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建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183-20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2 建議

本研究之重點在於發展生態環境導入校園評估因子,亦嘗試提出一套 評 估方法。但對於生態環境導入校園之評估仍嫌不夠細緻,在此提出幾項建議以 做為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一、評估因子及層級結構之改善

本研究所建立的生態環境導入校園之評估因子,僅提供生態環境導入校園 一般性及主要性功能之參考,並非絕對的標準。本研究也曾說明生態環境導入 校園適切性的重要,故生態環境導入校園會因各校園特性而有所不同,亦相關 生態環境評估因子則也會有所差異。所以,若要進行某特定生態環境導入校園

評估時,應根據該校生態環境之目標、計畫與空間範圍以及綠化量逐步考量,

如此的生態環境評估因子符合特定領域之需求。後續研究者亦可參考本研究生 態環境導入校園的評估因子,再自行針對該領域的特性進行研究。

二、不同的FAHP方法之比較

本研究係應用AHP層級分析求取各因子之權重值,在使用前各準則需力求獨 立性。然而,在專家判斷過程中,有些專家或許會考量到各因子間相關性的問 題;而用AHP層級分析判斷時,可能較難以突顯相關性之考量。若使用模糊層級 分析法理論(FAHP)則是目前用來劃分相關性較高的評估因子,其主要特點在於 以隸屬函數來代表模糊集合,進而加以量化,故後續研究者可將模糊德爾菲 法理論與模糊FAHP理論相結合,再做一次分析,並與本研究做比較。

三、樣本數選擇之改善

樣本選擇方法的不同,對於研究結果可能會有所差異。本研究基於限制,

以 25 位專家的觀點研究所建立的評估因子,故其觀點可能無法代表全部生態環 境的專家學者之看法。因此,後續研究者可將樣本數再擴大,對象選擇可以更 多元,除了能獲得較精確的生態環境導入校園評估結果外,可依樣本背景做進 一步交叉分析,更能掌握不同背景的看法及需求,促使此一研究主題更臻完備。

參考文獻

1. 林鎮洋、邱逸文,生態工程與生態工法,造園季刊,第 40 期,第 25-38 頁,

2001。

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http://ecotech.tesri.gov.tw/, 2012.

3. 謝金德,他山之石-國外自然生態工法案例探討,水土保持自然生態工法 研討會,台北市,2002。

4. Jørgensen, S. E. and W. J. Mitsch “Handbook of Ecosystem Theories and management, ” Ecological Engineering, pp.537-546, Lewis Publisher, Boca Raton, Fla,2000。

5. 林鐵雄,生態工法永續臺灣必走之路,Taiwan News 財經文化週刊,第 144 期,2004。

6. 生態工法資訊平台,http://www.thbu6.gov.tw/Ecological.htm, 2012.

7. 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http://www.eef.org.tw/, 2012.

8. 江志軒,學校建築研究:學校校園建築生態工法,臺北市,頁 178-190,

2010。

9. 林信輝、施政育,自然生態工法之類型與應用,水土保持自然生態工法研 討會論文集,第 13-25 頁,2002

10. 林鎮洋、余嘯雷,生態工法之水理分析,九十年度近自然工法研討會資料 彙編,第52-77頁,2001。

11. 林鎮洋、邱逸文,生態工法概論,台北市,明文書局,2003。

12. 全國生態工法入口網,http://eem.pcc.gov.tw/docs/index.htm

13. 林鎮洋、邱逸文,生態工法之緣起與演變,生態工法講習會講義,2003。

14. 林鎮洋、邱逸文,生態工法與營建工程,造園季刊,第 44/45 期,第 43-58 頁,2002。

15. 林鎮洋、邱逸文,生態工法概論,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水環境研究中心,台 北市,第18-19頁,2002。

16. Mitsch, W. J., Jørgensen, S. E.,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 Introduction to Ecotechnology, ” John Wiley, 1989.

17. 林憲德,從從生生態態工工法法談談起起,永續發展與環境教育,1999。

18. Mitsch, W. J.,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 new paradigm for engineers and ecologists.In: Engineering within Ecologists Constraints. Schulze, ” P. C. Ed.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C.,1996.(林鎮洋、邱逸文,2000;

Bergen, Bolton and Fridley, 2001)

19. Straškrada, M., “New Ways of eutrophication abatement .In: Hydrobiology and Water Quality of Reservoir, ” Straškrada M., Z. Brandl and P. Procalova Eds. Acad. Sci., Ceské Budejovice, Czechosovakia,1984.(引自Jørgensen and Mitsch,2000)。

20. Straškrada, M., “Simulation Models as Tools in Ecotechnology Systems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 Vol. Ⅱ. Academic Verlag, Berlin, 1985.(引自 Jørgensen and Mitsch, 2000)

21. 湯志民,全球永續發展與學校綠建築規畫之探析,敎育與心理研究,第28 期,第3卷,第435-467頁,2005。

22. 王鑫,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季刊,第37期,第87-103頁,

1999。

23. Ristvet, L., H. Weiss., Orient-Express (Paris) Vol. 4, pp. 94-99,2000.

24. 江哲銘,永續綠色健康學校校園建築環境教材建立報告「打造永續、綠 色、健康的校園環境-綠校園」,2001。

25. 林憲德,「我國建築節約能源設計與規範與基準簡介」,電機技師雙月刊 38 期,第 46-56 頁,1993。

26. 湯志民,永續發展的學校與建築,中華民國學校與建築研究學會,台北市,

2003。

27. Bergen, S.D., Bolton, S. M. and Fridley, J. L., “Ecological Engineering:

Design Based on Ecological Principles, ” Paper No. 975035, 1997 International Meetings of the ASAE, 1997.

28. Bergen, S. D., Bolton, S.M. and Fridley, J. L., “Design Principles forEcological Engineering, ” Ecological Engineering, Vol. 18, No. 2, pp.

201-210 , 2001.

29. 教育部,http://www.edu.tw/, 2013.

30. 挑戰 2008 年 國 家 發展 重 點 計 畫 。

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1568&ex=2, 2002-2007.

31. 內政部建築研究,綠建築評估手冊。

http://www.abri.gov.tw/utcPageBox/CHIMAIN.aspx?ddsPageID=CHIMPA&

DBID=616, 2012 年版。

32. 永續校園全球資訊網,www.esdtaiwan.edu.tw, 2012.

33. 王國明、謝玲芬,多目標(多準則)評估技術之探討及其組織績效評估之 應用,中國工業工程學刊,第7卷,第1期,第1-10頁,1990。

34. Noorderhaven, N.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 Addsion-Wesley, UK. 1995.

35. Linstone, H. A. “The Delphi technique” In J. Fowless(Ed.). Handbook of futures research London, Greenwood Press, 1978.

36. 鄭振源、曾國雄,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中國統計 學報,第 27 卷,第 6 期,第 5-22 頁,1989。

37. 鄭振源、曾國雄,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下),中國統計 學報,第 27 卷,第 7 期,第 1-20 頁,1989。

38. 楊天護、顏敏仁、羅維,生態工法評估架構與考量因子之研究,第一屆營 建產業永續發展研討會,2004。

39. 鄒宗儒、林建章,自然生態工法規劃設計理念探討,自然生態工法實務研 討會論文集,2002。

40. 林憲德,城鄉生態,詹氏書局,台北市,2001。

41. 林信輝,野溪自然生態工法評估指標及設計參考圖冊建立期末報告書,行 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02。

42. 林信輝,工程週邊應用植物,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03。

43. 林憲德、林子平,基地保水性能評估之研究,建築學報,第 38 期,2001。

44. 林鎮洋,臺灣水庫集水區管理改善之研究,中國環境工程學刊,第14卷,

第3期,第151-160頁,2004。

45. 林烈輝,「水土保持工程構造物之美質評估」,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研究 所碩士論文,台中市,2004。

46. 林煥鈞,「休閒農場溪流之親水設施研究」,臺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台北市,2000。

47. 東海大學環境工程學系環境教育教學課程大綱,東海大學環工所,台中市,

2013。

附錄一第一次生態環境導入校園之影響因子架構德 爾菲問卷

各位先進您好:

這是一份學術性的問卷,目的在瞭解生態環境導入校園之適用性。希望 藉由專家意見調查的方法,探討現今校園生態環境所面臨之困境。素仰 台端在生態環境之相關領域有精湛的研究,因此特請您撥空協助,使本 論文得以有所成果。問卷之中所取得的資料僅限於學術研究使用參考,

絕不會對外披露您的資料,敬請放心填寫。非常感謝您!

敬祝

健康愉快

中華大學營建管理學系碩士班 指導教授:楊錫麒 博士 研 究 生:羅永信 敬謝 聯絡電話:0912-575-867 E - mail: m10116005@chu.edu.tw 新竹市東香里六鄰五福路二段 707 號

本問卷主要目的是希望藉由各位專家協助本研究修正由本研究所提出之 生態環境導入校園之影響因子架構,本問卷為三個部分,第一部份為「問卷內 容說明」主要是說明本研究之內容與各項目進行說明。第二部份為本問卷之問

題請各位專家依認同度回答,第三部份為對本次內容之建議,請各位專家給與 建議。本問卷之評定方式為李特克式五項度量表,請您針對前段之內容依直覺 勾選。

本問卷填寫範例如下:

項目名稱

非常同意 同意 普通 不同意

非常不同 意 主要項目 次要項目

項目 A

項目一 □ □ ▓ □ □

項目二 □ □ □ ▓ □

項目三 □ □ □ □ ▓

一、 問卷內容說明

本研究依據先前專家訪問之內容,設計並提出之生態環境導入校園之影響 因子架構,該架構共有教育、生態、安全與空間共計四個主要項目,其各 自內涵如下所示:

教育:自然保育及環境生態之天然教育教材,具環境教育之功能。

生態:自然或多孔隙材質有助於微生物之生活棲息,有助於生物鏈整體之 穩定。

安全:生態環境具有豐富生態或人文與自然特色之安全空間、安全場域、

安全裝置、安全設備等。

空間:利用適當友善校園生態空間,營造親水遊憩及景觀調和環境。

上例之主項目各自有其次要項目與說明如下表示:

主要項 目

次要項目 次要項目說明

教育 環境論理教育

藉由環境倫理教育教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環 境態度,培養環境倫理價值觀主動親近並關

懷學校的環境,同時透過對相關環境議題的 瞭解,體會環境權的重要性,進而親近生物 懂得愛護與尊重生命。

人工生態教育

設置人工陸生動物棲息,形成生物多樣性溼 地形態,提供淨化成果展現及人工生態教育 觀摩效益,讓參觀民眾充分體驗水質淨化工 程成效,並創造生物多樣性自然景觀價值。

生態技術教育

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原則下,以永續經營生 態技術教育的原則滿足人類對可再生資源之 需求。

環境行為教育

人在不同的環境下,會有不同的行為表現,

環境行為教育是透過對於心理學教育的瞭 解,尋找出面對不同環境時所表現出不同之 行為反應,此外,也思考如何以最美好的環 境來讓人們能做出最恰當的行為。

環境價值觀學習

有關地形、氣候、水文、土壤、生物棲地、

生態保育和產業發展等資料,皆容易發揮價 值教學的例子,伺機灌輸正確的環境價值觀。

生物多樣性

棲息地內的生態要達到平衡,一定要有完整 的食物鏈,還要考慮生物生活空間的多樣性 包括生長空間、生存空間等,因此在施作校 園生態環境時,在材料的選擇上,對往後生 物棲息地多樣性之營造具決定性影響。

基地保濕

指建築基地內自然土層及人工土層涵養水分 及貯留雨水的能力。基地的保濕性能愈佳,

生態

基地涵養雨水的能力愈好,有益於土壤內微 生物的活動,進而改善土壤之活性,維護建 築基地內之自然生態環境平衡。

生態環境之維護 與復原

生態環境之維護與生態環境棲地復育都是同 等的重要,復原生態是用科學的方法恢復遭 破壞的族群、群落及生態系。隨著環境意識 抬頭,逐漸喚醒許多人對自然生態系維護的 重視,除了物種的保育,大家開始討論起以 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規律,仿造原始棲地,

恢復自然生態及物種的可行性,因此恢復舊 有棲地,甚至是建立一個新的棲地,好讓這 些保育類的物種,能在重建自然環境中,恢 復其族群數量,及其在生態系運轉中應扮演 的角色。

生態步道

人工環境下規劃出來讓人行走的生態步道,

學習者在環境中,學到各種知識、技能、情 意等,其所處的環境就是生態步道。

安全 無障礙校園

要排除現存於校園內對於殘障學生形成障礙 的一切措施,一方面要做到「不以障礙為理 由而拒絕入學」,以達到「有教無類」的理 念;另一方面,也要排除校園內的各種有形 與無形的障礙,使障礙學生能夠像一般學生 一樣享受各種教育資源,使殘障學生在「最 少限制的環境」中,接受適性化的教育,以 充分發揮其潛能。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18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