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智慧校園的意涵與模式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從智慧校園相關的理論與文獻資料進行探究,以作為建構臺北市 國民小學智慧校園指標系統的理論基礎。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探討智慧 校園的意涵與模式,第二節探討智慧校園的理論基礎,第三節探討臺北市國 民小學智慧校園的層面與指標。

第一節 智慧校園的意涵與模式

本節將對智慧校園分別就其定義、發展、內涵等三個部分進行探討,釐清其 重要內涵及理念,以利本研究之進行。

壹、 智慧校園的定義

隨著數位科技的發展,迎接智慧教育時代的來臨,智慧課堂、智慧教師、智 慧教室、智慧校園與智慧學區等名詞,已非陌生名詞,而是具體實現的教育方針。

透過科技,傳統課堂的教學,已無法符合數位原生時代學生的學習特質,也不能 符應他們需求。互動式電子白板、即時反饋系統、電子書包等多元化科技教學的 設備建置,延伸了傳統教學的範圍,運用即時與多元互動的特點,不僅便於教學 活動和教學資訊的傳遞,更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成效。

2010 年,IBM 以領先科技打造出「智慧校園」,英文名稱為「Smarter Campus」, 而國際研究機構 EBTIC 於 2010 年所發佈的「智慧校園」白皮書中,其英文名稱 為「The Intelligent Campus」。而「Smarter Campus」和「Intelligent Campus」之 間的異同分析如下:

張奕華(2013a)的研究中指出,智慧(SMARTER)教育係以學生為中心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的教學與學習方式、能透過多元取向引起學生學習動 機(Motivate Students to learm)、無所不在的讓學生使用任何載具(Any-device)

接近學習入口、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Resource availability and diversity)、使用 科技(Technology support and service)支持與服務教學和學習、透過診斷工具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雲端服務提供即時的學習評量(AssEssment of learning)結果,以及教師以科技 創新教學和精進教學(Refinement of teaching)。SMARTER 教育的目的就是以科 技化的方式,給予學習者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拓展視野,改善目前教學資源有限的 困境。張奕華(2013a)研究結論表示,校園期許達到每一間教室內,都是智慧 教育的基礎建設,每一所學校內,班班都是智慧教室,每一學區內,校校都是智 慧學校;每一位教師都是採用現代教育理念的智慧教師,每一學科都是探用創新 流程的智慧模式,每一堂課,都是實踐三動(生動、互動、主動)三精(精確、

精緻、精進)三適(適性、適時、適量的)智慧課堂;以學生為中心,實踐一對 一教育理想的智慧教育最高境界。

國際研究機構EBTIC於2010年所發佈的白皮書中表示,「The Intelligent Campus」是指具有能力思考、推理和理解的校園環境和設備,不僅可以依據不 斷變化的情況進行調整,而且還可以學習和適應。「智慧校園」這個詞也被稱為

「iCampus」,這個概念最初是在麻省理工學院馬薩諸塞理工學院 - 微軟聯盟計 劃(MIT-Microsoft Alliance program),目的是擴大和深化校園整體框架,類似大 腦的不同功能,而這個整體框架的關鍵特徵是智慧組件。這些互連的智慧組件形 成智慧校園的核心主幹,透過整體框架的協同而產生更大的意義和效應。「The Intelligent Campus」主要是提供校園總體規劃設計和基礎設施設置的參考依據和 標準,而這一想法是最佳的應用時機,是在校園新建之時期,運用iCampus的整 體概念,打造出世界級教育水準的學習環境(EBTICE, 2010)。

綜上所述,智慧校園除了軟硬體設施之外,藉由「人」的使用,方能展現智 慧化,有鑑於校園是以「學生」和「老師」為中心,因此題目所稱之「智慧校園」

為「Smarter Campus」。本研究探討國內目前智慧校園發展之現況,並建構出適 合臺北市之國民小學智慧校園指標,做為校長之參考依據,具體言之,乃是建置 以學生為中心,提供師生應用科技於教學與學習的課堂服務(張奕華,2013);

藉由物聯網技術,通過雲端計算、虛擬化等新技術來改變學校師生、工作人員和 校園資源相互交互的方式,從而實現智慧化服務和管理的校園模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貳、 智慧校園的發展

黃榮懷(2009)表示,數位校園概念最早源自於 1970 年代美國麻省理工學 院提出的 E-campus 計劃。1990 年,美國克萊蒙特大學教授凱尼期·格林(Kenneth Green)發起了「數位校園計劃(The Campus Computing Project)」大型科研項目。

1998 年,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發表了名為「數位地球:21 世紀認識地球的方式」

的演講,提出「數字地球」的概念,此後全世界普遍接受了數位化概念,並引出 了「數位城市」、「數位校園」等概念。然而,重新審視數位校園的建設過程與應 用效果,我們發現,數位校園並非學校資訊化發展的最終目標。數位校園在一段 時期確實對學校的行政業務流程及教學模式產生了一些影響和變化,但這種變化 仍然是被動、緩慢的,沒有產生顯著、可持續的影響。

數位校園最初的規劃,主要是為了實現系統間的數據整合與交換,以及行政 業務流程的貫通,使用上卻往往以使用者的不便來換取管理的便利。在這種理念 之下,即使數位校園建設與應用效果較好的學校,資訊化的應用與使用者的親和 度仍然產生很大的距離(胡欽太、鄭凱、林南暉,2014)。

因此,學校資訊化迫切需要從數位校園向智慧校園轉型。而雲端計算、物聯 網、移動技術和社交網絡等新技術的迅速發展與廣泛應用,也為這種轉型創造了 良好的外部環境與實現手段。趙國棟(2012)研究指出,利用各種資訊設備技術 創建一個以網際網路為基礎與現實校園並行的「虛擬化電子校園」,並藉由各種 技術工具和手段來推動學校的全方位改革,已成為世界各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 趨勢之一。

探討國內外具有代表性的實施案例,分別究美國 IBM、中國大陸、韓國以 及臺灣的智慧校園發展敘述如下。

美國 IBM 公司 2008 年於土耳其發佈的《智慧地球:下一代領導人議程》主 題報告(Palmisano, S. J., 2008),強調 21 世紀資訊科技對人類生活各個層面都會 產生劇烈的影響,全球一體化的實現(the reality of global integration)已是大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所趨。並於 2010 年以「智慧教育」(smarter education)的概念與解決方案,協 助歐、美國家之高等教育學府在教學、研究與醫療技術等領域上的發展,並以領 先科技打造出一座座「智慧校園」(smarter campus)。以過往累積的成功經驗為 基礎,IBM 歸納出發展智慧校園不可或缺的五大科技趨勢為:雲端運算、資訊 安全、商業智慧、程式開發以及基礎架構(IBM 智慧校園, 2013)。進一步言之,

IBM 所欲建構的智慧校園包含四項元素:創新智能(new intelligence)、智慧運 作(smart work)、綠能環保(green and beyond)以及動態基礎設施(dynamic infrastructure)(IBM, 2010)。IBM(2016)報告中指出,多數高等教育機構開始 記錄學生,包括學習活動、作業和表現,運用以分析為基礎的數據驅動智慧,可 以幫助改善學生的學習經驗,通過分析學生數據並獲得更細緻的細節。使用這些 系統分析數據的教育工作者和管理員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學生,提供決策者進行下 一階段的預測和需求的判斷,甚至可以協助指導學生在特定情況下如何採取正確 的行動。

中國大陸的資訊化過程可劃分為四個階段,即從 20 世紀 70-80 年代開始的 電腦學科教學,80 年代中後期開始的電腦輔助教學與管理,90 年代後期開始的 以基礎設施為中心的教育資訊化建設,到 2005 年開始呈現的以應用能力為中心 的教育資訊化建設,即以能力建設為中心,強調教育資訊化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 應用,並通過這種應用有效提升教育、教學品質(黃榮懷、楊俊鋒、胡永斌,2012)。

中國大陸在 2010 年的資訊化「十二五」規劃中,由浙江大學提出建設一個「智 慧校園」的藍圖。此藍圖所描繪的智慧校園是一個無處不在的網路學習、融合創 新的網路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務治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園生 活。簡而言之,要做一個「安全、穩定、環保、節能的校園」(百科百度,2013)。

2016 年 10 月 26 日由教育部教育管理資訊中心、河南省教育廳與國家數位化學 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華中師範大學)共同主辦「第十六屆中國教育資訊化創新 與發展論壇」,以「網路時代的教育變革」為主題,內容涵蓋「十三五」智慧校 園建設和展望、資訊化促進區域教育公平、網路時代的智慧教育新模式、ICT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引領課堂變革與課程創新、大數 據支撐下的教育變革、智慧教育下的學前教育科技創新與均衡發展等議題。華中 師範大學楊宗凱校長(2016)在《教育資訊化 2030:規劃與展望》的主題演講 中指出,中國未來資訊技術與教育融合的發展路徑為:2015 年教育資訊化廣泛 應用;2020 年教育資訊化融合創新;2030 年資訊化教育體系變革。到 2030 年,

希望教育能達到差異化的教、個性化的學、智能化的管(中國新聞網,2016)。

韓國教育科學技術部於 2011 年 6 月向總統府遞交了《通往人才大國之路:推 進智慧教育策略》提案,並於同年 10 月發佈了《推進智慧教育策略施行計劃》,

提出五大策略措施:1.數位化教材的開發與應用;2.線上學習常態化與線上評鑑 體系的構建;3.營造教育資源用於公共目的的環境與加強資訊通訊倫理教育;4.

加強教師的智慧教育實踐能力;5.構築以雲端運算技術為基礎的教育服務(引自 樸鐘鶴,2012)。而當全球教育政策制定者正為數位世代(tech-savvy youngsters)

或年輕科技世代學生尋找教學新方法之際,韓國為了引領趨勢,已在全國各級學 校增加投資,並由 Samsung 和 KT 科技公司所提供的最新(state-of-the-art)科技,

以建立數位化學習環境,進一步改變在教室內使用教科書所包含的有限資訊進行

以建立數位化學習環境,進一步改變在教室內使用教科書所包含的有限資訊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