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探索教育課程方案 1、2、3 教學實施成果檢討

第四章 研究歷程與困境

第一節 探索教育課程方案 1、2、3 教學實施成果檢討

藉由合作行動研究,發展一系列單元教學活動,將探索教育融入現行國小六 年級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並透過反省、思考、澄清、實踐、討論等方法,重 新建構學生對「自我」「人際」「環境」的關係。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想瞭解 在日月國小的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中融入探索教育的教學活動之可行性,並且幫助 學生改善自身的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班級動能的開發,達成綜合活 動的教育目標。

本研究個案的班級,在五年級以前是各自獨立的班級,97 學年度開始才合成 一個班級,過去五年來在課業和學校行事上的比賽表現,兩班有明顯的落差,研 究者在 95 學年度時曾試著重新以 S 型的成績來編班,遭受學生及家長很大的反應

,以下是學生寫給研究者的信件內容:

校長您好:

五年級要混合編班,我們全班不願意,我們早已建立感情何必重新編班呢?

我是不願意與全班的同學分開!

為什麼要重新編班呢?我覺得這件事來的太突然,大家都沒心理準備,但我 不願意和一至四年級的同學分開。四年來大家都有了感情了,為什麼還要重新打 散來編班,如果只是為了要增加和乙班的同學相處的機會,我覺得可以利用園遊

會、運動會、戶外教學……等活動,和乙班的同學相處。(S22 學習檔案 950618)

研究者在此事件上並沒一定非重新編班的意圖,只是為了將甲、乙兩班的落 差縮小罷了。經過一學年的努力,乙班班級導師陳○○的用心,程度的落差已有 明顯的改善,97 學年新生的暴增,使得原本已塵埃落定的議題又浮現,此次浮現 的不是重新編班的問題,而是為了因應新生的增班,在原有的班級數下,讓一年 級增班。此時升上六年級的甲班學生數有 18 人,乙班 17 人,合併成一班剛好 35 人。

雖然併班沒有太大的聲音,但是原本兩班的程度與情感的落差,是有一道隱 形的界線存在著,班導師陳師如此向研究者陳述:

我原以為這一班的學生有一半是我帶過的,只要專心的調教另一半學生就 OK 了。

沒想到兩班合起來的感覺不是一點五,而是一點一的程度和班級氣氛。很頭大!

(陳師焦點訪談 970907)

研究者站在學校的至高點上看見了這一班的學生問題,不在於學業程度的落 差,而是學習態度的迥異和兩個完全不同的班風,經與班導師討論後,決定運用 探索教育的幾個活動來改善班級的氣氛,為了不增加導師的負擔,研究者和 3 位 協同研究者參考「探索教育」的文獻編擬了三套課程,採行動研究的螺旋循環模 式執行「探索教育融入國小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發展」。

一、開發團隊動能活動

(一)、破冰與熱身活動~Look Up、Look down、猜猜我是誰。對應能力指標 1-3-1 欣 賞並接納他人。

1、地點:綜合教室

2、課程目的:80 分鐘二節課的時間,最主要的課程目標是要凝聚班級的向心 力,在活動過程中能符合 能力指標 1-3-1 欣賞並接納他人。藉此活動讓剛合併成 一班的同學,彼此認識,踏出熟悉的第一步,破除班上生疏的人際籓籬。

3、活動規則:

(1)當兩人四目相對時,兩人拍手並大喊一聲「啊」,接著就相互離開到一旁,

開始交談,認識彼此。

(2)持續進行直到整個團隊分組完成為止。

4、活動方式:

(1)全班圍成一個圓圈。

(2)研究者發號施令:Look Up(所有同學向上看),再指示 Look down(向下 看),在下令 Look(同學們須將自己目光鎖定在團體中的某一位同學)。所有 同學都熟悉後,開始分組。

(3)過程中,若是沒有互相對視者,不可硬分成一組。

(4)若配對成功,則到場邊聊天,彼此了解一下。

(5)活動進行到所有同學都配對分組完畢為止。

5、研究觀察

規則解說完後玩一次,然後研究者再將全班分成兩大組,之後藉著大帆 布教具認識對方,依據玩的經驗進行討論,想出怎樣才會更快認識到地方的 特色,依據討論的重點再玩一次,看是否能認識對方更多特色。此遊戲符合 研究者要小朋友做、想、說的精神,很多小朋友利用先前的經驗加以修正再 經討論過後,第二次很明顯的雙方認識對方的特色更快、更多。(T03 觀察紀 錄 9709 17)

S10:好好玩,我們這一組贏了很多對方的人,他們的特徵太明顯了。

S08:只要是乙班的蛋頭,就可以很快的猜到是卓○軒了,太容易猜了。

S23:我們雖然被對方贏了很多人,但是我也認識很多甲班同學的特徵和綽 號。好好玩,不過他們有些形容的話很難聽?

對啊!如果我們再玩一次,可不可以用比較優雅的特徵來形容對方,然後 也可以很快的猜到。(R 教學引導語 970917)

活動結束後,研究者要雙方的同學討論要如何才能更快認識對方的特 色,然後再玩一次,再玩一次後,由於針對先前的經驗再做修正,大家的 認識撇步都變多了。(T02 觀察紀錄 970917 )

我看見研究者的教學一直在建構孩子們的解決問題的方式,雖然感覺 是在玩遊戲,但是我可以感受到研究者這份不一樣的期待,我自己在上綜 合的時候也有這樣的期待,短時間內比較看不見成果。(T01 觀察紀錄 970917 )

6、研究者的省思

研究者與協同研究者對話完後,對 T01 所提出的觀察對話有另一番見解 與認識,原來探索教育的遊戲對小朋友除了娛樂性外,對課程的進行也有幫

助,它幫小朋友消除了疲憊,也提昇了小朋友對課程的專心度,研究者將遊 戲與學習做結合,使遊戲中有學習的要素,學習中有遊戲的趣味。也就是運 用孩子們對遊戲的愛好,引起參與學習的興趣,持續學習的動力,以促進教 學的效果,達到教學的目標。(觀察省思記錄 970917)

(二)、團隊動力活動~我們是有默契的一班。對應能力指標 1-3-1 欣賞並接納 他人。

1、地點:台東糖廠羽球館

2、課程目的:本課程是團隊剛形成及個人角色定位認知的活動,在此活動中 可以探討在團隊中每個同學在面對問題時,每個人所習慣扮演的角色,以及 面對衝突時,所採取的應對方式,以及何謂團隊的分工合作及默契。當然也 可以將這個活動放在整體課程的最後面,當作整個課程學習的驗收活動,在 前兩週進行完破冰與認識活動之後,為了能提升班上的團隊動力與班級的凝 聚力,研究者設計此課程活動。

3、活動規則:

(1)指導要領:

要求同學在沒有任何溝通的情形下(包含任何的溝通模式:如語言、眼神、

肢體、暗示……都不行存在),閉上眼睛報數,從 l 報到 36,如有任何犯 規則重新來過,由 1 再開始,直到沒有犯規的情況下報到 36。

確定空間的狀況,以及同學所處的位置,試著去把他們已有的相對位置做 亂數的調整,因為同學所處的位置有些會形成順序性,同學可以依照他們 的位置很快的報完數目,如此則失去活動的意義。

(2)活動方式:

第一項:從頭到尾都不能有任何人說話或者嘗試做任何的溝通或互通有 無、打暗號之類的,除了報數的聲音,不再有任何的訊息。

第二項:任何人可以報任何的數,你高興報數 1 就報 1,高興報數字 2 就報 2。

第三項:但是每個人不可以連續報數,報 1 的人不可接著報 2,報 3 的 人不可以接著報 4,以此類推報 8 的人不可以再報 9……。

第四項:每個數字必須緊接著前面不可以等待超過 1 秒(或者 2- 3 秒)。 第五項:每個數字只能由一個人報,如果有兩個人以上報同一個數字,

則視為犯規。

(3)現在開始……

4、研究觀察:

S09:紀○伸不要亂報。

S08:喔!陳○婷你最後一個才報啦。

S23:我哪知道誰報完才會輪到我。

S29:老師!我們可以先討論一下嗎?

一陣亂報數後,吳○和梁○瑋開始有一些抱怨,都不會等人家報數,只顧著 自己報數,黃○樊大聲吼叫不要吵,幾個原本乙班的女同學還自顧在一旁開 玩笑,好像根本沒進入狀況。(T02 觀察紀錄 971001)

有幾位女生好像要提出一些看法,可是聲音太小沒有被聽到。(T03 觀察紀錄 971001)

可以!不過我們先來聽聽許○燕,剛剛怎麼說好嗎?(R 教學引導語 971001)

S23:是林○臻先說的,他說可以照座號來嗎?

S11:可是座號有兩班ㄋㄟ?

對呀!有兩班,可是現在我們只有一班啊!所以我給大家 2 分鐘討論,討論 完後就把眼睛閉起來,開始報數,但是吳○要報 1 和 27 兩個數字。(R 教學 引導語 971001)

S02:我覺得應改要討論一下報數的順序。

S05:老師我們可以變換隊形嗎?

S16:我們有學號啊!

還有 10 分鐘就要下課了,再給同學們一次機會,我們班有可能完成報數 嗎?……沒有信心嗎?(R 教學引導語 971001)

S08:老師!如果只有乙班我們一定可以完成。

S18:我們班也是。

老師相信,如果照上學期甲、乙兩班分別來報,會很快完成,因為妳們已經 同學了五年,可是現在妳們也是確確實實的在同一班啊,雖然沒有同班相 處,但是也有同屆呀!(教學引導語錄 97.10.01)

有一些女生小聲的對同學說,「好啦!我們試試看就按照現在的座號報」, 因為聲音太小,認同的同學並不多。(T03 觀察紀錄 971001)

下課後,同學們繼續討論,提出解決的方法。上課後,研究者提出問題沒先 進行活動,部分男生有些躁動,一直催著研究者趕快玩默契報數的遊戲,研 究者和學生再重複規則的內容。(T01 觀察紀錄 971001)

上一節我們不能完成默契報數的原因是什麼原因?想一想,這些原因跟我們 班上哪些情況很相像。我們可以改善嗎?怎麼改進……(教學引導語錄 971001)

雖然併班已經一個月了,全班還是有習慣性的互動對象,在整個教室的氛圍 上,原本甲班的同學比較強勢的主導遊戲,即使乙班同學的意見比較可行,

仍然不被採納或聽到。這時老師應該放大她們的聲音,增進乙班同學的參與

仍然不被採納或聽到。這時老師應該放大她們的聲音,增進乙班同學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