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86

第二節 建議 壹、對未來教育的建議

一、教師可多運用知識翻新教學理念,以促進學生想法互動與團體的意義建構 進入知識時代,學校教育已不再單純以教師或既定教材為中心,教師角色從 主導者逐漸轉變為引導者,不管是知識的傳遞或是認知技能的教學,其主要的功 能皆著重在於教導、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研究團隊創造力的學者 Paulus 和 Nijstad (2003) 認為,構成團隊產生創意歷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於成員間是否有

「分享想法」的行為。本研究設計透過知識翻新的教學,給予學習者充分的機會 與管道來表達並分享想法給創意團隊的成員,透過正向的彼此想法挑戰,以及一 次次的想法推演,共同建構出屬於團隊成員自己的知識,創造具想像力與創意的 科技產品,並進一步解決生活上的問題。研究發現,在知識翻新重視想法、接納 想法的民主教學環境之中,能夠保持學生在知識論壇中分享想法的意願,集體貢 獻具有多元性的想法於社群之中。此外,學生在鷹架的使用上,也逐漸走向高層 次,具有更多想法互動、挑戰與整合的意味,共構品質也逐漸提升。因此,建議 未來教師若要培養學生提出想法、進行想法交流互動的能力,可採用知識翻新的 教學原則並搭配知識論壇輔助工具,進行以想法為中心的教學設計。

二、教師應重視學生想法,透過鼓勵學生積極運用想法的過程,提升學生對於想 法概念的理解

知識工作的特色是系統性的知識演進,分享專業以及協作性地精進知識產出 (Lakkala & Hakkarainen, 2005)。為了符合知識經濟未來社會瞬息萬變的需求,創 新教學應擺脫重視評量結果的線性思維,將重心轉移至強調過程中學生是否能勇 於提出想法,挑戰既有知識甚至發展出更好的知識以累積改變社會的創新能量。

然而,無論要發展或產出想法,都必須要去體認想法的重要性,珍視每個想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87

研究者認為,透過對想法概念的理解深化,了解想法的意義並體會產生想法對於 創新與改變的貢獻後,更能夠對於「產出想法」之重要性有更多的共鳴。研究結 果顯示,讓學生沈浸在能夠實際分享真實問題與想法、分享共構想法並與想法互 動、以想法為中心的知識翻新教學環境後,學生能夠對於想法的本質概念提出質 與量皆更加多元的闡述,並認為想法更貼近一個可觸摸的具體存在,亦可被協作 性的運用來改善社會的生活品質。據此,未來教學若期許學生更能進行知識的協 作與共構,以及對於想法本質的意義與想法的重要性有更深的理解,以想法為中 心的知識翻新理論與科技之運用將可做為未來教學的參考。

三、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出多元想法,並兼顧想法品質,促進良好的知識共構 學校是以知識發展為基礎的組織,然而知識卻不可能永遠一成不變,因此 對於所有以知識為基礎的組織,最大的挑戰是如何維持組織的創造力,也就是運 用並發展想法以形成一個有力並有用的過程、結果或是理論(Scardamalia &

Bereiter, 2003b)。然而,想法發展與改進的過程不能僅有想法數量的堆砌,更需 要同時做到能促進多元想法(想法廣度)與提昇想法品質(想法深度),方能透 過想法的改進過程達成良好的知識建構。如同本研究的個案分析結果顯示,當一 個想法主題受到長時間且大量的討論時,卻沒有具備想法的品質,而多為他人想 法的回應或提問,缺乏進行想法的整合並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這樣的想法共構 歷程,對於提升學生對想法概念的理解程度較缺乏正向影響,學生在沒有經歷良 好的想法互動、運用想法、改進想法以及與想法對話之情形下,便可能較容易將 想法視為第二世界、個人持有的抽象存在。因此,若未來教學希望提升對想法概 念的理解,在重視並鼓勵學生提出多元想法之外,教師也應強調想法的品質對於 維繫良好知識共構歷程的重要性,適時引導學生在討論中進行想法的不斷深化,

以形成有品質的想法協作環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88

四、教師應鼓勵學生在知識共構的過程提升想法層次

本研究的教學設計透過問題導向的方式,引導學生在解決生活真實問題的同 時,進行知識共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蘊含著創造的歷程,而創造並非封閉性的 獨自思考,團隊的力量與多元想法的激盪能激發出更多的創意。Amabile(1997)

便指出組織的鼓勵、工作團隊的支持、足夠的資源、具挑戰性的工作與自由有助 於問題解決與創造。團隊的支持與想法的激盪,能夠對於個人的思考有更多的衝 擊與挑戰,並打破獨自思考的盲點。然而,在團體知識共構的活動中,若忽略了 想法層次的提升,亦很難建立具有品質的互動環境。在本研究中,對於想法理解 程度較高,提出較多第三世界知識觀點的組別,其想法共構的過程中,有較多達 到整合性的意義建構階段,討論層次也比較高。由此,或許可推論為高層次的想 法整合階段,對於學生對想法的意義理解,可能有所貢獻。因此,在未來的教學 上,若希望學生提升知識共構的品質,也許可以引導學生往更高層次的思考發 展,除了彼此想法的交流互動之外,也能有更多的質疑、挑戰甚至整合,並共同 建構與共享群體認可的知識。

貳、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變項方面

本研究以知識翻新教學原則與科技進行教學設計,主要結果變項為學生對於 想法概念的理解。由於目前針對此變項的研究仍十分缺乏,因此在資料收集時,

採用想法概念的開放式問卷,進行探索式的分析。然而,這樣的收集方式難免缺 乏方向性,而開放性編碼的歸類,雖然具有良好的評分者間信度可稍微免除過於 主觀的可能,但文字或許無法呈現學生真正的態度或是理解程度。因此,未來的 研究建議可以建立質性與量化並重的問卷,將編碼類別設計為問卷問題,或以量 尺的方式來評量學生對於想法概念的看法與程度。此外,再搭配開放性問題,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89

充分瞭解學生的看法。除了想法概念之外,或許也可配合其他變項資料的收集,

如創造力、創造學習環境氛圍等變項,進行比對分析。

二、研究對象方面

知識翻新教學的應用領域很廣,也在各個年齡層的學校與社群組織進行實 踐。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修習生活科技概論課程的大學生,學生選修該課程的原 因為學習生活科技相關知識,主要目的為共同建構能夠解決生活問題的科技產 品。在本研究中,知識翻新教學與生活科技概論的課程內容已相互融合,成為主 要教學介入,但卻令人不能論斷對於學生所造成的影響,是來自於課程內容亦或 是教學設計。因此,未來研究建議增加不同課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比較,以進一 步瞭解不同課程內容下,知識翻新教學設計是否能達到相同的影響力。

三、研究設計方面

本研究主要比較在知識翻新教學前後學生想法概念的變化,並分析質化與量 化的知識共構歷程。由於人力與時間的限制,本研究設計並沒有對照組,因此只 能以個案研究的方式,對此新興的教學方式進行深入的分析。因此,建議未來研 究設計時可以挑選適切的對照組,進一步進行準實驗研究來比較教學介入與否的 差異性,並收集兩組的過程與結果資料,除了建立研究的完整性之外,也能讓研 究結果更具推論性。此外,或許也可對相同研究個案進行長期的追蹤,以比較不 同教學環境與內容對相同研究對象之影響與教學結果之異同。

四、研究分析方面

本研究過程資料的分析,乃以學生在知識論壇中所留下的文字記錄為主。由 於學生整學期在論壇中提出了大量的想法,在本研究中僅進行了想法主題軸的量 化次數統計,無法一一進行質性分析以評估想法的品質與探究層次,此為本研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90

仍不足之處。此外,由於資料的收集僅限於在知識論壇平台中的討論,雖然教師 會提醒學生將課堂中討論的結果在課後發表於知識論壇中,然而,學生在課堂上 與課堂外討論的內容仍未受到完整紀錄。因此,學生未保存在平台上的想法便成 為研究分析缺漏的資料。建議未來的研究在資料搜集方面能更注重全面性,將課 堂上與課堂之外,不在平台上的討論進行錄音、錄影或作為文字記錄,並且在未 來的研究分析上,盡量將保留在平台上的想法進行完整的歸納分析,透過全面的 資料整合與分析,做出更具備完整度與可信度之研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9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臺灣東華。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

林博文、徐志明(2001)。如何培養國際化知識創新能耐。科技發展政策報導,

SR9009,680-688。

林書平(2010)。以想法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對大學生在知識建構與知識信念上之 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喻涵(2010)。電腦支援合作學習與知識翻新對師培生數學信念與數學教學實

張喻涵(2010)。電腦支援合作學習與知識翻新對師培生數學信念與數學教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