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以下將針對本研究所獲致結果提出建議,作為國中學校實施生態 飲食教育,以及後續相關研究之參考。

一、 生態飲食教育

(一)學校及家庭教育 1. 增加親子相處的時間

本研究發現學生的生態飲食認知會受到父親的教育程度影響,另 外午餐在家用餐的學生其生態飲食行為意圖的得分也較高。一般而言 家庭教育應是父妻雙方的責任,倘若父親願意多關心孩子的教養情況 其學生的認知可能會更加提升,另外建議若午餐時間可全家聚在家中 一起用餐,也會因減少外食的機會而使學生更願意採取生態飲食行 為。

2. 學校活動方面

本研究發現曾參與環保活動的學生其生態飲食認知、環境敏感 度、生態飲食行為意圖的表現均較未參與環保活動者佳,建議學校未 來要推行生態飲食教育時,可舉辦更多元的環保活動,讓學生多參與 實際的環保活動,例如:植樹、淨灘、強救地球…等環保活動,以加 強孩子對環境保護的意識,更可提高學生對環境的敏感度,未來更有 可能採取較具生態觀的飲食行為。

3. 媒體與教師的介入

本研究發現在環保資訊的獲取方面,學生獲得環境資訊的來源大 以電視、網路為主,所以可知現今網路媒體對學生的影響力,建議可

本研究也發現學生的環保觀念不僅會受到自然相關科目(生物、

地理、生活科技、健康,)也會受到老師授課時數較多的科別(國文、

導師)影響。由上述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如下:(1)未來可在自然 領域的內容上加深加廣對生態飲食的瞭解;(2)在授課時數較多的科 別融入環境教育的議題或課文內容;(3)教育當局可舉辦生態飲食的 研習內容,並開放給非自然領域的教師參加或指定參加,以加強其對 環保議題的瞭解,進一步向學生推廣說明生態飲食的重要性,讓學生 從課堂上所學到的環保資訊有效落實於生活中。

(二)課程內容部份

本研究發現生態飲食認知為七、九年級得分高於八年級,另外 在環境敏感度、生態飲食行為意圖,均為七年級高於八、九年級,由 此可知八、九年級不論在生態飲食認知、環境敏感度、生態飲食行為 意圖均有待加強。建議未來在八、九年級教材內容設計方面,可增加 生態飲食相關的知識,以及提升學生對小我影響大我的環境觀念,以 螺旋式的教法加深學生對生態飲食的瞭解,進一步更願意採取行 動 。在教材內容方面,以下根據本研究發現分成生態飲食、環境敏 感度、生態飲食行為意圖等三部份來進行建議,茲分述如下:

1.生態飲食認知

本研究中發現國中生對於生態飲食認知在食物來源面向中,當 季、當地的蔬果對環境的影響,與垃圾量控制面向中的鋁箔包回收再製 流程、廚餘的其它用途得分狀況較低。建議在未來有關生態飲食認知的 課程方面宜在加強以下內容,包含:臺灣各地的產物為何?季節產物為 何?各項回收物的回收率及處理流程以及廚餘的多禑用途,讓學生更加 瞭解購買食材、處理回收物時可採取對生態更有益的行動。

2.環境敏感度

本研究中發現受測學生對於整個氣候的改變有較高的環境覺察 力,反而對於日常生活的空氣、食物與環境的問題則覺察力稍低;對於 全球暖化議題較關心,而對其它國家環境議題及廚餘問題較不關心。建 議可增加相關的生活體驗活動提高受測學生對日常生活的覺察度,另外 可提供學生相關的國際環保新聞內容例如:沙塵暴的成因、肉食與畜牧 業,讓學生體認到國際問題也有可能會影響臺灣,以增加學生對國際環 境議題的關心程度;在廚餘處理的流程可強化學生對廚餘再造的概念,

真正達到垃圾減量與再生資源的目的。

3.生態飲食行為意圖

本研究中發現學生未來願意採行購買不過度包裝、當地、當季食 物、用餐時惜福惜物、減少肉食、資源分類回收的行為,但在自備餐具 的部份得分較低。建議未來可強化學生自備餐具的優點,對於環保、個 人健康均有幫助;提供較多的誘因,如:使用自己的餐具、環保杯,可 折底購物金,或累積點數換贈品或打折;降低自備餐具的不便因素如:

設計更方便且美觀的環保餐具、隨身書包設計專屬的環保提袋(若餐具 沒放入書包無法關閉)等。

二、 未來相關研究 (一)研究對象

1.區域部分

本研究僅抽取南投縣某完全中學國中部學生為研究對象,建議未來 研究可進一步擴大至其它縣市,擴大母群體,以瞭解目前節能減碳議 題,各縣市的生態飲食環境教育現況,以及是否有城鄉差距的存在。

2.年齡部份

本研究年齡層為國中七到九級學生,建議未來研究年齡層可向下擴 展到國小,向上擴大到社會人詴士,擴大研究對象的年齡層,以瞭解有 關此生態飲食的議題在不同年齡上的差異,以便在環境教育上加強各階 段的連貫性。

3.特定團體

本研究研究對象為國中在學學生,建議未來可針對不同團體施 測,因生態飲食的議題,可能會受到環保團體的關注外,亦有可能受到 特定的宗教信仰、不同科系的老師學生、職業別、生機飲食、提倡綠色 消費的相關團體影響,不同團體可能呈現出不同的研究結果,值得進一 步探討分析。

(二)研究方法 1.加入質性研究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問卷結果可能會受到時間 限制或題目的多寡、學生當時答題的心態所影響,建議未來研究若能加 入訪談或家訪、利用課堂、午餐時間觀察紀錄學生的飲食選擇情況等質 性研究,更可貼近學生生活,瞭解其選擇生態飲食的關鍵要素為何。

2.實驗介入研究

本研究中以性別、午餐地點、自備餐具習慣、環境覺察度、環境關 心度為生態飲食行為意圖的重要預測變項,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依據顯著 的研究變項設計相關課程。另外根據研究者目前所閱讀的資料中,其同 時兼具環境與飲食相關的介入研究中,大多為知識上的傳授,建議可融 入實際採行生態飲食行動的研究,以觀察其實驗結果對學生的影響。另 外在介入課程內容設計上,建議除了購買源的環保之外,也可加強中間 處理流程的環保及最後的再利用的方式的教育將會更完整。

(三)研究工具

1.增修生態飲食量表

本研究之生態飲食量表乃研究者自編,雖參考相關文獻與專家效度 修訂完成,考量仍有更進一步改進的空間,但目前的信度尚可,若能將 題目修改的更完善,將可提高量表的信度,建議未來研究者可將生態飲 食量表加以編修,並納入更多學生日常攝食行為的相關問題,如加強易 被忽略的海洋保育飲食、含糖飲料議題,也可再增加使用清潔劑的向度 的題目,讓問卷更臻完整。

2.個人背景因素

本研究之個人背景因素僅取性別、年級、父母親教育程度、父母親 的職業、用餐習慣、環保活動參與經驗、環保資訊接觸經驗等變項。建 議未來研究可增加調查學生選購生態飲食的動機因素、學生社團、信仰 宗教…等,以期更瞭解學生面對環保與飲食相關議題中其關鍵背景因 素。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天佑、黃芳銘(1999)。中大學生環境認知、態度與行為調查研究。

中大社會文化學報,8,189-216。

王巧如(2005)。環保洗碗精購買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 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玉純(2008)。 IPCC 第二工作分組之第四次評估報告:影響、調適與 脆弱性-第八章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全球變遷通訊雜誌(58 期), 34.

王柏崴、黃禎貞、唐孝蘭、葉國樑、曾治乾(2009)。台北市國中學生綠 色消費知識、態度、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某國中為例。

科學教育學刊, 17(3), 255-274.

王新雨(譯)(2007)。Tony McMichael著。人類浩劫。臺北市:臺 灣商務。

王懋雯(1997)。師範學院學生環境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 立師範學院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教育研究所博士 論文(未出版)。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3)。環保實用小常識。2009年12月1日,取自:

http://intranet.tpepb.gov.tw/ch14f/magazine/9401/3knowled ge/page3-1.htm。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4)。環境白皮書。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0)。為什麼要節能減碳。2010年2月1日,取自:

http://ivy5.epa.gov.tw/enews/newshistory.asp

吳玉如(2007)。國中學生資源回收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嘉義 縣某國中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吳明隆、涂金堂(2009)。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台北市:五

吳恬綾、黃亭睿(譯)(2010)。Annie Leonard。東西的故事。台北市:

時報。

吳鵬兆(2000)。偏遠與都市地區高級中學學生環境行為影響因素之研 究。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

吳鵬兆、張子超(2001)。偏遠地區高中學環境行為研究-以花蓮玉里高中 為例。論文發表於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李怡斌(2003)。國中生食品綠色消費者教育課程之成效評估。臺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明相(2006)。屏東縣國小學童綠色消費知識與綠色消費行為之研究。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素馨、彭美鈴( 2004)。環境態度與行為互動關係-以社區環境教育 活動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7(4),23-41。

李惠敏(2005)。九年一貫「綠色消費教育」內涵與實施成效之研究。

李惠敏(2005)。九年一貫「綠色消費教育」內涵與實施成效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