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組織承諾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37-4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組織承諾

應具有緩衝或強化的效應(buffering or modifying effects),且實證研究發現在高 負荷-低控制-低社會支持的工作狀態下,壓力相關疾病的發生明顯偏高,如高血 壓、心血管疾病、憂鬱症、自評健康低落、肌肉骨骼疾病、生殖問題、抽煙飲 酒問題、失眠、及其他身心疾病(曾慧萍、鄭雅文,2002)。

(二)「付出-回饋失衡模型」(Effort-Reward imbalance model)

於 1996 年 Johannes Siegrist 等人提出「付出-回饋失衡模型」(Effort-Reward imbalance model),此模型主要探討在工作相關的社會環境、經濟價值、個人壓 力認知及因應方式的差異,也含括工作付出與回饋社會的交換過程中的公平、

合理分配等社會特質。而付出係指工作負荷及個人因應的態度,且分為外在付 出及內在付出。外在付出即外在工作環境的壓力源;內在付出又稱工作過度投 入,此與個人特質(如是否具競爭性、易燥怒、需要被肯定等)、工作動機、使命 感及壓力調適有關;回饋則是包括物質的回饋、自尊及社會地位控制等(Berkman

& Kawachi, 2000; Marmot & Wilkinson, 1999)。

根據「付出-回饋失衡模型」推論工作者感到付出的成本與獲得的回饋不平 衡時,即會導致情緒上的不適、壓力的反應、疾病的產生。而高壓力危險族群 即是處於高付出低回饋之失衡狀況或工作過度投入。此模型常用於從事工業的 工作者、服務業、低社經狀態的族群(Schaufeli, 2000)。

一為組織承諾較高的員工其工作績效較佳。Angle and Perry(1981)認為組織承諾 是個人對組織的關心與忠誠的態度,具有組織承諾感的人,會比較願意為組織 奉獻心力。Wiener(1982)認為組織承諾是一種內心的規範力,使行為配合組織目 標及利益。而高度組織承諾感所導致的行為,具有下列特性:1.可反映出個人對 組織的犧牲;2.可顯示出行為具有持續性,較不受環境所影響;3.可顯示出個人 對組織的關注,及對組織投入大量的心力與時間。Buchaman(1974)則認為組織 承諾應包含:1.很願意為組織付出心力;2.表示繼續留在組織的意願;3.對組織 的隸屬感或忠誠心;4.接受組織重要與價值;5.對組織予以正面評價。劉春榮 (1992)認為組織承諾是組織成員對組織的認同、努力意願及希望繼續留在組織工 作的一種態度或內在傾向。Steers et al. (1974)認為組織承諾是組織成員對組織的 目標與價值觀認同,並願意為組織付出額外努力以協助達成組織目標的程度。

另組織成員會對組織表現出三種傾向:強烈的信仰及接受組織的目標與價值、

渴望繼續成為組織的一份子及願意為組織的利益而努力。丁虹(1987)認為組織承 諾是個人對於某一組織的認同及投入的態度傾向的相對強度,其具有三個特 徵:1.深信並接受組織的目的及價值;2.願意為組織投入高度的努力;3.具有強 烈的欲望以維持組織成員的身分。余靜文與陳海鳴(1997)認為組織承諾乃是組織 成員認同組織目標,並且以身為組織的一份子為榮,表現出對組織的忠誠與願 意為組織目標盡心盡力的態度的行為。

本研究認為 Steers(1974)之定義,為眾多組織承諾定義較為全面性,故本研 究採取 Steers 之組織承諾定義。也就是由組織成員是否強烈的堅信及認同組織 的目標與價值;是否願意為組織付出或投入更多的努力以達成組織目標的程 度;是否渴望繼續成為組織的一份子來等檢視組織承諾。

二、組織承諾度之相關理論

由前述文獻可瞭解到組織承諾是組織成員個體對組織目標的認同、投入及 繼續留任的意願程度。而有關組織承諾之相關理論大多在探討其前因後果理 論,但至今仍無一理論可涵括所有影響組織承諾的因素,故簡述相關理論如下:

(一)Randall(1987)之組織承諾重要性及影響性

據 Randall(1987)之研究指出,組織承諾對組織成員及組織兩者皆會產生影 響,並依據認同的高中低水準對組織成員個體及組織進行探討,其可能產生正

面與負面的影響。組織承諾的重要性及影響性如表 7 所示:

表 7 組織承諾重要性及影響性 組織承諾重要性及影響性

認同 水準

個人 組織

正面 負面 正面 負面

低度

1.個人的創造、革 新性。

2.更有效的人力資 源的運用。

1.個人事業生涯低 進展、低晉陞。

2.可能被迫開除、

辭 職 或 奮 力 使 組 織 的 目 標 失 敗。

1.對於績效差的員 工辭職,反而可 減 少 組 織 的 損 失、提高士氣且 便 於 人 員 工 作 上 的 重 新 安 排 分配,而為組織 帶 來 有 利 的 結 果。

2.從弊端揭發者的 行 為 可 以 反 省 自己,得到間接 的助益。

1.較高的離職率、

遲到、缺席。

2.對組織不忠誠、

工作品質低、留 職意願缺乏。

3.以非法活動對付 組織。

4.限制額外角色的 行為、角色模型 化的損失、帶來 傷害的後果。

5.限制組織對員工 的控制。

中度

1. 增 加 個 人 歸 屬 感、安全感、績 效、忠誠度及責 任感。

2.創新個人主義。

3.從組織中,清楚 獲 得 身 份 分 明 的維持程序。

1.員工事業對生涯 的 發 展 和 晉 陞 的影響。

2.對於各部門之間 的 承 諾 認 同 不 易取得妥協。

1.員工在職年資的 增加。

2.降低辭職意願及 離職率。

3.使員工有較高的 工作滿足感。

1.員工可能限制額 外 角 色 的 行 為 及 公 民 權 利 義 務的行為 2.員工可能平衡組

織 中 與 非 工 作 方面的需求。

3.可能降低組織的 績效。

高度

1.促進個人的事業 生 涯 發 展 和 報 酬提高。

2.員工行為會受到 的組織獎勵。

3.個人被提供一個 熱情的職業。

1.個人的成長、創 造力、成就的機 會被抑制。

2.官僚抗拒改變。

3.在社會及家庭造 成 壓 力 及 緊 張 的關係。

4.缺乏與同事間之 團結。

5.對工作以外的組 織 活 動 之 參 與 因 時 間 及 精 力 之限制。

1.維持一個安全及 穩 定 的 工 作 團 體。

2.員工接受組織的 較 高 生 產 力 的 需求。

3.高水準的競爭力 及績效。

4.容易達成組織目 標。

1.人力資源的無效 運用。

2.缺乏組織彈性、

創新及適應力。

3.堅守過去不合時 宜 的 政 策 及 程 序。

4.過度熱心的工作 者 會 激 怒 其 他 員工。

5.非法和不道德的 法案,在組織的 利益下被認同。

資料來源:Randall, Donna, M., 1987, p.462.

(二)Steers(1977)之組織承諾前因後果模型

Steers(1977)將組織承諾相關的變項整理為一架構,該架構以組織承諾為中 心,分為前因變項及後果變項二方面,如圖 6 所示:

1. 前因變項:個人特徵:包括年齡、成就動機、教育程度;工作特性:包括 挑戰性、回饋性、完整性;工作經驗:包括個人態度、個人重要性、組織 重視度、組織可靠性。

2. 後果變項:出席率;留職意願;工作績效。

6 Steers 的組織承諾前因後果模式

資料來源:Steers, R. M., 1977, p.47.

(三)Mowday, Porter and Steers (1982)之組織承諾前因後果模型 Mowday, Porter and Steers(1982)將組織承諾相關的變項整理為一架構,該架 構以組織承諾為中心,分為前因變項及後果變項二方面,如圖 7 所示:

個人特徵 年齡

成就動機 教育程度

工作特性 挑戰性 回饋性 完整性

工作經驗 個人態度 個人重要性 組織重視度

組織承諾

出席率 留職意願 工作績效

1. 前因變項:個人特徵:包括年齡、年資、教育水準、性別、種族與人格特 質;角色特徵:包括工作範圍、挑戰性、角色衝突與角色混淆;結構性特 徵:包括組織規範、工會介入、控制幅度、正式化、分權程度與決策參與 程度;工作經驗:包括組織可依賴性、個人重要性、期望程度、群體規範。

2. 後果變項:工作績效、年資、缺勤、怠工、離職。

7 Mowday, Porter and Streers 的組織承諾前因後果模式

資料來源:Mowday, Porter and Steers, 1982, p.30

(四)Meyer and Allen(1991)之組織承諾模式

Meyer and Allen(1991)整合發展出三種構面的組織承諾模式,簡述如下:

1. 情感性承諾:係指員工在情感上對組織的依附、認同及投入。

2. 持續性承諾:係指員工對離開組織所付出成本的認知,即員工會衡量其他 外在就業機會的多寡及離開公司所需付出的成本,來決定對組織的持續性 承諾。

3. 規範性承諾:係認為員工對組織忠誠是一種義務。

(五)盧盛忠等(1997)之組織承諾模式(董倏亝,2006):

前因變項:

(1) 管理性因素:如主管領導、組織結構、工作職務、企業經濟效益及財務 狀況健全等。

個人特徵

結構性特徵

工作經驗

角色特徵 工作績效

年資 缺勤 怠工 組織承諾

(2) 文化價值觀因素:如社會文化、企業文化。

(3) 心理性因素:員工工作滿足感以及感受到組織和社會的分配公平性。

(4) 個人性因素:如性別、年齡、年資、職位等。

(5) 環境性因素:主要指企業所處的總體環境條件。

1. 中介變項:如組織中的地位感和控制感。

2. 後果變項:

(1) 個人性結果:包含主觀結果和客觀性結果,主觀性結果是指個人無償對 組織作出額外奉獻的行為,客觀性結果則是指生產力、出勤率等具體指 標。

(2) 組織性結果:主要是組織整體績效的結果。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