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反思與建議

第三節 建議

基於前述的研究結論,本節茲針對學校特色課程發展的組織變革歷程,提 出相關建議;同時,亦依據本研究的研究限制,對後續研究提供相關建議,如 下:

壹、對學校之建議

十二年國教鼓勵學校創新辦學特色、發展特色課程,故為了提供其他學校 進行課程變革的參考,僅根據本研究的研究發現,扼要羅列五項建議,分別為 成立變革核心團隊、確立學校變革方向與願景、規劃多元溝通管道及增能活動、

廣募經費以厚實校務基金,以下將詳述之:

一、成立學校的變革領導與核心團隊

學校變革惟賴校長一人的力量,恐怕無法有效延續學校變革的進行,但若 能成立變革核心團隊,對學校推展改革勢必會有幫助。從本研究新世紀高中組 成變革核心團隊的經驗來看,起初團隊宜為十位以內的成員組成為原則,待成 員共識相對一致後,再廣邀其他的學校成員加入,以逐步推動學校革新。因此,

學校在進行特色課程發展時,校長應有明確的變革領導藍圖與策略,引領學校

150

成員變革及建立變革核心團隊,再視團隊氣氛及其他成員對於變革的反應、意 願,適時的擴大團隊參與圈,讓更多利害關係人的聲音和意見可以被聽見。

二、確立學校變革方向與願景

一個學校的方向和願景係為學校成員共同所信守的信念與價值,在變革過 程中,若能呈現學校興革的明確方向與願景,將能使成員懷有理想,並據以執 行變革任務。根據研究者對於新世紀高中的觀察,校長一開始便帶領成員對於 變革方向與願景作想像,經由核心團隊多次磋商產出的方向和願景,便作為教 師們在規劃特色課程的憑據。爰此,學校發展特色課程時,亦可仿效新世紀高 中將變革的願景方向與課程規劃作結合,以使學校特色課程發展方向有所依循,

不致偏離變革的藍圖外。

三、規劃多元溝通管道及增能活動

學校發展特色課程勢必會涉及到人員信念、組織結構、技術等方面的改變,

當中,倘若沒有提供宣導變革的管道、溝通交流的機會、改變技術的增能活動,

必定會使學校教師對於革新感到不安或繼續持有舊理念教育學生。是故,學校 在執行課程革新的任務時,應安排頻繁交流的平台、增加增能研習活動,甚至 是安排向外取經去學習實施卓著學校的經驗,以增進學校成員課程改革所需的 能力、轉動組織結構及改變成員信念。

四、廣募經費以厚實校務基金

教育經費係學校變革與發展的必需品,要有足夠的人力支持、空間設備等 教育條件,皆有賴充足的經費才能達成教育適足性的目標。根據研究結果發現,

新世紀高中雖有領先計畫經費支援學校發展特色課程,但是其經費的支用有許 多限制以及其經費並非永續提供,所以學校勢必要另外找尋一條籌措課程發展 資源之路,方為治本之道。爰此,學校若欲進行大規模的變革活動,必定需向 社會大眾、企業、校友等人廣募資金,厚實學校校務基金,以能彈性運用於學 校各項變革舉措中。

貳、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151

針對後續研究相關主題者,提供延長研究時間以刻劃學校變革全貌、廣納 更多研究對象意見、採用質量並行的研究方法、增列校長領導與學習型組織研 究主題之建議,現分述如下:

一、延長研究時間以刻劃學校變革全貌

由於研究者正式進入研究場域為2012年2月~2013年6月期間,而新世紀高中 係於2011年10月即啟動變革的動能,期間已歷經延攬利害關係人的加入、變革 方向確立及願景的建立等階段;至若研究者退出研究現場的6月後,新世紀高中 仍不斷蛻變,並且也將落實課程審查與評鑑計畫。然而,先前研究者無參與的 學校轉變的過程,尚可透過文件分析和訪談等方式,重建當時改革的脈絡情境,

但對於新世紀高中後期的發展,因研究者個人研究期程與生涯規劃之考量,無 法參與後續學校革新發展的研究,以致於無法詳盡呈現新世紀高中變革的歷程。

因此,目前本研究僅能探討至組織變革的設計與改變初端,至於變革實施中和 實施後的調整復凍,本研究則無法深入觸及與討論,故建議後續研究宜延長研 究觀察的時間,以描繪出學校變革發展的完整全貌。

二、廣納更多研究對象意見

礙於研究人力、時間等限制,本研究僅就新世紀高中具有受訪意願的特色 課程推動小組10位成員、家長及學生進行研究訪談。其中,此10位特色課程推 動小組成員有從頭參與至今者可以敘述完整的學校變革故事,同時也有後續加 入者,能較貼近學校其他成員的想法,描繪學校變革的抗力原因與實施改革的 矛盾。不過,其實其他家長、學生以及非參與特色課程推動小組的學校成員之 想法也很重要。若能廣納這些利害關係人的意見,方可獲知學校規畫的願景和 變革策略是否周延,且定能增加研究的真實性與精采度。故研究者建議未來研 究相關主題者,除邀請變革推動小組的成員參與研究外,亦可對於未參與變革 小組的成員作訪談,以更為如實地呈現學校變革情形。

三、採用質量並行的研究方法

過去研究多是以量化方法探討學校變革相關課題,本研究為了深描個案學 校於發展特色課程時所涉及的組織變革歷程,即選擇質性的個案研究方法,蒐 集訪談、觀察與文件等資料撰寫成文,以深掘成員對於學校革新的態度與想法。

不過,倘若能在質性的研究基礎下,輔以量化問卷調查,蒐羅全校師生的想法

152

或建議,將能使質化資料與量化資料相互佐證,增添研究論文的深入性外,同 時亦擴展學校變革故事的視角與內容。

四、深入與組織變革理論作對話和修正

組織變革是一門廣而深的學問,絕對不僅於研究者所闡述的過程與系統取 向組織變革理論,並且研究者在研究場域也發現組織變革歷程中的複雜和變化,

理論當中的簡單原則不見得能真正捕捉組織改變情形,加上理論脈絡和文化上 的不同,本研究礙於只研究至新世紀高中的改變初端,所以僅能對於組織變革 理論作微幅、粗略的調整,而無法深入處理到理論細節的修正。職是故,建議 後續研究者若能參與個案學校課程發展的整個變革歷程,即可更為真確地對原 來的組織變革理論作進一步地對話與討論。

五、增列校長領導的研究主題

本研究主要是聚焦於學校組織變革的歷程及其影響因素的討論研究者在研 究探索的過程中,也發現新世紀高中的校長有豐富的願景領導、課程領導與變 革領導經驗,這樣的領導力對於學校組織的興革發展至關重要,但卻因研究者 的能力與時間等限制,無法另外加添研究主題而稍嫌可惜,故後續研究若為探 討學校組織革新的相關主題,亦可研擬增列校長領導主題,增加研究主題的豐 富性及貢獻。

15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惠儀(2012)。偏遠學校發展特色課程之空間運用探討。國立宜蘭大學建築 與永續規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王劍榮、沈洪昌(2003)。特色學校再認識。2012 年 11 月 18 日,取自 http://www.dic123.com/A/A/A5/A5C_92239.html

余秀文(2011)。教育大學學生組織變革知覺與學校認同關係之研究—以國立 臺北教育大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北市。

余朝權(2005)。現代管理學。臺北市:五南。

吳佩倫(2006)。國民中學學校組織變革之研究─關注本位採用模式之應用。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定(1996)。組織發展─理論與技術。臺北市:天一。

吳明清(1997)。發展學校特色理念與做法。北縣教育,18,21-26。

吳明雅(2009)。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 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創新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市。

吳秉恩(2002)。管理學:本質、演化與新趨勢。臺北市:翰蘆。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M. Q. Patton 著。質性研究與評鑑。嘉義市:

濤石。

吳炳銅(2003)。學校本位特色課程發展實務。新北市:自強國民小學。

吳若瑛(2007)。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策略之研究-以桃園縣三所國民小學為

154

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挺鋒、黃啟彰、陳雅慧(2012)。親子天下雜誌十二年國教老師大調查。親 子天下雜誌網。2012 年 12 月 4 日,取自

http://www.cw.com.tw/about/0831CP.pdf

吳清山(2002)。龐大的教育改造工程才開始:教育基本法與教育發展。現代 教育論壇,6,3-14。

吳清山(2005)。學校行政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佑(1997)。組織變革。教育資料與研究,18,62。

吳清山、林天佑(2009)。教育名詞─特色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8,

145-146。

李巧萍(1993)。特色學校研究專題信息─特色學校的概念。現代教育論叢,5,

56-65。

李明來(2010)。國小校長領導行為和組織變革教師支持度關係之探討。新竹教 育大學教育學報,27(1),61-92。

李明堂(2006)。學校組織變革歷程及管理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 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李長貴(1998)。組織行為。臺北市:華泰。

李宥賢(2008)。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校長領導型態與學校組織變革關係之研究。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李茂興、李慕華、林宗鴻(譯)(1994)。S. P. Robbins 著。組織行為。臺北 市:揚智。

李家鳳(2012)。蒲公英的旅行見聞──旭日國小發展學校特色課程與課程領 導之敘事探究。私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新北市。

李貴翔(2009)。改制大學後學校組織變革、校長領導及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

李貴翔(2009)。改制大學後學校組織變革、校長領導及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