教育對培養國小兒童團隊精神之研究—以台北市仁愛國小為 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李協信(2008)探索教育活動對提升國小資優學生領導才能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 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德誠、麥淑華(2002)。整全的歷奇輔導。香港:突破。

沈文婷(1997)。幼兒扮演遊戲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雅紅(2006)。國中特教資源班學生參與探索教育活動取向生涯團體輔導方案之 效益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未出版,彰化縣。

周鳳琪(2001)。國中適應不良學生參與探索諮商團體之效益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天祐(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132,70-86。

林進材(1999)。教學研究與發展。台北:五南。

竺定宇(2005)。探索教育對企業團隊效能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 管理研究所在職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教育研究,7,113-127。

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高雄:麗文文化。

施紅朱(2006)。探索教育課程對犯刑青少年生命意義感的影響之探討。國立高雄

施紅朱(2006)。探索教育課程對犯刑青少年生命意義感的影響之探討。國立高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