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將闡述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以及名詞釋義,並依據本研 究所界定的名詞,做為第二章文獻探討中,搜索、整理相關文獻,從中釐清本 研究所欲探討的變項之間的關係。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究竟什麼是幸福?即便生於幸福的環境裡,因為認知與遭遇的不同,也許 不會覺察自己是幸福的,或者自己是有能力獲得幸福的。幸福的定義究竟是什 麼?天下雜誌曾以政經環境、家庭生活、工作狀態、社群關係、身心健康等五 大面向,綜合計算《天下》幸福指數,指的就是台灣人民的幸福狀態,調查結 果說明了台灣人的幸福感指數落在 65.94(吳挺鋒、張巧旻,2012),若以 60 分 為及格標準,台灣人民的幸福感可說是落在中間程度,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此外,行政院主計總處則參考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美好生活指數 (Better Life Index, BLI)架構,統計出台灣的國民幸福指數(行政院,2014),若依照國際排 名,則比 2013 年前進一名,調查面向中則包含了物質生活條件與生活品質兩大 面向,而生活品質則包含了「主觀幸福感」這項指標,這項指標則由生活便 利、健保、美食等諸多因素所組成,共同代表了台灣人的主觀幸福感,然而這 些調查真的能反映台灣人民的幸福指數嗎?若從學術研究的觀點來看,上一世 紀的心理學過度著重在病態與負面行為的研究上,忽略了人類原本與生俱來的 潛在優勢,因此當 Seligman 執掌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時,登高一呼,替心理學的 研究方向開啟另一扇窗,在其主張下,正向心理學在本世紀逐漸發揚光大 (Ickovics & Park, 1998),而正向心理學所包含的正向心理狀態、主觀幸福感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皆是人類原本所擁有的正向行為與特質。

面對現實環境的考驗,現今的大學生有晚熟、延緩畢業的趨勢,投入職場 後則面對低薪、高壓、高失業率的種種危機,此外因為教改的緣故,也使得人 人可以上大學,過去樂於追求知識的學生越來越少見。而依據 Erikson 的心理社 會理論,大學生的年齡(18–22 歲)介於青少年晚期與成年初期,他們正處 於自我統整階段,此階段的自我統整任務若失敗了,則會造成其自我認同混 淆,進而影響其人生往後的階段(張春興,2008)。教導年輕人幸福是一個降低 憂鬱與提升生活滿意度、幸福感的方法,透過積極正面的正向心理介入方案加 以引導成為一項心理學所專注的焦點,也是發揮人類原本與生俱來的潛能優勢

(余民寧,2015;洪蘭譯,2003,2012;Seligman, 2002, 2011)。因此,在大學 教育中,教導大學生獲得幸福感與建構專屬自己正向心理的能力是必須的,

Lopez(2006)曾提出,正向心理是促進高等教育機構競爭力的關鍵要素,能協助 大學生在大學階段豐富其專業知識、發揮潛能與貢獻之所在。吳靜吉(2014)

也指出正向心理學的正向心理介入方案顯著地提升學生的幸福感、人際關係和 學業表現,例如透過表達感謝即能帶來幸福的感受。此外,大學生若能使用適 宜的因應策略回應人際壓力、課業壓力等壓力源時,也可以促進其幸福感的提 升(朱育萱,2011;郭俊豪,2007;饒家榮,2012)。目前國內有關正向心理介 入方案提升大學生正向心理的研究上,也指出正向心理介入方案的使用對於促 進大學生的正向心理有實質上的助益(李新民、陳密桃,2009;余民寧、陳柏 霖,2014)。不過,正向心理介入方案對於何種正向心理特質有顯著的影響效 果,目前相關的文獻尚付之闕如,也有待後續研究的探索。

綜合上述,研究者回顧自己的學習背景,位於國立政治大學這所充滿社會 人文色彩的學習環境中,我們是否可以教導政大學生如何讓自己建構正向能 量,提升自己的主觀幸福感?因此,研究者利用擔任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幸福 心理學」的教學助理之餘,構思研究主題,在整個學期間實施正向心理介入方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案,並蒐集政大學生正向心理的資料與正向心理介入方案的作答情形,企圖了 解大學生的幸福狀態是否有顯著進步,並進一步建構正向心理介入方案與正向 心理特質的結構關係模型,這也是本研究的貢獻與價值之所在,並期望透過此 研究結果,讓國內大學教育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幸福感,以讓大學生有充足的 因應能力面對往後的人生挑戰。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可以歸納如下:

一、探討大學生之正向心理前測與後測的差異。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生在正向心理介入方案的使用與正向心理上的差 異。

三、建構「正向心理介入方案」、「正向因應策略」及「主觀幸福感」之結構關 係模式。

依據本研究的目的,待答問題如下:

一、大學生的正向心理前測與後測差異為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生在正向心理介入方案的使用與正向心理上是否有顯 著差異?

三、「正向心理介入方案」、「正向因應策略」及「主觀幸福感」之間的結構模型 是否存在?

第三節 名詞釋義

茲針對本研究相關重要名詞,進行解釋與定義如下:

一、正向心理 (Positive Psycholog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基於正向心理學的理論基礎,指的是個體在各種正向心理面向的表現程 度,本研究則以主觀幸福感、正向因應策略、臺灣巔峰幸福感、心理資本、情 緒溫度計、臺灣憂鬱情緒、臺灣正向比及靈性幸福感等八種量表作做為測量研 究對象的正向心理狀態。

二、主觀幸福 (Subjective Well-Being)

主觀幸福感是一種個體根據情緒、心理、社會三種指標評估其對生活品質 的概念,並以一套標準衡量人們在主觀幸福感的變化程度,以及與其他變項的 關聯性。

三、正向因應策略 (Positive Coping Strategy)

正向因應策略為個體面對壓力情境時,透過正向的認知與行為,企圖改善 壓力帶來的負面影響者屬之。

四、正向心理介入方案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

正向心理介入方案是一種以正向心理學為基礎所延伸而來練習方法,以增 進個體的正向心理的一種練習方案,其內涵包含「生命地圖」、「瞭解自己的長 處」、「感恩練習」、「培養樂觀的解釋風格」、「正念練習心得」等五種方法,透 過練習進而達到促進正向心理之目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