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3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母群體樣本抽樣的推論性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以國立政治大學選修通識教育課程「幸福心理學」的 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本課程原先設定 130 名選修名額,但登記選修此課程的大 學部學生卻有 1080 名,最後依據政大電腦選課系統的分院隨機抽選設定,每學 院學生分配名額約 15 名,大一至大四每個年級約分配名額 1 至 2 名。本研究樣 本僅局限於政大的學生,抽樣方式屬便利取樣,所抽取的樣本不具有全國大學 生的代表性。因此,本研究結果有其限制,僅能推論及提供國立政治大學作為 參考,若欲將此結果類推至其他大學,則尚須進一步考驗才行。

二、研究樣本同質性偏高

依據前測結果發現,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原本即屬於一群具有良好正向心理 特質的大學生,如低憂鬱情緒與高主觀幸福感,意即研究樣本在正向心理上的 同質性偏高,容易造成測量上的變異不大,這也可能是造成本研究在建立結構 模式時,潛在變項之間的效果量偏低的原因,故在推論上也需小心謹慎。

第三節 建議

綜合研究成果與結論,針對高等教育與未來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高等教育的建議

(一)培養大學生學習幸福的能力

本研究發現正向心理介入方案確實對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與正向因應策略 造成影響。因此,建議學生輔導中心或身心健康中心,可以將正向心理介入方 案納入學生輔導或心靈成長工作坊中,教導大學生練習正向心理介入方案,學 習幸福與正面的因應能力,促進正向心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4

(二)鼓勵高等教育重視心理科學相關的通識課程

本研究從正向心理介入方案、正向因應策略及主觀幸福感的結構模式以及 八種正向心理量表的分析發現,心理科學相關的通識課程與課後的實作練習,

可以提升大學生的正向心理,故本研究建議高等教育應重視大學生的正向心理 狀態,並透過心理科學通識課程及實作練習,讓大學生面對艱困環境仍保有良 好的心理健康狀態。

二、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以政治大學修習幸福心理學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因樣本同質性偏 高,多數學生屬於高幸福、低憂鬱的類型,所以部分變項未達顯著,也造成結 構模式中潛在變項之間存在微小的效果量。故建議未來研究以多校大學生為研 究對象,再進一步探討。

(二)研究設計方面

本研究採用單一組別前、後測設計,因此無法推論研究成果是否完全基於 實驗處理的緣故。故建議未來研究的實驗設計,可以採取對照組、實驗組前、

後測的方式進行研究。

(三)模式驗證方面

本研究僅提出結構模式,尚未驗證「模式穩定」(model stability)的適配程 度。故建議未來研究可以根據此結構模式,在不同母群體的其他樣本上考驗

「模式展延」(validity extension)的適配度,若能達到適配,則能說明本研究所 建立的結構模式能夠類推到其他不同族群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5

參考文獻

毛國楠(1996)。國中教師的樂觀信念、自我效能、對壓力的認知評估、因應方 式與工作調適及身心健康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28),177-193。doi:

10.6251/bep.19960901.7

王蓁蓁(2000)。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琳雅(2006)。四技大學生生活壓力、自我效能與因應策略之探討(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中國醫藥大學,台中市。

王琳雅、林綽娟(2006)。四技新生生活壓力、自我效能與因應策略之探討。

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6),1-15。

朱育萱(2011)。負向生活事件與大學生憂鬱或主觀幸福感之關係:以壓力因應 方式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任俊、葉浩生(2006)。當代積極心理學運動存在的幾個問題。心理科學進展,

14(5),787-794。

行政院(2014)。2014 年我國「國民幸福指數。取自

https://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49293618VPBV68D.pdf 邢占軍(2005)。對主觀幸福感測量的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24)

,301-323。doi: 10.6254/2005.24.301

巫珮如、謝麗紅(2015)。正向心理團體諮商對新住民學生正向情緒與正向特 質之影響。輔導季刊, 51(3),頁 37-46。

余民寧(2006)。潛在變項模式:SIMPLIS 的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余民寧(2015)。幸福心理學:從幽谷邁向巔峰之路。臺北市:心理。

余民寧、陳柏霖(2014)。幸福感教學對促進大學生正向心理的影響。香港中 文大學教育學報,42(1),1-2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6

余民寧、陳柏霖、湯雅芬(2012)。大學生心理資本量表之編製與驗證。教育研 究與發展期刊,8(4),19-52。

余民寧、陳柏霖、許嘉家、鍾珮純、趙珮晴(2012)。自覺健康狀態、健康責 任、情緒幸福感及憂鬱關係之調查。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8,199-226。

余民寧、許嘉家、陳柏霖(2010)。中小學教師工作時數與憂鬱的關係:主 觀幸福感的觀點。教育心理學報,42(2),229-251。doi:

10.6251/bep.20090604

余民寧、劉育如、李仁豪(2008)。台灣憂鬱症量表的實用決斷分數編製報告。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4),231–257。

余民寧、謝進昌、林士郁、陳柏霖、曾筱婕(2011)。教師主觀幸福感模式建構 與驗證之研究。測驗學刊,58(1),55-85。

余民寧、鐘珮純、陳柏霖、許嘉家、趙珮晴(2011)。教師健康行為、評價性支 持與憂鬱傾向之關係:以主觀幸福感為中介變項。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 學報,(35),23-48。

呂岳霖(2004)。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學生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李新民、陳密桃(2009)。大學生感恩學習正向心理介入方案成效分析:拓延 建構理論假設的考驗。課程與教學,12(2),107-134。

李新民(2009)。書寫、對談和思想生活事件對大學生快樂、幸福感的影響。高 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26),29-58。

李新民(2013)。「老年人教育關懷老年人」正向老化學習活動方案實施成效分 析。樹德科技大學學報,15(1),155-184。

李新民、朱芷萱(2012)。快樂網路學習正向心理介入方案影響成效初探。樹德 科技大學學報,14(1),275-297。

李坤崇、歐慧敏(1996)。青少年因應策略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年刊,43,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7

41-262。

李逸(2004)。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工作壓力感受、因應策略與壓力結果之探討—

以互動型工作壓力模式為架構。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3(5),398-405。

doi: 10.6288/tjph2004-23-05-07

李金治、陳政友(200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四年級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

社會支持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學校衛生,(44),1-31。

李金治(200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四年級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 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

北市。

李杏芬(2010)。國民中學資賦優異學生正向心理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吳相儀(2006)。樂觀訓練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樂觀信念、因應策略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政航(2007)。大學生家庭功能與壓力因應型態對憂鬱症狀之影響(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吳秉叡(2010)。學習障礙學生解釋風格、希望感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吳挺鋒、張巧旻(2012)。〈【2012 天下幸福指數調查】尋找台灣的幸福方程 式〉。天下雜誌,500。取自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6676&page=7

吳懿芬(2014)。國小高年級學童感恩與心理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吳靜吉(2014)。表達感謝帶來幸福感。親子天下雜誌,53。取自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55605

周俊良、李新民、許籃憶(2005)。學前階段特殊教育教師因應策略與工作壓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8

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1),79-102。

林淑惠、黃韞臻 (2008)。高中職學生學校生活與主觀幸福感關係之研究。輔 導與諮商學報,30(2),83-104。

林維芬、徐秋碧(2009)。正向情緒輔導正向心理介入方案對國小學童情緒智 力、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131-178。

林敏(2012)。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之關聯性-以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為干擾 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桃園市。

林惠彥、陸洛、陸昌勤(2014)。人際壓力與工作滿足及身心健康之關聯:以華 人因應策略為調節變項。商略學報,6(1),57-72。

林志哲(2014)。感恩、社會支持及幸福感之研究:中介效果模式之驗證。中華 心理衛生學刊,27(3),453-482。

郎亞琴、廖宴雪(2012)。國小高年級學生同儕衝突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休閒運 動保健學報,(3),98-114。doi: 10.6204/jrshp.2012.03.08

胡瑋珊(譯)(2010)。Ben-Shahar, T. 著。快樂練習本。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侯辰宜(2007)。國小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侯亭妤(2007)。我國青少年正向情緒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侯永梅, 张伊婷(2014)。醫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發展狀況及影響因素。心理學進 展,4(6),841-848。doi: 10.12677/AP.2014.46109

施建彬(1994)。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 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洪佳慧(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寬恕與心理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洪巧倫(2015)。感恩教學方案對提升國小中年級學生感恩與幸福感之成效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9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洪蘭(譯)(2003)。Seligman, M. E. P. 著。真實的快樂。臺北市,遠流。

洪蘭(譯)(2012)。Seligman, M. E. P. 著。邁向圓滿:掌握幸福的科學方法&

練習計畫。臺北市,遠流。

紀淑萍(2002)。在國小實施觀功念恩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袁幸萍(2011)。正向心理學應用於大學生生涯諮商。諮商與輔導,(304),15- 18。

徐毓芸(2011)。正向心理學教學活動對提升國小學童壓力因應能力之成效評估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醫學大學,高雄市。

徐美圓(2012)。課業壓力、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常雅珍(2004)。激發心靈潛能―以正向心理學內涵建構情意教育課程之研究。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鶯珠(2009)。正向心理學在諮商輔導的應用。諮商與輔導,281,48-52。

許鶯珠(2009)。正向心理學在諮商輔導的應用。諮商與輔導,281,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