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0

第二節 建議

最後本文就研究的結果,就降低或避免中高齡者重複參訓的發生,提出相關 建議,做為中高齡職業訓練制度設計之參考,以期能夠增加中高齡者訓後再就業 的可能,增加職業訓練為勞動市場所帶來的效益,以提高人力資源運用因應未來 勞動市場的變化。

一、職業訓練制度的設計

(一)增加對職業訓練生活津貼的相關規範

部分重複參訓者該次訓練與其前一次訓練所間隔的期間短,甚至部分未達三 個月,雖有就業意願,但有更高的意願是傾向於領取職業訓練生活津貼與失業給 付。規定不同次的訓練必須間隔至少三個月以上的時間,且同時可以參考失業給 付的方式,增加求職紀錄的規定,才能再次參訓、領取職業訓練生活津貼。減少 為了領取津貼而參加訓練,並影響個人積極尋職意願的情況發生。如此,一方面 也提高了訓練單位對於學員訓後三個月的追蹤的可行性,不會因為再次參加訓練,

而阻斷或免除協助中高齡就業的可能。

(二)針對重複參加訓練者,增加負擔部分訓練費用或降低領取津貼的金額 對於再次參加訓練的中高齡者,增加負擔部分訓練費用的義務,或降低原來 津貼領取金額,以減少因為制度設計的不當所產生的道德風險問題,使職業訓練 資源得以平均分配,避免福利資源浪費。對於確實以就業為目標之參訓者,增加 負擔部分義務應仍願意接受,如此也能達到降低或避免無就業意願者其再次參訓 的可能及意願。

(三)從制度設計使訓練單位積極重視就業輔導的重要

部分受訪者再次受訓所間隔的期間短,且表示在這段期間內找不到工作,或 者並無尋職行為,顯示訓練單位的就業輔導措施仍有進一步加強的空間,又就業 輔導費的提供,對於訓練單位辦理就業輔導措施的誘因似乎不大,且可能容易達 到所訂定的目標,訓練單位所舉辦徵才活動也往往僅重視量,而忽略質的表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1

就業輔導的重視程度可能影響中高齡者訓後的就業。對於訓後有就業,但就業時 間極短者,可以由個案的方式,了解其就業的真實情況,而非使其一再參訓。加 強對委外訓練單位實際情況的查核,對於落實情況佳者給予獎勵,對於落實情況 不佳者提供相關協助找出問題。

(四)調整職業訓練評鑑指標

從受訪者參訓者情況,不僅本身是再次參訓,甚至同一班別的受訓者也有著 同樣的情況。先滿足招生率的要求,於結訓後再舉辦徵才活動,其餘的部分,例 如課程的調整、訓練過程的就業輔導則顯較被訓練單位所忽略。因此除了總結性 的評鑑以外,也應重視形成性的評鑑,使職業訓練得以視情況加以調整,確保職 業訓練的訓練品質,並將過程所面臨的問題加以提出檢討,為下次辦理職業訓練 提供意見參考。

二、訓練單位的執行過程

(一)加強篩選機制的落實,為該職類設計更合適的入訓評估標準

根據受訪者的描述,訓練單位在進行甄選時的筆試測驗,大多屬於基礎性的,

因此可能未能明確判斷對該職類的了解,而產生學員能力落差的問題,如此不但 會影響學習效果,也可能影響教學品質。因此可依實際狀況,設計更能判斷專業 性的測驗內容,中高齡可參加更合適其能力與就業的職類,同時也有助於其他受 訓者學習的權益,對於訓後專業度也能更強化。

(二)課程設計應更符合實際情況的要求

部分學員反映訓練單位所安排的課程對就業連結性並不高,與實務狀況有落 差的情況,主要表現在專業性及勞動需求上,以致無法於結訓後,以該技能找到 合適的工作。承辦訓練前先就目前市場需求、實際情況做更深入的調查與計劃,

將該計畫做為承辦職訓業務的評鑑指標中,使受訓者結訓後能符合市場所需,有 機會可以學以致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2

(三)加強就業服務與職業訓練的連結

大多數的中高齡參訓者有透過就業服務站尋找工作的經驗,但是在選擇參加 職業訓練時,則皆是由自己為自己評估適合的,或依喜好選擇參加的職類,不免 可能因此而參加不合適其就業的職類,而未能順利再就業。如能於尋找工作的過 程中,與就業服務資源做更緊密的聯繫,事先得知參訓的意願,為中高齡者進行 適性的評估。同時也提供中高齡者自我探索的機會,對自己有更多的了解。可以 配合就業服務一案到底的服務模式,透過對個別需求、特性的了解,提供更合適 的就業協助或其他非就業的轉銜。

(四)加強職業訓練資訊的宣導

受訪者反映在其尚未接觸職業訓練以前,並不清楚有這類資源的存在,又重 複參訓者皆是熟悉這類資訊的蒐集與管道,產生有人重複運用資源,有人則無法 獲得相關資源。因此讓更多人了解職業訓練資源的存在,進而能夠幫助有就業需 求的人能夠獲得相關協助,確實發揮職業訓練的功用,如此不但能提升訓練單位 的招生率,也能減少因為重複參加訓練而產生的資源浪費。

三、中高齡失業者與職業訓練之間的關係

(一)除加強中高齡者與當地就業機會的連結外,應擴大結合產業的發展

中高齡者因為家庭因素的關係,就業會受到地區的限制。另外對於就業意願 不高的中高齡失業者,原本積極的尋找工作的意願即偏低,地區的限制也相對更 為強烈。因此為了增加中高齡者的就業可能,加強與地區就業機會的連結,針對 地方產業職缺,規劃適合中高齡就業的環境是必要的。然而除了產業的需求外,

最終還是要回歸地區產業,地區產業有限的情況下,即使就業服務與職業訓練機 構做再多的努力,就業機會與就業類型仍然有限。應該要擴大範圍,結合多面向 的資源,協助當地發展適合的產業,而非僅關注於原有產業的需求的連結,如此 才能夠有效的促進中高齡者在當地就業的可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3

(二)協助中高齡者創業

從受訪者的回應當中,可以得知中高齡者再就業面臨較多的困難往往是年齡 限制,然而改變對中高齡者的態度,這並非短時間能夠解決的。除了增加他們受 僱的機會外,創業對中高齡者也是另一種選擇,如能善用創業相關資源,協助中 高齡者以創業形式達到就業的目標,對於中高齡人力資源運用也是有正面的效 果。

(三)增加中高齡者職業訓練專班,並加強與實務需求的連結

所有的受訪者皆不是參加中高齡者專班的職業訓練,可以發現部分中高齡者 於訓後仍無法實際運用在職訓課程所學習的內容,在其尋找工作或就業上,受到 學習速度與熟練度的影響,尤其是選擇電腦課程方面,學用落差更為明顯。了解 目前就業市場對中高齡勞動力的需求面向、職類,依其實際需求開設適合中高齡 的職業訓練職類,並以專班的方式提供相關的協助,解決中高齡學習速度、能力 落差的問題。

台灣地區的發展經驗,頁 261-274,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 究所。

成之約(1999)。中高齡勞工就業的障礙與突破:兼論我國中高齡勞工就業促進政 策,李漢雄、曾敏傑主編,中高齡勞動者就業問題與對策,頁 167-203,嘉 義:國立中正大學勞動者研究所。

林毓堂(1997)。中高齡勞工職業問題之探討,職業與訓練月刊,15(6),頁 52-58。

故鄉市場調查股份有限公司(2012)。職前訓練職類盤點與訓後就業追蹤計畫調查

高忠義(譯)(2001)。老年、社會、法律經濟學。(Richard A.Posner 原著),台北:商 周出版。

梁鍾廷(2009)。臺灣中高齡勞動市場參與及退休後再就業意願影響因素之探討,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異視行銷市場調查股份有限公司(2012)。101 年度雲嘉南地區職業訓練供需資訊 蒐集及評估調查計畫調查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臺南職業訓練 編,中高齡勞動者就業問題與對策,頁 167-203,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勞動者 研究所。

網址: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33646&ctNode=3247&mp=1。

行政院主計總處。101 年人力運用調查報告,檢索日期:2013 年 11 月 3 日。網

址: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32738&ctNode=4987&mp=1。

行政院主計總處。102 年人力運用調查報告,檢索日期 2013 年 12 月 11 日。網 址: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35192&ctNode=4987&mp=1。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3 年國際勞動統計,檢索日期 2013 年 12 月 9 日。網址:

http://statdb.cla.gov.tw/html/nat/0228menu.htm。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統計資料庫,檢索日期 2013 年 11 月 5 日。網址:

http://stat.evta.gov.tw/statis/stmain.jsp?sys=100&kind=10&type=1&funid=qrym enu2&cparm1=q13&rdm=H4BreedZ。

薛承泰(2000)。「當前中高齡就業困境與因應」,國政研究報告,財團法人國家政 策研究基金會,檢索日期:2012 年 12 月 16 日。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89/R/SS-R-089-002.HTM。

二、英文部分

Angotti, R. & Belmonte, S. (2012). Investigating the learning-age gap in Europe and Italy: attractiveness and benefits of learning later in life. In CEDEFOP (Ed.),

Working and aging-The benefits of investing in an ageing workforce, 55-87.

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Barabasch, A., Dehmel, A. & Van Loo, J. (2012). Policy implications: making the most of learning later in life-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In CEDEFOP (Ed.),

Working and aging-The benefits of investing in an ageing workforce, 308-315.

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Barabasch, A., Dehmel, A. (2012). Working beyond 65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CEDEFOP (Ed.), Working and aging-The benefits of investing in an

ageing workforce, 230-253. 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Barnes, H., Smeaton, D., & Taylor, R. (2009). An Ageing Workforce: The Employer’s

Perspective, Report 468. Institute for Employment Studies.

Billett, S., Dymock, D., Johnson, G., & Martin, G. (2011). Overcoming the Paradox of Employers’ Views about Older Worker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2(6), 1248-1261.

Boersch-Supan, Axel. ( 2001). Labor Market Effects of Population Aging, Working Paper 8640, Cambridge, MA: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Carmichael F., Hulme. C., Porcellato, L., Ingham. B., Prashar, A., (2011). Ageism and age discrimination: the experiences and perceptions of older employees, in Parry, E. and Tyson, S. (eds.) Managing age diversity, Palgrave Macmillan.

Chiu, W. C. K., Chan A.W., Snape, E. & Redman, T. (2001). Age Stereotypes and Discriminatory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Workers: An East-West Comparison,

Human Relations, 54(5), 629-661.

De Baets, S. & Warmoes, V. (2012). Learning later in life: the Older Worker's

perspective. In CEDEFOP(Ed.), Working and aging-The benefits of investing in

an ageing workforce, 88-105. 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Employment and Workplace Relations (2011). Ageing &

the Barriers to Mature Age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in Australia.

Greider, P., Denise-Neinhaus, S., & Statham, A. (1992).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s Facilitating Reemployment after a Plant Shutdown. Sociological Practice Review,

Greider, P., Denise-Neinhaus, S., & Statham, A. (1992).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s Facilitating Reemployment after a Plant Shutdown. Sociological Practice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