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具備財產管理模組(0.9%)、具備防災與緊急求救系統(強震即時預警系 統、環境自動隔絕和人員自動引導、遠端監控)(0.8%)。

三、 次重要指標中位居第一的為「建置學生健康成長履歷(健康檢查紀錄、疫 苗接種紀錄)

臺北市國民小學智慧校園整體指標權重最低 27%共有 12 個,其權重與排序 為:建置學生健康成長履歷(健康檢查紀錄、疫苗接種紀錄)(0.8%)、建置學 生健康成長資訊服務系統(健康監測、健康生活方式追踪、流行病警報系統)(0.8

%)、建置校園一卡通的應用(安全 ID 識別、出缺席和註冊、圖書借閱、電子錢 包)(0.7%)、具備智慧圖書館系統(0.7%)、具備智慧影像監控和分析系統(0.5

%)、具備水資源循環再利用(如雨水回收系統)(0.5%)、具備營養午餐健康管 理系統(食材登錄及產銷履歷系統)(0.5%)、具備校園環境監控系統(空污、

噪音、水質)(0.4%)、穿戴式個人健康紀錄和運動培訓(0.4%)、具備再生能源 管理服務(太陽能發電、供電系統)(0.3%)、建置溫熱舒適度管理系統(空調 舒適度管理系統、空調監控系統、變風量系統、變流量系統、儲冰空調系統)(0.2

%)、建置視覺舒適度管理系統(晝光感知控制、自動點滅控制、自動調光控制、

區域控制管理)(0.2%)。

第二節 建 議

基於文獻探討、研究結果及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

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以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壹、 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 提供校長和主任專業培訓課程,推動智慧校園的理念

本研究發現,在臺北市國民小學智慧校園第一層級八項指標中「智慧教師的 理念與模式」(27.4%)最為重要,而在整體指標權重分配與排序中「種子教師 接受專業培訓,展現智慧課堂精確、精緻、精進之「學習洞察力」,以發展教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模式案例」(8.5%)和「培訓熟悉智慧教室應用的種子教師,能夠展現生動、互 動、主動的教學模式」(6.7%)分別為第一與第二。由此結果可知,校長和主任 須具備智慧校園相關的知能。因此,建議國內教育行政單位將智慧校園的理念與 實務,加入校長和主任之儲訓課程中,舉辦智慧校園相關研習等,並可透過智慧 校園課程的設立,作為現職校長和主任進修的管道,以增進校長和主任對智慧校 園之正確認知及提升推動智慧校園之能力與素養。

二、 提供智慧學習所需之支持系統,使學校校長較易推行智慧校園

本研究發現,在臺北市國民小學智慧校園第一層級八項指標中以「智慧學習 的支持與自主」(23.1%)其重要性位居第二,在「智慧學習的支持與自主」指 標項下以「具備發展智慧學習的階段性藍圖」(4.6%)最為重要,且在整體指標 權重分配與排序中,其重要性位居第七。而要落實上述二項指標,教育行政機關 應提供學校推行智慧校園所需之支持系統,例如:必要的軟硬體設備(智慧教室、

班級電腦、筆記型電腦、平板、投影機、多媒體教學軟體等),並舉辦智慧校園 相關研習等,才能使學校較易推行智慧校園。

三、 結合評鑑機制,發揮推動智慧校園之效能

在推動智慧校園的過程中,評鑑與研究可能較易被忽略,因此在推行智慧校 園時,宜加強學校內推動智慧校園的評鑑與研究。

要落實智慧校園的推動,就必須建立智慧校園的評鑑機制。建議可利用本研 究所建構之「臺北市國民小學智慧校園指標及權重體系」將之轉換成「臺北市國 民小學智慧校園評鑑表」,以作為評鑑的工具。經由評鑑機制,提供校長檢視智 慧校園實施的成效及了解有待改進之處。校長若能從評鑑中找出原因,再尋求改 進之道,必能更加發揮推動智慧校園之效能。

四、 持續推動智慧環境管理與智慧綠能,創造具有前瞻性之智慧建築

本研究發現,在臺北市國民小學智慧校園第一層級八項指標中「智慧環境的 監控與管理」(6.0%)和「慧綠能的管理與永續」(3.1%)分別為第六與第八,

而在整體指標權重分配與排序中「具備水資源循環再利用(如雨水回收系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0.5%)、「具備再生能源管理服務(太陽能發電、供電系統)」(0.3%)、「建置 溫熱舒適度管理系統(空調舒適度管理系統、空調監控系統、變風量系統、變流 量系統、儲冰空調系統)」(0.2%)、「建置視覺舒適度管理系統(晝光感知控制、

自動點滅控制、自動調光控制、區域控制管理)」(0.2%)屬於次重要指標(最低 27%)。建議推動智慧校園時,先以改善既有建築硬體著手,重新建構相關設備 以達節能目的,進而導入自然再生能源系統及管理機制,有效監測與掌握校園環 境品質,管理校園電力,抑制尖峰用電,避免超約罰款或契約容量過高;改善校 園傳統空調系統,兼顧舒適下,降低不必要的能源浪費;智慧控制校園照明,兼 顧校園照明環境品質與節能,並滿足校園再生能源管理解決方案,進而推動建立 原本由各自為政之多重控制網路及系統,轉變為單一中央監測控制之智慧建築。

貳、 對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的建議

一、 重視智慧教師知能之訓練與發展,以提升資訊素養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在臺北市國民小學智慧校園第一層級八項指標中,智慧 教師的理念與模式」(27.4%)最為重要,而在整體指標權重分配與排序中「種 子教師接受專業培訓,展現智慧課堂精確、精緻、精進之「學習洞察力」,以發 展教學模式案例」(8.5%)和「培訓熟悉智慧教室應用的種子教師,能夠展現生 動、互動、主動的教學模式」(6.7%)分別為第一與第二。顯示出學校要推動智 慧校園須重視學校教職員生之智慧校園知能之訓練與發展並提供研習與進修機 會,且能支持和鼓勵教師使用智慧校園之相關資訊設備。

二、 形塑學校智慧學習之階段性藍圖,作為師生努力的方向與目標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在臺北市國民小學智慧校園第一層級八項指標中,以「智 慧學習的支持與自主」(23.1%)其重要性位居第二,在「智慧學習的支持與自 主」指標項下以「具備發展智慧學習的階段性藍圖」(4.6%)最為重要,校長須 能夠分析學校背景,凝聚親師生共識,一起形塑學校智慧校園發展願景並且能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教師及家長清楚地說明學校智慧校園發展的願景,使其成為學校教職員生努力方 向與目標。

三、 建立親師生互動平台,以有效推動智慧社群之分享

本研究發現,在臺北市國民小學智慧校園整體指標權重分配與排序中,「建 置親師生互動平台(親師生聯絡簿、教師社群與學生社團交流網、校園即時推播 通訊系統)」(5.9%)其重要性位居第三。因此校長在智慧校園時,首要之務是 必須能建立溝通及專業成長之互動平台,鼓勵全體親師生踴躍參與共同規劃具有 願景、完整性的智慧校園計畫,才能取得親師生的認同與信任。

四、 依據學校現況條件,選擇合適之智慧校園指標加以實施

智慧校園的推動是新趨勢也是大勢所趨,是每一個學校皆要面對的課題。若 校長面對的是一所新設學校,一切典章制度皆屬新創,學校願景與設備尚待規劃,

建議可採行全部指標,以有效推行智慧校園。但若是面對傳統且屬保守的老舊學 校,學校組織文化明顯缺乏改變意願,建議可先採行最重要的 12 項指標,待師 生感受到智慧校園所帶來的益處時,再逐步推行重要指標及次重要指標。但校長 亦可不受學校新舊之限制,可依照學校教職員生的資訊素養及學校現況,選擇合 適之智慧校園指標加以實施。

參、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 研究對象

德懷術的實施是以具代表性的專家、學者做為調查的對象,因此,本研究以 對智慧校園理念與實務精熟的學者專家與學校科技領導之實務工作者,做為參與 德懷術研究之對象。在對象選取方面,為求研究問卷結果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及考 慮時間、人力等多種因素,本研究只選定十三位專家學者為研究對象,因此建議 未來研究者可增加德懷術專家人數,一方面可增加問卷之專家效度,一方面也可 凝聚更多專家之意見,以求指標建構之客觀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二、 研究主題

本研究係以建構臺北市國民小學智慧校園指標及權重體系為研究主題,目前 國內針對此主題的研究較少,且囿於研究範圍、專家人數以及時間等因素,期望 後續研究者能繼續針對本主題加以研究,修訂各層面之指標,以使臺北市國民小 學智慧校園指標及權重體系更趨完備。

三、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德懷術為研究方法,未來可加入專家座談或採用訪談法、焦點團體 法進行研究。藉由廣泛徵求意見與面對面深入的討論,可了解經由文獻探討分析 所得之智慧校園層面及指標的適切性。此外,在後續之研究可以就本研究所建構 的指標,以問卷調查法進行實證的研究,發展更完整之智慧校園層面與指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丁玉成(2014)。創新智慧校園。發表於「2014 國際創新學習與跨域創新研討會 暨展覽」。

工業技術研究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2014)。智慧管理/智慧綠能概況與共通標準 分析。取自 http://standards.epark.org.tw/standardDownLoad.php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16)。智慧建築標章。取自

http://ib.tabc.org.tw/modules/filelist/index.php/download/get/41

王春平、李捷、鄭偉、李文韜(2015)。基於卓越績效管理體系的智慧校園建設 探討。教育資訊技術,10,16-19。

白聖秋(2010)。未來學習_電子書包帶來的改變。數位典藏與學習電子報,10

(6)。取自

http://newsletter.teldap.tw/news/ProgramTourismContent.php?nid=4730&lid=5

http://newsletter.teldap.tw/news/ProgramTourismContent.php?nid=4730&lid=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