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研究者進行本研究,透過實際教學、觀察搭班老師教學,也從教學與觀察的

過程中,得到一些靈感與省思。得到的靈感多半是來自於幼兒的回應,因為有幼 兒的回饋與反應,也讓研究者思考這研究可以在做那些調整,還有以後有興趣做 兒歌相關研究的研究者,可以有哪些參考的方向。

研究者針對兒歌教學活動過程中,從幼兒學習的進步以及研究者教學與觀察

的體悟,整理出三點建議,鼓勵幼教老師和從事幼教的工作者,可以將兒歌教學 融入幼兒園活動中,並且在兒歌教學中,加入識字活動、詞素活動,以及配合角 落活動來進行。

一、將識字帶入兒歌活動的學習

從班上幼兒在經過 13 週的兒歌活動後,識字普遍進步情形來看,可以發現幼 兒的識字表現會隨著學習和時間而變好,而且兒歌活動對於大班幼兒識字的益處 更為明顯,而且剛開始不識字或是識字量很少的幼兒,經過一段時間的兒歌活動 學習,也能逐漸能找出相同的字,並且唸出兒歌中簡單的字。所以如果幼兒園教 師能將識字活動帶入兒歌活動的學習,並善用教學的各種方法技巧,相信一定能 提升幼兒的識字能力和語文能力。

二、運用詞素教學融入兒歌活動

研究者將詞素教學融入兒歌活動中,包含從語詞接龍、相反詞、造詞練習、

造樣造詞遊戲,以及幼兒園中幼兒對詞素的回應,都是可以訓練幼兒詞素覺識能 力的方法。因此幼兒園教師適當地將詞素覺識遊戲融入兒歌活動,對於幼兒詞素 覺識能力的提升和日後的中文閱讀能力是有幫助的。

149

三、布置語文區的學習角落

語文的學習是多方管道的,且需要時間讓幼兒逐漸學得識字,因此老師除了

在課堂上教引導幼兒學習兒歌之外,也可以利用教室角落語文區的布置,讓幼兒 潛移默化地學習識字和兒歌。這也是研究者班上比較缺乏的部分,如果有機會再 進行兒歌教學活動,希望能融入語文區的布置。

語文區的布置的設計,例如將兒歌改編的字詞作成字卡,讓幼兒在語文區操 作時可以貼在原本的海報中作改編,甚至提供空白字卡大小的紙,讓幼兒寫上改 編的字詞,再貼到海報上。相信加入幼兒的創作,幼兒對於語文和識字的學習會 更感興趣。

150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明根(1991)。兒歌大家談。收錄於林文寶主編,《認識兒歌》,中華民國兒童文 學學會。

方金雅(1996)。國小學生一般字彙知識、識字能力與國語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方金雅(2005)。國小學童後社語言之研究。國民教育學報

1,1-18。

方金雅、蘇姿云(2005)。童謠教學對幼兒聲韻覺識影響之研究。高師大學報,19,

1-19。

方瑾(2009)。論現代漢語詞素、詞、詞組之界定及其教學啟示(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王玉川 (1953)。 國民小學國語說話教學指引。台北:國立編譯館。

王宣惠、洪儷瑜、辜玉旻(2012)。小學中年級學童詞素覺識與閱讀理解之相關研 究。當代教育研究,20(1),123-164。

王瓊珠、洪儷瑜、張郁雯、陳秀芬(2008)。一到九年級學生國字識字量。台南 師院學報,32

27-59。

王慧玲(2002)。幼稚園教材研究-探討主教材中兒歌的內容與形式(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台東。

朱介凡(1985)。中國兒歌。台北:純文學。

何三本(2005)。幼兒文學。台北:五南。

何雅竹(2009)。兒歌教學方案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兒童功能性詞彙學習成效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

151

吳武典等(1996)。托尼非語文智力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心理。

吳武典等(1996)。托尼非語文智力測驗普及版乙式。台北,心理。

吳珉華、張惠美 (2010)。運用兒歌促進幼稚園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 學研討會論文,台東。

吳美玲(2002)。兒歌在幼兒音樂課中的觀察與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呂菁菁(1995)。中文的字、詞、詞素與詞組。聽語會刊,11,19-24。

宋筱蕙(1994)。兒童詩歌的原理與教學。台北,五南。

李宏鎰(2009)。認字困難學童之文字表徵。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2(1),51-66。

李畊緯(2010)。詞素覺識與中文閱讀之相關。特殊教育輔助科技,6,28-31。

李慕如(1993)。兒童文學綜論。台北,光復。

李之光、潘宇倢(2012)。兒歌對幼兒情緒激勵之影響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6(3),94-101。

杜子(1991)。大陸現代兒歌賞析。收錄於林文寶主編,《認識兒歌》,中華民國兒 童文學學會。

杜淑貞(1994)。兒童文學析論。台北:五南。

周世珍(2011)。兒歌融入國語文識字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台北教育大學,台北。

林文寶、徐守濤、陳正治、蔡尚志(1996)。兒童文學。台北:五南。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良(2012)。小東西的趣味。台北,國語日報。

林宏芳(2011)。識字教學迷思。99 年度發展卓越師資培育計畫「師培運作革新方 案」教學迷思手冊─本國語文學習領域案例,2014 年 7 月 2 日取自

http://210.240.193.239/TMMVF03/solution/super_pages.php?ID=so01

152

林庭立(2011)。國中一年級學生文字符號概念試題編製與迷思概念分析(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

林武憲(1981)。一步一步慢慢來。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林武憲(1982)。我愛ㄅㄆㄇ。台北:親親。

林武憲(1985)。兒歌的認識和創作。收錄於於馬景賢《認識兒童文學》,中華民國 兒童文學學會。

林武憲(1985)。嘰哩呱啦。台北,信誼。

林武憲(1986)。請你猜。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林武憲(1990)。菜呀菜。台北:光復。

林武憲(1990)。鵝追鵝。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林武憲(1991)。安安上學。台北:富春。

林玥妤、劉明松(2012)。兒歌結合基本帶字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識字學習成 效之研究。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14,177-214。

竺家寧(1998)。中國的語言和文字。台北:台灣書店。

竺家寧(1999)。漢語詞彙學。台北:五南。

邱秀桂(2003)。動物兒歌融入低年級生活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洪文瓊(1991)。兒歌大家談。收錄於林文寶主編,《認識兒歌》,中華民國兒童文 學學會。

計志中(1966)。兒歌。台北,商務。

郁化清(1991)。兒歌大家談。收錄於林文寶主編,《認識兒歌》,中華民國兒童文 學學會。

祝士媛(1989)。兒童文學。台北:新學識文教。

翁巧涵、陳修元、周泰立和李姝慧(2011)。國小三年級兒童識字能力與語意關係

153

對中文語意處理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53(3),293-307。

教育部(2010a)。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大綱後續研究:總綱領域。台北:教育部 國民教育司。

教育部(2010b)。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大綱相關成果。台北,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2000)。參考國小學童常用字詞調查報告書。台北:教育 部國民教育司。

莫渝(1991)。兒歌大家談。收錄於林文寶主編,《認識兒歌》,中華民國兒童文學 學會。

陳正治(1984)。中國兒歌研究。台北,親親。

陳正治(1991)。漫談兒歌。載於林文寶《認識兒歌》,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陳正治(1991)。談兒歌賞析。東師語文學刊,4,402。

陳正治(2007)。兒歌理論與賞析。台北,五南。

陳盈翰(2001)。國小低年級學童聲韻調覺識與認字能力之縱貫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台中。

陳密桃、邱上真、黃秀霜、方金雅(2002)。國小學童後設語言之研究。教育學刊,

19,1-26。

張芬芬(2005)。Miles, M. B. & Huberman, M. A,著。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台北:

雙葉書廊。

張素連(2003)。兒童詩歌教學活動設計。國教世紀,205,59-62。

張娣明(2001)。兒歌的修辭藝術與教育功能—以台灣七0年代流行國語兒歌為 例。台灣人文,6,315-348。

傅林統(1990)。兒童文學的思想與巧思。台北:富春。

傅淳鈴(1997)。國小學童後設語言覺知之測量及其實驗教學成效分析(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154

傅淳鈴、黃秀霜(2000)。國小學童後設語言覺知之測量及與認字能力知相關研究。

教育與心理研究,23,383-414。

曾世杰(2004)。聲韻覺識、念名速度與中文閱讀障礙。台北:心理。

曾世杰(2010)。注音與聲韻覺識教學。收錄於王瓊珠、陳淑麗主編,《突破閱讀困 難理念與實務》。台北,心理。

程祥徽、田小琳(1992)。現代漢語。台北:書林。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黃瑞琴(1993)。幼兒的語文經驗。台北:五南。

黃秀霜(1997)。兒童早期音韻覺識對其後三年中文認字能力關係之縱貫性研究。

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學報,30,263-288。

黃秀霜(1999)。不同國語成就學生認字能力及與其他認知能力之關係。台南大學

學報,32,27-59。

萬雲英(1991)。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徵與教學。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 學篇,台北,遠流。

葉詠琍(1986)。兒童文學。台北:東大圖書。

廖晨惠、吳靜芬(2011)。閱讀困難兒童與一般兒童詞素覺識能力之研究。測驗統

計年刊,19,13-28。

褚東郊(1971)。中國文學研究。台北:明倫。

蔡孟燁(2009)。國小低年級兒童音韻覺識、詞素覺識發展及其對讀寫能力預測

之縱貫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

蔡尚志(1982)。兒童歌謠與兒童詩研究。嘉義師專學報,12,30。

蕭琦茵(2014)。運用兒歌介入後設語言遊戲對幼兒詞素覺識、聲韻覺識與識字能 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

蘇姿云(2003)。童謠教學對幼兒聲韻覺識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155

立樹德科技大學。高雄。

蔡麗雪(2007)。林武憲國語兒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花蓮縣。

蔡美華譯(2003)。Mills, G.E.主編。行動研究法。台北:學富文化。

吳聲焱(2001)。兒歌與兒童詩歌分家了嗎。新竹師院語文學報,7。

唐露萍(2007)。兒歌在兒童早期語言發展中的作用淺析。咸寧學院學報,27(5)。

周世珍(2011)。兒歌融入國語文識字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

翁巧涵、陳修元、周泰立、李珠慧等人 (2011)。國小三年級兒童識字能力與語意 關係對中文語意處理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53(3),293-307。

劉裴如(2009)。幼兒歌唱在華德福幼稚園實施之初探─以台中一所華德福托兒所 為例。幼兒教育年刊 ,20(6) ,43-68。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法─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魏嘉妏、張世彗(2011)。國小一年級學習障礙生與普通生中文識字能力與錯誤類 型之研究。特教論壇,10, 19-32。

魏純美(2003)。以兒歌統整幼稚園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 學,台北。

趙元任(1980)。語言學問題。台北:商務印書館。

156

二、西文部分

Burke , E. M (1986). Early Childhood Literature: For love of child and book. Newton, MA: Allyn and Bacon.

Blondel, Marion; Miller, Christopher (2001). Movement and Rhythm in Nursery Rhymes in LSF. Sign Language Studies, 2(1) ,p24-61 Fall.

Fernandez-Fein, S.,; Baker, L. (1997). Rhyme and alliteration sensitivity and relevant experiences among preschoolers from diverse backgrounds :Journal of Literacy Research ,29(3) ,43-59.

Fraenkel , J.R., & Wallen, N. R. (2006). 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 (6th ed).Boston, MA : McGraw-Hill.

Honeyghan, G. (2000). PoetryRama: Exploring Drama through Mother Goose Nursery Rhymes. U.S.,Florida Reading Quarterly,36(4) ,p15-20.

Li, W, Anderson, R. C. , Nagy, W., & Zhang, H. (2002). Facets of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that contribute to Chinese literacy. In W. Li, J. S. Gaffney, & J. L.

Li, W, Anderson, R. C. , Nagy, W., & Zhang, H. (2002). Facets of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that contribute to Chinese literacy. In W. Li, J. S. Gaffney, & J.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