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的蒐集、處理與分析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四節 資料的蒐集、處理與分析

一、資料蒐集

資料蒐集時間為九十六學年度上學期開學起至第十一週止,觀察時間為期十 週。該班級每週有五節語文課,加上三節輔導課,每週共有七節課時間進行注音 符號教學,資料收集分別由學生、教學者、研究者、家長、幼稚園老師各方面著 手。由於教學者即研究者,為了區分,課堂以及課後省思以「教師」稱之,訪問 時以「研究者」稱之。學生方面的資料透過觀察、訪談等方式蒐集資料;研究者 方面則透過錄影、錄音、觀察等蒐集資料;教師部分則透過教師教學後省思、文 件等蒐集資料。

(一)問卷

研究者於開學前將問卷連同開學通知單、輔導記錄卡郵寄給家長,請學生於 開學時帶回,大致瞭解學生的個性與家庭背景。問卷擬於開學一週後陸續回收,

未在時間內回收者則以家訪方式瞭解學生家庭背景與注音符號學習狀況。

(二)訪談

本研究擬訪談東山國小附設幼稚園的任老師(化名)與劉老師(化名),設 計半結構訪談大綱,內容主要在瞭解幼稚園注音符號教學的方向與學生的學習概 況。為降低受訪對象的心理壓力,在自然的情境下展開訪談,在徵得老師同意後,

訪談過程以錄音筆錄音,並以筆記簡單記下重點,訪談結束將錄音檔轉成逐字 稿,搭配筆記做編碼與資料整理,其中影射到人名或地區部分均以化名表示。而 基於研究倫理,訪談的錄音檔會於研究結束後,於半年內銷毀。又受訪老師若認 為部分內容不適合出現在論文中,研究者會以「…」表示或直接刪除。

為尊重受訪老師,訪問時間、地點由受訪老師決定,訪問時間約 1 個小時。

由於東山國小一年級學童除一位未曾接受學前教育外,其餘八位均曾在東山國小 附設幼稚園接受學前教育,因此本研究受訪對象只有兩位,任老師和劉老師,任 老師在東山國小幼稚園教學已有十年經驗,對該社區文化、家長可說是十分瞭 解;劉老師於幼稚園與學前特教各有三年的教學經驗,於東山國小服務一年時 間,目前也在研究所進修。訪談目的除了瞭解一年級學童在學前階段,學習注音 符號的情形外,也想瞭解家長對於學前階段學習注音符號的意見與期待。

(三)觀察

研究者為深入了解學生在學習注音符號的學習歷程,因此透過實地觀察學生 的上課表現。因研究者即教師,無法在上課期間隨時做觀察記錄,所以在觀察中 錄影、錄音全程紀錄,事後觀看影帶並以札記的方式紀錄當時教室內的情境,之 後將觀看錄影資料與教室觀察表相互結合,更能確實的紀錄上課的實際狀況。

觀察內容包含學生的上課專心程度、上課的參與情形、是否能完成老師指定 的工作、在學習上遇到什麼困難、發音上容易出錯的類型為何,以作為下次教學 的調整。

(四)相關文件蒐集

蒐集學生學習文件,例如評量單、小考試卷、聽寫本、習作、國語作業簿、

語文習作、國小注音符號診斷測驗紙、閱讀記錄、日記等。此外,參考聯絡簿與 家訪記錄瞭解家長的意見與看法。

(五)教師札記

隨著每日觀看影帶撰寫觀察札記,研究者隨筆記下教學省思,作為改進教學 的依據之一。

二、資料的處理

(一)訪談

將錄音內容轉成逐字稿後,運用文書軟體打成文字檔,以訪談對象與日期 為檔名建檔,將文件印出紙本並做檔案備份。

(二)觀察札記

由於平時上課無法及時做觀察記錄,因此於每一次課後觀看錄影帶,將學 生上課的反應行為與表現登記在觀察表中,以代號記錄並輔以文字說明,代號 分類如下 S(發表意見)、A(專心聆聽)、H(參與課堂活動)、F(完成老師指 定工作)、D(上課不專心)、L(離開座位)、W(不參與課堂活動)、T(和同 學聊天)、O(其他,如只聆聽但不參與),統計學生的上課狀況,瞭解學生的 上課專心度與參與度。

將所蒐集到的資料輸入電腦,運用文書軟體打成文字檔,並以觀察日期事 件為檔名,方便排序與找資料,將觀察札記印出紙本並做檔案備份。

(三)文件

將所蒐集到的文件影印一份留存,並運用資料夾加以分類處理。若有學生 作品部分則用拍照或掃瞄的方式將學生作品留存,印成紙本。

三、資料分析

質性研究的資料分析是一種概念化的過程,透過系統的組織賦予資料意 義,研究者可以用編碼登錄的方式,分步驟一開放譯碼(open coding)、步驟二 主軸譯碼(axial coding)、步驟三選擇性譯碼(selective coding)三種,透過選 擇資料與分析,直到資料飽和為止(潘淑滿,2003)。因此本研究分析資料時 也從開放譯碼起,從文本中找出關鍵字或相關事件,加以標記,而後進入第二 步驟主軸譯碼,歸納、比較資料後找出主軸,最後選擇性譯碼,則是漸進的整 理出系統化的資料。

本研究資料主要以觀察資料、訪談、與蒐集相關文件作為結果與討論的來 源。將訪談、觀察的資料轉錄為逐字稿以及教師札記,加以編碼。除了反覆閱 讀原始資料外,隨著資料增加,以漸進式的方式做資料分析。資料分析方法如 下:

(一)閱讀新獲資料

反覆閱讀觀察紀錄、訪談逐字稿、教師札記,除研究者自己熟讀資料外,

也請他人閱讀資料,提供想法與建議,指出研究者未曾發現的線索(黃瑞琴,

1991)。本研究獲取資料後,除了研究者自己閱讀外,亦請研究所同儕、指導 教授,減少研究者本身的偏見。閱讀時就資料中有意義、特別處畫記、摘要並 附上資料出處(類型/年/月/日/),完成初步編碼。資料編碼如下表 3-3 示:

表 3- 3 本研究之編碼方式

註記 意義

訪 GT 劉 20071130 2007 年 11 月 30 日訪問幼稚園劉老師 觀 20071011 2007 年 10 月 11 日觀察

教札 20070928 2007 年 9 月 28 日教師省思札記

文聽寫 20070911 2007 年 9 月 11 日文件蒐集,兒童聽寫本 文習作 20070927 2007 年 9 月 27 日國語習作

協同研究 20080616 2008 年 6 月 16 日同儕教師回饋

黃瑞琴(1991)認為資料蒐集與資料分析必須同時持續進行,一邊搜集一邊 分析,可讓研究者更清楚自己方向,在分析時發現問題可以再回到現場蒐集資 料。反之,若蒐集完再進行分析,等到發現問題已經來不及回到現場再蒐集。本 研究之進行方式盡量採同時進行的方式,再蒐集資料時,即時做檢核。

(二)依研究目的進行分類:

反覆閱讀資料後,尋找資料所呈現的主題,再逐步分類,找出架構,進而發 展概念(黃瑞琴,1991)。將初步編碼的資料分類、歸納後形成更上一層的類目,

例如:學習符號經驗分析向度(見表 3-4),依分析向度將初步編碼資料填入(潘 淑滿,2003;Kvale,1996)。

表 3- 4 學前學習注音符號經驗的分析向度 20080214)

學生學習狀況

小喬注音符號表現不錯(訪 GT 劉 20071130)

學童無法拼音,僅能讀

表 3- 5 教師訪談內容架構 20071130)

(三)資料信、效度

質化研究者必須能精確的反映證據且能查證證據(朱柔若譯,2000),為確 保資料的可信度和有效程度,本研究以下列幾種方式檢查資料:

1.三角檢核(trangulation)

三角檢核(trangulation)是研究同一現象時,結合多方面的探究方法,將蒐

況,並在研究者實施注音符號課程期間,在教學上產生困難時,請同儕教 師提供具體可運用的教學策略。

3.準統計資料

準統計一詞表示研究中使用簡單的數字結果,主要目的在支持研究結果(潘 淑滿,2003)。本研究中使用標準測驗,得知學生在認讀、聽寫注音符號、語詞、

拼音方面的表現,除了知道學生在注音符號的學習成效外,也可從中分析其錯誤 類型。統計結果之資料分析採用描述統計,並用 t 考驗來了解標準測驗前後測、

後測與再測之間的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