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正向心理介入方案的定義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正向心理介入方案的定義與相關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觀幸福的效果,換言之,此研究發現也能說明大學生遭遇生活壓力時,藉由教 導適當的因應策略來避免憂鬱或提升主觀幸福感。

由於性別社會化會影響個人的壓力知覺與因應策略 (Rosenfield, Lennon, &

White, 2005),所以在探究壓力或因應策略的性別差異的研究上,回顧國內外目 前與因應策略及性別相關的後設分析後,以成年人研究對象的研究結果較多(陳 瑋婷,2010;葉錦光,2007;Jordan & Revenson, 1999),較少有與學生相關的 文獻。同時,有鑑於因應策略與性別之間的相關文獻結果莫衷一是,故針對國 內國小至大專學生的因應策略與性別關聯性的研究,陳瑋婷(2013)蒐集 1991 至 2010 年間的原始研究報告進行後設分析,其研究結果雖然多數受到出版誤差 影響,效果並不穩定,卻也發現到女學生在「尋求支持」的因應策略上之使用 頻率高於男學生;調節效果上,「問題解決」的因應策略與性別的關聯性受到教 育階段變項的影響,大專男學生的使用頻率較高。

綜合上述國內外文獻後可發現,不同性別、學系、年級、年齡、等不同背 景變項上,其因應策略可能存在差異情形,且國內大學生的因應策略研究篇數 較少,有待本研究進行分析與統整,亦是本研究的價值之所在。

第四節 正向心理介入方案的定義與相關研究

本節主要探討正向心理介入方案的相關文獻,共分成正向心理介入方案的 定義與其相關研究二部分,並說明正向心理介入方案與本研究的關係,以下將 逐一探討並說明。

一、正向心理介入方案的定義

為因應正向心理學的發展,許多研究旨在探討哪些因素能夠提升人類的正 向情緒、正向特質、正向組織,並延伸到希望、感恩、情緒、復原力、快樂及 主觀幸福感等議題上,也因此發明許多正向心理介入方案,或者稱為學習方 案,藉以瞭解團體或個人在這些正向心理正向心理介入方案的薰陶下產生什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樣的正面回饋。

正向心理介入方案在理論上,依據Tal Ben-Shahar (胡瑋珊譯,2010)在其著 作《快樂練習本》指出,透過「付諸實踐」可以學習得更好,讓理論活起來,

這種方式稱為「思考行動法」(Refl-Action),在正向心理學的觀點中,正向心理 介入方案正是讓個體藉由練習正向心理介入方案的形式,達到促進正向心理的 目的。

其中,正向心理相關的介入方案之中,又以感恩取向的介入方案的研究占 多數,從感恩的行為、認知方面著手,探尋感恩介入方案與正向心理之間的關 聯。

Seligman (2002)指出「感恩拜訪」(gratitude visit)是大幅增加幸福快樂的有 效方式,經由寫出感謝他人的信件並且親自登門拜訪想要感謝的對象,當面念 出感謝的語句,可以讓人變得比較快樂,然而時間的長短、感恩的次數會影響 持續快樂的效果。

Emmons與McCullough (2003)則設計了三種不同的感恩介入方案,第一個正 向心理介入方案是透過寫週記的形式請受試者列舉過去一週以來最值得感恩的 生活事件,第二與第三個介入方案則是改變為寫日記的形式,將書寫過程由每 週縮短為每日,同樣要舉例值得感謝的生活事件,嘗試透過書寫週記或日記來 窺探感恩行為在心理與生理幸福感上帶來的變化,整體而言,受試者透過記錄 感恩日記確實可以帶來較多的正面情緒、良好的睡眠品質,也有較樂觀的生活 評價與良好人際互動。

依據Emmons和McCullough (2003)的感恩介入方案的設計,Sheldon與 Lyubomirsky (2004)也發展了兩種提升大學生快樂感受的正向心理介入方案,透 過大學生自我引導練習的方式,鼓勵大學生每週隨機實施五次善行,認知上則 細數自己的幸福感,對生活問題做出正向的詮釋。此外,Otake、Shimai、

Tanaka-Matsumi、Otsui和Fredrickson (2006)則變更為「細數仁慈」(counting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kindnesses),在維持一週的時間裡,要儘可能實際展現仁慈善行並記錄結果。

若要比較這些感恩介入方案的異同,Emmons和McCullough (2003)的一系列方案 設計,焦點放在所謂的書寫重播(writing-replay),以條列式的敘述(narratives)重 新回憶過去生活的正向感受。Sheldon和Lyubomirsky (2004)則是強調書寫分析 (writing-analyze)特色,讓受試者更進一步描述 如何「看到最好的自己」

(visualizing best possible selves),以強化正向體驗。Seligman (2002)的「感恩拜 訪」,則是更進一步以公開活動來彰顯與維持正向體驗(引自李新民、陳密 桃,2009)。

國內正向心理介入方案的相關研究中,紀淑萍(2002)透過行動研究發現 感恩教學或所謂的「觀功念恩」的教學歷程可以促進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與人 際關係,對教學者而言,也提供了批判省思與改善教學策略的空間。曾文祥

(2006a)回溯當時國內外在正向心理學與幸福感的研究與社會時事,間接推論 影響所謂的正向心理及幸福感等因素並非牢不可破,而是可以透過學習來提升 正向心理與幸福感,其歸納整理國外學者的發現後,並整理出一套用來促進個 體幸福感的法則,分別是「觀功念恩」、「善行日記」、「感恩拜訪」,其目 的在於透過感恩他人、助人行善、記錄自己的善行與感恩心得來提升幸福感 受。其中,李新民與陳密桃(2009)曾針對大學生實施感恩學習正向心理介入 方案,探討該方案對真實問題解決、焦慮情緒、幸福感的影響效果,也確實發 現正向心理介入方案的使用與幸福感有著正向顯著關聯。在學習成效上,葉涓 涓(2013)則以國小低年級學生為對象實施感恩教育課程,實驗組的學習成效 上顯著優於對照組。總而言之,正向心理介入方案的實驗對象不論是小學生或 大學生,透過正向心理介入方案的影響下,大多能促進學生的正向心理、減輕 焦慮、提高幸福感、樂觀程度、生活滿意度(李新民、陳密桃,2009;洪巧 倫,2015;陳春月,2010;張倪禎,2009;曾文祥,2006b)。

綜合上述文獻探討,培養感恩行為的正向心理介入方案是目前所研究上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有豐碩成果的研究範圍,也促進受試者的正向心理,透過感恩學習,培養個體 擁有較多的正向特質,其方法則是用一個概念簡單、人人可行的方式促使受試 者培養感恩的習慣,簡單的方法卻帶有正向的實質效果。因此,本研究在界定 正向心理介入方案的概念上,也以感恩正向心理介入方案為主要設計,感恩正 向心理介入方案即是一種透過實際助人行善與紀錄行善的過程,亦包含檢視自 身的長處與美德、培養樂觀態度,增進個體的正向心理的方案。以下則繼續探 討正向心理介入方案的相關研究,並從中提出本研究所蘊含的正向心理介入方 案設計理念。

二、正向心理介入方案的相關研究

除了培養感恩行為的正向心理介入方案,尚有其他研究探討正向心理介入方 案的使用對個體的正向心理帶來的影響,在此列舉之。為提升學生的正向情緒與 降低憂鬱、焦慮等負面情緒因子,有研究發展正向情緒正向心理介入方案,同樣 透過實驗操弄來比較正向心理介入方案的成效以及各個變項之間的差異性,近年 的研究則發現透過正向心理介入方案可以提升學生的正向情緒,甚至帶來立即性 與延宕性效果,也受到學生的喜愛(林維芬、徐秋碧,2009;羅婉娥、古明峰、

曾文志,2013)。陳玫菁(2008)則以正向心理學為理論基礎設計一套以國小學 生為實驗對象的減低悲觀教學方案及比較增加樂觀教學方案,其研究發現方案的 介入可以提升學生的樂觀信念與降低悲觀信念,同時可以降低學生的憂鬱情緒,

也驗證悲觀與樂觀為雙向度的觀點。換言之,接受正向情緒正向心理介入方案後 可以快速帶來正向情緒,並且持續一段時間。學生心理輔導上也不乏欠缺正向心 理相關的正向心理介入方案,詹淑媛(2011)運用正向心理團體方案來輔導單親 兒童,藉以提升其自我概念與正向情緒,觀察到除了學生的自我概念量表與正向 情緒量表有顯著提升之外,同時輔以質化資料佐證其研究成果,肯定師生、同儕 之間的互動因正向心理團體方案而有進步。巫珮如與謝麗紅(2015)也以正向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理學為架構設計方案,用來提升新住民學生的正向情緒與正向特質,受試學生除 有較好的正向情緒之外,也形成正向的自我概念,增加自信心。目前的研究顯示 樂觀訓練課程的介入與幸福感、因應策略成正相關,但是尚未有出現可以提升幸 福感與因應策略的顯著證據(吳相儀,2006;許美娟,2011)。此外,亦有學者 以前、後測的設計提出快樂介入方案對大學生的正向心理有理想的正面效果(李 新民、朱芷萱,2012)。對於銀髮族的照護議題,也發現正向老化學習活動方案 確實能提升銀髮族的正向心理資源(李新民,2013)。陳嘉慧、陳鈺惠及游森期

(2013)則發現,大學生練習正向品味正向心理介入方案後,具有立即提升正向 心理與降低憂鬱情緒的效果。

有關正向心理介入方案運用在正向心理的研究,余民寧與陳柏霖(2014)

更進一步設計以「幸福心理學」的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進行「幸福感教學」,並 配合三種正向心理介入方案來促進大學生的正向心理,以期促進正向心理發展 之外,也獲得幸福感與其能力。三種正向心理介入方案依序是「尋找快樂」

(happiness seeking),請學生列出五件每星期都可以做,而且可以使之覺得很快 樂、很滿足的事情,並將這些活動加以記錄。再來是「感恩日記」(gratitude journal),每晚睡前回想當天接觸到的人、事、物是否需要對其表達感恩並將感 恩的內容記錄下來。最後是「細數福份」(three blessings in a day),每晚睡前回 憶當天有哪三件事情令其開心快樂,試圖解釋這些好事發生的原因並加以記 錄。除上述三種正向心理介入方案,並輔以閱讀自助書籍與撰寫心得報告的方

(happiness seeking),請學生列出五件每星期都可以做,而且可以使之覺得很快 樂、很滿足的事情,並將這些活動加以記錄。再來是「感恩日記」(gratitude journal),每晚睡前回想當天接觸到的人、事、物是否需要對其表達感恩並將感 恩的內容記錄下來。最後是「細數福份」(three blessings in a day),每晚睡前回 憶當天有哪三件事情令其開心快樂,試圖解釋這些好事發生的原因並加以記 錄。除上述三種正向心理介入方案,並輔以閱讀自助書籍與撰寫心得報告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