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法探討探索教育融入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運用。本章共 分四節,以下說明其內容:第一節說明研究的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之目的 與問題;第三節闡述研究範圍及限制;第四節則為本研究所涉及之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003 年 6 月下旬,研究者參加台東縣校長遴選,或許在過去 8 年的校長作為 上,台東縣國小教育界的教育夥伴還能認同,遴選的過程沒有任何的爭議,於 8 月 1 日正式就任。貼心的同仁在蓊鬱的黑板樹下,舉辦了別緻感人的歡迎儀式,

心想:這場綠色饗宴的創始人,一定很有創意!

研究者從事教職迄今 29 年,自 1995 年 8 月起開始擔任校長職務,至今已服務 過三所學校,歷經山地特偏小學 4 年、偏遠小學 4 年及現任之市區小學迄今第 6 年,共計 14 年。期間經歷民國 1993 年課程標準的推動、1999 年小班小校推行計 畫及 2003 年九年一貫課程全面實施。數次教育政策及課程變革的磨練與經驗,致 使研究者對於教育工作的推動與課程的規劃有更多的想法與期待。

由於從小就在綠島的小漁村生活長大的背景,在 14 年的校長職掌中也就自然 的將學生學習的重點,經營成以自然體驗為主的一個學校特色。在偏遠小學 8 年 的服務中,更以探索教育體驗的精神,三度帶領布農族的孩子登山、溯溪尋找布 農族抗日英雄「拉瑪達星信」祖先的足跡;這些點滴是成長背景的使然,更是教 師養成教育朔造的必然。

目前研究者所服務之市區小學已有62年的歷史,學校本位課程亦有行之有年 的既定模式。基於校長的課程領導專業及責任,研究者認為這所擁有一甲子歷史 的小學應該擁有足夠的基礎,去進行相較於以往更為優質更為適切,更符合時代 潮流的課程發展。研究者敏銳的感受這所學校有嘗試改變的需要,而研究者也責 無旁貸的要為這份需要投入專業與熱情,因此啟發進行本研究之想法。然問題的 出現,需要更多的觀察與資料來確認,於是研究者將研究聚焦於綜合活動教學領 域,觀察任課教師課室教學之情形,以確定本研究之目的與問題。同時訂定研究 期程為一個學年,繼而綜觀、整理、分析本研究之限制與相關名詞釋義,期待和

三位協同研究教師以行動研究的方式與成果,為課程設計與實施提供良好的建議 及策略。

14年的校長生涯給研究者最大的感想:校長的執掌「綜攬學校校務」。雖然 只有六個字卻道盡了鉅細靡遺的工作與責任。一連幾天,我用眼睛努力觀察這個 學校,初步的判斷:這是個老師認真、學生勤奮的學校。不過,各項軟體的作為 還跟不上時代的動脈,尤其是教學現場的各項作為。研究者從以下老師的訴求,

敏銳的覺知學校存在已久的擔憂。以下是研究者到校服務一個月,學校經營手札 之自我記錄,羅列如下:

「校長,目前數學科教學,採用建構式的教學模式,家長們很有意見;我們要求 學生背誦九九學乘法,這樣可以嗎?如果督學來查我們怎麼說。」

「校長,學校本位課程「糖的故鄉」已經有7年沒有修正了,現在糖廠也不再製糖 了,我們仍然用這一本來當學校本位課程的教材嗎!」

「校長,一年級的成績考查,到底有哪幾科是需要紙筆評量的?剛入學的孩子什 麼都不會,第一次學生成績考查怎麼考啊!」

「校長,李先生又喝醉了,昨天晚上他太太打電話到我家找人。」

「校長,你再不處理李先生的喝酒問題,有一天死在學校,我們都有連帶責任。」

(921025 行政省思手札)

綜觀本校的教學現場,思想前衛的老師對教育現場提出義正辭嚴的批判與反 思,然而在行為的表現上卻顯得相當保守與無助。保守的行政決策單位,無法符 應教學現場的需求,常弄得灰頭土臉,卻死守著「日月國小有優質的傳統,這樣 對我們的學生比較好」的信念,無法勇於改變。擺盪在前衛與守舊之間的思維是 研究者首要面臨的問題;於是研究者幾經思考之後決定,以提昇團隊的動能為第 一要務。藉著教學團隊專業的提升,帶動這有62年教育發展史的學校,除了保持 傳統的學科能力優勢之外,更希望透過探索教育融入綜合活動課程的運用,讓這 所有一甲子歷史的學校,展現動態活力的一面。

就本校目前的教學現場,能因應「課程解嚴」後專業的需求嗎?或「教育的 寧靜革命」的挑戰嗎?身為這所學校的領導者,研究者思索著。九年一貫課程的 改革,問題錯綜複雜。由於長期行政運作與課程內涵過度管制、系統研究不足之 外,社會價值與共識也未能建立,這些實為問題的根源。因此許多學術界人士認 為,90 學年度實施九年一貫新課程,在時間上是匆促的,甚至會造成學校課程的 混亂與教學品質低落。不管如何,領導者應有義務帶領老師迎向新世紀的各種挑

戰和建構教師的新專業能力。

經過88、89學年度的兩年試辦期之後,同年 9月教育部公佈「國民中小學九年 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於是九年一貫課程於90學年度從國小一年級全面逐年實施,

同時要求各學校成立「課程發展委員會」,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並審慎規劃 學校總體課程計畫(教育部,2001a),以「學習領域」取代過去的分科教學。

因此,若要實踐社會對教育改革殷切的期望,勢必回歸教育第一現場---中小 學校。綜觀中小學校九年一貫課程結構,統整為七大學習領域與一大課程,即是 語文、數學、社會、自然與科技、健康與體育、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學習領域 與低年級之生活課程;並且為了配合國際教育思潮及社會環境的變遷,將當代最 新議題,舉凡資訊、性別、人權、環境、生涯發展、家政、海洋等七大教育議題 融入領域,進行教學。

由於課程的多元價值,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課程的多元性、教材的豐 富性,組成學群或小組方式進行教學服務的工作,甚至依不同專長實施協同教學 或合作教學,讓每一位學童均能在學校機構中,建構完整的基本能力與素養。

日月國小推展探索教育教學已有四年的過程,由草創、雛型到成為台東縣國 教輔導團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列為到各校分享的重點項目,其間所投注的人力、

心力、物力、時間幾乎是全校資源的大部分。發展至今,「探索教育」已幾乎成為 日月國小的代名詞。究竟探索教育是如何從無到有,逐漸成為日月國小的當然元 素。其中是否有其必然的原因與條件?此為研究者做本研究的最大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冀藉由學生於上課中對探索教育學習活動的反 應及回饋,了解國小學童團隊動能之影響因素,並運用探索教育學習活動內容為 主要課程,設計一套適用於國小學童團隊動能開發的訓練課程。並藉此探討探索 教育活動融入綜合活動課程,對於提昇國小學童解決問題能力之效能為何?尤其 是針對國小學童在綜合活動領域十大基本內涵中的「野外休閒與探索活動」、「人 際關係與溝通活動」、「解決問題與自我探索活動」三項內涵中的能力指標加以 探討,茲將本研究的目的分述如下:

一、發展一系列單元教學活動,將探索教育融入現行國小六年級綜合活動學習領 域課程,並透過反省、思考、澄清、實踐、討論等方法,重新建構學生對「自 我」「人際」「環境」的關係。

二、探討本課程作為國小階段推動「探索教育融入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 之參考。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探索教育在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運用之課程設計方案對 教師與學生之影響情況,基於上述的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下列五個 問題:

一、在符合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能力指標及探索學習教學原則下,如何適切的建構 以日月國小為本位的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

二、參與本課程的學生能否更加了解、肯定自我也欣賞別人?

三、經本課程教學後學生能否更互相幫助,增進團隊合作並解決問題?

四、本課程教學後學生能否感受自然的奧祕,並引發愛護自然的情操?

五、參與本課程的學生能否將所學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基於研究的各種主客觀因素,如:人員、研究過程、研究範圍等等可能有下 列幾項相關的限制。

一、研究情境和對象之限制

研究中的資料蒐集和選擇,會因為個人主觀上的認知而有差異。另外教學觀 察者的知識程度和研究意願等影響研究結果的因素,可能和其他學校有所不同,

因之本研究結果具有特殊性而無法完全類推至其他學校,僅可供參考。本研究的 取樣標準限定在日月國小六年級甲班 35 位學生,第一學期學生由研究者引導下接 受研究者設計之綜合活動課程,需做過課室平面探索遊戲、高空繩索爬樹活動、

單車組裝課程的團隊探索教育活動,因此取樣費時較久,人數也無法大量獲得。

二、研究角色之限制

研究者是校長,與教師之間具有法定的職務關係,容易造成研究角色混淆的 情形,而影響研究過程中所蒐集的資料之可相信程度。例如:教師面對校長時有

「職務上服從」的想法,對校長規劃的研究過程,會有某種程度的「順從期望」。 另外,研究者將教師視為「實務的專家」進行研究之同時,發現:研究者平日與

「職務上服從」的想法,對校長規劃的研究過程,會有某種程度的「順從期望」。 另外,研究者將教師視為「實務的專家」進行研究之同時,發現:研究者平日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