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研究結果與發現,奧福音樂治療教學方案可協助中度智能障礙學童習得 生活自理能力。然而,在實驗進行中仍有其限制及不足之處,本節尌研究進行的 過程與實徵研究結果,分別於奧福音樂治療教學方案設計與實施、與未來研究提 出建議與方向。

壹、 奧福音樂治療教學方案設計與實施的建議

一、本研究教學內容考量個案學生現況能力自編而成,但對於班級內的其他 成員則可能有活動難度偏難或偏易的情形產生。建議未來研究可依照團 體成員的程度,設計符合自身能力的目標以利發揮奧福音樂治療教學方 案的最大效益。

二、本研究根據個案喜好選擇課堂用音樂,大多為簡易且生活化的兒歌,並 配合教學主題自行改編歌曲內容以利學童記憶。建議日後教學者若要自 行創作授課用歌謠,可選用重複性高的樂句、單純的節奏型態及有韻律 的歌詞內容以幫助穩定個案的情緒,降低不專注行為的產生。

三、研究對象與同班同學僅兩名學童參與本研究,在同儕互動上較為缺乏。

吳璇玉(2001)研究中提到,小團體方式教學的互動模式較符合自然情 境,容易營造出合諧的學習氣氛,促進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建議未來研 究可與同年段班級進行協同教學,不同程度與障礙類別的成員不僅能使 教學更加活潑生動,並使學習活動增加趣味,吸引學生的學習動機,或 許能更加提升學習成效。

四、個案在面對新音樂時,通常會先表現出退縮、排斥甚至拒絕的行為,經 邀請及數次鼓勵後才願意跟隨教學者進行活動。實施奧福音樂治療教學 方案時,教學者應營造安全氣氛,讓個案在課程中感到信心,當學生感 受到音樂的愉快,自然能降低一些不適應行為的產生。建議日後的教學 者,應在教學初期安排認識彼此、社交互動等課程內容,增加個案對團 體及環境的信任度以促進教學活動的進行。

五、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看到音樂教學對學童學習生活自理技巧的顯著效 果,然而同時具備音樂專長及特教背景的老師仍屬少數。研究者本身對 音樂具有高度的興趣,並曾擔任鋼琴及管樂老師,尌學期間修習音樂教 學法、特殊教育教材教法等課程並積極參與相關研習,因此本身對於音 樂具有基本的素養,同時對特殊兒童具有相當認識與了解。建議日後的

教學者應先培養自身對音樂教學、演奏樂器等基本技巧,掌握音樂教學 運用在不同領域的能力々此外,建議教育機關設立相關系所,培育教育 人才,或定期舉辦相關研習以提供教師、家長進修研究,交換教學經驗 與心得。

六、研究評量的結果受研究對象口語能力影響。針對口語有困難之中、重度 智能障礙者,在教學、評量時建議採用替代性之溝通以協助其表達,如 圖卡、字卡、手勢或肢體動作等,將有助於其學習適當的溝通方式,並 降低異常行為之出現次數。

貳、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 擴大研究對象之類別

本研究以一名中度智能障礙學童為主要研究對象,未來建議以不同 類型、程度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用以比較奧福音樂治療教學方案對其不 專注行為的影響及差異為何。

二、 增加研究變項之內容

本研究自變項為奧福音樂治療教學方案,依變項為中度智能障礙兒 童不專注行為的影響與生活自理能力提升情形,其中生活自理能力提升 標準依據個案於生活適應領域的學期教學目標,包括吃東西、穿衣物、

清洗與衛生等項目,以此概括生活自理能力略嫌單薄,建議未來研究可 增加其他目標,如喝東西、如廁、脫衣物等,以更有力推論奧福音樂治 療教學方案是否對提升生活自理能力達到成效。

三、 延長研究時間

由於研究者本身為特教學程實習生,研究時間受限於實習時數,僅 能進行十二次的教學實驗,無法了解奧福音樂治療教學方案對於國小中度 智能障礙學童不專注行為的長期成效。建議未來的研究者可增加實驗教學 的次數,或於保留期 A’增加 B 階段,用以了解教學內容是否內化為個案 的長期記憶並確認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壹、 中文文獻

大塚 玲(1999)。注意與學習(江慧齡譯)。臺北〆心理。

王天苗、邱上真、莊妙芬、鄭麗月、葉瓊華(1997)。特殊教育法修正草案評估報 告。臺北市〆立法院立法諮詢中心。

王文科(1990)。單一受詴者設計與分析。臺北〆五南。

王文科(2003)。教育研究法。臺北〆五南。

王文科主編(1999)。特殊教育導論。臺北〆心理。

王秀絨(2000)。死亡與創造─兼論藝術治療之應用。東海社會科學學報,19,1-23。

王姿勻(2006)。音樂律動成長營與小學學生行為困擾之關係。南華大學自然醫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何華國(2009)。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精)。臺北〆五南。

吳永怡(1991)。臺灣區智能不足學童國語構音缺陷之調查研究。臺東師院學報,3,

339-403

吳成瑤(2008)。撫慰人心的曲調—談音樂治療。諮商與輔導,272,2-5。

吳幸如、黃創華(2006)。音樂治療十四講。臺北〆心理。

吳璇玉(2001)。音樂活動對國小多重障礙兒童語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呂佳璇(2003)。音樂治療教學對一般國小兒童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研究。南華 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玲玉(2007)。運用音樂治療提升特殊帅兒注意力之成效探討。朝陽人文社會學 刊,5 (1),211-240

李香芬(2003)。國小智能障礙學生不專注行為功能性評量與介入成效之研究。國 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村井靖兒(2002)。音樂療法的基礎(吳鏘煌譯)。臺北〆稻田出版社。

杒正治(1992)。運用行為改變技巧減少上課中干擾行為。特殊教育季刊,45,5-8。

杒正治(2006)。單一受詴研究法。臺北〆心理。

拖月娥(2008)。互惠式排球教學法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人際關係之影響。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美和(1992)。智能不足研究─學習問題與行為輔導。臺北〆師大書苑。

林朝陽(1995)。奧福教學法簡介。國教輔導,34(6),9-12。

林貴美(1991)。音樂活動介入對中度智能不足兒童之學習不專注行為與語文學習 成尌的影響。省立臺北師範學院特教叢書 36 輯。

林貴美(1993)。音樂治療與教育手冊─音樂治療與教育的基本概念與活動設計。

臺北〆心理。

林寶貴、邱上真(1983)。智能不足兒童語言能力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學院學報,8,

197-228

邱顯仁(2008)。弦樂團體教學增進國小高年級注意力與肢體能力之研究。臺北市 立教育大學音樂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姚佳君(2005)。改善兒童語言障礙之簡易音樂治療活動。國教輔導,44(6),47-51。

施顯烇(1995)嚴重行為問題的處理。臺北〆五南。

柯永河(1987)。臨床神經心理學概論。臺北〆大洋。

洪瑟勵(2000)。音樂治療活動對國中階段中重度智障學生社會技能之影響。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榮照(2000)。智能障礙者之教育。載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47-107 頁)。臺北〆心理。

若尾裕、田中由身子、三傳一子和山河真由美(2002)。兒童音樂療法(郭欣怡譯) 臺北〆稻田出版社。

修訂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2006)。

孫中肯(2008)。以樂療傷--憂鬱症的音樂治療。諮商與輔導。272,6-9。

孫珮雯(2007)。奧福音樂治療對國小 ADHD 學童注意力教學成效之研究。銘傳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享良、鳳華(1998)。高級職業學校輕度智能障礙特殊教育實驗班設科規劃之研 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彰化縣。

柴蘭英(2004)。音樂治療教學方案對國小啟智班兒童口語表達能力之研究。臺中 師範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紐文英(2003)。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臺北〆心理。

康恩昕(2005)。團體音樂活動應用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帅兒注意力行為影響之研 究。屏東科技大學帅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張乃文(2008)。兒童音樂治療。臺北〆心理。

張玄宛(2006)。奧福音樂治療教學方案對國小中重度智能障礙兒童功能性詞彙學 習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北市。

張昇鵬(2003)。我國特殊教育指標在資賦優異教育與身心障礙教育之比較研究。

特殊教育學報,18 期,55-84。

張春興(1999)。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〆東華。

張蕙慧(2005)。詵樂舞合一論。奧福教育年刊,7 期,67-74。

張寶文(2008)。音樂治療於睡眠困擾之應用。諮商與輔導,272,18-20。

教育心理學─為行動而反思(陳奎伯、顏思瑜譯)(2009)。台北市〆雙葉書廊。

教育部特殊兒童普查工作執行小組(1992)。第二次全國特殊兒童普查工作報告。

臺北市〆教育部。

梁蓓禎(2006)。音樂活動輔助國中自閉症學生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莊素月、謝麗娟(2000)。富節奏的國語文課程─中重度智障兒童國語文教學國小 特殊教育,第 28 期,52-56。

莊惠君(2001)。淺談音樂治療之應用-由一自閉症個案之治療紀錄談起。美育,

第 122 期,20-26。

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2009)。新特殊教育通論(二版)。臺北〆五南。

許凰停(2005)。國中智能障礙學生專注行為處理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郭芳玲(2003)。探討奧福教學之哲理運用於藝術與人文課程領域之方法。音樂藝 術期刊,3,33-76。

郭為藩(1993)。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〆文景書局。

郭為藩、陳榮華(1985)。特殊兒童心理教育。臺北〆心理。

郭為藩、陳榮華(1985)。特殊兒童心理教育。臺北〆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