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二節 建議

一、優生學觀念宣導:

目前的醫學研究已經顯示 ADHD 是家族性遺傳疾病,有一定程度的遺傳關聯。

ADHD 的病童通常都至少有一位近親亦有 ADHD。ADHD 父親的子女有超過三分一 也被診斷出患有 ADHD。同卵雙生兒其中一位被診斷為 ADHD 患者,另一位同是 患者的機會非常高。

優生觀念不普及的結果,使許多人並不瞭解養育 ADHD 兒童的辛苦,產生許 多痛苦的下一代,一人患病一家承擔的社會觀念,使得養育 ADHD 孩子的家長遭 遇許多料想不到困難。

現今教育普及,若能在各級學校的性別教育中導入優生學觀念,提高婚前健 康檢查,避免生下障礙的下一代,可以避免許多家庭陷入痛苦的漩渦中。

二、孕期基因檢測:

物種突變是無可避免的自然演化,依目前的醫療水準,已可在孕期實施胎兒 基因篩檢,數千種已知的遺傳疾病可在母親懷孕期間發現,基因篩檢的實施,可 使父母對胎兒有更深入的瞭解,對將來的育兒生活有更明確的形象。對孕有異常 胎兒的準父母,越早發現醫療可以越早提供協助,孕婦在孕期便可開始調整生活 方式,調整心態,準備迎接上帝特別為他們挑選的天使。

三、早期診斷的落實:

在國小前只有十分明確的個案,否則醫療界普遍傾向不下診斷,嬰幼兒尚在 發展階段,各方面的發展程度不同,有彈性空間,因此許多醫療單位未以最嚴謹 的態度看待幼兒心智問題,許多國小後確診的心智異常兒童,在幼兒期的寬容診 療下錯失了黃金的治療期間,六歲前是治療的黃金時期,若能在六歲前給予詳細 的診察,確定病因,許多非典型障礙的孩童可以在黃金治療期接受早療。

四、教師的教學觀念:

從民國七十三年訂定特殊教育法以來,我國陸續定立五十三條特教相關法規,

但是教育部並未要求國中小師資培育機構在必修課程內加入特殊教育學分,三十 到十年前畢業的師培生是現今教育現場第一線的主流,但是對特殊兒童的認識卻 膚淺如牛皮上的毛一樣,不瞭解造成誤解,最後導致親師生三方皆輸的悲劇。教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師的觀念要修正,只能靠教育主管機關的推動,雖然特殊教育包羅萬象,各類因 疾病或發展造成的身心障礙皆不相同,但特殊教育法明定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之 國民,均有接受適性教育之權利,特殊教育需求學生需要的教育無非因材施教,

配合學生資質教育,不因先天或後天的殘疾及天資優異,給予不平等的對待。

五、親師衝突的避免與介入調停:

教師觀念的調整非一朝一夕可成,但親師衝突卻在學校真實發生,親師衝突 下的犧牲者是學生。大部分的教師長久以來認為教師的要求不容質疑的觀念,與 ADHD 資優兒童的特性及家長的教養方式互相衝突。特殊兒童在特殊教育法的保 護下享有與正常學童同等教育品質的受教權力,當教師以對一般生適當卻對 ADHD 資優學生不適當的教育方式教導特殊學生時,ADHD 資優學生的受教權力 應有教育主管機關來監督,確保特殊兒童能受到應該享有的教學措施,並且在親 師關係已陷入僵局甚至勢如水火,兩方已經沒有溝通的可能性時,學校應介入親 師間,作為溝通的橋梁,避免犧牲學生受教權益。

六、社會觀念的導正:

台灣社會文化習於批評,上及政治人物,下及各家百姓,泛見於政論節目、

談話性節目、街頭巷尾,積德行善庇蔭子孫及因果報應之說仍常見於社會,積善 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為非作歹殃及子孫等觀念深入人心,

對育有障礙孩子的家長,被尖酸刻薄的言語人身攻擊,幾乎是無法避免的宿命,

街坊鄰居、家族親友的指指點點、落井下石的批評風氣,驗證台大臧汝芬醫生的 研究結果:台灣社會文化對過動兒童家長帶來比其他家長更大的社會壓力,對過 動兒童的發展也是百害而無一利。教改十年社會觀念仍追求學歷,社會觀念的改 變難如登天,家庭扶助基金會街頭實驗顯示台灣社會對同胞的冷漠,除非台灣人 能夠改變自掃門前雪的心態,否則對 ADHD 資優兒童來說,社會永遠只能是血淋 淋的狩獵場,他們也永遠只是被追殺的獵物。

七、醫療的協助:

ADHD 資優是大腦發展異常的結果,需要醫學的介入,在藥物介入後與未介 入前的差異狀態,可以瞭解 ADHD 是需要醫療而非光靠愛心與耐心就可解決的疾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病。在同時患有 ADHD 又有資優能力的孩子身上,首要建立基本能力,基本生活 自理及情緒控制等影響一輩子的基礎穩固,才能融入社會。資優不是後天造就,

資優是天生,在許多情境下會自然流露特殊能力,即使不加以特別琢磨,資優生 仍然會在團體中表現亮眼。發展長才需靠教育,彌補缺陷則須要靠醫療與教育攜 手合作,一個人最基本的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要能夠與人相處,尤其是需要許多 人幫忙的特殊兒童,有好的關係由如織就一張密實的人際網絡,可以讓 ADHD 資 優孩童順利邁入社會,醫療的介入使 ADHD 資優孩童可以習得與人交往的技巧,

讓 ADHD 資優孩童可以和同學搭起友誼的橋樑。

八、母親情緒的照顧:

東方社會母親的責任重大,所有的教養責任幾乎全落在母親身上,特殊兒童 的教養難度以及社會的不接納造成母親的身心承擔遠大於負荷能力,對 ADHD 資 優兒童來說,母親的重要性比一般孩童來得更多,母親的情緒不佳,ADHD 資優 兒童的狀況只會更加惡化。給予 ADHD 資優兒童母親需要的協助和支援,舒緩照 顧 ADHD 資優兒童造成的壓力,不只是讓母親可以有足夠的精神去照顧 ADHD 資 優兒童,也會讓 ADHD 資優因為得到溫暖關懷而較願意與人接觸,願意嶄露異於 常人的能力,讓外界更了解 ADHD 資優兒童,增加學校教師或父母提供適當教育 的參考依據。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1996)。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 研究,,6,354-376。

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1997)。資優教育的革新與展望。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琡棻(2009)。資優生情意特質的一體兩面。國小特殊教育,48,100-110。

王立志(2011)。資優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特質與處遇,資優教育季刊,119,35-42。

白秀玲(2010)。國中資優生完美主義與負向情緒模式之建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 刊,35(2),103-133。

何善欣(2000)。我愛小麻煩。台北:平安文化。

宋維村、侯育銘(1996)。過動兒的認識與治療。台北:正中書局。

李佩庭(2008)。當 adhd 資優生與資優班教師相遇時-獨立研究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 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佩憶(2011)。國小雙重特教需求學生之優勢才能發展與學校適應(未出版的碩士論 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汪俐君(2002)。學前身心障礙子女母親親職壓力與社會支持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 的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身心障礙集及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102)。

吳佳玲(2008)。台灣親職壓力相關研究之回顧與分析。台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刊,

7,63-88。

吳怡慧&曾薷瑩(2009)。Adhd 資優生的特質與區辨。國小特殊教育,47,64-71。

吳昆壽(1999)。資賦優異兒童教育。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吳昆壽(2004)。資優障礙學生學校生態系統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2,81-98。

吳昆壽(2006)。資優教育概論。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武典(1997)。資優教育向誰看齊。資優教育季刊,62,1-10。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吳武典(2001)。資優學生的適應類型與心理輔導。測驗與輔導,166,3481-3484。

吳武雄(2004)。資優生的自殺防治。資優教育簡訊,20。

吳靖國(2010)。質性研究:從理解「人」開始。銘傳教育電子期刊,2,20-34。

周唯淵(2007)。家有過動兒親職歷程之探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市。

周志建(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台北市:心靈工坊。

孟瑛如、陳季翎&謝瓊慧(2013)。國小階段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行為特徵調查研 究。特教論壇,14,40-56。

林士堯(2013)。電腦遊戲教學對國小 adhd 學童專注力影響之研究。東亞論壇,480,

67-81。

林盈萱(2011)。國小 ADHD 兒童自我概念之探究。南屏特殊教育,2,49-60。

林怡如(2009)。ADHD 兒童父母之心理調適歷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 學,台南市。

邱珍琬(2010)。學習成為一個諮商人:自我敘說研究。應用心理研究,48,141-180。

邱珍琬(2012)。我的諮商理論取向及型態形成過程-一個自述研究。應用心理研究,

56,55-97。

花敬凱(2004)。ADHD 資優兒童:有效的鑑定與教育介入。資優教育季刊,19,8-16。

洪儷瑜(1998)。Adhd 學生的教育與輔導。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柯麗卿(2004)。資優生父母的特殊需求。屏師特殊教育,8,72-79。

胡幼慧等人(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胡永崇(2006)。伴隨學習問題的 adhd 學生之 wisc-ⅲ及基本學業測驗表現分析。國 民教育研究集刊,14,45-75。

范信賢(2005)。期待一種帶有敘事性質的敘說研究方法論。應用心理研究,26,

19-21。

徐儷瑜(2011)。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情緒能力探討應用心理研究。應用心理研 究,49,65-87。

徐瑞君(2007)。元氣小子—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學習經驗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 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高儷萍、劉欣惠(2009)。面具後的真相-談資優生的自我發展與輔導。國小特殊教 育,47,97。

特殊教育法,(102)。

犁人(2004)。過動兒小米十三少年時。台北市:新苗文化。

犁人(2004)。過動兒小米的生活紀事。台北市:新苗文化。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有告訴我。新北市:小畢空間。

陳季翎(2008)。國小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學生學習與生活行為特徵調查研究(未出版的 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麗玉(2006)。桃園縣國民中學英語資優教育實施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政

陳麗玉(2006)。桃園縣國民中學英語資優教育實施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