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歷程

一、研究架構

參與學童

探索教育課

程方案 1

探索教育課 程方案 2

探索教育課 程方案 3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自我探索與了解活

(十大指定內涵)

野外休閒與探索活 動(十大指定內涵)

人際關係與溝通活 動(十大指定內涵)

能力指標:

1-3-1 欣賞並接納他人。

1-3-5 瞭解學習與研究的方法,並實際應用於生活中。

1-3-6 瞭解自己與家庭,社區環境的關係,並能說出自己的角色。

2-3-2 觀察野外生活中自然現象的變化。

3-3-1 認識參與團體自治活動應具備的知能,並評估自己的能力。

4-3-1 認識各種災害及危險情境,並實際演練如何應對。

4-3-2 探討環境的改變與破壞可能帶來的危險,討論如何保護或改善環境。

「架構圖說明」:

(一)、以本校六年級 35 位學童為對象,由研究者設計 3 套體驗學習課程,與協 同研究者討論之後實施。探索教育課程 1 和探索教育課程 2,在上學期中實施,

每次實施時間 80 分鐘,共實施九次;探索教育課程 3 在下學期中實施,每次 實施時間 80 分鐘,共實施九次。

(二)、探索教育課程 1 和探索教育課程 2,由研究者擔任教學者,探索教育課程 3 由 T01 擔任教學者。每次探索教育課程結束後,並輔以「學童訪談」、「家長 回饋表」及「協同教師觀察記錄」,蒐集相關資料。

二、研究歷程

Ebbutt(1985)批評螺旋循環模式太過於理想化,因為忽略了教師執行教育行 動研究時,在任何階段都有可能包含許多失敗的行動或策略,因此 Ebbutt 與 Kemmisru 將行動研究模式修正為「允許迴圈次序的回復(looping back)」,以及回 圈內與迴圈間的互動關係。

修正

一般概念/ 修正後的概

念/問題 問題

Ebbutt 的行動研究歷程圖 圖 3-1-2 Ebbutt 的行動研究歷程圖

資料來源:引自陳惠邦(2003)

偵 察

(蒐集資料)

整體計畫

行 動

行動監視

(偵查)

自我評鑑

行 動 行 動

偵 察

新的整體 計畫

行 動 修

修正後整 體計畫

修 正

本研究綜合 Lewin、Ebbutt 的說法,擬以螺旋循環回饋式的研究模式,進行本 研究。

四、研究流程

本研究在確定研究主題後,首先進行先前研究,再蒐集探索教育融入國小綜 合活動學習領域相關文獻與研究報告,經過文獻分析、歸納,對國小實施綜合活 動課程、教學、內容、程度、影響、障礙有了初步的了解。為了補充先前研究的 不足之處,並對研究主題做更深入的探討,經與指導教授討論後,選擇研究者服 務的學校台東縣日月國小作為研究個案,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進行行動研究。

本研究搜集資料的方法主要為訪談、觀察及蒐集文件資料,並將所得資料進 行轉錄,再將轉錄的資料做彙整與分析,最後撰寫成論文報告。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如圖 3-1-3

發現問題:探索教育課程方案成為綜合活動課程輔助教材,能否解決本研 究的問題?

蒐集資料:探索教育、綜合活動、

戶外教學、團隊動能、體驗學習

設計課程:以上學期 9 週,下學期 9 週的探索教育課程 為主,分為三大主題,配合學習單、準備週及回顧週

可行 有缺失

進行課程

圖 3-1-3 研究流程圖 問題尚

未解決

問題獲 得解決 反思

共同解決問題 修

五、課程內容

本表 3-1-1 所列為一學年的課程,上學期為「人際關係與溝通活動」、「自我探 索與了解活動」二項內涵 8 個活動課程;下學期是「野外休閒與探索活動」一項 內涵 9 個課程。

六、學習單、訪談單

配合各個主題及課程內容,研究者設計了學習單(見附錄四),於每個主題結 束後,讓學生給予回饋或反思。並於每次課程結束後,隨機抽選三至五名學生進 行訪談。

七、錄影機、錄音機

配合每次課程實施,使用錄影機或錄音機進行錄影及錄音觀察,作為資料蒐 集之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