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問卷結果與分析

第七節 訪談資料的蒐集與整理

本章節針對半結構式訪談資料進行整理,一共蒐集30 名學童的訪談內容,將 其整理成文字資料(如附錄四)。本研究除了通過問卷調查獲取數據外,另外搭配 學生訪談內容獲得第一手資訊,兩兩相輔以期本研究更具效度。

一、在這次戶外教育課程中,哪個部分是你印象深刻的,或是有哪個活動讓你還 想再體驗一次?

圖 4-1 戶外教育課程中最深刻的活動

由圖 4-1 戶外教育課程中最深刻的活動顯示,學生最喜愛的仍是操作過程,

為了讓學生知道森林中的用火安全,教導學生運用登山爐製作爆米花,組裝、點 火、收拾回復至原狀,全由學生一手包辦,透過活動請學生發表森林用火的危險 性以及重要性,這過程學生回答相當踴躍,效果明顯加倍,第二得分最高的是森 林浴步道,這次行走路線由百里香步道、桃花心木林道、好漢波步道,三種不同 步道各自精采,沿路風景各異其趣,讓學生無限流連。

二、您在參與這次過程中有那些知識性的收穫?新的觀念?還是顛覆你原先的認 知?試說明看看。根據本研究文獻案討中得知,學生的環境認知會影響其環境態 度,因此教導學生正確的環境知識尤其重要,針對題目回答內容如下:

學生1:果皮不能丟到森林裡,因為這樣不僅不會變成肥料,反而會讓小 動物誤食產生疾病

一般學生在認知上都會認為果皮可分解成肥料,因此認為丟棄果皮果籽並不 會影響森林的生態,事實上山上氣溫較低,果皮與果籽的分解需要較長的時間,

有時高達 3 至 6 個月之久,在尚未分解前很有可能被小動物誤食產生疾病,破壞 森林生態。

學生 2:走在步道上也是愛護森林的方式,步道不僅安全而且還是尊重動物

的一種方式

在既有的步道上行走是七大準則中的第二項「在可成承受的地點行走」,為 減輕人群走動成土地過度壓迫,植被與地表過度擠壓,動物與植物生存的環境被 剝奪甚至被要求遷移,知本森林遊樂區在開發的同時,積極宣導大眾親山護林的 概念,在部分地區設置木棧道供人們走動,不與動植物搶道,共存共榮。

三、參與這次的戶外教育課程後,您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學生1:看到有人在大自然亂丟東西(果皮)會跟他說不能亂丟

愛護環境人人有責,看到有人破壞自然環境時,應鼓勵勇敢提出建議,理直 氣和是說服人的優先態度,千萬不可以咆哮大聲斥責,反而適得其反弄巧成拙,

在戶外教育課程活動進行時,我們嘗試讓孩子說服行動,不好意思……這裡禁止 丟棄果皮,請記得將果皮帶下山,這樣動物們才不會誤食生病喔!謝謝你們。

學生2:外出購物要使用環保袋

我國於 2020 年開此實施部分地區限用塑膠袋與一次性塑膠餐具,預計 2025 年能全面實施,身為現代公民的我們,應該由自身做起,在這一系列戶外教育課 程中,期望學生能有察覺的能力,主動關心環境議題並積極表現在行動上。

四、參與這次的戶外教育活動後您可以做哪些具體的行動。

學生1:看到垃圾時隨手撿起,並做好垃圾分類。

由於環境行為需具備較強的外顯性以及可操作性,而垃圾分類是小學生最容 易實施的環境行動,我們每人每天製造出的垃圾量為 440 公克 (資料來源:中華 民國統計資訊網,2020) ,因此學生願意時起垃圾並加以分類放置,實屬難得;加 上垃圾分類的好處相當多,分類後可再度利用的垃圾將被送至工廠重新製造,而 不是送進掩埋場,不僅減少掩埋場的土地佔用也減少垃圾焚燒引起的空氣汙染,

學生透過戶外教育學會垃圾減量、分類、回收再利用,變身成為環境行動的生力 軍。

學生2:多多參加淨灘活動

垃圾的問題不僅陸上的人感到頭疼,對海洋生物也是受害不淺,從報章雜誌 上我們不難發現,海洋動物誤食塑膠袋、保麗龍造成死亡或擱淺情形,因此許多 民眾自發性地發起淨灘行動還給海洋生態一個乾淨的空間

五、我想對大自然說……

圖 4-2 關鍵字詞出現統計表

由圖 4-2 顯示學生在參與戶外教育課程後對於大自然心存感謝,也能喚起保 護大自然的慾望,甚至有許多同學已能自省自己與大自然的關係,覺得對不起覺 得感恩,誠如我們一開始進行本研究的目的,希望學生能透過活動察覺人與環境 之間的關係,進而產生正確的環境行為,這正是我們開發戶外教育課程的最終目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