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數概念的本質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分析兒童分數概念。兒童分數概念是數概念進一步 的抽象,因此對於兒童的數概念本質必須有所探討。本節首先說明數概念 的本質,再探討數概念的發展模型,以作為分析兒童分數解題活動的參考。

壹、 數概念的本質

Steffe(1990)指出數學教學模式裏的意義理論可追溯到歷史上兩個重 要 學 派 , 一 個 是 結 構 學 派 (structural school),另一個則是操作學派

(operational school)。其中結構學派的理念和理解、經驗與察覺的各項學 習階段是相關的。數概念類型的數學知識是源於解決有關數與量問題的經 驗,亦是項知識的獲得,因此,理應經歷「經驗」、「察覺」以及「瞭解」

的各項學習階段,而不是無中生有的(甯自強,1993c)。

對於「數」的定義,甯自強(1998a,1998b)整理國外學者各自的看 法:

一、Gauss 認為數是一個指標,是用來界定量與一單位量間的關係,還指 出界定的方法依被界定量可否由單位量利用重複累積而複製得到(引 自甯自強,1998a,1998b)。

二、羅素提出了數是相似的類所成的類(class of classes),即是物件的共 同類經由抽象而成,換句話說,3 是由 3 張桌子,3 個人,3 個椅子…

等物件的類的抽象而成(引自甯自強,1998a,1998b)。

如果依 Gauss 和羅素的定義要確定界定量與單位量的關係,或要確定

類的基數。但不論是Gauss 或是羅素,他們都是以「數」來解釋「數」,亦 都不免落入循環界定的問題(引自甯自強,1998a,1998b)。

三、皮亞傑經由對兒童的觀察發現數概念與序列概念是同時產生;皮亞傑 認為數概念一方面是序列(series),另一方面則同時為類(class),主 張 數 概 念 是 同 時 指 類 及 序 列 的 融 合 。 其 所 謂 的 類 是 某 性 質 相 同

(equivalence)的元素所成的集合;序列則是兩個元素比較後所產生 的非對稱的關係(引自甯自強,1998a,1998b)。

皮亞傑提出了一項重要的觀點:數概念是類別與不對稱關係之綜合,

所以強調要發展兒童之邏輯基礎能力,例如:『分類』、『序列』、『一對一 對應』、『保留概念』,對於處在感覺運思前期的兒童而言,計數並不具有 數字的意義,對於皮亞傑來說,他認為要了解數量必須仰賴兒童將物體間 的關係連結起來,如此才有機會了解所謂的數量關係及數概念(引自潘菱 芳,2001)。

四、Davydov 從活動的觀點對數下一個操作型定義:數概念是指某量,及 該 量 中 用 作 測 量 單 位 的 一 部 分 , 經 測 量 活 動 所 建 立 的 一 組 多 重

(multiple)的關係。Davydov 認為數概念是指某量及該量中測量單位 的一部份,經由測量活動所建立的重組關係。可以發現Davydov 的定 義基本上和Gauss 類似,其最大的不同在 Davydov 認為次數是由測量 活動確定的(引自甯自強,1998a,1998b)。

序列概念的提出,是從活動的歷程來看數,最主要的目的是確定數 值。所以類和序列的概念,應該和數數活動相關。數數活動的功能,在於 確定被測量的量與測量單位之間的關係,即確定被測量的數值(甯自強,

1998 a,1998b)。

整數概念是指整數詞所呼出的集聚單位(composite unit)。集聚單位是 指一個以「1」為元素的群體或是集聚「1」所成的單元,一集聚單位的數 值指示的是一集聚單位量與單位量「1」的關係,而此關係是透過數數活

動來達成(甯自強,1993a)。

王淑芬(2004)將數概念的分成知識論與心理學兩方面:知識論主張 數是由對物的共同屬性抽象而得,如高斯、羅素、歐基里德等學者的主張;

心理學主張數是透過對物的心理活動抽象得到,如皮亞傑、Davydov、Steffe 學者的主張。數是由個別的單位「1」所組成的全體,所以,若兒童能確 定一標準單位作為測量單位,就能進行數數活動了。

貳、數概念的發展模型

甯自強(1992,1993a)將兒童的整數詞意義發展區,依運思的層次與 數概念類型對應,依序分成:序列性合成運思、累進性合成運思、「部分-全體」運思、測量運思。各運思方式與數概念的性質詳述如下:

一、序列性合成運思(sequential integration operations)

將構成事物的元素合成為一事物的能力稱為合成運思。「序列性合成 運思」是指依數詞將指示的量依序表現以進行量的合成與分解,並將過程 加以數值化。對數概念運思的方式是透過標準數詞序列,由「1」開始,

將一個物件與一個數詞相對應的方式透過數數來確定數值的方式(Steffe et.al.,1988)(引自甯自強,1992)。此階段兒童的「ㄨˇ」是一個數值的整 數概念,指五個「1」,表示「1」為元素的群體或集聚「1」所成的集聚單 位(甯自強,1992)。例如:將花片擺至兒童面前,詢問「ㄨˇ」在那裡時,

兒童可以指向全體的五個花片,顯示兒童符合此時期,即能將抽象的計數 動作合成一集聚單位。若是兒童只有指向第5 個花片,而不是全體 5 個花 片,此時的「ㄨˇ」不是基數也不是序數,而是個位置數。

二、累進性合成運思(progressive uniting operations)

「累進性合成運思」是以合成運思的成品—集聚單位當做起點,進一 步累加「1」,形成另一個集聚單位,且舊的集聚單位是內嵌於新的集聚單 位中的內嵌數概念,在累進性合成運思的兒童對數概念運思的方式,是以 一個數為起點「往上數」或「往下數」,將一個物件對應一數詞。此階段

兒童的「ㄨˇ」可以是一個「5」,或一再複製的「5」。兒童在處理 5 個花片 和3 個花片合起來是多少個花片的合成問題時,兒童會有兩種做法;一種 是以「5」為起點,逐一添加一個「1」而成為異於「1」的新計數單位,

此種情形稱為高階單位;另一種會分別把5 個 1 和 3 個 1 各自表現出來,

再重新從1 開始,利用數數活動得到合成量的數值「8」,此種情形稱為低 階單位。但此時部分內嵌於全體的關係,只是隱約的「部分-全體」關係,

當混合使用兩單位時,往往會失去高階單位的群體性(甯自強,1992,

1993a)。

張淑怡(1995)為了調查二年級學童在加減問題的解題活動類型,曾 針對一位學童進行訪談,結果發現他的數概念具有內嵌性、可被計數及高 低單位混淆…等等的概念,加減運算概念具有逐一往上數或倒數、以十來 做累加、了解加法結合律和加減互逆等等性質,由此可知此學童的數概念 屬於累進性合成運思。

三、「部分-全體」運思(part-whole operations)

「部分-全體」運思是累進性合成運思的重組。其運思的方式是把內嵌 於全體部分經過複寫再予以脫嵌外提後,放置回原處,並且保留全體不 變。其餘的部分如同獨立的事物,它的使用不會影響原來的全體,此時的

「ㄨˇ」是可以重複的「5」結構,表示「5」被重複製作,也就是混合使用 高、低兩階單位時,不會失去其群體的數值。例如:問兒童9 隻手有多少 個手指頭,兒童可以答出45,再增加 4 隻手,兒童可以答 65 個手指頭,

但若是移走 3 隻手時,兒童可能回答 42 隻,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 兒童無法掌握5 和 1 間的部分-全體關係,因此只移走部分,全體就崩解了。

如果兒童可以答出 50 個手指頭,則表示兒童能明顯的區分兩階單位的部 分-全體的關係。因此,集聚單位可以由兩階單位組合而成的,能把集聚單 位視為兩階單位的組合則此集聚單位就是合成性巢狀數,此時的「部分-全體」運思是單方向的,是指全體由部分合成,但是部分只能經過取消合

成活動再重新獲得(甯自強,1992,1993a)。

李光榮(1997)對一位四年級學童進行數概念和乘除概念的個案研 究,使用教學晤談,結果顯示該學童有將全體的子集獨立運作、控制集聚 單位直接對單位數做合成和分解、但缺乏合成性巢狀數的保留概念,證明 了「部份-全體」運思的特徵和這個階段所描述的合成性巢狀數概念。

四、測量運思(measurement operations)

「測量運思」是「部分-全體」運思的重複運作,在重複的運用「部分 -全體」運思以重組相同基數的次階集聚單位後,「1」的集聚單位,它把內 嵌於最高階集聚單位中的次階集聚單位當成部分,加以複寫後予以外提,

再置回原處,並保留原有的最高階集聚單位與「1」的部分-全體關係,此 時的「ㄨˇ」是測量單位的「5」,也就是測量數概念。和可重複的「5」最 大的差異在於其所蘊含的「部分-全體」關係是雙向的。就是「5」不僅是 五個一構成的全體,也是另一個全體中的部分。在這一階段兒童能同時控 制兩個層級的「部分-全體」關係。例如:兒童數出 30 個積木並確定其中 含有6 個 5,另外在一塊布下放入一些積木,告知兒童全部共有 65 個積木,

要求他確定布下有幾個5?兒童能以「5」為單位,確定有 7 個 5。則他可 以處理三個階層的高低單位關係,由於他能同時控制兩個層級的「部分- 全體關係」,因此,「部分-全體關係」對他而言是可逆的,可逆的「部分-全體關係」是由「測量運思」所建構的。不同的運思方式主要是依照數概 念的品質來區分,判斷的標準有兩點;可由數概念被使用時的功能得知;

另一方式是由與單位「1」或和其他集聚單位之間的關係得知(甯自強,

1992,1993a)。

由此可知,每個運思期的終點會成為下一個運思期的起點。研究者若 能經由分析受訪者所用整數時持有的概念,就能進一步的判斷受訪者對整 數的運思方式,這些運思方式將可以幫助分析受訪者的分數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