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根據研究結論,分別就教育政策、教育機構、教師以及未來研究等方面 提出建議:

一、對教育政策的建議

(一)延長注音符號的教學時間

依九年一貫課程語文領域強調注音符號教學應於第一學期的前十週,採綜合 教學法、直接拼讀法進行注音符號教學。本研究延長為十一週進行,仍覺時間不 足,學生的練習也不夠。學童在後測表現雖有進步,但聽寫單音 10 分中平均得 分 2.9 分,聽寫語詞 20 分中平均得分 6 分,拼讀短文 43 分平均得分 29.3 分,顯 示仍需要加強拼音能力。

針對語文環境刺激較不足的偏遠地區學童,需要較長的時間來奠定注音符號 能力,剛開始的步調緩而扎實,不僅有助於學童對注音符號的認知,更能奠定孩 子學習自信心。

(二)有條件的開放學前機構進行注音符號教學

不同的教學信念會有不同的教學,站在認知角度看,注音符號學習對幼兒過 於抽象;站在發展的觀點,孩子小肌肉未發展完全,不適合寫字。然而站在讀寫 萌發的觀點,則認為孩子會有想動筆的好奇心。注音符號教學、握筆寫字在學前 機構一直都處於模糊地位,教育相關單位應該考量學童發展狀況、實際需要訂立 具體明確的準則供所有學前教育機構遵循,才不至於無所適從。

二、對教育機構的建議

(一)對學前教育機構的建議

注音符號課程並未納入幼稚園課程標準中,因家長需求提早進行注音符號教 學,根據研究發現,學前教師採用直接教學法,學生容易學了後面忘了前面,建 議學前教育機構舉辦多元教學策略相關研習,供學前教師參考。

(二)對國小的建議

研究而言,國小與附幼雖屬於同一單位,但是教師相互往來的機會不多,不 瞭解彼此的教學內容、教室編排,建議國小可以運用週三進修時間深入瞭解學前 階段的教學,以利於幼小銜接。

三、對教師的建議

(一)幼稚園教師與國小教師一起進行幼小銜接工作

幼兒進入一年級階段,面對新的環境,可能會有生活適應、學習適應上的困 難,幼稚園老師與國小一年級老師若能相互了解彼此的教學模式、情境佈置,在 幼小銜接上搭起一道橋樑,共同設計幼小銜接課程,學童進入不同之學習階段會 更加順利。

(二)良好的班級經營技巧

教師營造友善溫暖的班級氣氛有助於學生生活適應與學習適應,而教學上的 班級經營技巧能讓學童在同儕的支持下,維持專注力,在團體互動中進行良性的 學習。

(三)注音符號口訣的編制,宜兼顧視覺心像與聽覺心像

比較各出版社版本,其注音符號口訣無法完全針對形、音編制教材圖卡,注 音符號口訣若能兼顧抽象的注音符號又能兼顧發音,孩子更能朗朗上口,很快的

熟悉 37 個注音符號與 22 個結合韻符。

(四)教材選用宜顧及學童生活經驗

根據研究發現,學習進度落後的學童,生活化的教材能引發其學習動機,教 材與生活經驗相關能引發學童發表、分享,透過口說的歷程,教師可以瞭解學生 的發音狀況,適時矯正其發音。發音正確,讀寫正確的比例也會提高。

(五)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

並非所有的教學策略都能適用於每一個學生,探討學生學習落後的原因,並 配合學生的生活背景,選擇適應個別差異的教學策略,例如學前未接受注音符號 課程的學童可能比較適合意義化教學法,透過輔助教材以較快的速度幫助其記 憶、發音。而學前有注音符號經驗的學童則可採用注音符號系統教學法,強化其 拼音能力。

(六)輔以閱讀教學增進學童拼音能力

除了運用一再反覆練習拼音外,透過有趣的童謠、故事、文章,引發兒童主 動閱讀、拼音的學習動機,鼓勵學童讀出聲音來,或聆聽學童閱讀,透過此過程,

提升學童的拼音與閱讀能力。

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探討母語對注音符號學習是否產生影響

根據經驗,原住民孩子的說話聲調有異於一般漢人,例如「ㄋㄚˋㄇㄜ․」

會唸成「ㄋㄚˊㄇㄜ․」,習以為常的發音會否影響到注音符號聲調的學習,或 者學童生活周遭環境即充斥著不標準的發音,有待從語音學探討原住民語是否會 對學生注音符號學習有所影響。

(二)學童學習注音符號困難原因之探討

抽象的注音符號系統,學童學習不易,造成學童學習困難的原因為何?從認 知心理學觀之,是否注音系統的限制,有待深入探討之。

(三)運用量化研究台東縣偏遠地區學童注音符號的學習狀況

本研究只針對九位小朋友,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其它個案,目前關於台東地 區一年級學童的適應問題的相關研究,均以台東市區為主要研究對象,無法確知 偏遠地區學童的學習狀況。建議後續研究者可採用標準化測驗了解一年級學童的 注音符號學習情形,以建立起台東地區學童注音符號認知研究之發展常模。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毛連塭、吳清山、林佩蓉、幸曼玲、劉春榮(1994)。當前幼稚園教育問題及意 見之調查研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王川銘(2004)。國民小學義工老師進行轉介前輔導模式之行動研究—以一年級 注音符號補救教學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 市,未出版。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錦慧(2003)。從音位觀點看幾個注音符號使用的情形。國教世紀,205,55-57。

包龍驤(2004)。注音符號鍵盤輸入策略對國小資源班一年級學童注音符號補救 教學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碩士專班碩士論 文,台東市,未出版。

朱柔若譯,Lawrence, N.W.著(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

揚智文化。

何宜康(2007)。ㄅㄆㄇ․變變變。師友,475,94-97。

何家儀(2003)。國小一年級新生學校適應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社會科 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台東市,未出版。

何翠華、林淑英(1992)。台北市七十八學年度國民小學一年級國語首冊注音符 號總結性評量分析報告。輯於何翠華編注音符號教學首冊。台北:教育部 國教司。

吳佩芬(2002)。注音符號遊戲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嘉義市,未出版。

吳芝儀、李奉儒,Michael Quinn Patton 著(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縣新 店市:桂冠。

吳美枝、何禮恩譯,Lomax, Jack Whitehead 著(2001)。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 的研究錦囊。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敏而(1994)。從兒童語文教育趨向看注音教材。輯於海峽兩岸小學語文教學 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李文儀(2007 年 11 月 19 日)。家長憂,幼稚園不寫字,小學怎趕得上。線上檢

索日期:97 年 1 月 13 日,取自自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nov/19/today-education1-4.htm 李月裳(2007)。兒童語言發展講座。線上檢索日期:97 年 7 月 3 日,取自耳聽

心言基金會 http://www.heartalk.org/pdf/talk.pdf

李玉珍(2007)。「浮流」經驗在注音符號教學的運用。國文天地,22(11),74-78。

李佳宜(1999)。國小一年級學童注音符號學習現象之研究—以二個個案為例。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

沈淑美(1998)。資源教室的注音符號教學及教材設計。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 院特殊教育中心。

孟瑛如(1999)。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台北:五南。

孟瑛如、鍾曉芬(2003)。資源班國語科注音符號教材設計原則探討。國小特殊 教育,36,63-72。

房柏成(2005)。遊戲ㄅㄆㄇ-基礎語文讀寫教學新思維。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

16(1),178-183。

易正明、張秀惠、李恆穆、陳姬安(1991)。國小一年級學童學前學過注音符號 者與未學過注音符號者在國語科學習成就的比較。輯於八十學年度師範學 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

林寶貴(1994)。語言障礙與矯治。台北:五南。

柯華崴、吳敏而(1988)。注音符號教學研究報告。台北市:台灣省國民學校教 師研習。

洪玉玲(2008)。國小一年級注音符號教學現況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未出版。

胡永崇(2001)。國小一年級閱讀障礙學生注音符號學習的相關因素及意義化注 音符號教學成效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5,101-140。

胡建雄(1992)。國語首冊注音符號教學研析。輯於何翠華編注因符號教學手冊。

台北:教育部國教司。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音學編輯委員會編纂(1982)。國音學。台北市:正中書局。

許玉蘭(2004)。九年一貫本國語文注音符號教學。線上檢索日期:2007 年 7 月 2 日。取自台南縣本國語文輔導團網站:

http://chinese.tnc.edu.tw/2003/doc/94082301.ppt

張孝裕、劉尚志、李以星(1981)。新加坡華文老師華與語音分析。師大學報,

27,235-277。

張倍綺(2007 年 11 月 19 日)。幼稚園握筆寫字 專家:5 歲前不宜。線上檢索 日期:2007 年 1 月 13 日。取自 YAHOO 即時新聞: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119/8/oh1f.html

張素連(1999)。國小國語科(注音符號、說話)遊戲教學。國教世紀,186,29-32。

張雅婷(2000)。上聲聲調發音困難原因與其教學。師友,402,82-84。

張碧珊(2006)。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注音符號能力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聽力與語言治療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未出版。

張麗玉(2002)。語文教學的葵花寶典。台北縣板橋市:螢火蟲。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87)。幼稚園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國語文領域。線上檢索日 期:2007 年 11 月 5 日。取自 TESEC 國教專業社群網:

http://teach.eje.edu.tw/9CC/fields/2003/language-source.php

畢恆達(1998)。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載於嚴祥鷥主編,危險與祕密:研 究倫理,37-83。台北:三民。

莊明貞、陳怡如譯,Glesne. C.著(2005)。質性研究導論。台北:高等教育。

陳弘昌(1991)。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修訂版)。台北:五南。

陳弘昌(1991)。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修訂版)。台北: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