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一、 對紛絲專頁經營者之建議

從研究中發現平台的內容以喚醒意識排名第一,而成員所獲得的社會支持以 資訊性內容為最,對於尋求支援的情況不甚明顯,且塗鴉牆上的訊息更新頻率也 還有加強的空間,但 Facebook 粉絲專頁的最大特色就是具有資訊分享、即時互 動和人際交流等功用,目前看來 Facebook 作為兒童身心障礙社群聚集的平台尚 未將功能發揮到極致,因此對管理者來說除了要盡力保持 Facebook 長期永續的 經營外,對於內容風格主導也需有切中身心障礙族群需求的意識。

1. 加強「官方」的代表性:管理者應盡力將社群基本資訊完整維護,增強民眾 對兒童身心障礙社群的識別,提高民眾參與社群的機會,並善用 Logo 的設 計來強化凝聚力。

2. 評估「po 文」功能是否開啟:會影響到成員於塗鴉牆上發布訊息的數量與 需求即時解決的權益,但同時也有可能造成廣告訊息的流竄,勢必要投入更 多人力及心力於管理上,因此需將成本納入考量。

3. 經常發布訊息:增加內容的豐富度,拉近更新的時間點,讓塗鴉牆上資訊保 持新穎性,並設定長期經營策略目標,時常發布訊息,使社群維持存在的價 值。

4. 內容實用性:內容的提供也應符合兒童身心障礙團體的期待,除了繼續提供 資訊性方面的內容,對於社會支持的其他項,如:工具性與情感性的供應,

也應多加注重,畢竟全方位的社會支持有助於身心障礙兒童團體健全的發 展。

5. 重視寫作手法:撰寫訊息時留意寫作手法,避免使用嚴肅的口吻,改以親民

的形象拉近與成員間的距離,重點是要站在身心障礙兒童同理角度來詮釋,

提升訊息的吸引力,刺激參與者加入互動。

二、 對兒童身心障礙團體之建議

Facebook 作為兒童身心障礙團體交流平台具有天生優勢,因為除了具有社 交功能,更有自由的包容力廣納各方意見,成為資訊交換、互相協助、喚醒社會 關懷的工具,但研究結果顯示,從本研究 13 種障礙類別來統計兒童身心障礙 Facebook 社群的數量,發現以自閉症團體為最多,但語言障礙、肢體障礙和學 習障礙的族群尚未成立 Facebook 粉絲團,這些族群應不是對於社群與資訊無需 求,而是缺乏主導者來成立 Facebook 社群,或者已有其他更適當的交流平台,

建議這類的身心障礙主導機關應帶頭號召,應考慮善用 Facebook 行銷利器,利 用社交力量,順勢推廣弱勢關懷,使這些族群不致於在社會中被隱沒。

三、 對身心障礙兒童家長之建議

身心障礙兒童家長在照顧障礙兒身心俱疲之下,可多加利用 Facebook 相關 社群來滿足資訊的需求、困難的協助、人際關係的建立,更可作為紓解壓力的透 氣口。研究中發現參與互動的情況仍受家長們難卸下的心防所限制,社群成員彼 此釋出互助善意,家長們也應以信賴的心情回饋給社群,共同創建有來有往的社 群世界。

而 Facebook 粉絲專頁上提供了不少消費者健康資訊,對於身心障礙兒童家 長是很好吸取經驗和知識的管道,某程度能解決面對疾病來臨、治療障礙時的徬 徨無助,更能幫助了解病徵與復健程序,以作為與醫師溝通、就醫前的準備,但 這些資訊多是透過轉貼分享而來,很少是成員的親身經驗,建議家長們可多將自 己親身經歷分享於社群中,尤其是心理歷程、復健過程、就醫評價和治療結果,

以利截長補短,避免步上同樣錯誤。同時家長在取用這些資訊時也該注意來源的

可靠度,使用 Facebook 資訊前應有「停、看、聽」的警覺性,多看看別人怎麼 做、多聽聽專業怎麼說,以確保健康資訊不被濫用。

四、 對醫護機構與人員之建議

Facebook 提供消費者健康資訊具有方便、快速、便宜等優勢,越來越多人 期望從 Facebook 中獲得有用的健康知識,包括兒童身心障礙的特殊族群,從中 獲得就醫前的先備知識,促進醫病間溝通討論的互動。但健康受到誤導的情事也 有可能發生,因為這些訊息的來源除了公共之外、尚有個人及商業的來源,為避 免憾事再度發生,建議醫護人員應秉持道德倫理加入相關社群,適時提出質疑或 糾正,運用專業知識將健康資訊蒐集和整理,提高粉絲專頁上健康資訊之品質,

協助身心障礙家庭遠離再度受傷的危機。

粉絲專頁上行銷推廣的活動也很多,從互動內容中可以發現社群成員是很願 意另花時間來共襄盛舉,醫療機構應發揮指導與宣傳的使命,多舉辦相關講座或 課程,吸引社群成員參加,教導這些家長辨識並給予正確醫療知識。目前亦有幾 家醫療單位有為身心障礙兒童成立粉絲專頁,內容的可信度自然較高,至於其他 的醫療單位也不需刻意抽出人力再經營 Facebook,可直接與現有的兒童身心障 礙社群進行合作,而現有的兒童身心障礙 Facebook 粉絲專頁多由社福機構成 立,如此一來兩者可互取所長,由醫療機構定期貢獻權威性的健康資訊,由兒童 身心障礙 Facebook 粉絲專頁提供互動、行銷及社會工作輔導,共同充實粉絲專 頁資訊內容。

五、 未來研究建議

(一) 運用多元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非介入式的內容分析法來觀察社群的動態,可看出實際互動情況 及使用趨勢,但影響成員行為的內在動機卻無法由本研究深入探究,後續可採用

不同的研究方法來討論,如:透過質性訪談或設計問卷調查 Facebook 粉絲專頁 的版主,了解其設立的動機和目的,在推動上、管理上遇到哪些困難和因應之道,

由實際面情形深入討論;並從社群成員角度切入,進一步觀察彼此信任感與互動 間呈現的關係,從經驗與使用的態度來評估介面易用性、資訊實用性和未來發展 性,總結 Facebook 作為兒童身心障礙交流平台的優劣勢,相信對了解兒童身心 障礙 Facebook 的發展會更加完善。

(二) 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

網路時代不斷推陳出新,Web2.0 的運用從萌芽到成熟,過程經歷也不少流 行媒介,像部落格也有它紅極一時的階段,但後來卻較少人去使用與討論,人們 轉而逐漸關注 Facebook,因此更要密切注意它的衰落期,目前還有許多兒童身 心障礙未加入 Facebook 行列,至於是否使用其他方式或管道來與成員互動,甚 至未來也許有更多工具和媒體適合作為交流平台,如:Google+的潛力,更有待 後續研究去進一步探討。

除此之外,Web2.0 帶給社群世代更多展望性的未來,目前社會性問答的行 為已成為網路上一項重要的互動環節,越來越多人利用 Yahoo 知識+這類的社會 性問答平台獲取生活上、工作上及學業上的資訊需求,但在關心社會不容小覷的 力量外,應要更注意的是互動間產生的後續效應,提供的知識內容其正確性、權 威性影響使用價值,尤其有關消費者健康資訊的內容,主導著生命健康,可多加 思考其帶來的衝擊力與貢獻性,感受社群時代分享的便利同時也要抱持警覺的研 究精神,以上可作為將來研究發展方向的參考。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07)。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上網日期:2011 年 11 月 27 日,檢自:

全國法規資料庫

內政部(2011a)。一〇〇年第四十九週─100 年 1-9 月身心障礙者福利統計。上 網日期:2011 年 12 月 3 日,檢

自:http://sowf.moi.gov.tw/stat/week/week10049.doc

內政部(2011b)。內政部統計月報─身心障礙者人數-障礙、縣市及年齡別。上 網日期:2011 年 12 月 3 日,檢自:

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3-05.xls

內政部(2011c)。內政部統計月報─歷年單齡人口數。上網日期:2011 年 12 月

3 日,檢自: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1-11.xls

內政部(2011d)。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上網日期:2001 年 11 月 1 日,

檢自:全國法規資料庫

王天苗(1993)。心智發展障礙兒童家庭需要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73-90。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市:幼獅。

王建智(2005)。臺北市國小自閉症兒童家長社會支持、壓力知覺與運動休閒阻 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體育研究所,臺北市。

王國羽、呂朝賢(2004)。世界衛生組織身心障礙人口定義概念之演進:兼論我 國身心障礙人口定義系統問題與未來修正方向。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8(2)

,193-235。

王晨曄(2006)。我的孩子不一樣-身心障礙兒童的家庭支持之探討。網路社會學 通訊期刊,54。上網日期:2011 年 12 月 10 日,檢

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54/54-34.htm 何華國(1996)。特殊兒童親職教育。臺北市: 五南。

利慶松(1992)。自閉症患者母親之身心壓力、生活適應與服務需求。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臺中市。

吳佳賢(2002)。學前自閉症兒童主要照顧者照顧負荷、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

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 系,南投縣。

吳富傑(2009)。企業利用 Facebook 平台經營粉絲專頁社群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吳舜菁(2008)。智能障礙者家庭之社會支持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東市。

吳雅雯(2006)。智能障礙學生國小手足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與 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臺東 縣。

呂婌華(2004)。視覺障礙學生家庭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宋欣怡(2001)。民眾就醫選擇資訊的潛在需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宋鴻燕(2008)。支持自閉症幼兒家庭的關係網絡。應用心理研究,38,173-207。

李志偉(2002)。智能障礙者醫療照護需求評估─以台閩地區智能障礙者的醫療

李志偉(2002)。智能障礙者醫療照護需求評估─以台閩地區智能障礙者的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