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依據本研究結果及第二章文獻探討所得,本節擬提出下列建議,以提供教 育主管機關、國中教師、國中學生、家長及未來研究者進一步研究之參考。

壹、對教育主管機關之建議

一、增修「全球關連」主軸的能力指標,強化世界公民教育之行動

教育部將「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列為九年一貫課程中,學生十大基本 能力之一,已見教育當局對學生世界觀之重視。然而,相關全球化議題的能力 指標卻零散分布於各學習領域,缺乏統整性;唯有社會領域,明確將「全球關 連」列為第九大主題軸。綜觀該主題軸 18 條能力指標,屬於國中階段有 7 條,

然而,7 條中僅有「9-4-7 關懷全球環境和人類共同福祉,並身體力行」與全 球關懷行動力相關,其他能力指標皆只停留於說明、舉列等知識面範疇。然而,

研究者認為要提昇國中學生全面性的世界公民素養,並培養其世界公民之責任 感,除了知識理解之外,更應內化為價值觀與態度,落實於行動參與;而揆度 於該主軸的能力指標,顯然在此二方面均付之闕如。因此,研究者建議教育主 管機關當務之急乃是增修「全球關連」主軸的能力指標,以促使國內的國際教 育得以涵蓋世界公民的知識、態度、參與力三大面向無所偏頗,讓學生成為具 有行動力的世界公民。

二、教科書的編寫應增列拓展國際觀的相關內容

教育是生活的主軸,而閱讀是增進主軸運轉平順的潤滑劑。「教科書」為 國中學生學習閱讀的必讀書籍,對學生影響甚鉅。為此教育主管機關應要求各 學習領域之課本,增列拓展國際觀的相關內容,無論是課文、圖片、表格等;

並審視教科書內容是否具開闊全球視野,是否多以先進國家為主,是否忽略未 開發國家之相關議題。教育主管機關可參照芬蘭教科書的編寫:芬蘭教科書兼

重「生活化」、「本土化」和「國際化」理念,透過生動活潑和豐富的素材設計,

以成長經驗作為教材進階的依據,徹底將全球化議題與國際事務切實融入各科 教學中。

三、催化學校氛圍國際化,使學校成為國際溝通平台

欲培養「國際人」的下一代,僅僅提昇學生的世界公民知識與態度是不 足的,更應思考如何將態度化為實際的參與行動。因此,研究者認為:學校教 育應走出校園與國際接軌,深化學生關懷世界、服務全球之志向與基本能力。

政府可以仿效英國成立國際教育認證委員會,並訂定「學校國際化」指標,透 過經費的補助與分配,獎勵中小學將國際氛圍融入校園生活,有計畫地鼓勵學 校根據自身的條件,推動世界公民教育的導引學程,例如:辦理跨國際文化交 流、與外僑學校或國外學校締結關係、舉辦國際教育週、營造校園多文化學習 情境、強化學校網站的多語化及國際性服務學習的導引學程,從而多元的提供 學生實際參與國際事務之機會,進行世界公民教育的扎根工作。

四、提供教師多元之世界公民教學資源,以契合全球化脈動

美國、英國視教師專業之成長為推動世界公民教育的基礎,芬蘭教師也堅 信:師資即國力。教師為引領學生學習的靈魂人物,其所具備之專業知能,更 當與時俱進,尤其要在全球化迅速的今日,培養「具國際觀的臺灣人」,教師 專業知能之提昇不得不重視。因此教育主管機構應整合世界公民教育相關資 源、建置國際交流資訊平台、發行世界公民教育電子報、研發數位化世界公民 教育議題融入教學相關教材、編製國際教育議題融入教學之教師手冊等,以提 供教師最新國際資訊作為教學參考依據;並定期舉辦「世界公民教育實務研討 會」以及「專業知能研習工作坊」等活動,期能即時掌握全球瞬息萬變的各項 議題,使教師具有宏觀週延的世界觀。而為了提昇教師進修意願,教育主管單 位亦應補助教師進修費用,抑或給予研習教師公假並安排代課老師,以解決教 師參與研習的課務問題,如此必然可以激勵教師們的研習意願。唯有教師具備 國際觀,才能開啟學生國際視野。

貳、對國中教師之建議

一、 提昇自我的世界公民素養

全球化的力量正為各國帶來與日俱增不斷增的挑戰,而教育被視為培育全 球化宏觀人才的關鍵因素,「教師」乃是此關鍵因素中的舵手。若我們希望國 家的下一代具有國際競爭力,那麼教師應意識到培養世界公民是無可逃避的教 育責任。因此,教師應堅持不斷學習的信念,加強自我對探索全球人類的價值,

必須具備瞭解全球議題的原因與形成條件的專業知能。除此之外,教師們也必 須時時反省是否懷有自我種族優越的觀點,須時時導正對其他文化的刻版印 象,以期能帶領學生隨時準備參與全球人類的溝通和互動。

二、 強化「全球化課程」之設計能力

為因應全球化趨勢,各國教育致力於形塑學生具備「世界公民」應有的知 識與技能,其成敗關鍵在於必須「喚起及提昇教師探究國際資源的能力」。教 師應具備「全球化課程」的設計能力,適切地將全球議題融入課程內涵中,重 新建構貼近今日國際生活的真實課程,以開展學生全球視野,使學習者能有跨 國界、無國界的思考。另外,在全球化的壓力下,學習者之學習內容更為複雜 與多樣,因此教師應期許自己在教學互動的歷程中,採行提供學習者自主探 索、靈活多元的學習方式,教導學生如何自主學習,並培養學習者自我管理能 力、研發創新能力,以因應全球化社會的快速變遷。

三、營造「尊重多元文化」與「互信平等」的課堂情境

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說:「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對別人的關懷與同情,社 會必須發展出對全球的責任感和相互依賴的觀念,並且認識到:科學畢竟有其 極限。」在全球化趨勢下,未來的生活質量取決於人與人的差異,在臺灣亦因 全球化的浪潮,新移民人口已超越原住民,成為臺灣的第五大族群,新移民的 注入充實了臺灣社會文化,族群的多元性是臺灣的珍貴資本。在這樣的社會背 景之下,教師應營造尊重多元文化與互信平等的課堂情境,注重學生情感的抒 發與陶冶,建立學生同儕間信任關係,進而尊重多元差異而非歧視異己,讓同

學彼此間能在課堂中毫無隱瞞地分享內心的夢想和觀念,而不怕遭受到教師和 同學的嘲笑。

参、對國中學生之建議

一、 多涉獵知識性國際新聞,以提昇自我之世界公民知識

全球化造成國際間互動頻繁,各國的競爭也愈趨激烈。臺灣的學生應明白 未來的競爭者不再侷限於本國,而須放眼於四海;如何讓自己成為全球時代的 公民、工作者以及領導人才,首先必須具備世界地域、文化與全球議題的知識。

根據本研究及國內外諸多研究結果顯示:接觸國際新聞頻率愈高的學生,其世 界公民知識亦愈佳。因此,國中學生平時應多關注國際動態,多涉獵全球人文、

生態太變遷之新聞與議題;尤其應該聚焦於能開擴全球視野、拓深學識網絡的 新聞節目、探索頻道及報章雜誌。如此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國中學生當能從 而培養出「立足臺灣、放眼全球」的世界公民胸襟,蓄積更厚實的未來競爭力。

二、 多參與國際事務,以提昇自我之世界公民參與力

在國際化潮流下,僅具有世界公民知識與態度仍是不足,必須將知識化 為行動,投身其中,以淬鍊實力。因此,在課餘之暇,學生可以主動參與國際 事務,例如:認養國際貧困兒童、捐款義賣贊助國際災難救援、參與非政府國 際組織舉辦的活動(如飢餓三十)、擔任各類國際大型會議或運動會的志工、

姊妹校學生交流訪問等活動,藉以提昇自我國際自信心,強化國際交流能力。

在全球村的環境中,服務學習不再僅限於對國內事務的服務、奉獻,任何一個 國家發生自然災難時,國中學生應在自己能力許可下,伸出援手,給予最直接 的援助與支持,此類國際性服務即是最佳學習機會。

三、具備跨文化的溝通能力

在全球化影響持續增加的世界,學生不僅需要具備文化自覺,還要具備對 世界大事和全球動力的審視力,成為成功的跨文化溝通者。澳洲於 1989 年召 開「澳洲教育委員會」,訂定《1989 Hobart 宣言》將「具備英語以外的第二外

國語文能力」視為學生基本能力之一。本研究亦發現經通外語數量較多者,其 世界公民素養顯著高於「無」的學生,另外,國內外許多研究結果均顯示:外 語溝通能力有利於提昇國際交流的自信及成效。因此,研究者建議,精通英語 的國中學生可以學習第二外國語言,並多加應用於實際生活之溝通,希冀促進 學生對跨國文化及國際議題的瞭解與尊重,學習關懷世界其它角落及文化,培 養出跨文化的溝通能力與宏觀的國際理解能力。

肆、對家長之建議

一、 多為孩子規劃國際性活動,以提昇孩子之世界公民素養

本研究結果發現,有出國經驗的學生在世界公民知識及世界公民參與部 份,顯著高於無出國經驗的學生。因此,研究者建議:每年的寒暑假都是接觸 國際活動的寶貴時機,此時,家長可以安排國際夏令營活動,增加孩子的國外 經驗;可以鼓勵孩子參與非政府國際組織,以瞭解國際動態;可規畫投入國際 志工或國際服務學習行列,以培養多元文化的胸懷、加強跨文化溝通和交流能 力及服務關懷全球的志向。透過國際參與的寶貴經驗,讓孩子學習到書本以外 的知識、態度、技能與行動力,此乃完整的世界公民素養全貌。

二、 培養孩子多元閱讀能力,形塑終生閱讀習慣,以厚植其未來的 國際競爭力

芬蘭人堅持:基礎教育的目標應該是激發學生對閱讀抱著正面的態度,經 常參與閱讀活動,學生未來才能成功地終生學習;而且,「國際學生評量計畫」

(PISA)亦提出「閱讀能力高低,影響知識經濟中各國未來的競爭力」。因 此,平日家長應多為孩子安排「閱讀」的休閒活動,例如:持續每日半小時的

(PISA)亦提出「閱讀能力高低,影響知識經濟中各國未來的競爭力」。因 此,平日家長應多為孩子安排「閱讀」的休閒活動,例如:持續每日半小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