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考量因子層級架構建立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61-66)

第三章 生態環境層級架構之建立

3.3 AHP 層級分析法

3.3.1 考量因子層級架構建立

本研究透過文獻的回顧、訪談及腦力激盪,將專家訪談之內容經過整理分 析出影響評估因子,獲得生態環境導入校園之相關影響因子,建立出生態環境 導入校園之影響因子層級關係架構圖,如圖 3.7 所示,表 3.4 生態境導導入校 園影響評估層面功能與影響因子及表 3.5 生態境導導入校園影響評估因子架

構,在層級架構中以「生態環境導入校園影響評估因子」為目標層,並分別以 教育、生態、安全及空間等四個層面作為決策層面,依據各層面的影響因子作 為評估因子,建立結構關係[38,39]。

圖3.7生態環境導入校園之評估架構 生態環境導入校園之評估架構

教育 安全

決 策 層 面

評 估 因 子

生態 空間

環 境 倫 理 教 育

生物多樣性 無障礙校園 緑化量

環 境 價 值 觀 學習

基地保濕

生態環境之 維護與復原

生 態 安 全 設 施

友善校園

周 邊 生 態 環 境

景觀協和

環境行為教 育

人 工 生 態 教 育

生態技術教 育

親水可及性 親 水 安 全 設

施 生態步道

表 3.4 生態環境導入校園影響評估層面功能與影響因子表 層面 功能與影響

教育

1. 環境倫理教育。

2. 人工生態教育。

3. 生態技術教育。

4. 環境行為教育。

5. 環境價值觀學習。

生態

1.自然或多孔隙材質有助於微生物之生物多樣性生活棲息,也助於 生物鏈整體之穩定。

2.保持穩定水文條件,改良水土性質及基地保濕環境。

3.提供生物完整棲息地,塑造多元化之生態步道。

4.提升生態環境之維護與復原能力,接受還衝擊的忍耐度提高。

安全

1.無障礙校園:要排除現存於校園內對於殘障學生形成障礙的一切 措施,一方面要做到「不以障礙為理由而拒絕入學」,以達到「有 教無類」的理念;另一方面,也要排除校園內的各種有形與無形的 障礙,使障礙學生能夠像一般學生一樣享受各種教育資源,使殘障 學生在「最少限制的環境」中,接受適性化的教育,以充分發揮其 潛能。

2.生態安全設施:生態系統穩定和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長期而艱巨 的任務。校園面臨的生態安全形勢依然嚴峻,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資 源遭到破壞,野生動植物和水生生物資源日益枯竭。諸多生態問題 的出現往往是人類長期不恰當的行為所累積產生的結果。對自然和 生態災害的緊急救助能夠在短時間內幫助我們減少損失,但要修復 已經受到損傷的自然系統,需要做長期的努力。

3.周邊生態環境:校園內之歷史軸線-進行景觀重整,其理念更將

歷史人文整合於校園延續聯外水景之都市校園友善界面理念,圍牆 去除,代之以表達科技、生態之水廊道。結合為一公共藝術。此科 技、生態之水廊道推動的理念,結合水資源環境、公共藝術與科技,

透過都市與校園介面之街道生態校園周邊規劃尋找都市生活美學 的蹤跡,成為生態校園都市的代言形式。

4.親水安全設施:校園有親水及水中生物,為學校師生課餘之暇休 憩的好去處,為永續營造舒適安全又美麗景觀,親水環境的營造,

對創造友善生態都會環境及滿足學校自然環境與教學需求而言,具 有一定程度的貢獻。

空間

1.緑化量:因整體規劃而增加之綠化面積及藍帶面積,提供舒適怡 人之休閒空間,同時營造出較多樣之生態景觀環境,對校園生態系 統中之最主要生物-人類而言,除提高其生活品質及心靈享受外,

也可提供更豐富之生活、休憩與學習環境。

2.友善校園:對綠色森林學校,充滿巧思規劃及環保意識…等機能 發揮,不禁欣喜羨慕之意油然而生,在這水與綠的森林校園、營造 多樣性的空間感與個性化的場所、感官的體驗及場所的連續性等,

在學校各個角落實踐永續發展的經營觀念,及融入友善校園安全、

多元、無障礙的理念考量。

3.景觀協和:校園生態工法之設計應創造與自然相融之景觀,儘可 能維持自然生態狀況,盡量不改變校園中的生物棲息及景觀現況之 連續性與延續性,使達到和諧的生態狀態,才得以營造出滿足生 態功能、環境需求、景觀融合之自然生態空間。

4.親水可及性:校園除了具有休憩功能外,尚有親水機能。「親水」

是人與水環境的互動關係,涵蓋了提供校園優美的景觀、滿足人類 的情緒及心裡,以及保育生態體系等多項親水環境機能的內涵。

表 3.5 生態環境導入校園影響評估因子架構表 目標層 決策層面 評估因子

生 態 環 境 導 入 校 園 之 影 響 因 子

教育

環境倫理教育 人工生態教育 生態技術教育 環境行為教育 環境價值觀學習

生態

生物多樣性 基地保濕

生態環境之維護與復原 生態步道

安全

無障礙校園 生態安全設施 周邊生態環境 親水安全設施

空間

緑化量 友善校園 景觀協和 親水可及性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