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143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結論可知,國民中學學校永續領導對學校永續經營與發展有很 大的助益。然而,目前國民中學學校永續領導僅達到中度程度,故在未來仍有 很大的進步空間。因此,現針對相關的教育行政機關和領導者個人給予建議,

以改進國民中學學校永續領導仍不足之處。以下將針對教育行政機關以及學校 領導者等,分別提出建議:

壹、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培育學校領導者永續領導知能,協助掌握資源與學習

本研究國民中學學校永續領導之實踐情形為中度程度,以及男性、年長者、

服務年資長者在實踐情形顯著高於其他組別,故在實踐上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此外,尤以學校永續領導之「資源豐富」與「深度學習」最具功能性。是以,

教育行政機關可透過將永續領導理念,納入相關課程,或鼓勵校內讀書會,強 化其在永續領導內涵的交流與討論等途徑,培育學校領導者在永續領導方面的 相關知能,尤其以深度學習和資源豐富兩方面的培育為重,讓學校領導者透過 對人力和物力的資源整合,不斷更新和獲得更多專業資源,以蓄存學校能量,

作為深度學習必要的養分,領導更深層意義的學習,進而促進學生學習與進步,

故學校領導者不僅是資源豐富催化者,更是學習的領導者。

二、鼓勵學校領導者持續進修,提升永續領導實踐驅力

根據研究結論顯示,最高學歷為「研究所以上」的學校人員在學校永續領 導的實踐情形上,顯著高於最高學歷為「師範院校或一般大學」的學校人員。

144

因此,建議教育行政主管機關提供繼續進修的實質誘因,鼓勵學校領導者繼續 教育,強化學校領導者在面對實務問題和專業知識間的連結,引發其自動自發 學習和繼續教育的動機,換言之,當領導者透過研究所以上的訓練,能夠獲得 轉化資訊為專業知識的能力,並實際運用在學校永續變革的實踐上。

貳、對學校領導者的建議

一、凝聚深度學習共識,營造慢學氛圍校園

根據研究結論可知,學校追求標準化和短期績效,將對學校在永續領導在 深度學習的實踐相當不利,尤以考試領導教學、測驗忽略個別差異以及課程內 容缺乏彈性尤為嚴重。因此,學校領導者應理解深度學習的核心意義,並有勇 氣適時拒絕快速步調學習和外在強迫標準,凝聚學校成員以保護學生深度學習 的目標為共識,以學校內在目標導正外在強加目標,並強調學習優先於學業成 就和考試;在課程方面,能體認課程豐富程度是降低學習落差的關鍵,應提供 學生在藝術人文等課程內容,非僅重視考科;在測驗方面,打破一致性標準化 測驗,並能夠設計符合學生學習的適性測驗,重視每個孩子學習上的個別差異,

營造學校快樂學習的氛圍,打造慢學的校園。

二、強化資源爭取與善用,激發持續學習能量

依據研究結論,網絡運作的困境會造成學校永續領導在資源豐富上的實踐,

亦即教師無暇分享學習成果、教師專業發展目標的不一致和學習社群流於形式 皆不利於資源豐富的爭取與善用。因此,學校領導者可增強行政支援與協助,

例如彈性安排教師授課時數,增加教師分享意願;此外,學校領導者應該透過 其專業領導,將社群運作目的聚焦於學生主體的學習和成功,並營造一種創造

145

性的文化,強調自由、合作、互惠和不拘泥形式為基礎,鼓勵分享知識和提升 創造力,凝聚社群參與者的共識,提升其知識分享意願,進而形塑教師間合作 文化,促進彼此專業知能與成長,此外,專業社群必須是不斷訓練、聚焦和澄 清的歷程,並非只是凝聚參與者意願,還應該不斷透過學習、修正、檢視其價 值,聚焦於學習本身,故透過提升教師分享意願和建立合作文化,教師才有可 能透過學習社群的交流與分享,獲取協助學校成長的豐富專業資源,並善用此 資源協助學生學習。

三、增進資源統合動力,喚起成員進步意識

依據研究結論可知,面對改革的心態,將會造成學校永續領導在資源豐富 的實踐,亦即學校各層級領導者的不安全感、改革造成成員的焦慮以及學校成 員墨守成規,皆不利學校專業資源的統合。因此,學校領導者應努力營造信任 環境,透過持續溝通,促使成員間彼此瞭解、合作和共同承擔學習責任;其次,

提升學校成員信心,形塑樂觀情境,影響其願意投資在專業資源的豐富實踐,

讓教師能重拾信心,進而學生學習不斷進步,此外,唯有成員抱持信心,才能 改變學校組織結構,並帶來更多資源;再者,學校領導者應有責任去關懷他人 情緒,積極與他人建立情感連結關係,並透過激勵方式領導學校人員處理自身 情緒和感受。唯有學校領導者能與成員建立信任、提升信心及關懷情緒,才能 有足夠的成員能量,以進行專業資源的統合,將學校進步是為己身責任,努力 創造學校持續的高表現。

四、深化教師彰權益能之實踐,擴散永續領導之責任

不同現任職務在學校永續領導的實踐差異情形中,校長與教師兼行政職的 學校人員均在各層面的實踐顯著高於一般教師,推測其因,雖然現今在提倡權

146

力鬆綁、教師領導的氛圍下,許多教師仍然缺乏領導機會與經驗,甚至對於領 導權力缺乏自覺。因此,學校應該提供教師更多在領導方面的機會與知能,支 持並提升教師學習領導的能力,讓教師足夠準備和負擔起變革的責任,此外,

學校必須在授權時應伴隨信任,讓教師能全心全意投入領導行動,發揮教師領 導的影響力,使每個人的貢獻都能分佈在整個學校。因此教師在實踐領導時,

透過豐富領導經驗,協助教師破除本位主義思考模式,拓展多元經驗,將更有 利於學校行政推動。

肆、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在研究範圍方面

(一)研究地域

本研究在研究區域上主要為大臺北地區(包含臺北和新北兩市),建議未 來研究地域可推及其他縣市或全國性區域,以求研究更具代表性及推論性。

(二)學校類型

本研究對象僅針對大臺北地區公立國民中學學校永續領導之學校人員,建 議未來可以擴及研究對象為私立國民中學學校人員,以瞭解私立中學與公立中 學間差異情形。

(三)學校層級

本研究僅針對國民中學做研究,建議未來可以擴大範圍對各層級學校做調 查,以瞭解不同教育階段在永續領導上的差異和情形。

147

二、在研究內容方面

本研究將國民中學學校永續領導劃分為深度學習、權力分佈、社區連結、

差異凝聚、資源豐富、延續傳承等六個構面,建議未來研究可以針對內容架構 重新探討和剖析,或可進一步聚焦深度學習或資源豐富,進行更深入的探索,

以豐富研究廣度和深度。

三、在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並以回收問卷進行統計分析討論,然量化本身限 制無法深入瞭解個別情形,故建議未來研究可以採取個案研究、深度訪談、實 地觀察等質性方法,以更深入瞭解學校永續領導的運作情形。

14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友蘭(2012)。由學校領導促動組織學習以提升組織創造力。學校行政,78,

141-156。

王如哲等(譯)(2004)。J.Murphy & K.S.Louis 主編。教育行政手冊。臺北:

心理。(原著出版年:1999 年)

王慧勤(2005)。學校領導者的新圖像:以發展價值信念與型塑學校願景為例。

初等教育學刊,20,39-66。

江志正(2007)。永續領導的思考與實踐。論文發表於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主辦 之

「臺灣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

江志正(2008)。教育變革時代中談永續領導。教育研究月刊,220,55-67。

吳百祿(2004)。學校領導─願景、領導與管理。高雄: 高雄復文。

吳百祿、鄭彩鳳(2005)。學校領導的理念與省思。學校行政,40,1-16。

吳明烈(2010)。UNESCO、OECD 與歐盟終身學習關鍵能力之比較研究。教育 政策論壇,13(1),45-75。

吳明清(2006)。學校領導的整合架構。臺灣教育,642, 2-5。

吳俊憲(2004)。課程改革與教學文化之探討。課程與教學季刊,7(4),77-90。

吳清山(1991)。學校效能研究。臺北: 五南。

吳清山(2007)。教育行政議題研究。臺北: 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祐(2008)。永續領導。教育資料與研究,81,209-210。

林文律(2004)。學校領導的開放與危機。現代教育論壇,12,34-39。

林明地(2002)。學校領導:理念與校長專業生涯。臺北: 高等教育。

149

林明地(2004)。我國學校領導研究與實際的現況與未來發展重點。學校行政

月刊,33 ,1-9。

林明地、連俊智(2008)。學校領導社群的意涵與塑造。教育研究月刊,171,

16-27。

林東清 (2004)。知識管理。臺北:智勝。

邱皓政(2005)。量化研究法(二)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SPSS 中文視窗版操

與實務詳析。臺北:雙葉書廊。

柯文成(2011)。屏東縣國中校長永續領導、知識管理、組織信任與學校效能 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高慧容(2006)。國民小學師傅校長課程與永續領導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 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涂金堂(2012)。量表編製與 SPSS。臺北:五南。

張子超(2004)。永續教育意涵。教師天地,132,4-11。

張秀娟(2011)。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永續領導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張明輝(2004)。幾項領導新議題對學校領導的啟示。教育研究,119,26-34。

張明輝(2005)。永續領導與學校經營。臺灣教育,635,8-12。

張新仁(主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2009 年 9 月 6 日,取 自:http://140.126.30.96/upfiles/fileupload/44/downf01251257142.pdf

梁雲霞(譯)(2008)。J. I. Goodlad 著。一個稱為學校的地方:未來展望。臺

梁雲霞(譯)(2008)。J. I. Goodlad 著。一個稱為學校的地方:未來展望。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