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章節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針對知本自然教育中心給予相關建議,第二針對 各級學校提供建議方針,期盼以此研究為基礎提出戶外教育課程的改善建言。

一、給知本自然教育中心具體建議

(一)行政推廣部分

知本自然教育中心成立乞今已12年,目前設置有19個課程活動,

推廣與宣導項目大多透過林務局發公文至各級學校,時效性太慢也 不符合潮流,目前資訊化時代,通過網際網路任何訊息皆可以立即 且廣泛的被大眾所知,一些好的活動與訊息不至於因公文延宕而被 耽誤,既環保又具時效性,知本自然教育中心本身就有網站設置,

過去訊息倚靠台灣山林悠遊網傳遞,如今已能自行經營網站,唯訊 息量過少,最後更新時間2020年12月,閒置已久還需要加派特別專 人管理網站,截至目前為止已有五萬多人瀏覽,希望能善加利用必 定能達到宣傳跟推廣之效;知本自然教育中心有最安全的場域環境,

優質的課程內容,優秀且專業的環境教育講師,換言之,要取得第 三方的信任如探囊取物,唯一缺乏的就是把好的活動資訊傳達出去,

網路應用絕對是可行的方案之一。此外,林務局積極與臺東教育處 合作,每年挹注車資補助7萬元在戶外教育推廣之用,臺東縣各級 學校不含幼兒園與大學共計120所,倘若真要鼓勵學校申請中心安 排的戶外教育課程,經費略顯不足,缺乏誠意,期待有關單位可以 與國際同調,投入更多的經費與心力用於環境永續發展之用。

(二)課程設計方面

2007年的偏鄉遊學計畫開始鼓勵與場域合作,此舉加速知本自 然教育中心開發新課程,從2007至今課程研發也有10餘年的經驗,

知本自然教育中心提供單元模組化教學活動,將每一個單元細緻化,

內容精細而豐富,提供學校優質化的課程,立意良好但仍有其缺失,

目前十二年國教推行的素養教學課程設計,強調課程的情境脈絡,

讓學習有意義,整合知識、情意與技能,單元模組化較強調單一主 題探究,針對主題進行由淺至深的課程連結,而素養導向模組強調 脈絡與整合,自然教育中心有安全的場域,豐富的自然生態,優質 的活動帶領人,若能接軌目前教學主流,修正既有課程,相信能提 高服務品質,更為他用。

(三)場域帶領人相關建議

從整體活動中最辛苦的就是活動帶領人,他不僅要控制流程,

自己本身也是解說員,他們都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對場地熟悉,

對課程也相當了解,但面對的是較小的孩子時,有時語言的轉換跟 課程解說時運用的舉例拿捏,常讓孩子摸不著頭緒,此外許多解說 員是志工出身,比較缺乏的是班級管控能力,往往自己說得很投入,

學生已被環境中的小昆蟲小聲響吸引,完全脫離主題,建議每一位 活動帶領人,在熟悉戶外教育課程內容的同時也能參考學生教材教 法,理解學生行為模式,才不枉費這麼用心設計的課程被糟蹋了。

二、給各級學校建議事項

(一)給學校行政的建議

為因應教育政策與國家未來發展,戶外教育的推動是必要與迫 切的,學校行政主要考量以「安全」與「課程內容」是否符合學校 需求,知本自然教育中心於2012年5月取得行政院環保署頒發之環 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證照的取得著實不易,首先針對整體場域內 外部的資源逐一盤點,「自然豐富的生態環境」、「經營理念與維 未來發展」、「專業人力」、「課程方案」,每一項都必須符合標

準,在中心人員的努力之下,2015年6月23日知本自然教育中心榮 獲第三屆國家環境教育優等獎,擁有完善的場域設備,安全自然無 虞,學校可以放心的帶學生到中心取經,在過去帶學生進行校外學 習活動總是讓行政與學校同仁備感壓力,如今有這麼好的場域怎能 不多加利用呢?

(二)給課程設計者的建議

12年國教上路後,相信許多線上教師對於各領域學習內容與學 習表現已經熟捻,戶外教育屬跨領域課程,內容涵蓋各科,學校在 設計課程時應以素養導向的課綱為主軸,舉例來說,本次設計的戶 外教育課程-溫泉任我行,它橫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社會領域、

健康與體育領域,進行前、中、後的教學活動,每個環節都精心設 計,知識、情意與技能三者缺一不可,是一種具有脈絡化與整合性 的學習模式,先思考大主軸,接下來才思考活動細節,不是為活動 而活動,扣住課程中心思想,才能發揮課程最大值,深化戶外教育。

(三)給教學者的建議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經過這次的研究,研究者發現,即 便是臺東市區與市郊的學生,在參與戶外教育課程後,仍有些許差 異,不免令人好奇,經過訪談,各校在推動戶外教育上各有其特色,

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倘若學校與學校之間能組成 focus group,成員組成以各校訓育組長為主,以區為單位,如同目 前國中端與國小銜接的策略聯盟模式,簡單可行又有模組可參考,

在推動上不易造成教師排斥,又能彼此精進交流,乃學生之福。第 二個發現是許多場域帶領人都是解說員出身,甚至有些是志工老師,

他們都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純熟的授課經驗,較缺乏的是班級控 管能力,教師帶領學生參與戶外教育課程時,建議以協作人的身分

共同合作,該項合作案最初的立意是希望雙方省心,而不是掉以輕 心,彼此相互學習,滾動式修正帶領的方法與技巧,唯有場域、師 資、課程三方到位,彼此通力合作,課程的精髓方能發揮至最大益,

這也是戶外教育推行最大的收穫。

一般而論,環境認知的建立是戶外教育最易達成的目標,然而 環境態度和環境倫理就不容易被發現,往往得靠更精緻的課程規劃 與兼顧認知與情意的教學法才能提升(許世彰、徐家凡, 2012),

學童在參與戶外教學後,大多能產生正面與積極的的態度,部分學 生甚至能夠表現在環境行為上。學者Newhouse(1990)提出正向環 境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應從幼年開始,學齡前環境態度的形成來自 於生活體驗,而非特定的教育活動可達成,然而我們可在中小學時 期持續強化,養成後將產生延到效果。所以在中小學階段,情意領 域的環境教育教學目標應受到更多的重視(Iozzi,1989),事實上,

國小學童的環境態度學習介入點非常早,低年級的生活領域帶入關 懷社區的學習活動,從一開始的認識我們的社區,社區踏查,為我 們服務的人,透過感官學習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最後開始帶入關 懷社區與家鄉的學習內容,從認識家鄉的資源與資源危機,帶入齊 心努力保護家鄉,甚至還會引進環保事件的案例供學生省思;另外,

自然教育中心提供相關課程給各級學校,學習活動從幼兒時期一直 延伸至成人,研發過程細緻且專業,猶如量身訂製,兩者若能兼容 並蓄,必能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