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從工作動機的拉力因素及推力因素可發現,在經濟不景氣、物價飆漲的時 代,一般大眾選擇任職的企業主要以企業穩定度、企業福利制度佳及企業形象 良好為重大考量因素。

就工作滿意度之期望與實際感受之比較整體而言,員工對企業「工作本 身」、「上司關係」、「工作伙伴」、「薪資報酬」及「陞遷情形」之實際感受滿意 度皆未符合員工之期望。再由重視/績效分析法顯示,須第一優先加強改善者則 以「薪資報酬」及「陞遷情形」為主;「工作本身」分別落於第二及第四改善順 序;而第三改善優序者以「上司關係」、「工作伙伴」兩構面之變項佔居大多數。

另員工期望與實際感受落差最大的前五項,依序分別為「我的公司在紅利、獎 金的分配令人滿意」、「我的薪資報酬比其它公司還高」、「我的薪資足夠我支付 生活」、「我的工作是有前途的」、「我的公司升遷機會是靠能力決定的」,表示公 司在各構面上皆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待其努力,尤其是「薪資報酬」及「陞遷 情形」兩方面,建議企業應盡速改善工作滿意度實際感受與期望的落差,如此 才能提高員工的滿意度,並且進而使提升員工對組織的忠誠度,使得企業能在 競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下獲得優勢。另員工因陞遷制度的限制進而影響到薪資報 酬,故管理者應以客觀的態度來評績效,制定更適切的陞遷制度,並提供完善 內部轉職制度,對於勞資雙方都有新的突破。

就工作壓力,因產線的工作內容皆是制式化,工作較無自主性,工作內容 廣度較大,但皆是獨立作業,而一切操作依照 SOP 執行或是工程師及主管之要 求執行,較無彈性,工作也不容許任何異常事件發生,且產線主管多採權威式 管理,是工作壓力主要原因。企業可能對工作內容無法做大幅度的改變,建議 管理者可利用工作職位輪調、培訓或鼓勵員工參與特定專案並予以實質的獎 勵,使員工對自己的工作有決策及調配的權責及參與感,進而提升員工的工作 技能及組織的生產力。

對後續研究之建議:本研究範圍僅以某半導體晶圓代工廠的產線員工為研 究對象,未能全面含括,後續研究者可以擴大研究對象(如業務、研發、IT、行

政、派遣人員等)及其它產業(如光電、IC 設計、封裝測試、面板、行銷等)進行 研究或進一步相互比較了解產業或職務間是否存在差異性。再者本研究主要著 重於工作動機、工作滿意度、工作壓力及組織承諾之探討,故未將其它可能因 素(如管理者領導風格、組織氣候、角色衝突、工作價值觀、離職傾向…等等) 納入研究中,後續研究者可納入其他相關因素、利用不同之問卷、或不同的研 究方法進行探討。研究問題則對於工作動機之探討僅限於不同個人屬性進行分 析比較,故建議後續研究可將不同工作動機之工作者進行分群,以探討不同群 體工作者對於工作滿意度、工作壓力、組織承諾等變項之關聯性。

參考文獻

丁虹(1987)。企業文化與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管理評論,7(1),173-197。

亢建勛(2006)。運用結構方程模式探討領導型態、組織文化、組織學習、工作滿 足及組織績效之關係研究

-

以高科技產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 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花蓮縣。

王秋慶(2002)。員工的溝通滿足與組織氣候對其工作壓力、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 的影響之研究

-

以嘉義縣市地政事務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田宜文(2006)。員工工作投入與工作滿足對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

以高雄地區連 鎖加盟體系房屋仲介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

嘉義縣。

何漢龍(1993)。員工職務相關之個人因素與工作壓力及工作滿意關聯性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新竹市。

余靜文、陳海鳴(1997)。企業文化訓練對被購併企業員工組織承諾的影響

以企 業文化認知為中介變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

台北縣。

吳嘉玲(2006)。非營利組織中志工的工作動機對工作表現的影響

-

以北美館與故 宫博物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桃園 縣。

吳麗芬(1986)。國民小學組織結構正式化、集中化與教師工作動機之關係。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周子敬(2005)。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工作壓力及工作滿足感模式。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6(3),201-219。

房美玉(2002)。台灣半導體產業之組織文化對於內外工作動機與工作績效及工作 滿意度間關連性的影響。管理評論,21(3),69-96。

林淑英(2005)。壓力概念分析。嘉基護理,5(2),2-12。

姜定宇、鄭伯壎(2003)。組織忠誠、組織承諾、及組織公民行爲研究之回顧與前 瞻。應用心理研究,19,175-209。

施惠文(2005)。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績效之相關研究

-

以高雄市政府員工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高雄市。

徐瑋伶(2003)。工作動機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應用心理研究,19,89-113。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台灣東華股份有 限公司。

莊木坤(2006)。領導型態對工作投入、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之影 響關係研究

-

以台電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 系,花蓮縣。

許士軍(1977)。工作滿意度、個人特徵與組織氣候-文獻探討及實證研究。政治 大學學報,35,13-56。

許士軍(1995)。管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許士軍(1997)。管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許旭助(2005)。工作壓力、工作滿足與生涯轉換傾向關係之研究-以內政部土地 測量局測量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力研究所,

高雄市。

郭枝南(2002)。高雄市環保局清潔隊員工作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市。

陳泓鍵(2002)。派遣員工的工作動機、工作特性對工作滿足的影響

-

決策捕捉方 法的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桃園 縣。

陳芳偉(2005)。員工人格特質、工作特性、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與顧客導向間 關係之研究

以東部某基層金融機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企 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花蓮縣。

陳勝彪、羅文旗(2005)。學校行政人員工作壓力、工作特性與工作滿意之研究。

中華民國學校行政研究學會學校行政雙月刊,38,11-30。

陳權勇、蔡志弘、李榮貴、羅展興、王學弘(2006)。工作期望、工作滿意與離職 傾向關連性研究-以某 12 吋晶圓廠直接人員為例。機械工業雜誌,機電與 工業管理文彙,280,117-139。

曾慧萍、鄭雅文(2002)。負荷控制支持與付出回饋失衡工作壓力模型之探討與其 中文版量表信效度之檢驗:以電子產業員工為研究對象。台灣公共衛生雜 誌,21(6),420-432。

湯捷伃(2007)。半導體廠直接人員工作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新竹市。

黃李祥(2001)。工作特性、工作動機對工作滿足之關係研究

以半導體製造業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桃園縣。

黃英忠(2001)。現代管理學。台北市:華泰書局。

黃炯瑜(2005)。轉換型領導、工作滿足與企業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台灣鑄造 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管理學院,嘉義市。

楊國樞、余安邦(1992)。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台北︰桂冠圖書 公司。

葉桂珍、汪美香(2003)。資訊管理專業人員之專案團隊認同與其工作壓力及工作 滿足之關係。臺大管理論叢,14(1),79-118。

董倏亝(2006)。兩岸員工對領導行為、組織承諾、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相關性之 研究

-

以統一企業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高階主管企 業管理研究所,台南縣。

廖榮利、藍采風(1994)。組織行為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劉兆明(1992)。工作動機理論的發展。應用心理學報,1,35-91。

劉兆明(1995)。工作價值觀及形成歷程之探討。應用心理學報,4,73-103。

劉兆明(2001)。工作動機的整合模式:概念架構的發展與初步分析。中華心理學 刊,43(2),189-206。

劉春榮(1992)。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研究。未出版之博 士論文,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台北市。

蔡翠娥(2004)。台北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方式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鄧竹舫(2004)。工作特性、組織社會化對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

-

以主管領導風格 與員工工作動機為干擾變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 所,台北縣。

鄭伯壎(1991)。組織文化價值觀數量衡鑑。中華心理學刊,32,31-49。

賴奕彣(2003)。台灣地區縣市督學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王孟倫(2007 年 12 月 21 日)。晶圓代工產值全球第一,面板第二。自由時報, 取自 http://www.epochtimes.com/b5/7/12/21/n1949309.htm

Adams, J. S. (1963). 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inequity.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74, 11-19.

Alderfer, C. P. (1969). An empirical test of a new theory of human need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4, 142-175.

Alderfer, C. P. (1972). Existence relatedness and growth need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Allen, N. J., Meyer, J. P., & Smith, C. A. (1991). Commitment to organizations and occupations: Extension and test of a three-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8, 538-551.

Amabile, T. M., Hill, K. G., Hennessey, B. A., & Tighe, E. M. (1994). He work preference inventory: Assessing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5), 950-967.

Angle, H. L. & Perry, J. L. (1981).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6, 1-14.

Atkinson, R. D. & Feather, N. T. (1964). A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Berkman, l. & Kawachi, I. (2000). Social epidemi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uchaman, B. (1974). Building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The socialization of managers in work organiz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 533-546.

Cheng, Y., Chen, C. W., Chen, C. J., & Chiang, T. L. (2005). Job insecurity and its association to health among employees in the Taiwanese general population.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61, 41-52.

Cheng, Y., Luh, W. M., & Guo, Y. L. (2003).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Job Content Questionnaire (C-JCQ) in Taiwanese work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10(1), 15-30.

Cuieford, J. P. (1965). 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McGraw Hill.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 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Press.

Drucker, P. (1954).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Dunn, J. D. & Stephens, E. C. (1972). Management of personnel: Manpower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York: McGraw-Hill.

Eskildsen, J. K. & Kristensen, K. (2004). Work motivation and job satisfaction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Employee Relations, 26(2), 122-136.

Fournet, G. P., Distefano, M. K., & Pryer, W. (1966). Job satisfaction: Issues and problems. Personnel Psychology, 19, 324-339.

Hackman, J. R. & Oldham, G. R. (1975). Development of the job diagnostic surve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0(2), 159-170.

Hackman, J. R. & Oldham, G. R. (1976). Motivation through the design of work:

Test of a theory. Organizat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16, 250-269.

Hanson, S. C., Schaufeli, W., Vrijkotte, T., Plomp, N. H., & Godaert, G. L. R. (2000).

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Dutch effort- reward imbalance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5(1), 142-155.

Herzberg, F., Mausner, B., & Snyderman, B. (1959). The motivation to work. New York: John.

Herzberg, F. (1957). Job attitude

Research and opinion. Pittsburgh, PA:

Psychologyal Services of Pittsburgh.

Herzberg, F., B. (1968). One more time: How do you motivate employee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 53-62.

Hoppock, R. (1935). Job satisfaction. 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

Hoy, W. K. & Miskel, C. G. (1978).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Random House.

Huber, V. L. (1981). Managing stress for increased productivity. Supervisory

Management, 26(12), 2-12.

Jamal, M. (1990). Relationship of job stress and type-a behavior to employees,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psychosomatic health problems and turnover motivation. Journal of Human Relations, 43(8), 727-738.

Johnson, J. V., Hall, E. M., & Theorell, T. (1989). Combined effects of job strain and social isolation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a random

sample of the Swedish male working population. Scand J Work Environ Health,

15, 171-179.

Kahan, R. L. & Byosiere, P. (1992). Stress in organizations. Handbo of Industrial &

Organizational Psycgology,2(3), 573-580.

Karasek, R., Brisson, C., Kawakami, N., Houtman, I., Bongers, P., & Amick, B.

(1998). The job content questionnaire(JCQ): An instrument for internationally comparative assessments of psychosocial job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3, 322-355.

Katzell, R. A. & Thompson, D. E. (1990). Work motiv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45(2), 144-153.

Lawer, E. E., & Hall, D. T. (1970). Development of scale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work motivation. Orgabuzatuibak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5, 93-103.

Litt, M. D. & Turk, D. C. (1985). Source of stress and dissatisfaction in experienced high school teach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8(3), 178-185.

Locke, E. A. & Latham, G. P. (1990). A theory of goal setting and task performance.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Locke, E. A. (1969). What is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4, 309-336.

Locke, E. A. (1973). Satisfaction and dissatisfactors among white collar and blue collar employe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8, 274-298.

Locke, E. A., Henne, D. (1986). Work motivation theorie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sational psychology. Chichester : Wiley.

Luo, Lu. (1999). Work motivation, job stress and employee’s Well-being. Journal of

Applied Management Studies, 8(1), 61-72.

Marmot, M. & Wilkinson, R. G. (1999). Social determainants of health. New York: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11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