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公立幼兒園教師實施兒歌教學活動的歷程包含的教學元素、

活動中有關文字符號的回應,以及幼兒識字的表現形態。本章分為研究背景與動 機、研究目的與問題、名詞解釋,以及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妹妹背著洋娃娃,走到花園來看花,娃娃哭著叫媽媽,樹上小鳥笑哈哈』一

個很少有語彙的幼兒,在進入幼兒園不到 3 個月之後,居然可以將妹妹背著洋娃 娃的兒歌從頭到尾唱出來,讓媽媽和老師驚訝不已,可見兒歌對於語言、詞彙的 發展確實有其潛在的功能。也讓研究者想要研究兒歌的教學,在幼兒園裡是否能 提升幼兒詞彙能力和語言的發展。

兒童文學包含範圍很廣,包含了幼兒朗朗上口的兒歌,在識字之前,往往就 能夠將聽到的兒歌朗朗上口,這些富有韻律感、節奏性、趣味性的兒歌,在幼兒 童年時期,是不可或缺的快樂泉源,更是幼兒成就感的來源。從幼兒呀呀學語開 始,就隨著母親或祖母學會一些短的兒歌,這些兒歌包含日常生活、倫理和情趣,

伴隨動作遊戲,透過口口相傳來學習(黃瑞琴,1993)。上了幼稚園,兒歌對於識 字量不多的幼兒來說,語句比較簡單,一旦記得就不容易忘記,且有押韻、讀起 來朗朗上口,很適合作為學齡前幼兒接觸語文的媒介(蕭琦茵,2014)。

從啞啞學語的幼兒開始,最早接觸的就是催眠歌、止哭歌,然後更認識遊戲、

色彩、數字、節慶等兒歌。這些可以反覆唸唱、具音樂性和文學性的兒歌,不僅 帶給幼兒精神上的安慰、知識上的滿足和心智上的鼓勵,對於幼兒未來的前途與 學問事業,都在此發芽成長(邱秀桂,2003)。一開始接觸文字的小孩子,無法消

2

化好幾萬個字的小說,而是從幾個短短的兒歌開始,所以透過兒歌讓學齡前幼兒 接觸語言文字是比較自然的途徑(林良,2012)。

在學校幼兒們一邊拍著皮球一邊唸耳熟能詳的兒歌:「小皮球,香蕉油,滿 地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這類的遊戲兒歌讓幼兒從 遊戲中學習,也將兒歌融入了遊戲,幼兒自然獲得語文與數字。褚東郊在〈中國 兒歌的研究〉一書中提到,兒童的記憶力,聽覺比視覺強,所以許多兒歌,利用 兒童的聽覺,能將知識性的記憶傳遞給兒童。例如一至十的十個數目名稱和順序,

在成人看來並不困難,但在兒童初學的時候,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朱介凡先生指出兒歌是孩子們的歌謠,憑著孩子們的趣味,或因於生活的 感受,或因小天使們心靈的嬉戲,遺詞造句,順口搭白,說著說著,唱著唱著,

就形成了一首歌。長短不定,句式不定,結構也都不一定。高興怎樣說唱就怎樣 說唱 (引自宋筱蕙,1991,頁 26-27)。因此在幼兒園裡,有時會聽到幼兒自己改 編的兒歌,像是梅花梅花幾月開花,一月開不開,二月開不開…被幼兒改成,蝴 蝶蝴蝶幾月飛,一月飛不飛,二月飛不飛;聽到幼兒改編的兒歌不禁令人莞爾一 笑。

教育部於 101 年 10 月公布的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語文領域」中,

讓幼兒從參與過程中學會理解與表達,必須以參與社會溝通系統為出發,而生活 情境的肢體、口語、圖像、文字和符號等都是幼兒語文表達的媒介(教育部,2010a)。

陳正治(1984)認為兒童朗誦兒歌,可以了解造句的方法、修辭要領和各種表現技 巧,並且可以增加詞彙量,而且無形中增進了文學修養,激發創作的能力。

幼兒園相關兒歌教學活動,包含範圍很廣,凡舉幼兒園中所有的兒歌教學活 動內容與教材、主題相關的兒歌、建立常規的兒歌唸唱,以及幼兒自發性的兒歌 唸唱,都和兒歌相關。幼兒園老師也善用兒歌的知識性、教育性等等功能引導幼 兒學習知識、建立常規,更有趣的是,幼兒常在自發性地兒歌唸唱中唸出老師所

3

教過的兒歌。

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中強調「兒歌教學」有助於幼兒未來語言與閱 讀理解能力的發展(教育部,2010b)。不過因為國內針對兒歌教學活動研究的研究 甚少,因此研究者想藉由幼兒的兒歌學習活動經驗中,瞭解公幼老師的兒歌教學 活動的歷程,並探討幼兒經歷的兒歌活動經驗為何,再分析幼兒在文字符號回應 型態中,有關於識字表現與詞素覺識表現。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