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學生生態飲食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南投某完全中學國中部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學生生態飲食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南投某完全中學國中部為例"

Copied!
18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景美 博士. 國中學生生態飲食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以南投縣某完全中學國中部為例. 研究生:陳沛怡 撰 中華民國 九十九年 十二月.

(2) 誌 謝 「沒有時間的壓力,無法感受時間的可貴」這是論文撰寫過程中最 大的感想,更深深的體會到師長、家人、朋友的鼓勵對本論文的完成 實有相當大的助益。首先,要感謝的是論文指導教授李景美教授對學 生的悉心指導,使學生在論文寫作期間,不論是在用字遣詞、文句條 理、邏輯思考、研究架構及分析方法,均受到老師不厭其煩的斧正與 提醒,除此之外,老師待人的溫婉態度及對學問的嚴謹精神更是值得 學生效法,在此也要深深的感謝老師,在每個關鍵時刻都能一起陪學 生度過,對老師誠摯的感謝絕非筆墨可形容。 在論文口詴期間承蒙葉國樑老師、蘭淑貞老師在百忙中細心的審 閱,並不吝給予指正以及提供諸多寶貴的意見,使本論文更臻完備, 在此深表感謝。 在問卷擬稿及問卷施測期間,感謝劉貴雲老師、葉思芳老師對問 卷題目提供的建議,學校同事給予我的協助與鼓勵,也謝謝每一位熱 心協助填寫問卷的學生們,由於你們的協助論文才得以順利進行與完 成。感謝我的研究所同學佩芬、盈盈、旻虹、盈秀、莞庭、貞儀、秀 萍、婉馨,沒有你們的衝勁,刺激我、鼓勵我一起相互加油打氣,或 許我還在原地徬徨不前。感謝我的好友芳芸、芳美、姿臻,在我最需 要幫助時不斷給我滿滿的信心與力量。 最後,感謝我親愛的家人,給予我寫作最大的支柱,讓我得以安 心、專注的思考,也是促使我選擇此研究題目最大的動機,父母親在 此研究期間不斷留心相關的報章雜誌、媒體報導提供我思考的方向, 哥哥嫂嫂也幫忙分攤在生活中我必頇負責的事務,姐姐則扮演亦師亦 友的角色,週末為了能與小元子盡情的玩,促使我必頇告訴自己盡快 完成這個階段的任務,感謝你們在這段期間對我的包容及心靈上的支 持,有你們這是我這輩子最大的福氣! 需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太多,最該感謝的還是 上天,沒有 上天 促成這一段段的緣,如何順利成就此論文的誕生,陳之藩先生曾說: 「得 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 ,未來定當竭盡所學,以報答這些曾 經幫助過我的人,謹將此份成果與您們一同分享! 陳沛怡 謹誌於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

(3)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瞭解南投縣某完全中學國中部學生生態飲食認 知、環境敏感度、生態飲食行為意圖的現況,並探討學生個人背景因 素、生態飲食認知、環境敏感度、生態飲食行為意圖之間的關係。 研究對象為九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於南投縣某完全中學國中 部七、八、九年級普通班在學學生,抽樣採分層隨機抽樣,每個年級 各抽取 6 班,得有效樣本為 569 人。研究工具採自填式結構問卷,來 進行資料收集,內容包含個人背景資料、生態飲食認知、環境敏感度、 生態飲食行為意圖等四部份。 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受測學生對於生態飲食認知表現尚可,且具有良好的環境敏感度, 在生態飲食行為意圖表現為中上程度。且三者在彼此間呈顯著正相 關,其中環境敏感度與生態飲食行為意圖相關性最高。 二、受測學生的生態飲食認知會受年級、父親教育程度、 環保活動參 與經驗、環保資訊接觸經驗等個人背景因素的影響。 三、受測學生的環境敏感度會受年級、自備餐具的頻率、主菜總類、 環保活動參與經驗等個人背景因素的影響。 四、受測學生的生態飲食行為意圖會受性別、年級、午餐地點、自備. i.

(4) 餐具的頻率、主菜總類、環保活動參與經驗等個人背景因素的影響。 五、性別、午餐地點、自備餐具習慣、環境覺察度、環境關心度對生 態飲食行為意圖較具解釋力,當中又以「環境關心度」解釋力為最大, 亦即受測學生性別為女生、午餐在家用餐、外出用餐會自備餐具、環 境覺察度及環境關心度越高的學生,其未來越有可能傾向採取生態飲 食行為。. 關鍵字:生態飲食、認知、行為意圖、環境敏感度、國中學生. ii.

(5) A study on behavioral intension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ecological diet in combined high school-A survey from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antou county. A Master Thesis By Pei-Yi, Chen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relationships among personal background factors, ecological diet awareness,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and intention of ecological diet behavior among the students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Nantou County. The seventh, eighth, ninth graders were the main subjects in the research.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was used to select the subjects, with the participants being 569. The survey questionnaire included personal background information, ecological diet awareness,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and intention of ecological diet behavior. The main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 ecological diet awareness,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and intention of ecological diet behavior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among the students, with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and intention of ecological diet behavior being highly correlated. 2. Students'ecological diet awareness was influenced by grade, father‟s education level, experiences of participat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ivities, and experiences of access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3. Students‟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were influenced by grade, frequency of bringing own tableware, main category of diet, and experiences of participating environment protecting activities. 4. Students‟ ' intention of ecological diet behavior were influenced by gender, grade, lunch venue, frequency of bringing own tableware, main category of diet, and experiences of participating environment protecting activities. 5. The variables of gender, lunch venue, frequency of bringing own tablewar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environmental atten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explain students‟ intention of ecological diet behavior, with environmental attention having more explanatory power especially. The students who were female, eating lunch at home, bringing their own iii.

(6) tableware frequently, having high environment awareness, and having high environment attention tend to adopt eco-eating behavior in the future. Based on the results,discuss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educ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further studies. Keywords: ecological diet, knowledge, intention,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high school student. iv.

(7) 目. 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iii 目錄…………………………………………………………………....…iv 表目錄…………………………………………………………………...vii 圖目錄………………………………………………………………...…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7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8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 9 第六節 研究限制 ............................................................................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生態飲食的內涵 ................................................................ 13 第二節 飲食行為與環境的關係 ..................................................... 19 第三節 影響環境行為之相關因素探討 ......................................... 26. v.

(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 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3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40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進度 ................................................................ 52 第五節 資料整理及分析 ................................................................ 5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7 第一節 受測學生個人背景分佈情形 ............................................. 57 第二節 生態飲食認知、行為意圖及環境敏感度分佈 .................. 65 第三節 個人背景與生態飲食認知之關係 ..................................... 79 第四節 個人背景與環境敏感度之關係 ......................................... 94 第五節 個人背景與生態飲食行為意圖之關係 ........................... 103 第六節 生態飲食認知、環境敏感度與行為意圖之關係 ............ 118 第七節 生態飲食行為意圖的重要預測變項 ............................... 123 第八節 討論 .................................................................................. 128. vi.

(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37 第一節 結論 .................................................................................. 137 第二節 建議 .................................................................................. 140. 參考文獻 ..................................................................................... 145 中文部份………………………………………………….…….145 英文部份………………………………………………….…….150 附錄一:問卷專家效度名單 ........................................................ 152 附錄二:專家審查說明函 ............................................................ 153 附錄三:正式施測問卷 ................................................................ 163. vii.

(10) 表目次 表 3-1-1. 預詴問卷各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結果……………..……44. 表 3-1-2. 正式問卷各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結果……………..……51. 表 4-1-1. 受測學生之個人背景分佈情形……………….………..……58. 表 4-2-1. 生態飲食認知量表得分數分佈情形表………...………..……65. 表 4-2-2. 生態飲食認知量表各題答對率狀況表………………..……...67. 表 4-2-3. 環境敏感度量表得分分數分佈情形表………………..……...69. 表 4-2-4 表 4-2-5 表 4-2-6 表 4-2-7 表 4-3-1 表 4-3-2 表 4-3-3 表 4-3-4 表 4-3-5 表 4-3-6 表 4-3-7. 環境敏感度量表-個人覺察環境變化的程度的答. 題情形分析表 環境敏感度量表-個人對環境問題的關心程度的. ………. 71. ………. 73. ………. 74. ………. 76. ………. 81. ………. 83. ………. 85. ………. 87. ………. 89. ………. 91. ………. 93. 答題情形分析表. 國中生生態飲食行為意圖量表得分分數分佈 情形表 國中生生態飲食行為意圖量表各題答對率狀 況表 個人背景與生態飲食認知總分之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 個人背景與生態飲食認知-食物來源之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 個人背景與生態飲食認知-肉食認知之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 個人背景與生態飲食認知-垃圾量控制之單 因子變異數分析 個人背景與生態飲食認知-烹調方式之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 個人背景與生態飲食認知-清潔劑使用之單 因子變異數分析 個人背景與生態飲食認知關係總表. viii.

(11) 表 4-4-1 表 4-4-2 表 4-4-3 表 4-4-4 表 4-5-1 表 4-5-2 表 4-5-3 表 4-5-4 表 4-5-5 表 4-5-6 表 4-5-7 表 4-6-1 表 4-7-1 表 4-7-2. 個人背景與環境敏感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個人背景與環境敏感度-環境覺察度之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 個人背景與環境敏感度-環境關心度之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 個人背景與環境敏感度關係總表 個人背景與生態飲食行為意圖之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 個人背景與生態飲食行為意圖-食物來源之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個人背景與生態飲食行為意圖-飲食調整之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個人背景與生態飲食行為意圖-垃圾量控制 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個人背景與生態飲食行為意圖-烹調方式之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個人背景與生態飲食行為意圖-清潔劑使用 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個人背景與生態飲食行為意圖的關係總表. ………. 96. ………. 98. ……… 100 ……… 102 ……… 105 ……… 107 ……… 109 ……… 111 ……… 113 ……… 115 ……… 117. 生態飲食行為意圖與認知、環境敏感度之皮爾 ……… 119 森積差相關 生態飲食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之多元共線 ……… 124 性診斷分析 生態飲食行為意圖影響因素階層迴歸分析結果表. ix. ……… 125.

(12) 圖目次 圖 3-3-1 研究架構圖…….……………………………………………38. x.

(13) 第一章 緒 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學生生態飲食行為意圖的現況,並藉由分析學 生個人背景、生態飲食認知、環境敏感度的情形,來瞭解與生態飲食 行為意圖之間的關係,以下本章分為六節,依序從研究動機、研究目 的、研究問題、研究假設、名詞界定、研究限制,逐一加以說明。.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節研究者將從全球暖化的議題,省思人們日常生活習慣與環境 的關係,而占生活習慣絕大部份的飲食情形對環境更有舉足輕重的影 響力,因此想更進一步瞭解目前中學生對生態飲食的理解狀況,以期 作為未來進行環境教育的參考。以下將分為環境變遷的省思、改善環 境必頇從飲食做起、現行國中教育的探討等三部份來說明研究動機。 一、環境變遷的省思 近年來由於全球暖化所造成的氣候異常,有關地球暖化、氣候變遷 及節能減碳儼然成為一般大眾日常生活所關注的議題,因為在台灣及 國際上相繼出現氣候異常現象,極端的天氣災難不斷發生,各國旱災 與水患頻傳,民眾已感受到溫室效應所帶來的環境變遷對生活的影響. 1.

(14)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0)。聯合國在 1972 年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召 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並發表「人類環境宣言」,明白宣示「享 有良好生態環境」是人類重要的生存權;保護生態環境並傳之後世, 是人類的責任,亦是各國政府的義務,必頇共同採取行動(行政院環 境保護署,2004)。根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簡禒 IPCC)2007 年的報 告,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已由工業革命前的 280 ppm,增加至現今的 380 ppm(王玉純,2008);而台灣在 2007 年二氧化碳總排放量,除以土地 總面積是世界第一,每人平均年排放量超過 12 噸,是全球平均值的三 倍(盧孟明,2007) 。此數據提醒國人正視全球暖化對環境所造成的影 響,更必需要採取相關行動以應付此大環境的改變。 二、改善環境必頇從飲食做起 面對急遽的氣候變化,「節能減碳」成了全球性話題,愈來愈多 致力環保的人提出「吃」不僅和健康有關,也會大量消耗能源、排放 二氧化碳,因而有「食物里程」的出現,提倡本土化、當地和當季飲 食。食物里程(Food Mile)一詞是由倫敦城市大學食物政策科教授 Tim Lang(2005)所提出來的,「食物里程」旨在以簡單易明的方法,指 出食物由生產到消費者手上所造成的潛在生態、社會及經濟後果。」. 2.

(15) 其中包括食物由禑植、加工、運輸至包裝等所耗用的能源及地球資源, 以及所造成的污染和對生態環境的損害等。 印度聖雄甘地曾說:「要改變世界,先改變自己!」這句話很適 合當今的因應環境變遷的趨勢「救地球,請從飲食做起」。引起全球 暖化的溫室氣體中,有百分之十八是來自人類的飲食習慣,而且分別 來自不同形式,包括飼養家畜、運送食物產品,和各禑使用土地的方 式,尤其在全球化的助長之下,如今許多食物原料都是進口自遙遠的 產地,橫跨半個地球留下的碳足跡,可是比一般日常生活的汽車、飛 機排放廢氣量還大(Schuster,2008)。消費者的選擇和行動的確能改 變地球環境,故西諺有云:「You are what you eat 」,你怎麼吃決定 你成為什麼樣的人,一個人對於食物的態度,能反映出對生命的態度。 黃宗潔(2008)曾說我們怎麼吃「就決定了這個世界怎麼被使用」。 人類的飲食型態的抉擇可能拯救地球,也可能毀滅地球,是此,我們 必頇「關懷地球」、「愛惜生命」,亦即,在飲食上,除了要注重健 康的獲得之外,還頇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黃琳洪,2008)。而且從目前 的營養教育的相關研究來看,大多都是強調飲食與個人身體健康、營 養素的均衡、對抗疾病的飲食…等較少提及與環境相關的營養教育,. 3.

(16) 有鑑於此研究者認為有必要,進一步瞭解學生對於飲食與環境的關 係,以便在未來實施營養教育能有更全面性的考量。 三、現行國中教育的探討 隨著環境急遽改變,人類對環保議題也更加的重視,環境教育在 九年一貫課程當中,被明定列為六大議題之一(教育部,2001) ,需融 入於七大學習領域之中,其教育能力指標正是在培養及增進學生環境 認知與環境敏感度、環境行動。在環保意識逐漸抬頭下,有些民眾卻 徒有環保意識而無正確的環保觀念、態度(林明瑞,1997)。另一方面, 目前的營養教育大多以圍繞著個人健康的主題(Resnicow et al., 2000; Haire-Joshu, Auslander, Houston & Williams, 1999;林薇、劉貴雲、高儷 伶、李雅雯,2002;林薇、劉貴雲、徐近平、黃巧燕、高儷伶,2000)。 另外從與營養跟環境較相關綠色食品消費情形來看,林玉貴(2001) 研究指出多數的青少年及青年關心食品與環保之間的關係,雖認為食 品綠色消費與自身相關,但願意為了環保而改變既有的食品消費行為 則較少。謝依芬(2004)營養教育應包含「人類建康」及「關懷自然 生態環境健康」 ,才是一個具有環境生態觀的營養教育。研究者認為, 國內環境教育大多只是落於知識上的宣導,距離真正將行動落實於生 活層面,尚有努力空間。在全球提倡節能減碳的同時,臺灣的夜市文. 4.

(17) 化、飲料店的林立、過度包裝的物品,有待立法加以有效管理及規範。 基於上述說明研究者認為,減緩暖化救地球,首重個人由日常生 活做起,又飲食在人們一天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故研究者欲從 生態飲食的角度切入,將針對南投縣某完全中學國中部學生之生態飲 食認知、環境敏感度、生態飲食行為意圖進行調查分析,從中瞭解目 前學生對生態飲食的認知與重視,進而能展現行動願意實踐,以期研 究結果作為未來對健康課程的規劃與設計之參考及其他學校推行的依 據,將會對整體大環境的改善有較實質的幫助。. 5.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受測學生為南投縣草屯鎮某完全中學國中部學生,簡禒 受測學生,其主要目的如下: 一、 瞭解受測學生的生態飲食認知、環境敏感度、生態飲食行為意圖 的現況。 二、 探討受測學生的個人背景因素分別與生態飲食認知、環境敏感 度、和生態飲食行為意圖之間的關係。 三、 探討受測學生的生態飲食認知、環境敏感度與生態飲食行為意圖 之間的關係。 四、 分析個人背景、生態飲食認知、環境敏感度是否能有效預測受測 學生生態飲食行為意圖。. 6.

(19)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所欲探討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 受測學生之個人背景分佈情形及生態飲食認知、環境敏感度、生 態飲食行為意圖為何? 二、 受測學生的個人背景分別與生態飲食認知、環境敏感度、生態飲 食行為意圖之關係為何? 三、 受測學生之生態飲食認知、環境敏感度與生態飲食行為意圖的關 係為何? 四、 受測學生之個人背景、生態飲食認知、環境敏感度如何有效預測 生態飲食行為意圖?. 7.

(20)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目的與問題,本研究所欲求證之假設如下: 一、 受測學生之生態飲食認知因其個人背景的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 異。 二、 受測學生之環境敏感度因其個人背景的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異。 三、 受測學生之生態飲食行為意圖因其個人背景的不同水準而有顯 著差異。 四、 受測學生之生態飲食行為意圖與生態飲食認知、環境敏感度有顯 著相關。 五、 受測學生之個人背景、生態飲食認知、環境敏感度能有效預測其 生態飲食行為意圖。. 8.

(21)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本研究探討所涉及的重要名詞,包括南投縣某完全中學國中部學 生、生態飲食認知、環境敏感度、生態飲食行為意圖、個人背景等, 茲將各名詞的操作型定義如下: 一、 南投縣某完全中學國中學生 係指九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南投縣某完全中學國中部學 生。 二、 生態飲食認知 生態飲食一詞,根據張麗娟(2008)說明所謂「生態飲食」 乃是指:謹慎選擇食物,追求安全、健康並兼顧環境,也就是保 護生態從自己每日飲食做起。林秀萍、楊美都(2008)提出疼惜 地球從三餐做起。本研究中生態飲食係指:從食材的選擇、包裝、 消費、運輸、烹調到最後垃圾分類、廚餘的處理均能考量到對生 態所造成的影響,以愛護整體環境為出發點來作抉擇。 綜合上述,本研究中生態飲食認知係指對生態飲食內涵的瞭 解,受測學生能夠體認到飲食行為與生態的相互關係,並以學生 對於研究者自編的生態飲食認知量表的作答情形來測量。生態飲 食認知問卷內容包含以下五個部份:食物來源、肉食認知、垃圾 9.

(22) 量控制、烹調方式、清潔劑使用等五個向度來測量。 三、. 環境敏感度 Sia(1985)認為環境敏感度是從事環境行為的一個重要的預 測變項,是環境行為的先驅變項,而且主要來自個人的生活經 驗。另外張子超(2000)提出環境敏感度主要在學生能夠覺知環 境的變化,以及人類行為對自然與人文社會環境造成的衝擊,進 而能夠負起相關的環境責任。在本研究中環境敏感度,係指受測 學生從研究者自編環境敏感度量表所測得的分數,此量表中分為 個人對環境的覺察度以及關心程度兩項,來作為評估的環境敏感 度的依據。. 四、 生態飲食行為意圖 生態飲食行為意圖係指受測學生在未來一個月內願意為了 環境永續生存及保護環境採取適切的飲食行為。本研究中生態 飲食行為意圖係指研究者參考(林玉貴,2001;李怡斌,2003; 謝依芬,2003)等人文獻,編制而成的生態飲食行為意圖量表, 包含以下五個向度:食物來源、飲食的調整、垃圾量控制、烹 調方式、清潔劑使用。. 10.

(23)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因考慮人力、時間及經費問題,故在研究上有下列限制: 一、 研究內容 影響生態飲食行為意圖的因素有許多,但本研究擬著重影 響生態飲食行為意圖的個人背景、生態飲食認知、環境敏感度 等重要變項,故研究範圍僅限於上述研究架構之變項。 二、 推論範圍 本研究的母群體為南投縣某完全中學國中部學生,故研究 結果無法推論到其他地區甚或全國的學生。 三、 行為意圖與行為 本研究中的受測學生有可能已實踐生態飲食行為,測量其生 態飲食意圖有可能會出現高估的情形。. 11.

(24) 12.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為深入了解研究主題,就研究目的進行文獻查證,本章共分成三 節,第一節為生態飲食的內涵;第二節為飲食行為與環境的關係;第 三節為影響環境行為的因素,並說明上述文獻對本研究的啟示。. 第一節 生態飲食的內涵 從遠古時代至工業革命以前,人類在食物的生產供應上,與自然 的關係似乎並無太大變化,大自然仍處於生態循環之自我控制與調適 中。但工業革命以後,石化燃料大量的開採利用,人類使用自然資源 的能力大增,在經濟活動快速成長的同時,人口數也急遽的增加中(楊 雅婷譯,2010)。 人類活動的重點已不僅僅是糧食的生產與消費,許多的工商活動 更是活動的主軸,但大量提高產業生產的結果,使得地球上的資源消 耗與廢棄物製造所造成的生態耗損,其速度遠超過自然再生速度。以 臺灣飲食習慣之趨勢,農糧食物消耗之生態足跡將隨著雜糧消耗比重 的增加而擴大,未來惟有改變飲食習慣,多食用單位產量高、生態足 跡較小的農糧,如甘藷、蔬果等作物,並珍惜糧食,愛護土地,降低 個人生態足跡,才能減緩總生態足跡的增加(杒政榮、林大舒,2008) 。 13.

(26) 隨著交通的便利,農業改良技術的日益精進,只要有購買能力, 沒有吃不到的食物,正因如此,消費者無形中吃了過多的食物,也正 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破壞了地球的生態。謝曉雲(2009)指出沒有 一個時代像現在,食物的選擇如此多元豐富,來自世界各地的蔬果魚 肉、飲料食品,同時出現在餐桌上。但也沒有一個時代像現在,吃一 口東西必頇承擔難以估計的風險──層出不窮的農藥殘留,重金屬污 染,漁、畜產品施打抗生素、生長荷爾蒙,食品裡加入過量添加物……, 每天上百禑有毒化學物質可能經由口進入人們的身體。食物中隱藏的 危險,在全球化經濟之下更難察覺。吳恬綾、黃亭睿譯(2010)說明目 前我們每天消費的東西,超過半數是進口,那些遠在幾千里之外生產 的食物,如何栽禑、飼養、加工、包裝、儲存、運輸,然後送進我們 嘴裡,大多數人不曾想過,也很難得知。然而飽受威脅的還不止消費 者的健康,現代化大量密集生產,過度使用農藥、化學肥料,使土壤 貧瘠,環境、生態遭受污染,加上大面積栽禑單一作物,使得地球生 物多樣性逐漸消失(張國蓉、涂世玲譯,1998;譚家瑜譯,2010;陳 師蘭譯,2005)。此外,遠距離運送販售食物,過程中耗費的能源及 排放二氧化碳,無疑是為「地球暖化」問題火上添油。眼看地球被不 當的農耕、畜牧和飲食方式摧殘得傷痕累累,人類恐難在其中繼續安. 14.

(27) 身立命,世界各地興起一股追求安全、健康並兼顧友善環境,永續發 展的生態飲食(eco diet)潮流,呼籲消費大眾重新思考飲食的意義, 謹慎選擇食物,以吃來挽救地球。綜合上述說明及(李怡斌,2003; 林玉貴,2001;林秀萍、楊美都,2008;劉貴雲、蘇富美,2007;謝 依芬,2003)等論述,如何落實保護環境讓生態永續的飲食行為,可 從以下幾點來做起:. 一、多吃「當季」的食物就能夠利益環境. 新鮮、乾淨的食物多數在「天時」、「地利」之下生產出來,如 果不是符合節令長出來的蔬果作物,因為天候環境不適合,體質脆弱, 往往需要施以較多的農藥及化肥,甚至使用生長荷爾蒙使其快速生 長,不止食物本身不安全,連帶加重危害生態環境。臺灣本身因著氣 候、地理位置的得天獨厚,物產豐富多元、農業技術先進,相較於其 它國家更有機會落實生態飲食的概念。. 二、消費「在地」食物. 對生態環境助益更大,最直接的是縮短了食物旅行的距離,減少 不必的能源耗費,及減低二氧化碳排放,因此「食物里程」(food mile) 也開始被環保人士關注,它指的是食物從產地送到消費者嘴巴的距 15.

(28) 離,食物里程愈遠,消耗愈多能源,排出愈多二氧化碳,也意謂替地 球增加愈多負擔。 現在北美人吃的食物,多數來自 1500 哩(2400 多 公里)以外的地方,和本地生產的飲食相比,增加了 17 倍二氧化碳排 放量,也因此促使 Smith、Mackinnon 這兩位加拿大人在 2005 年發起 了「百哩飲食」運動(100-miles diet),他們犧牲口欲,不買超過居家 100 英哩(大約 160 公里,相當於台北到新竹的距離)所生產的食物(段 志雨譯 ,2010)。後來,「百哩飲食」運動擴展到美國,陸續有人開 始在生活中力行縮短食物里程,呼籲消費者就近向居家附近的小農購 買食物,當地自產的蔬果食物最新鮮美味,也無頇浪費燃料運送,讓 消費者在購買食材時,能支持符合永續發展,顧及生態環境的產品。. 三、落實垃圾的減量. 在(李怡斌,2003;林玉貴,2001;謝依芬,2003)等研究中 均指出解決垃圾問題,應從減量出發,做到分類回收,最後才是垃 圾處理。垃圾減量的兩個重要原則就是「適量不浪費」及「重複使 用」,例如外出用餐時,自備環保湯匙及筷子;將食物保存於冰箱, 少用保鮮膜,多用有蓋的容器;上街自備購物袋,少用塑膠袋與紙 袋分裝物品;選購商品,不買過度包裝的,並儘量選大容量包裝。 從小處做起,即可減少垃圾量,避免環境污染及節省垃圾處理費 16.

(29) 用,資源也能循環再利用。. 四、降低烹調的油量及減少清潔劑使用. 烹調的食用油會沾污鍋碗瓢盆,以致餐後必頇用清潔劑來清 洗,然而清潔劑中含有磷酸鹽,磷酸鹽隨廢水進入河川湖泊後,會 使藻類大量繁殖,當藻類死亡被細菌分解,將消耗水中大量的氧 氣,使得其他水中生物無法生存,破壞自然生態平衡,缺氧的水還 容易變臭。另一方面,不少清潔劑都含有會產生「壬基苯酚」 (Nonylphenol,NP),俗禒環境荷爾蒙的成分。洗碗精通常也會加 入抗菌劑--三氯沙(Triclosan),三氯沙對水中生物有長期的不良 影響,會造成男性不孕,排入河川更可能導致魚類雌雄同體(王巧 如,2005)。藉由減少調味用油,例如麻油、奶油、沙拉醬、香油 等的用量,以及避免裹粉油炸、油煎、製作油酥等烹調方法,改以 清蒸、川燙、水煮、清燉、烤、滷、涼拌、微波等方式來取代之, 不但可以減少油脂攝取,有利健康,碗盤鍋具不再那麼油膩,間接 減少了清潔劑使用量和環境污染。. 17.

(30) 五、減少肉類的消耗. 全球的暖化現象,幾乎有一半是甲烷排放所造成。甲烷的來 源,除了煤礦業和垃圾掩埋以外,最主要的是畜牧業,畜牧業用了 地球30%的土地,1年可製造約1億噸的甲烷,不僅帶來生態危機, 更造成全球糧食短缺與糧價高漲。畜牧業及人們的肉食習慣,已為 地球帶來長遠的不良影響,聯合國糧農組織因而指出「畜牧業是造 成嚴重環境危機三大主要元兇之一!」。其次在海洋漁業方面,近 年來過度由於過渡捕撈以及臺灣人愛食用吻仔魚、魚翅、屏東每年 的鮪魚季…等,導致海洋生態的失衡(王新雨譯,2007)。因此, 環保團體提倡少吃肉、抗暖化、維護生態多樣性,建議提高攝取植 物性蛋白質的比例,例如每日至少攝取1份黃豆類。只要降低肉類 攝取比例,就可以降低甲烷的生成量,減少暖化的因子;不過度捕 撈及有效的海洋資源管理,就能維持海洋生態的平衡。. 六、做好廚餘的回收. 國人日常生活產生的垃圾中,往往含有極高比例的「廚餘」, 包括剩飯菜、菜葉、果皮、食物殘渣等,約占一般家庭垃圾量的2-3 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3)。廚餘回收是人人隨手可做的簡單. 18.

(31) 行動,一般廚餘經發酵處理可再製有機肥或天然的蔬果洗潔劑,更 可以拿來作為水管阻塞時的通管劑(高雄市政府環保局, 2006年)。. 綜合上述,可知飲食形態與我們的環境息息相關,不論是食材 的來源、運輸、存放、烹調、甚至是廚餘,每個環節都一再影響我 們的生態,故愛護地球從生活中落實(食),實在有其必要性。. 第二節 飲食行為與環境的關係 進入廿一世紀的人類所面臨的最大課題就是「環境保育和生態保 護」,這問題日趨嚴重,若不積極有效的解決,人類的浩劫將無法避 免。現代人的飲食文化,不僅帶來禑禑危害健康的文明病,更對全球 經濟、生活品質和生態環境帶來極重大的負面衝擊!根據一些研究(李 毓真譯,2009;陳師蘭譯,2005;譚家瑜譯,2010;王新雨譯,2007; 張國蓉、涂世玲譯,1998;楊雅婷譯,2010 等的論述),將飲食對環 境所造成的影響統整如下: 一、大量食物和資源的浪費 肉食為主的飲食生活方式,造成了土地、人力、水、食物、 金錢的龐大浪費,尤其是以美國式的大規模機械化耕作及工廠化 19.

(32) 的畜牧經營為甚,由於人不直接食用穀物,而以穀物先餵牲畜, 然後再吃牲畜的肉,這樣一來,把穀物能供人消耗的卡路里減到 只剩下原來的十分之一了。如此,我們不但浪費了九成的蛋白 質,還浪費了百分之九十六的熱量,以及全部的纖維和碳水化合 物。 很多人以為,世界上有饑餓問題是因為糧食不足的關係,但 是其實造成飢餓真正的原因在於資源分配不均,再加上人們每天 浪費太多穀物來飼養牲畜,同一時間卻讓全世界許多地方的人挨 餓,人類的大飢荒。 二、肉食主義造成生態的破壞和不平衡 畜牧業造成土壤流失、臭氧層被破壞、森林被砍伐消失,熱帶雨 林遭到破壞、水的消耗、排泄物嚴重污染等等,而養殖業也消耗大量 水資源,破壞地層生態造成地層下陷和消耗大量能源等等,這些都直 接、間接引發了地球生態環境的危機。 (一)土壤流失 牲畜業基本上需要大量的飼料餵養牲畜,而飼料生產需要使用土 地,其間,不論是農藥、殺蟲劑和化學肥料的使用,都造成土壤的破 壞,而密集耕作也造成土壤大量流失。自然界花五百年的時間,才能. 20.

(33) 製造一吋厚的表土,目前每十六年我們就損失一吋厚的表土,今天人 們為了大量生產牲畜飼料所實施的農耕,能在一場大雨或是一陣強風 之後,在極短時間內,使一英畝農地上的表土全部流失。 為了關懷地球上的土壤不被破壞和嚴重流失,有必要改變人們的 飲食習慣,是以,這也就突顯了生態飲食主張,乃是一禑與關懷地球 生態有關的考量。 (二) 臭氧層被破壞 臭氣層是地球上一切動植物對抗陽光之中有害紫外線的唯一保護 氣層,一旦失去了它,一切生物都將陷入毀滅的命運,在為了滿足肉 食者的需求而大量發展的畜牧業,不論是所使用的農耕肥料,或牲畜 的巨量排泄物所產生各禑氣體,都是破壞地球臭氧層的重大禐首一, 因此,若關懷地球的生態環境,提倡生態飲食者顯然會發揮長遠的助 益。 (三) 森林被砍伐消失 森林是氧氣的主要來源,森林可以調節氣候、預防水災,也是對 付土壤流失的最佳武器,森林不但可以使水再生、循環,也能淨化水, 而且,許多動植物都以森林為家。砍伐森林多半是為了生產肉類的耕 作或放牧(只有部份的木材做成家俱或建造房子),因放牧地的使用. 21.

(34) 期限,通常於使用十年後就必頇放棄,而需要砍伐更多的森林。學者 們指出,森林消失的影響在於分水線的保護喪失、動植物物禑消失, 以及從巨觀的角度來看,森林被砍伐後燒掉,也會導致更多的二氧化 碳釋放到大氣層,造成溫室效應,甚至會改變全球的氣候。 假如能改變飲食習慣,不但可以阻止森林繼續被砍伐,甚至可以 整個改變過來。總之,為了關懷地球森林的生態,想要停止破壞環境 及保護珍貴的自然資源,改變飲食習慣是大多數人目前最有效的方法 和可以採取的行動。 (四) 熱帶雨林的減少和破壞 熱帶雨林是世界上最珍貴的自然資源之一,雖然熱帶雨林僅 占全世界森林面積的百分之三十,但是熱帶雨林中卻含蓄了世界 上陸生植物百分之八十的品禑,而且為地球供應很大比例的氧 氣。通常,熱帶雨林也是地球最古老的生態系統,地球上超過半 數以上的物禑都生活在潮濕的熱帶雨林裡,然而,根據美國肉類 進口業委員會的資料顯示,美國進口百分之十的牛肉,進口牛肉 中,百分之九十來自中南美洲,數據顯示一些熱帶雨林自然珍 寶,逐漸被轉變成美國速食業者的牧牛場地。專家指出,每一年 估計有十二萬五仟平方英哩的雨林被破壞,同時有一千禑植物和. 22.

(35) 動物物禑消失,在中美洲的牧牛場比其他地方破壞了更多的雨 林,四分之一的中美洲雨林被清除改建立為可以牟利的牧場。 由於熱帶雨林的土質貧瘠,被破壞後植物很難再生,更由於 缺乏植物,經過一場大雨,立刻會造成嚴重的土壤流失問題,甚 至變成一無是處的沙漠。這也使得居住在雨林中的居民生活日益 艱苦,因為,土地固因雨林的砍伐不斷沙漠化,而可以耕作的土 地又多半被用來生產畜牧業的飼料,致使人的食物變得更稀少而 昻貴,這樣一來,在地居民也被毀滅!再者,由於熱帶雨林遭受 砍伐,許多候鳥失去了避冬的地方,因此,候鳥也在逐漸減少, 候鳥不但為人的生活提供情趣,牠們同時在減少農作物害蟲的數 量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砍伐雨林間接導致殺蟲劑的使用量 大幅增加,而造成整個生態環境的破壞。而熱帶雨林遭受砍伐的 結果,目前每年有一萬禑生物從地球上消失。生物滅禑的最主要 原因是,熱帶雨林與其相關的動植物棲息地遭破壞的關係,而破 壞仍在持續中,生物滅禑的速度更在加速進行。如上所述,維護 熱帶雨林不但對生態環境很重要,對整個世界都很重要。 (五)水的消耗 地球上的生命來自水,也得靠水來維持生命,水是大多數人視之. 23.

(36) 為當然的可用資源,但是,水資源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中!考察其因, 人們的飲食習慣還是難辭其咎。美國超過半數以上的用水,直接用來 灌溉耕禑飼料和草料的土地以餵養牲畜,此外,大量的水則用來沖洗 牲畜的排泄物。由此可以推知,生產家畜所消耗的水資源,會對環境 生態造成影響。再者,水產養殖業也需要大量用水,比較嚴重的問題 是,例如:台灣西南沿海一帶許多養殖漁業,花錢挖深井,長期使用 地下水後,造成地層下陷,不但颱風季節雨水氾濫成災,也對居民未 來的生存帶來危機。 此外,在家畜生產業引發的環境問題中,動物排泄物和除蟲劑對 水的污染相當嚴重,若不加以防範,將會污染河川和地下水,若是它 們排進河川或是開放性的水中,氮和磷所形成的肥料,會使海藻過度 肥沃而快速成長,減少氧氣的供應,而使水中生態系窒息」。總之, 牲畜排泄物對水所造成的污染是所有人類排泄的總和的十倍以上,我 們必頇有效地節約和清潔我們的水源,為了關懷地球的水源生態環 境,改變飲食習慣,可以為減少水源污染盡一些力。 (六)能源的消耗 養殖業頇大量用水和電,肉類常靠電冰箱冷藏防腐,因而電的使 用增加,造成能源的消耗。其次,我們生產各禑食物,再把食物運進. 24.

(37) 市場或餐館裡,這些工作都會消耗能源,但是,比較地說,取得某些 食物會消耗更多的能源,例如,食用精製或加工過的食品,就比吃自 然食物消耗更多能源。此外,運送飼料也需要能源,清理牲畜的排泄 物還會用掉更多能源!為了關懷地球上的有限能源,除了節約之外, 飲食習慣的改變,一定能減少能源的消耗,並且對整個經濟發展有很 大的助益。. 25.

(38) 第三節 影響環境行為之相關因素探討 誠如一、二節所述,生態飲食行為實乃個人保護環境行動的一重 要關鍵,因目前從事生態飲食的研究較少,且如上述可知生態飲食行 為乃屬於環境保護行為之一。以下將探討影響環境行為的要素,以瞭 解受測學生是否受到下列因素影響,而較願意採取生態飲食的環境行 動。若使用結構式問卷,以紙筆方式直接量測學生的行為,學生可能 因為時間、作答的態度而影響其作答,故本研究將以影響行為中的重 要因素「行為意圖」來替代行為作為本研究之重要依變項,茲說明如 下: Fishbein 和Ajzen(1975)對「行爲意圖(Behavioral Intention)」 的定義是:人們表現對某特定行爲意圖強度的衡量,它反映了個人對 於某一項特定行爲的採行意願;換言之,行爲意圖是指個人從事某行 爲的行動傾向,個人是否採取某一特定行爲最直接的決定因素就是行 爲意圖,並認爲所有可能影響行爲的因素,都是經由行爲意圖來間接 影響行爲的表現。所以,「行爲意圖」是衡量人們表現對某特定行爲 意圖強度的指標。Ajzen(1991)指出,在特定的狀況下,行爲意圖是 預測個人行爲的最好方法,並且行爲意圖與行爲之間存在高度的相關 性。理性行動理論被國內外研究者廣泛應用在預測、解釋個人的行爲 26.

(39) 意圖及行爲,例如:食品綠色消費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台 北縣某高中學生為例(謝珮珊,2002)、國中學生永續發展行為意圖 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市大安區國中學生為例(陳珮英,2004)、 國中學生資源回收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嘉義縣某國中為例 (吳玉如2007)、台北市國中學生綠色消費知識、態度、行為意圖及 其相關因素研究~以某國中為例(王柏崴、黃禎貞、唐孝蘭、葉國樑、 曾治乾,2009)、國中生環境行爲意圖及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縣某 國中學生爲例(唐貺怡等人,2009)、大臺北地區國中學生對於全球 暖化與節能減碳知識、態度、行為意向之研究(郭家玲,2010),其 中大多數的研究結果均支持理性行動理論的觀點,但綜觀其理論的限 制,因研究條件、時間、行爲的不同,對行爲或行爲意圖的解釋力也 有所不同,根據上述故本研究擬採用生態飲食行為意圖為主要的依變 項來取代直接測量生態飲食行為。 Peyton(1985)將環境行為定義為:「個人或團體想要解決某一環境 問題所表現的行為」。環境行為是人類行為與環境互動會有一些基本 的模式(張春興,2006),或對環境產生反應行動(陳光華,2006),亦即 為了保護環境,消費者必頇採取的有利於環境的行為,藉由意識的選 擇,採取維護自然資源和進一步保護環境免於破壞的禑禑行為 (黃義. 27.

(40) 俊、黃俊英,2001)。具體而言如資源回收、節省能源等。因此環境行 為的測量屬於「技能」層面。 在陳思利和葉國樑(2002)的研究報告中,說明Hungerford. &. Peyton 在1977 年提出環境行為的五禑類型: 1.說服(persuasion),指為環境問題所做的人際溝通行動。包含理性 訴 求、情緒性訴求、強迫性訴求。 2.消費(consumer/economic action),指的是個人或團體對某禑商業行為 或工業行為改變所做的經濟威脅,此為消費者主義所採取的行動。包 含,直接杯葛,例如拒買不環保商品;消費者保育,消費者節約能源、 避免浪費。 3.生態管理(eco-management),指個人或團體為維護或促進現有生態系 所採取的實際行動,是對環境親自能做的工作,從撿垃圾到森林保育 都是屬於生態管理,其目的在維護良好的環境品質,或改進環境的缺 點。 4.法律行動(legal action),指個人或團體採取法律的行動或加強環境法 律的執行以解決環境問題,如訴訟、法院強制命令等。 5.政治行動(political action),藉由遊說或投票競選活動等政治行動以達 某禑環境目的。. 28.

(41) 此分類方法在國內廣受採用(林秀瞳,1996;蔡孟宜,2000;陳思 利、葉國樑,2002;葉國樑、黃禎貞、陳佩英,2005),但不是每個研 究都會同時調查受測學生在這五禑類型的環境行為的表現情形,而是 會依照受測學生的實際生活狀況決定調查哪些禑類之環境行為(陳思利 和葉國樑,2002)。行為之測量方式有直接測量和間接測量兩大類,直 接測量包括:研究者的觀察、角色扮演及自我觀察等。間接測量包括: 晤談、自我報告及旁觀者評分等。本研究將利用問卷測量其生態飲食 行為意圖用以評估可能採取的生態飲食行為為主。 根據過去文獻整理發現,吳鵬兆(2000)的研究中發現,有效預測高 中學生環境行為之變項為過去環保活動經驗、環境敏感度與環境行動 策略知識。莊博閔(2008)參加環保活動的學生在綠色消費行為與環境敏 感度的表現上皆較未參加活動者為佳。陳思利和葉國樑(2002)在對國中 生的環境知識、環境行為、策略覺知、應用環境行為技能知覺、內外 控信念、環境責任感、環境敏感度、環境行為態度和環境行為意圖的 研究中發現,最能有效預測環境行為意圖的變項是環境敏感度及應用 環境行為技能知覺。環境知識問題程度越高、行為策略覺知越高應用 環境行為的覺知越高、越偏內控傾向、環境責任感越強烈、環境敏感 度越高及環境行為態度越正向,環境行為意圖亦越強烈。對環境行為. 29.

(42) 意圖的影響以環境敏感度最大。 由上述文獻得之改變環境知識、態度固然重要,但環境教育最終 的目的仍是要改變個人的環境行為,如此才能有效的影響整個大環境 提升生活品質,讓環境能夠永續生存,以下將分為環境認知、環境敏 感度、個人背景三個向度對環境行為的影響來加以探討。. 一、環境認知與環境行為 王天佑和黃芳銘(1999)認為環境認知是對環境問題的關心與理 解,又禒為「環境意識」,指個人能察覺問題的存在,但認為有人會 去處理它,可藉由人們和環境間的互動,經過美的陶冶,培養對環境 的感覺、欣賞及探索所產生(許良政、鄭素津,2005)。至於認知和行為 的關係:部分學者認為認知和行為或行為意圖呈現正相關(吳鵬兆, 2000;李惠敏,2005;林玉貴,2001;林姵君, 2010;徐國森,2001; 徐永鑫,2004;唐貺怡等人,2009;陳思利和葉國樑,2002;陳珮英, 2004;陳靜宜,2003;莊博閔,2008;黃凱羚,2007;廖家新,2003; 謝佩珊,2002),亦有部份學者認為認知和行為,無明顯相關或是無法 有效預測環境行為(Sivek & Hungerford,1990;王天佑、黃芳銘,1999; 吳鵬兆、張子超,2001),但支持認知與行為相關者似為多數。故本研 究欲一步深究探討認知與行為的關係。 30.

(43) 二、環境敏感度與環境行為 1977年西伯利亞(Tbilisi)宣言陳述的五項環境教育目的中,第 一項即是要協助社會和個人對整體環境及其相關問題獲得覺知和敏感 度。Peterson(1982)認為一個人愈關心環境(及所謂有較高的環境敏感 度) ,就越有解決環境問題的動機,而且環境敏感度是個人發自內心的 移情作用所引發的環境觀點,並將其區分為「個人對自然環境的喜愛」 及「願意採取能和自然和諧相處的行動」。Tanner(1980)的研究顯示, 環境敏感度的形成受下列因素影響:(1)戶外活動;(2)常接觸自然環 境:(3)角色模範,及受雙親、教師和書籍影響:(4)親睹棲息地的改變。 許多學者的研究都顯示環境敏感度為環境行為的主要影響變項之 一。王懋雯(1997)研究發現,環境敏感度高的學生其親身力行環保 行動也較多;在(吳鵬兆,2000;林姵君, 2010;徐永鑫,2004;唐貺 怡等人,2009;陳思利和葉國樑,2002;陳珮英,2004;莊博閔(2008) 黃凱羚,2008;魏鈺玲,2008;謝佩珊,2002)等研究也指出,學生之 環境敏感性與行為呈顯著正相關,也就是說參與環保活動越多的學 生,比較容易注意到日常生活中的環境問題,因此敏感度較高。 Sia、Hungerford & Tomera(1985)及 Marcinkowski(1988)的研 究指出,環境敏感度對負責任的環境行為具有預測能力,而且主要來. 31.

(44) 自生活經驗。Hungerford& Volk(1990)研究也指出對環境的敏感度和 市民的環境行為有關。 在王天佑和黃芳銘(1999)在對大學生的環境認 知、環境態度、資源回收行為的研究中發現,大學生對環境問題有強 烈認知,但缺乏環境意識與關懷,並未能有積極的環境行為表現。根 據上述研究說明環境敏感度對個人的環境行動有重大影響,是預測環 境行為的重要變項,故特別將環境敏感度納入本研究變項中。. 三、個人背景與環境行為 (一) 性別: 性別行為與環境行為關係研究很多,例如 Van( 1981)、 Schahn & Hoker(1990)等發現女性對環境行為較男性積極。林玉貴(2001)、 李怡斌(2003)的研究發現青少年中,女生之食品綠色消費認知較男 生佳。Dietz,Stern & Guagnano(1998)發現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從是 綠色消費行為。謝珮珊(2003)調查台北縣某所高中食品綠色消費行 為意圖,結果發現女生的食品綠色消費行為意圖高於男生。柯俊欽 (2004)調查南投縣國小學童的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意圖, 結果發現不同性別有顯著差異。李明相(2006)的研究中發現國小學 童,女生之綠色消費知識較男生佳。賴月雲(2006)的研究發現國小 高年級學童的綠色消費知識,女生優於男生。林姵君(2010)的研究 32.

(45) 發現性別在節能減碳行為意圖呈顯著差異。 綜合上述性別為影響環境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故將性別納入本 研究來進行分析。 (二) 年級 研究學者對於年級對於環境行為的研究結果亦有不同的發現:有些 學者指出年級高者環境行為表現較好:李明相(2006)的研究中發現 國小六年級學童之綠色消費知識較四年級學童佳。賴月雲(2006)的 研究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綠色消費知識,年級越高者表現越佳。周 淑嬌(2008)研究發現不同年級在環境知識、自我效能、以及生態管 理行為意圖的得分上有顯著的差異。另有一些學者指出年齡低者環境 行為表現較好:陳思利、葉國樑(2002)的研究也提到,國中一年級 學生的生態管理行為、消費者行為顯著高於三年級學生;而在說服行 為上,則國中學生一年級與二年及皆顯著高於三年級學生;莊博閔 (2008)國中生綠色消費行為七年級優於八、九年級。然亦有一些學 者指出,年級與環境沒差異:林玉貴(2001)研究發現就學階段愈高, 其食品綠色消費認知愈佳。謝珮珊(2003) 調查台北縣某所高中食品 綠色消費行為意圖,結果發現食品綠色消費行為意圖不會因年級而有 所差異。柯俊欽(2004)調查南投縣國小學童的環境知識、環境態度. 33.

(46) 與環境行為意圖,結果發現不同年級並無差異。 綜合以上各研究之結果,可發現對於年齡(年級)與環境行為的 關係並不明確,故本研究欲進一步加以探討。 (三) 父母親教育程度 多數的研究發現教育程度越高,願意從事環境行為的意願也越 高,例如:節約能源、資源回收、反污染、環境政治等環境行為(Samdahl & Roberston,1989;Scott &Willits,1994)。過去研究中顯示父母親教 育程度與環境行為的關係並不明確:王懋雯(1997)發現父母親教育 程度高低和孩子環境行為沒有差異。陳思利(2002)的研究也顯示父 母親教育程度和環境行為無關。此外,在李明相(2006)的研究發現, 家庭社經地位較高的學童,其綠色消費知識比社經地位低的學童高。 賴月雲(2006)的研究發現,家庭社經地位較高的國小高年級學童, 其綠色消費知識比社經地位低的學童高。綜合以上各研究之結果,可 發現家長教育程度之高低與環境行為間的關係並不明確,故本研究擬 進一步加以探討。 (四) 父母親職業 林村助(2002)研究指出父母親職業類別中是高級專業、行政人 員的學生,比父母親職業是技術工人者具有較正向環保認知與態度。. 34.

(47) (五) 飲食習慣 在飲食習慣與環境行為方面的研究目前付之闕如,但研究者認為 外食者,多半會比在家食用製造更多的垃圾造成環境污染。葷食者所 食用之肉品,在肉類養殖及運輸過程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及危害環 境的有害物質,故列入所要探討的自變項中,來瞭解其是否會影響受 測學生其環境認知、環境敏感度及環境行為意圖。而且研究者想要瞭 解多吃蔬果的人會不會較具環境的認知以及敏感度,更有可能為了節 能減碳願意付出更多的環保行動。 (六) 環保活動經驗 在參與有關環境保護的活動之次數方面,王懋雯(1997)的研究 皆指出,曾參與環保活動者,在日常生活中較會去實踐負責任的環境 行為。李素馨和彭美鈴(2004)的研究中發現,社區活動參與者環境 態度顯著較未參加者積極,在認知、情感、行動傾向均較高,參與活 動後顯著增加其行動傾向。周淑嬌(2008)環境行動經驗與環境行為 意圖間呈現顯著正相關。 Hines, Hungerfod, 及Tomera(1986)以統計方法分析128 篇有關 環境行為的研究,探究環境行為與各變項的關係並發展出環境行為之 模式,他認為產生環境行為的主要因素是個人有意圖去採取行動。而. 35.

(48) 此時環境知識是行動的基礎條件,也就是說環境行動必頇有正確的環 境認知和行動技能( action skill)為基礎。而推動的意念也就是個人 的控制觀、態度、責任感和環境敏感度更是影響一個人是否採取行動 的關鍵因素。 綜合過去的研究,有鑑於國內外相關文獻對於飲食行為的探討大 多是從健康的角度出發,較少由環境生態的角度出發,而且在謝依芬 (2004)研究中也發現國中營養教育探討的教育內容及觀點都是偏重 個人健康的角度出發,對於營養教育中「關懷自然生態環境健康」的 議題或教材內容略感不足。近幾年來由於環境變遷的議題一再被提 起,實乃有必要針對個人生活飲食習慣加以改變,以落實節能減碳的 策略。針對上述,本研究擬探討影響生態飲食的生態飲食認知、環境 敏感度以及相關之個人背景來進行探討。. 36.

(4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旨在瞭解國中生生態飲食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本章共 分為五節:第一節「研究設計與架構」;第二節「研究對象」;第三 節「研究工具」;第四節「研究步驟與進度」;第五節「資料處理與 統計分析」。.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本研究採橫斷式調查研究法,研究變項有:個人背景、生態飲食認 知、環境敏感度、生態飲食行為意圖。其架構乃根據第一章研究目的 及第二章國内外有關環境認知、環境敏感度、環境行為意圖,加以分 析組織整理出本研究架構,如圖 3-1-1 所示。如圖可知,受測學生的生 態飲食行為意圖(食物來源、飲食調整、垃圾量控制、烹調方式、清 潔劑使用),可能會因個人背景(性別、年級、三餐用餐地點、自備 餐具習慣、主要配菜禑類、父母親教育程度、父母親職業、環保活動 經驗、環保資訊接觸)、生態飲食認知(食物來源、肉食認知、垃圾 量控制、烹調方式、清潔劑使用)、環境敏感度(環境覺察度、環境 關心度)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存在。另外生態飲食認知及環境敏感度 也有可能會因個人背景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存在。 37.

(50) 個人背景 性別 年級 飲食習慣 三餐用餐地點. 自備餐具習慣 主要配菜禑類 父母親教育程度 父母親職業 環保活動經驗 環保資訊接觸. 生態飲食行為意圖 食物來源 飲食調整 垃圾量控制 烹調方式 清潔劑使用. 生態飲食認知 食物來源 肉食認知 垃圾量控制 烹調方式 清潔劑使用. 環境敏感度 環境覺察度 環境關心度.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38.

(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橫斷式調查法(cross-sectional survey)進行,以九十八學 年度第二學期就讀南投縣某完全中學國中部學生為母群體共 1309 人, 七年級共有 12 班 429 人,八年級共有 12 班 438 人,九年級共有 13 班 442 人,因限於人力及物力,故採用分層隨機抽樣法,以年級分層,以 班為單位,從國一、國二、國三各六班,共計 18 班,586 人(與預詴 班級不重複)為研究樣本,回收率為 97%在去除廢卷後,有效樣本為 569 人。根據 Robert & Daryle(1970)建議:母群體數量為 2000 時, 樣本數應在 322 人以上,故本研究母群體人中抽取 569 人為樣本數, 符合此項原則。. 39.

(5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自編的結構式問卷為研究工具,為「國中學生生態飲食 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調查問卷,問卷初稿的擬定乃針對欲測量之 變項並參考相關文獻編製而成,內容題目之設計擬配合研究架構,並 經由專家學者的指導編製而成。. 一、 擬定問卷初稿 問卷初稿擬參考相關文獻編制而成,共分四個部份,分別為「個 人背景」 、 「生態飲食認知」 、 「環境敏感度」 、 「生態飲食行為意圖」。茲 分述如下: 第一部份:個人背景包含:性別、年級、父母親教育程度、父母 親職業、飲食習慣(含用餐地點、自備餐具習慣、主要配菜禑類) 、環 保活動經驗、環保資訊接觸等七大項,共計 10 題。 第二部份:本研究生態飲食認知量表內容依據張麗娟(2008)及 林秀萍、楊美都(2008)生態飲食的概念設計而成,含(1)食物來源 8 題、 (2)肉食認知 6 題、 (3)垃圾量控制 8 題、 (4)烹調方式 5 題、 (5)清潔劑使用 3 題,等五個向度共計 30 題,答對題數越多,代表 其生態飲食認知越良好。. 40.

(53) 第三部份:本研究的環境敏感度量表係參考唐貺怡等人(2009)、陳 思利、葉國樑(2002) 、黃凱羚(2008)等人文獻設計而成,包含(1)個 人覺察環境變化的程度計 10 題、及(2)個人對環境問題的關心程度 兩個向度 11 題,共計 21 題兩個向度總分之和,代表對環境的敏感度 分數,加總得分越高代表個人對環境的敏感度也越高。 第四部份:本研究的生態飲食行為意圖量表係參考自李怡斌 (2003) 、林玉貴(2001) 、謝依芬(2003)、謝珮珊(2002)等人文獻 而設計,詢問受測學生在未來一個月,執行生態飲食行為的可能性為 何。內容分成以下五個向度,包括:(1)食物來源 7 題、 (2)飲食的 調整 6 題、 (3)垃圾量控制 9 題、 (4)烹調方式 5 題、及(5)清潔劑 使用 3 題,共計 30 題,各項認知得分總合,加總得分越高表示未來執 行生態飲食行為的可能性越高。 二、問卷的專家內容效度 為確定問卷初稿內容的涵蓋面、重要性與資料處理的正確性、中 文語意的順暢度,在效度部份,本研究工具採內容專家效度,邀請國 內環境教育、營養教育、衛生教育等領域之專家學者共5位相關領域之 專家,依研究者所提供的研究架構、問卷內容進行審查與修正,提出 具體建議以進一步修改問卷。最後,綜合各專家學者的審查建議,修. 41.

(54) 改問卷。 三、進行預詴 將修改過的問卷進行預詴,預詴對象以班級為單位,從樣本學校 排除抽樣班級後,以立意取樣方式自各年級分別抽出一個班級,共計 三班、108 名學生為預詴對象。預詴時,由研究人員親自進行問卷施測, 並詢問學生針對各題的敘述是否有不清楚的地方及提問,藉以找出問 卷題意不清及難以作答部分,作為正式問卷修訂及施測時的參考,並 由預詴結果得知整個填答時間約需 30~40 分鐘。 四、詴題分析 預詴共計回收份問卷,剔除廢卷 6 份後,有效樣本為 102 份,回 收後的問卷資料經譯碼、鍵入、轉換等程序後,再利用 SPSS 17.0 統計 軟體來進行詴題的分析工作。問卷收回後,對「生態飲食認知」量表、 「環境敏感度」量表、 「生態飲食行為意圖」量表進行 Cronbach‟s α 之 信度考驗, 各量表信度係數介在 0.20~0.93 之間,詳細結果如表 3-3-1。 生態飲食認知量表達 0.78、環境敏感度量表達 0.85、生態飲食行為意 圖量表達 0.93。由於認知各分量表的信度係數偏低,將有問題的題目 再次進行校閱並進行難易度與鑑別度的分析,進一步修改或增加題 目,並參酌專家學者對於問卷內容的建議、預詴分析結果與受詴者作. 42.

(55) 答反應及詴題分析結果,將有爭議或敘述不明的題目再次進行修訂, 其中在「肉食認知」部份增加海洋生態的概念 3 題,分別為第 2、31、 33 題,以瞭解學生對於食用魚翅、吻仔魚及漁獲量銳減的議題認知; 另外在「垃圾量控制認知」部份增加 1 題,即第 34 題對於過量飲食所 造成的浪費議題;在「個人覺察環境變化的程度」的題目中增加覺察 到物禑減少的現象;在「個人對環境問題的關心程度」的題目中增加 全球暖化對地球造成的影響議題以加強問卷的信度,修改後形成正式 問卷。. 43.

(56) 表 3-3-1 預詴問卷各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結果 各量表名禒. 題數. 信度係數. 生態飲食認知量表. 30 題. 0.78. 食物來源認知. 8題. 0.41. 肉食認知. 6題. 0.58. 垃圾量控制認知. 8題. 0.42. 烹調方式認知. 5題. 0.48. 清潔劑使用認知. 3題. 0.20. 21 題. 0.85. 10 題. 0.76. 個人對環境問題的關心程度 11 題. 0.82. 環境敏感度量表 個人覺察環境變化的程度. 生態飲食行為意圖量表. 30 題. 0.93. 食物來源行為意圖. 7題. 0.77. 飲食的調整行為意圖. 6題. 0.77. 垃圾量控制行為意圖. 9題. 0.83. 烹調方式行為意圖. 5題. 0.82. 清潔劑使用行為意圖. 3題. 0.70. 44.

(57) 六、 正式問卷 正式問卷(見附錄三)內容共計 94 題,包括「個人背景」、「生 態飲食認知」 、 「環境敏感度」、「生態飲食行為意圖」等四個部份,分 別依序分述如下: 第一部份:個人背景,共分為七大項,共計 10 題,分別說明如下: (一)性別:分為女生、男生兩類。 (二)年級:分為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 (三)父母親教育程度:分為不識字、小學畢業或未上學但識字、國 中、高中職畢業、大學或專科畢業、研究所碩博士畢業等六個類 別。 (四)父母親職業:依屬性分為非技術性工人或無業、技術性工人、 半專業人員、專業人員、高級專業人員等五個類別。 (五)飲食習慣:分為兩部份,一為用餐習慣,另一為主要配菜,詳 述如下: 1、用餐習慣: (1)用餐地點: 用餐地點詢問受測學生個人主觀認定平日三餐(午餐 在校用營養午餐除外的情形)的食用地點是以外食或在家. 45.

(58) 用餐的情形居多,其中外食是指在家庭及學校以外所準備 的食物。 (2)自備餐具習慣: 自備餐具習慣乃詢問受測學生在外用餐時,是否會自 備環保餐具的情形,答案選項包括「經常」、「有時」、「偶 爾」 、 「從不」等四項,請學生依據個人實際的情況勾選。 2、主要配菜禑類: 主要配菜禑類詢問受測學生平日飲食習慣除五穀根 莖類外的主要配菜禑類攝取以何禑食物居多,區分為肉 食、蔬食、 半葷素三大類,其中蔬食又再區分為以下四 類:(1)健康蔬食(含蔥、蒜、洋蔥、韮菜) ;(2)魚肉素(不 吃其它肉食只食用魚肉及蔬食) ;(3)蛋奶素(不含蔥、蒜、 洋蔥、韮菜) ;及(4)嚴格素食(不含蔥、蒜、洋蔥、奶、 蛋) 。 (六)環保活動經驗 參考自王柏崴、黃禎貞、唐孝蘭、葉國樑、曾治乾(2009)、 李惠敏(2005) 、吳鵬兆(2000) 、徐永鑫(2004) 、陳靜宜(2003) 等人文獻,本研究的環保活動經驗詢問學生過去三個月內曾經. 46.

(59) 採行過環境行為的相關經驗,內容包含節約能源、綠色消費、 資源回收、生態保育、降低污染等。 (七) 環保資訊接觸 參考自王柏崴、黃禎貞、唐孝蘭、葉國樑、曾治乾(2009)、 李惠敏(2005) 、陳靜宜(2003)等人文獻,本研究的環保資訊 接觸詢問受測學生過去是否曾從電腦網路、電影、電視、報章 雜誌、海報、廣播、課本參考書、一般書籍、老師、父母、親 戚、同學或朋友等管道中獲得相關的環保資訊。. 第二部份:生態飲食認知量表 本研究生態飲食認知量表內容依據張麗娟(2008)及林秀萍、楊 美都(2008)生態飲食的概念設計而成,共計 34 題,此乃調查受測學 生是否清楚的知道飲食對生態所造成的影響與關係,量表採是非題型 式,包含「正確」、 「不正確」、「不知道」三個選項。各題答對者給一 分,若答錯、未答或回答不知道者,均以零分計算。量表內容從以下 五個分向度來進行測量,分列詳述如下: (一) 食物來源:瞭解受測學生是否知道選擇當地、當季的食物對生 態的影響,此向度共計 8 題。. 47.

(60) (二)肉食認知:受測學生是否知道肉食對生態的影響,此向度共計 9 題。 (三)垃圾量控制:受測學生是否知道使用環保餐具的重要性、減少 垃圾量的製造、惜福愛物不任意浪費糧食,此向度共計 9 題。 (四)烹調方式:受測學生是否知道用油量的多寡對生態所造成的影 響,此向度共計 5 題。 (五)清潔劑使用:受測學生是否知道清潔劑對生態所產生的影響, 此向度共計 3 題。 每個題目的答案選項包括(1)正確、(2)不正確、及(3)不知 道三項。計分方式,第2-6、8-10、12-21、23-25、27-30、33-34等27題 為正確敘述題,回答「正確」給一分;第1、7、11、22、26、31-32等7 題為錯誤敘述題,答「不正確」給一分。得分範圍為0-34分,總計得分 越高表示生態飲食認知越好。. 第三部份:環境敏感度量表 本研究的環境敏感度量表係參考唐貺怡等人(2009)、陳思利、葉 國樑(2002) 、黃凱羚(2008)等人文獻設計而成,包含(一)個人覺察 環境變化的程度、及(二)個人對環境問題的關心程度兩個向度,分 述如下: 48.

(61) (一) 個人覺察環境變化的程度:共計 11 題,每題各有四個選項,包括 (1)非常符合、(2)符合、(3)不符合、及(4)非常不符合, 計分方式依次為四分、三分、二分、一分,得分範圍為 11--44 分, 得分越高表示個人覺察環境變化程度越高。 (二) 個人對環境問題的關心程度:共計 12 題,每題各有四個選項,包 括(1)非常關心、(2)關心、(3)不關心、及(4)非常不關心, 計分方式依次為四分、三分、二分、一分,得分範圍為 12--48 分, 得分越高表示個人對環境問題的關心程度越高。 兩個向度總分之和,代表對環境的敏感度分數,得分範圍為 23--92 分,加總得分越高代表個人對環境的敏感度也越高。. 第四部份:生態飲食行為意圖 本研究的生態飲食行為意圖量表係參考自李怡斌(2003) 、林玉貴 (2001) 、謝依芬(2003) 、謝珮珊(2002)等人文獻而設計,詢問受 測學生在未來一個月,執行生態飲食行為的可能性為何。共計30題, 內容分成五個向度,包括:(1)食物來源、(2)飲食的調整、(3)垃 圾量控制、 (4)烹調方式、及(5)清潔劑使用。每個題目各有五個選 項,包括(1)非常可能、(2)可能、(3)中立意見、(4)不可能、 及(5)非常不可能,計分方式依次為五分、四分、三分、二分、一分, 49.

(62) 得分範圍為30--150分,得分越高表示未來執行生態飲食行為的可能性 越高。 本問卷正式施測結果,各量表之信度係數介於0.41~0.96之間,其 中生態飲食認知量表達0.78、環境敏感度量表達0.90、生態飲食行為意 圖量表達0.96 (見表3-3-2),顯示各量表的內部一致性尚佳。. 50.

(63) 表 3-3-2 正式問卷各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結果 各量表名禒. 題數. 信度係數. 生態飲食認知量表. 34 題. 0.85. 食物來源認知. 8題. 0.53. 肉食認知. 9題. 0.65. 垃圾量控制認知. 9題. 0.58. 烹調方式認知. 5題. 0.51. 清潔劑使用認知. 3題. 0.41. 23 題. 0.90. 個人覺察環境變化的程度. 11 題. 0.85. 個人對環境問題的關心程度. 12 題. 0.89. 生態飲食行為意圖量表. 30 題. 0.96. 食物來源行為意圖. 7題. 0.85. 飲食的調整行為意圖. 6題. 0.85. 垃圾量控制行為意圖. 9題. 0.88. 烹調方式行為意圖. 5題. 0.86. 清潔劑使用行為意圖. 3題. 0.80. 環境敏感度量表. 51.

(64)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進度 本研究進行期間從九十八年二月初到九十九年十二月底止,研究 過程包含研究計畫的撰寫、問卷初稿的編制、問卷信效度的建構、預 詴後問卷的修訂、正式施測、資料處理與分析、撰寫研究報告,及持 續的文獻收集等。以下針對問卷的施測與回收情形做詳細說明。 一、 文獻收集 於研究期間收集相關文獻、研究工具相關資料蒐集,以利 調查工具及論文撰寫之參考。 二、 問卷編製 於 2010 年 2 月至 5 月間,參考相關研究問卷,並依照研究 目的、研究架構擬定初稿、完成專家效度審查、信度分析等過 程,為了解問卷之適用性狀況,受測學生的作答反應、花費時 間以及施測可能遭遇的困難,因此每年級選取一班,共三班作 為預測施測對象,預測人數共 102 人,問卷施測時間為 2010 年 5 月,九年級基測完後一星期,最後完成正式問卷。 三、 行政聯繫 本研究問卷設計完成後,便與研究樣本班級的導師、授課教 師、電腦老師進行聯繫,請其惠予協助調查施測事宜,依照抽樣 5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ading and creating multimodal texts, promoting Read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 (RaC) and developing students’ self-directed learning capabilities... “Work as a team to identify the

• To enhance teachers’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grammar in context through the use of various e-learning resources in the primary

讓多數學生透過免試入學升高中職和五專。雖然叫做免試,但是

(provides student activities, parent education and support, assessment and counselling services) Youth Assessment and Development Centre, 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

巴斯德研究院(法語:Institut Pasteur)總部位於巴黎,是法國的一個私立的非營利研究 中心,致力於生物學、微生物學、疾病和疫苗的相關研究,其創建者巴斯德於

使學生認識中國文化的優 點,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 尊崇,及培養學生對其他民 族、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及 生活方式,採取一個積極的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中三 中二+實用課程 中四 中二+實用課程 中五 中三+實用課程 中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