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研究者針對本研究提出幾項未來相關研究建議,分述如下。

一、在教學上的建議

(一)教學時宜將分母間的關係做明顯區隔的教學

本研究發現學童對於異分母分數進行加減前的通分概念不清楚,無法 明確找出分母間為倍數、互質或是有大於2的公因數之通分後的分母。驗 證了詹婉華、呂玉琴(2004)發現學童只會機械式的計算分數算則的問題。

因此建議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提供各種異分母分數加減運算類型:能將 分母間為倍數、互質或是有大於2的公因數三種情況,並作明確的區隔教 學。讓學童能去經驗、察覺。老師在舉例時,應留意到是否舉出各種不同 的情況,讓學童充分的從三種類型中去組合出適合的解題策略,這樣便可 以讓國小學童對通分的抽象意義有更深刻的體認與了解,而不是只是死背 運算公式。

(二) 使用短除法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現階段的孩子大都因家長工作關係而於課後補習,安親班為了超前進 度,將六年級的短除法提早至五年級敎,導致學童在一知半解情況下使用 短除法,進而將錯誤觀念延續至六年級。因此本研究建議,教師若發現這

類學童,需個別指導,讓學童釐清觀念,以防止學童因不正確的觀念影響 到六年級後續的學習。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由於本研究採單一地區某國小五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使用問卷調查 進行資料蒐集,並以個別晤談進行研究。研究者建議,在往後的研究中,

除了可針對其他地區或學校的學童進行研究以提高研究的可行性,更可進 行大量的個案訪談,以深入了解學童對異分母分數加減的概念以及解題策 略。由本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學童對於找出分母間為倍數、互質或是有大 於2的公因數之通分後的分母確實會影響他們在計算過程中的作答,期望 未來能有更多學者投入這方面的研究,探討並了解學童的解題歷程及想 法,以提升學童未來在分數上的發展。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尤志弘(2008)。九年一貫課程之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概念與運算能力及 其錯誤類型之探討。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屏東縣。

王淑芬(2004)。兒童的分數概念研究:一個國小三年級的個案。國立台 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王瑞慶(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分數加減法問題的解題研究。國立屏 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何森曜(2004)。國小六年級學生對分數加減法擬題及分數概念之相關研 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 文,台中市。

呂玉琴(1991a)。分數概念:文獻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4,573-606。

呂玉琴(1991b)。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1/2 vs. 2/4。國民教育,31(11,

12),10-15。

呂玉琴(1993)。影響分數二分之一概念的因素。國民教育,33(5,6),

2-11。

呂玉琴(1995)。數與計算教材設計對分數概念的概念處理。論文發表於 國立嘉義師範學院84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嘉義市,國立嘉義師範學 院。2011年6月1日取自

http://www.naer.edu.tw/naerResource/study/218/index.htm

呂玉琴(1996)。國小教師的分數知識。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9,427-460。

李光榮(1997)。國小兒童正整數乘除概念之研究:一個國小四年級兒童 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嘉義市。

李彥典(2008) 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童分數概念的知識結構。國立台中教育大 學數學教育學系在 職 進 修 教 學 碩 士 論 文 ,未出版,台中市。

李端明(1997)。「分數詞」之解題活動類型:一個國小四年級學生之個 案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市。

林天麒(2009)。國小四、五年級分數運算錯誤類型分析之研究。國立中 央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碧珍(1990)。從圖形表徵與符號表徵之間的轉換探討國小學生的分數 概念。新竹師院學報,4,295-347。

林福來、黃敏晃、呂玉琴(1996)。分數啟蒙的學習與教學之發展性研究。

科學教育學刊,4,161-196。

林原宏、許芳郡(2007)。基於S-P表和次序理論為基礎的試題階層結構圖 分析—國小高年級學生分數加法概念的探討。2007第四屆測量統計方 法學學術研討會暨台灣統計方法學學會年會(2007.09.22)。臺北市:

私立東吳大學。

南一出版社(2009)。國民小學數學教學指引、課本、習作(第九冊)。台 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出版社(2010)。國民小學數學教學指引、課本、習作(第九冊)。台 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洪素敏(2004)。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迷思概念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嘉 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張淑怡(1995)。加減問題之解題活動類型:一個國小低年級兒童的個案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教 育部。

教育部(2007)。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教

育部。

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2001)。國小數學教材分析-分數的數 概念與運算。台北縣:作者。

莊大慶(2007)。國小學童等值分數概念發展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許天維、易正明(2001)。從單位化的觀點探討國小學生的分數運算概念。

行 政 院 國 家 科 學 委 員 會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成 果 報 告 ( 編 號 :NSC 89-2511-S-142-013)。

許孝全(2005)。國小六年級學童分數加法概念結構分析之研究。國立台 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中市。

陳靜姿(1997)。國小四年級兒童等值分數瞭解之初探。國立台中師範學 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靜姿(1999)。國小四年級兒童等值分數瞭解之初探。中師數理學報,2

(2),125-145

彭海燕(1998)。國小學生等值分數概念瞭解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游政雄(2002)。台灣北部地區國小中年級學生分數概念之研究。國立台 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湯錦雲(2002)。國小五年級學生數分數概念與運算錯誤類型之研究。國 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國榮(2003)。網路化模糊取向的分數減法概念診斷之研究。國立台中 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甯自強(1992)。兒童的『整數詞』意義。第八屆科學教育年會,高雄市 高雄師範大學,257。

甯自強(1993a)。單位量的變換(一)~正整數乘除法運思的啟蒙~。教師

之友,34(1),27-34。

甯自強(1993b)。分數的啟蒙~量的子分割活動的引入。教師之友,34(3),

45-51。

甯自強(1993c)。經驗、察覺、及瞭解在課程中的意義~由根本建構主義 的觀點來看~。論文發表於國小數理科教育學術研討會。台東市台東 師範學院,台東市。

甯自強(1995)。五個區分對數與計算教材設計的影響。見周筱亭主編:

八十三學年度國民小學新課程數學科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專輯(頁 63-90)。臺北縣: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甯自強(1997a):量的子分割(二)~真分數的引入~。教師之友,38(4),33-39。

甯自強(1997b)。量的子分割(三)~等值分數的引入。教師之友,38(5),

36-40。

甯自強(1998a)。涂景翰的數概念。科學教育學刊,6,255-269。

甯自強(1998b)。顏淑茹的數概念。國民教育學報,4,231-264。

楊瑞智(2000)。探究師院生之分數基本概念及分數概念的課室教學。臺 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357-382。

詹婉華(2003)。國小高年級學生分數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 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詹婉華,呂玉琴(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分數概念量表之設計研究,科學 教育學刊 12,241-263。

劉世能(2002)。台灣北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分數概念之研究。國立台 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潘菱芳(譯)(2001)。皮亞傑理論在教學上的應用。台北:光佑文化。

(Rosemary Peterson & Victoria Felton Collins)

蔡正利(2008)。分數減法概念診斷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

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鍾啟芳(2005)。兒童的分數概念研究:一個國小五年級的個案。國立台 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顏淑如、易正明、林原宏(2007)。探討國小三年級學童分數概念的知識 結構。第二十三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2007.12.13-15)。高雄縣: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燕巢校區。

龐嘉芬(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分數概念與能力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 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貳、外文部分

Behr, M. J., Harel, G., Post, T. R., & Lesh, R. (1992). Rational number, ratio, and proportion. In D. A. Grouws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 296-333). New York: Macmillan.

Behr, M. J., & Post, T. R. (1988). Teaching rational number and decimal concepts. In T. R. Post (Ed.), Teaching Mathematics in grades K-8 (pp.190-231). Boston: Allyn and Bacon.

Hunting, R. P. (1986). Rachel’s schemes for constructing fraction knowledge.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7, 49-66.

Kieren T. E. (1983). Partitioning, equivale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ational number ideas. In M.Zweny, T. Green, T. Kilpatrick, H. Pollak, & M.

Suydom (Eds). Proceeding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athematical Education (pp. 506-508). Boston: Brikhuiser.

Mack, N. K.(1995).Confounding whole-number and fraction concepts when building on informal knowledge.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26, 422-441.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NCTM.

Ni, Y. J., & Zhou, Y. D. (2005). Teaching and learning fraction and rational numbers: The origin and implications of whole number bia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0(1), 27-52.

Ning, T. C. (1992). Children’s meaning of fractional number Word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Athens, GA.

Piaget, J. Inhelder, B. & Szeminska, A. (1960). The child conception of geometry . New York: Basic book.

Steffe, L. P. (1990). On the knowledge of mathematics teachers. In R. B. Davis, C. A. Maher, & N. Noddings (Eds.), Constructivist view o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studies in Mathematics ( pp.167-184). Reston, VA:

NCTM.

Tatsuoka, K. K. (1984). Analysis of errors in fraction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problems.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Tatusoka, K. K. (1987).Validation of cognitive sensitivity for item response curv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24, 233-245.

附錄

附錄一 施測說明

各位老師,您好!

首先,非常感謝您的協助,撥空進行此項測驗卷測試,

因研究所需,欲進行針對國小五年級於異分母分數加減概念 測驗資料之搜集。因而自行編製此單元測驗卷,希冀能透過 此份測驗完成實際資料搜集之需求,煩請各位教育先進不吝 給予協助與指教。

本測驗資料結果僅供學術研究,絕不對外公開或牽涉個 人隱私及利益,請各位老師放心進行施測。

本測驗卷題目是依據康軒版國小五年級上學期(第九 冊)數學領域「異分母分數加減」單元編製,作答時間為 40 分鐘,請各位老師能協助施測事宜,並叮嚀學生盡力作答,

衷心感謝您的協助!

敬 祝

教 安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

指導教授:謝闓如 博士

研究生:蔡佩珊 敬上

附錄二 晤談大綱題目初稿

分數作答比較喜歡哪一種?為什麼?)

3.花媽買了 3 14

得比較多?多幾條?

3.為什麼分子也變成你所寫的數字?你怎麼想的 4.請問分母有更小的答案嗎? 為什麼?

14.小樂從家裡走到圖書館會經過游泳池,需要 6 5

12 分,回家時從圖書館先走到 游泳池需要 3 14

15 分,問小樂從游泳池走到家裡要幾分鐘?

1.請問你為什麼這樣列式?

2.為什麼要將分母都變 60 呢? (或是 180)

3.為什麼分子也變成你所寫的數字?你怎麼想的

4.請問分母有更小的答案嗎?為什麼?

附錄三 晤談大綱題目修改稿

9.這二種方法你比較喜歡哪一種?為什麼?

1.請問你為什麼這樣列式?

3.為什麼分子會變成你所寫的數字?你怎麼想的

14.小樂從家裡走到圖書館會經過游泳池,需要 6 5

12 分,回家時從圖書館先走到 游泳池需要 3 14

15 分,問小樂從游泳池走到家裡要幾分鐘?

1.請問你為什麼這樣列式?

2.為什麼要將分母都變 60 呢? (或是 180)

3.為什麼分子會變成你所寫的數字?你怎麼想的

4.請問分母可以是更小的數字嗎?為什麼?

附錄四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預試試題

3.花媽買了 3 14

再算算看:

答:

8.大胃王比賽,一號參賽者吃了 3 3

7條蛋糕,二號參賽者吃了 2 5

6條蛋糕,問誰吃 得比較多?多幾條?

先列出算式:

再算算看:

答:

9.小彬彬為了長高天天都要喝牛奶,昨天喝了 7

10 公升,今天喝了 13

15 公升,問小 彬彬這兩天共喝了幾公升的牛奶?

先列出算式:

再算算看:

答:

10.大雄和靜香一起量體重,靜香重 28 8

9 公斤,比大雄輕 7

12 公斤,問大雄的體重 是多少公斤?

先列出算式:

再算算看:

答:

11.珮華讀完一本偉人傳記(上)要 6 5

12天,讀完一本偉人傳記(下)要 3 14

15天,問珮華 讀完一套偉人傳記(上)和(下)要幾天?

先列出算式:

再算算看:

答:

12.教室有 5 1

8盒的白色粉筆,上完一個月的課後老師共用掉 40

12盒,問教室還剩下 幾盒粉筆?

先列出算式:

再算算看:

答:

13.依珊包裝禮物的紅色緞帶長 2 9

20公尺,黃色緞帶長 1 5

15公尺,問紅色緞帶比黃 色緞帶長幾公尺?

先列出算式:

再算算看:

答:

14.小樂從家裡走到圖書館會經過游泳池,需要 6 5

12分,回家時從圖書館先走到游 泳池需要 3 14

15分,問小樂從游泳池走到家裡要幾分鐘?

先列出算式:

再算算看:

答:

附錄五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正式施測試題

3.花媽買了 3 14

再算算看:

答:

8.大胃王比賽,一號參賽者吃了 3 3

7條蛋糕,二號參賽者吃了 2 5

6條蛋糕,問誰吃 得比較多?多幾條?

先列出算式:

再算算看:

答:

9.小彬彬為了長高天天都要喝牛奶,昨天喝了 7

10 公升,今天喝了 13

15 公升,問小 彬彬這兩天共喝了幾公升的牛奶?

先列出算式:

再算算看:

答:

10.大雄和靜香一起量體重,靜香重 28 8

9 公斤,比大雄輕 7

12 公斤,問大雄的體重 是多少公斤?

先列出算式:

再算算看:

答:

11.珮華讀完一本偉人傳記(上)要 6 5

12天,讀完一本偉人傳記(下)要 3 14

15天,問珮華 讀完一套偉人傳記(上)和(下)要幾天?

先列出算式:

再算算看:

答:

12.教室有 5 1

8盒的白色粉筆,上完一個月的課後老師共用掉 40

12盒,問教室還剩下 幾盒粉筆?

先列出算式:

再算算看:

答:

13.依珊包裝禮物的紅色緞帶長 2 9

20公尺,黃色緞帶長 1 5

15公尺,問紅色緞帶比黃 色緞帶長幾公尺?

先列出算式:

再算算看:

答:

14.小樂從家裡走到圖書館會經過游泳池,需要 6 5

12分,回家時從圖書館先走到游 泳池需要 3 14

15分,問小樂從游泳池走到家裡要幾分鐘?

先列出算式:

再算算看:

答:

附錄六 訪談逐字稿

A 生:嗯…

A 生:對。

A 生:不行。

A 生:假分數。

分之26

師:怎麼了?

師:你把這邊9 分之…3 又 9 分之 5 寫成 3 又 12 分之 15〈看學生〉

A 生:恩

師:那這個12 怎麼來的?

A 生:6 又 12 分之 7 來的

A 生:6 又 12 分之 7 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