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動機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幼稚園時期,老師反應小可吃飯太久,上課坐不住,不會跟同學一起玩。上 國小後,情況變本加厲,家長看了好多醫生,中醫說要調整體質,西醫說要多給 孩子耐心。弄得家長老師、醫生面前兩面不是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可 是問題並沒有因此解決。

家長老師都覺得很疑惑,小可上課坐不住,看書卻看到廢寢忘食;大人都想 打瞌睡的古典音樂會,小可卻完全投入;老師也不懂為什麼小可看起來聰明伶俐,

常常說的頭頭是道,當同齡的孩子連一句話都還說不清楚時,小可卻可以和大人 談天說地,但是要小可寫一篇日記卻是對家長的耐力考驗;小可的記憶力很好;

還沒上幼稚園就會讀國字,卻常常忘記國字怎麼寫;小可愛生氣,吃飯慢,下課 不跟同學一起玩,只待在固定的桌子下窩著看書。

老師跟家長都覺的小可怪怪的,跟同齡的孩子好像玩不在一起,可是也說不 清楚到底是怎麼了,看了好幾間醫院,醫生們都說小孩好好的沒有問題,是家長 老師太緊張了。二年級時有資優鑑定,老師推薦小可參加,小可通過了資優的標 準,表示小可是很聰明的,可是怎麼說的跟做的是兩回事呢?小可越大和老師的 衝突越多。家長發現到這樣下去不是辦法,為了瞭解孩子到底有什麼問題,又開 始再度尋找醫生,一年過去了,家長努力的吸收教養資訊,也找到權威醫生,但 是一開始權威跟別的醫生一樣,覺得是媽媽太神經質了,直到專業測驗的結果出 來,才發現小可真的有問題,可是在求診的期間,家長、老師、醫生三方面各有 各的堅持,誰都沒有發現小可的真正問題。

第二節 研究動機

在與家長接觸的過程中,深深感到社會上對特殊兒童了解的不足。聽到家長 說的讓我覺得很難過,不管家長有多麼努力,只要生了一個身心障礙的孩子,便 注定要受身邊所有人的「關懷」,不管這些人是好心或是無意,瞭解或不瞭解,對 家長的批評跟建議沒有停止的時候。家長告訴我,看著小可長大的鄰居說他們好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可憐,身邊的朋友、同事、家人都總是說爸媽就是怎樣怎樣帶孩子,孩子才會這 樣那樣。當家長鼓起勇氣告訴身邊的人小可從小的狀況跟家長的努力時,得到的 不是讚美而是更多的批評,家長更清楚的說明後,身旁理解的人只有一片靜默,

不認同的從風水、祖先什麼都可以牽扯到,對小可完全沒有任何實質上或精神上 的幫助,所以家長後來學會沉默選擇不再回應,不想把力氣浪費在不相關的人身 上。然而當家長為了孩子要入小學去找老師時,得的卻是老師一番責難,如同之 前的情形,老師要家長回家要好好教孩子,不要推卸身為家長的責任。

在我教學的這麼多年來,有兩幕因為社會對特殊兒童的不瞭解,讓我心疼又 震驚。

第一次是才小一的過動兒碰撞到同學多次,同學家長到校興師問罪,當著過 動兒家長的面說既然你們不會教孩子,那我來教,便把過動兒帶到角落說理恐嚇 一番。家長除了道歉還有更多的無奈,爸爸對我說:「我們在家裡都已經用水管抽 他了,我不知道我還能怎麼辦了。」,這個家庭在當地算是名門望族,家長的職業 是讓人尊敬的,媽媽更為了這個孩子辭去高薪的職位與工作,成為全職媽媽,看 一堆教養書、努力尋找醫生,每天按照醫生的建議要求孩子達到運動量,連飲食 都嚴格控管(幾年前有一說過動兒不要吃甜食),聽說對孩子有用的都會嘗試,什麼 課程有效再貴都去上,面對自己的兩個孩子,一個是老師口中的模範生,另一個 卻是成天惹禍。看著孩子當自己的面被教訓,家長的心情我很同情。

第二次是一位家長到校找老師要溝通孩子的情形,這個孩子也是特殊兒童,

當時正好是學校老師們剛開完會在會議室閒聊,家長進來找老師說明孩子的狀況,

老師就在全校老師面前說那是因為家長太寵溺的關係,這次的家長的職業也是令 人尊敬的,媽媽也是看了一堆教養書,買了一堆教具,努力找醫生,帶孩子努力 運動,聽說有什麼方法通通都去試,什麼課程有效都去上。

我看到已經很努力的家長,不被認同,大家看不到家長的努力,只有對家長 的批評指責。而當小可終於確定是過動兒時,家長說身旁的人告訴他沒看過有過 動兒成績好的,過動兒記不住的,這一定是家長的問題。家長告訴我在看診的過 程中,有些醫生看到孩子在看書連測驗都不願意做,直接問媽媽的生活狀態、婚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姻狀態,認為是媽媽精神狀況有問題。家長為了求醫看了好多書,好不容易找到 一個權威,權威一開始也覺得家長有問題,可是看到家長拿出一本又一本的相關 書籍,指出孩子的表現和書中所提到的狀況的類似之處,權威才正視孩子的問題,

為孩子安排一次完整的測驗,經過完整測驗才確定孩子的問題出在哪。聽到家長 的敘述,覺得孩子的求醫過程真的是對家長的折磨與考驗。為什麼社會對這些真 的需要大家關懷的孩子跟家長這麼的拒人於千里之外呢?

一位育有特殊孩子的作家說就是因為社會的無知,他的孩子在求學的過程遇 到好多的困難,因此才將育兒過程寫成書出版。我也希望社會可以對這些特殊兒 中的特殊兒多瞭解一些,減少那些因為不瞭解而造成的傷害和誤解。特殊兒童的 家長通常都忙於照顧孩子,不會也不懂如何告訴別人他們的痛和他們的寶貴的經 驗。以前有這樣的孩子,以後還是會有,人數不多但是卻很需要協助,因此透過 這個研究可以將 ADHD 資優過動兒童家長在教養特殊孩子時所遇到的困境及解決 的方式加以記錄下來,將來家長和老師遇到一樣令人困惑的孩子,有機會瞭解之 前的家長怎麼做,他們可以再改進,讓這群稀有親子可以生活的人性一些。

尋找與 ADHD 資優相關的資料,發現國內外的文獻並不很多,以「過動」加

「親職」或「ADHD」加「parenting」搜尋搜尋電子資料庫,國內外與本研究相關 的期刊有五篇;相關論文有四篇,其中有一篇論文與期刊為同一作者將論文寫成 期刊,在同一年度所發表的相同研究,因此實際文章為八篇。以「過動」加「母 親」搜尋電子資料庫,得到相關期刊一篇、論文兩篇。

以「資優」加「過動」或「ADHD」加「資優」或「ADHD」加「gifted children」

是搜尋國內華藝電子資料庫、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yRead 台灣全文資 料庫、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台東大學圖書館資料庫,及國外 EBSCOhost 、 ECO (A&I) via OCLC FirstSearch、Google Scholar、JSTOR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等電 子資料庫所得結果為:期刊 5 篇,論文為 4 篇。

以「資優」加「過動」或「障礙」加「資優」搜尋基金會或是協會所得結果 為零。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在國內期刊中,有一篇期刊的研究結果突顯出國內特教相關人員對 ADHD 資 優的瞭解缺乏。這一篇是特教人員對資優、ADHD 與資優 ADHD 誤判的可能性:

從直覺決策角度初探(龔韋勳、王文伶,2012),文中提到 75.5%的專家、教師、鑑 輔會專業鑑定人員、醫生將 ADHD 資優學童的狀況判定為 ADHD,其他的判定還 有情緒行為障礙、反社會人格、品格疾患、亞斯伯格症、學習障礙(總共 13.8%)、

資優(8.5%)、及資優 ADHD (2.2%)的,這個研究在北部做的,是中原大學的碩士與 副教授所共同發表的期刊。國內有一位養育了 ADHD 孩子的作家犁人在書中寫道,

她的孩子三年級下學期開始就醫,可是一直到孩子五年級寒假時才被診斷出是過 動兒,只是單純的 ADHD 就如此難以判定,那不明顯又複雜的 ADHD 資優就更難 以被認定了。我所研究的個案之一,當家長帶著孩子到醫院就醫,向醫生提出孩 子的優缺點時,醫生也是認定孩子沒有問題,反而開始對家長說起如何為人父母,

而這樣被說教的情形,我研究個案的家長經歷多次。對生了特殊兒童,仍然努力 教養孩子的家長,那些不管是善意或是只是愛嚼舌根不中肯的批評和建議,都是 有失公平的。

特殊兒童對於一般兒童是相對弱勢,最容易被接納的是明顯的身體障礙,心 障中的智能障礙及唐氏症患者有闢護工場,也有公益廣告,因此社會有些許的瞭 解,看起來應該正常卻不正常的,教師不瞭解,社會不瞭解,家長自己也不瞭解 但只能單打獨鬥下去,家長不會放棄自己的孩子,但社會卻會誤解家長和孩子。

ADHD 資優兒童不是現代的產物,過往的研究中曾出現類似的案例,以前有,現 在有,將來還是會再出現,但是他們所獲得的支持和資源卻和他們的需求成反比,

原因就在於社會的不瞭解。希望這個研究可以找出 ADHD 資優兒童家長在教養 ADHD 資優兒童時可能遇到的困境及可用的方式,給將來在黑暗中尋覓教養經驗 的孤單的 ADHD 資優兒童的家長及有緣遇到此類特殊兒童的教師,作為他們在教 導 ADHD 資優兒童時及和家長或老師溝通合作時參考的經驗。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