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影響環境行為之相關因素探討

誠如一、二節所述,生態飲食行為實乃個人保護環境行動的一重 要關鍵,因目前從事生態飲食的研究較少,且如上述可知生態飲食行 為乃屬於環境保護行為之一。以下將探討影響環境行為的要素,以瞭 解受測學生是否受到下列因素影響,而較願意採取生態飲食的環境行 動。若使用結構式問卷,以紙筆方式直接量測學生的行為,學生可能 因為時間、作答的態度而影響其作答,故本研究將以影響行為中的重 要因素「行為意圖」來替代行為作為本研究之重要依變項,茲說明如 下:

Fishbein 和Ajzen(1975)對「行爲意圖(Behavioral Intention)」

的定義是:人們表現對某特定行爲意圖強度的衡量,它反映了個人對 於某一項特定行爲的採行意願;換言之,行爲意圖是指個人從事某行 爲的行動傾向,個人是否採取某一特定行爲最直接的決定因素就是行 爲意圖,並認爲所有可能影響行爲的因素,都是經由行爲意圖來間接 影響行爲的表現。所以,「行爲意圖」是衡量人們表現對某特定行爲 意圖強度的指標。Ajzen(1991)指出,在特定的狀況下,行爲意圖是 預測個人行爲的最好方法,並且行爲意圖與行爲之間存在高度的相關 性。理性行動理論被國內外研究者廣泛應用在預測、解釋個人的行爲

意圖及行爲,例如:食品綠色消費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台 北縣某高中學生為例(謝珮珊,2002)、國中學生永續發展行為意圖 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市大安區國中學生為例(陳珮英,2004)、

國中學生資源回收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嘉義縣某國中為例

(吳玉如2007)、台北市國中學生綠色消費知識、態度、行為意圖及 其相關因素研究~以某國中為例(王柏崴、黃禎貞、唐孝蘭、葉國樑、

曾治乾,2009)、國中生環境行爲意圖及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縣某 國中學生爲例(唐貺怡等人,2009)、大臺北地區國中學生對於全球 暖化與節能減碳知識、態度、行為意向之研究(郭家玲,2010),其 中大多數的研究結果均支持理性行動理論的觀點,但綜觀其理論的限 制,因研究條件、時間、行爲的不同,對行爲或行爲意圖的解釋力也 有所不同,根據上述故本研究擬採用生態飲食行為意圖為主要的依變 項來取代直接測量生態飲食行為。

Peyton(1985)將環境行為定義為:「個人或團體想要解決某一環境 問題所表現的行為」。環境行為是人類行為與環境互動會有一些基本 的模式(張春興,2006),或對環境產生反應行動(陳光華,2006),亦即 為了保護環境,消費者必頇採取的有利於環境的行為,藉由意識的選 擇,採取維護自然資源和進一步保護環境免於破壞的禑禑行為 (黃義

俊、黃俊英,2001)。具體而言如資源回收、節省能源等。因此環境行 為的測量屬於「技能」層面。

在陳思利和葉國樑(2002)的研究報告中,說明Hungerford &

Peyton 在1977 年提出環境行為的五禑類型:

1.說服(persuasion),指為環境問題所做的人際溝通行動。包含理性 訴 求、情緒性訴求、強迫性訴求。

2.消費(consumer/economic action),指的是個人或團體對某禑商業行為 或工業行為改變所做的經濟威脅,此為消費者主義所採取的行動。包 含,直接杯葛,例如拒買不環保商品;消費者保育,消費者節約能源、

避免浪費。

3.生態管理(eco-management),指個人或團體為維護或促進現有生態系 所採取的實際行動,是對環境親自能做的工作,從撿垃圾到森林保育 都是屬於生態管理,其目的在維護良好的環境品質,或改進環境的缺 點。

4.法律行動(legal action),指個人或團體採取法律的行動或加強環境法 律的執行以解決環境問題,如訴訟、法院強制命令等。

5.政治行動(political action),藉由遊說或投票競選活動等政治行動以達 某禑環境目的。

此分類方法在國內廣受採用(林秀瞳,1996;蔡孟宜,2000;陳思 利、葉國樑,2002;葉國樑、黃禎貞、陳佩英,2005),但不是每個研 究都會同時調查受測學生在這五禑類型的環境行為的表現情形,而是 會依照受測學生的實際生活狀況決定調查哪些禑類之環境行為(陳思利 和葉國樑,2002)。行為之測量方式有直接測量和間接測量兩大類,直 接測量包括:研究者的觀察、角色扮演及自我觀察等。間接測量包括:

晤談、自我報告及旁觀者評分等。本研究將利用問卷測量其生態飲食 行為意圖用以評估可能採取的生態飲食行為為主。

根據過去文獻整理發現,吳鵬兆(2000)的研究中發現,有效預測高 中學生環境行為之變項為過去環保活動經驗、環境敏感度與環境行動 策略知識。莊博閔(2008)參加環保活動的學生在綠色消費行為與環境敏 感度的表現上皆較未參加活動者為佳。陳思利和葉國樑(2002)在對國中 生的環境知識、環境行為、策略覺知、應用環境行為技能知覺、內外 控信念、環境責任感、環境敏感度、環境行為態度和環境行為意圖的 研究中發現,最能有效預測環境行為意圖的變項是環境敏感度及應用 環境行為技能知覺。環境知識問題程度越高、行為策略覺知越高應用 環境行為的覺知越高、越偏內控傾向、環境責任感越強烈、環境敏感 度越高及環境行為態度越正向,環境行為意圖亦越強烈。對環境行為

意圖的影響以環境敏感度最大。

由上述文獻得之改變環境知識、態度固然重要,但環境教育最終 的目的仍是要改變個人的環境行為,如此才能有效的影響整個大環境 提升生活品質,讓環境能夠永續生存,以下將分為環境認知、環境敏 感度、個人背景三個向度對環境行為的影響來加以探討。

一、環境認知與環境行為

王天佑和黃芳銘(1999)認為環境認知是對環境問題的關心與理 解,又禒為「環境意識」,指個人能察覺問題的存在,但認為有人會 去處理它,可藉由人們和環境間的互動,經過美的陶冶,培養對環境 的感覺、欣賞及探索所產生(許良政、鄭素津,2005)。至於認知和行為 的關係:部分學者認為認知和行為或行為意圖呈現正相關(吳鵬兆,

2000;李惠敏,2005;林玉貴,2001;林姵君, 2010;徐國森,2001;

徐永鑫,2004;唐貺怡等人,2009;陳思利和葉國樑,2002;陳珮英,

2004;陳靜宜,2003;莊博閔,2008;黃凱羚,2007;廖家新,2003;

謝佩珊,2002),亦有部份學者認為認知和行為,無明顯相關或是無法 有效預測環境行為(Sivek & Hungerford,1990;王天佑、黃芳銘,1999;

吳鵬兆、張子超,2001),但支持認知與行為相關者似為多數。故本研 究欲一步深究探討認知與行為的關係。

二、環境敏感度與環境行為

1977年西伯利亞(Tbilisi)宣言陳述的五項環境教育目的中,第 一項即是要協助社會和個人對整體環境及其相關問題獲得覺知和敏感 度。Peterson(1982)認為一個人愈關心環境(及所謂有較高的環境敏感 度),就越有解決環境問題的動機,而且環境敏感度是個人發自內心的 移情作用所引發的環境觀點,並將其區分為「個人對自然環境的喜愛」

及「願意採取能和自然和諧相處的行動」。Tanner(1980)的研究顯示,

環境敏感度的形成受下列因素影響:(1)戶外活動;(2)常接觸自然環 境:(3)角色模範,及受雙親、教師和書籍影響:(4)親睹棲息地的改變。

許多學者的研究都顯示環境敏感度為環境行為的主要影響變項之 一。王懋雯(1997)研究發現,環境敏感度高的學生其親身力行環保 行動也較多;在(吳鵬兆,2000;林姵君, 2010;徐永鑫,2004;唐貺 怡等人,2009;陳思利和葉國樑,2002;陳珮英,2004;莊博閔(2008)

黃凱羚,2008;魏鈺玲,2008;謝佩珊,2002)等研究也指出,學生之 環境敏感性與行為呈顯著正相關,也就是說參與環保活動越多的學 生,比較容易注意到日常生活中的環境問題,因此敏感度較高。

Sia、Hungerford & Tomera(1985)及 Marcinkowski(1988)的研 究指出,環境敏感度對負責任的環境行為具有預測能力,而且主要來

自生活經驗。Hungerford& Volk(1990)研究也指出對環境的敏感度和 市民的環境行為有關。 在王天佑和黃芳銘(1999)在對大學生的環境認 知、環境態度、資源回收行為的研究中發現,大學生對環境問題有強 烈認知,但缺乏環境意識與關懷,並未能有積極的環境行為表現。根 據上述研究說明環境敏感度對個人的環境行動有重大影響,是預測環 境行為的重要變項,故特別將環境敏感度納入本研究變項中。

三、個人背景與環境行為

(一) 性別:

性別行為與環境行為關係研究很多,例如 Van( 1981)、 Schahn &

Hoker(1990)等發現女性對環境行為較男性積極。林玉貴(2001)、

李怡斌(2003)的研究發現青少年中,女生之食品綠色消費認知較男 生佳。Dietz,Stern & Guagnano(1998)發現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從是 綠色消費行為。謝珮珊(2003)調查台北縣某所高中食品綠色消費行 為意圖,結果發現女生的食品綠色消費行為意圖高於男生。柯俊欽

(2004)調查南投縣國小學童的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意圖,

結果發現不同性別有顯著差異。李明相(2006)的研究中發現國小學 童,女生之綠色消費知識較男生佳。賴月雲(2006)的研究發現國小 高年級學童的綠色消費知識,女生優於男生。林姵君(2010)的研究

發現性別在節能減碳行為意圖呈顯著差異。

綜合上述性別為影響環境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故將性別納入本 研究來進行分析。

(二) 年級

研究學者對於年級對於環境行為的研究結果亦有不同的發現:有些 學者指出年級高者環境行為表現較好:李明相(2006)的研究中發現 國小六年級學童之綠色消費知識較四年級學童佳。賴月雲(2006)的 研究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綠色消費知識,年級越高者表現越佳。周 淑嬌(2008)研究發現不同年級在環境知識、自我效能、以及生態管 理行為意圖的得分上有顯著的差異。另有一些學者指出年齡低者環境

研究學者對於年級對於環境行為的研究結果亦有不同的發現:有些 學者指出年級高者環境行為表現較好:李明相(2006)的研究中發現 國小六年級學童之綠色消費知識較四年級學童佳。賴月雲(2006)的 研究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綠色消費知識,年級越高者表現越佳。周 淑嬌(2008)研究發現不同年級在環境知識、自我效能、以及生態管 理行為意圖的得分上有顯著的差異。另有一些學者指出年齡低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