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壹、教育專業人員方面

一、尊重來自不同文化族群子女的生活經驗

本研究結果發現,外配子女其生活適應能力十分良好,推究其原因為生活及都市 生活的衝擊,媒體進步,因而對影響外配子女生活適應影響並不大。然而,外配子 女他們特殊的家庭背景是否未他們帶來了生活上的不便?或生活適應上的困難。在 學校裡,學校教學活動較少顧及外配子女的個別差異,忽視了外配子女的興趣和背 景,進而導致外配子女的生活適應與學習上的不適應。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若 尊重不同文化族群學童的學習經驗,並設計出符合他們學習經驗的教學方式,遂能 幫助外配子女有更良好的生活適應能力。

二、教師在教學過程應加強學童多元文化的理念,並安排外籍 與大陸配偶來校增加親師互動

本研究發現,同儕適應受到父親、母親、同儕間的依附所影響透過教師身教及環 境教育,培養學童多元文化的欣賞與了解,讓學童尊重不同文化並減低同儕對外配 子女的族群偏見,有助於提昇外配子女生活適應能力。學校除了應教導學生消除其 歧視性語言與行為之外,更應該積極舉辦親師活動,並可邀請外籍與大陸配偶來學 校介紹他們家鄉的文化、飲食,讓同儕間能夠對多元文化有更深入並貼切的認識,

並進而達成同儕間和諧相處並增進生活適應能力的目標。

三、透過同儕力量協助提昇外配子女生活適應能力

本研究發現,同儕依附對生活適應具有影響力,因此欲幫駐外配子女提昇生活適 應能力,同儕力量是不可或缺的。教育現場的教師可以利用同儕間的情感連結來協 助外配子女在生活上所遇到的問題。另一方面,本研究也發現,外配子女在同儕依 附上有年級的差異,六年級之外配子女同儕適應能力高於四年級之外配子女,由此 可知,六年級教師利用同儕依附所能提昇生活適應能力的效果會比四年級教師來的 好,因此擔任高年級之外配子女的教師,更應妥善利用同儕情感連結來提昇其生活 適應能力。

四、教師積極實施家訪並關切父母參與子女活動的程度

本研究發現,外配子女其父母參與程度與子女生活適應能力有相關,

父母參與子女活動越積極,其子女生活適應能力也越好。然而,本研究發現外配子 女的父母參與程度較低,父母對於子女的學習活動較不積極參與。此時教師就扮演 著重要的角色,教師應該加強進行家庭訪問,針對父母參與程度較低之外配子女家 庭特別關切,積極了解家長在家對子女關心的程度並引導家長參與其子女在學校的 各項學習活動,進而提昇外配子女生活適應能力。

五、教師應了解每一位外配子女不同的家庭背景

根據本研究發現,家庭社經背景對外配子女生活適應能力是具有影響的,在母 親參與上,高社經背景的子女其母親參與程度高於中社經背景子女也高於低家庭社 經背景子女;而在外配子女知覺班級氣氛程度上,家庭社經背景亦是影響的因子,

高社經地位子女知覺滿意程度高於低家庭社經地位子女。因此,身為教育現場的教 師應該深入了解每一位外配子女的家庭背景,進而依照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可能發生 的問題進行個別處理,以符合適應個別差異原則。

貳、家長方面

一、積極參與子女學習活動以提昇其生活適應能力

父母參與程度越高,其子女生活適應能力就越好,也就是說,父母越關心子女、

越積極參與子女生活或學校上各項活動,其子女生活適應能力就越好。因此,外配 子女家長應積極了解、參與其子女在學校的各項活動,不論是課業學習上、學校活 動上、學習態度上,甚至更進一步在家庭活動上,家長都應該積極了解子女的想法,

給予適且的指導及協助,並提供適合子女學習,資源豐富的學習環境。

二、與子女建立良好的依附情感連結

本研究發現父母若能與子女建立良好的情感連結,其子女生活適應能力就會提 昇。因此,為提高外配子女生活適應能力,家長應該從小與子女培養良好的情感連 結,不論是與父親、母親、同儕間的情感連結,都應該要從小建立起良好的連結,

以建立起良好的依附關係,進而提昇子女生活適應能力。

參、未來研究方面

一、研究對象方面

研究者本身由於人力、物力的限制,並能夠親自施測,提高問卷的回收率與 減少施測誤差,本研究僅以宜蘭縣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生為對象,限於施測時間 和實施的困難,未擴及其它縣市;因此未來研究者可再多增加樣本的人數和地區,

並進行外配子女及本籍配偶子女間的比較,以使研究結果更客觀,較具推論性。

二、研究變項方面

就研究變項而言,本研究主要就性別、年級、家庭社經背景、家庭結構進行研 究,但對國小四、五、六年級而言,家中排行、自我概念、家庭內社會資本等變項 也會影響其生活適應的發展。因此建議未來可納入其他可能影響結果的研究變項,

深入探討。

三、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主要的研究方法,為獲得大量之研究資料,僅以自陳量 表之問卷調查方式來蒐集資料,再進行相關統計分析。自陳量表雖然施測方便、易 取得大量樣本且具客觀性,但所獲得的資料僅為受試者主觀上的反應,為避免問卷 所帶來之偏差,未來研究可考慮加入「質」的研究方法,以國小四、五、六年級學 生本人、父母、同儕、老師或輔導員等其它相關人員進行訪談,以深入瞭解影響 國小四、五、六年級外配子女依附關係、父母參與、班級氣氛對生活適應的影響,

以補充「量」的研究之不足。

參考文獻

壹、 中文文獻

內政部統計處(2005)。內政統計通報-94 年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 計),2006 年 12 月 25 日,取自

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1-4-9511.xls。

內政部統計處(2006a)。內政統計通報-94 年底在臺外籍人士統計) ,2006 年 12 月25 日,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

內 政 部 外 籍 與 大 陸 配 偶 照 顧 輔 導 措 施 專 案 報 告 2006 年 12 月 25 日,取自

http://www.ris.gov.tw/ch9/f9a-24-1.doc。

內政部統計處(2006b)。內政統計通報-臺閩地區結婚人數按新郎新娘國籍分,2006 年12 月 25 日,取自

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1-4-9511.xls。

內政部統計處(2006c)。內政統計通報-臺閩地區各縣市外籍配偶人數按國籍分與 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2005 年 12 月 25 日,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

王沂釗(1993)。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王佩玲(1993)。父親角色與兒童發展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32 。

王俊明(1970)。國小級任教師之領導行為對班級氣氛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柏元(1999)。台中縣國小原住民學童家庭因素與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石明原(2002)。國民小學父母參與學校活動之成效研究 - 以 L 國民小學為例,國 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朱敬先(1995)。教學心理學。台北:五南書局。

吳佳蓉(2002)。隔代教養兒童與非隔代教養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 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吳佳蓉、張德勝(2003)。隔代教養學生與非隔代教養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

花蓮師院學報,16,109-134。

吳孟娟(2005)。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桃園 縣國中學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

吳宗立(1993)。有效教學的基礎:良好班級氣氛的建立。教育研究雙月刊,

29,49-54。

吳武典(1976)。中美小學班級氣氛之比較研究。測驗年刊,23,82-95。

吳武典(1987)。班級氣氛的研究與發展。教師天地,28,8-9。

吳武典、林繼威(1982)。家庭與學校聯繫程度與兒童學業成就和生活適應之關 係,教育心理學報,15,127-138。

吳武典、陳秀蓉(1978)。教師領導行為與學生的期待、學業成就及生活適應。教 育心理學報,11,87-104。

吳美菁(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的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 例。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清山、李錫津、劉緬懷、莊貞銀、盧美貴(1990)。班級經營,台北:心理出版 社。

吳淑玲(1998)。台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 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新華(1991)。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編制報告。台南師院學報,24,125-160。

吳新華(1994)。國小學童班級適應、學習方法之效率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台南師 院學報,27,31-73。

吳福源(2000)。國民小學優良教師與一般教師之班級氣氛比較研究。花蓮師院 學報,10,171-196。

呂美紅(2001)。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東 南亞新娘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李文欽(2003)。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 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佩玲(2003)。國中少年生活風格、父母參與與其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北 縣偏遠地區國中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 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怡慧(2003)。東南亞籍配偶子女同儕關係類型及其相關因素初探,靜宜大學 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未出版,台中。

李俊男(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識字教育方案學習障礙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

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彥儀(1990)。台北市國民中學導師人格特質、領導行為對班級氣氛之影響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昱德(2003)。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傾向與人際行為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 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沈倖如(2003)。天堂之梯?----台越跨國商品化婚姻中的權力與抵抗。國立清 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沈倖如(2003)。天堂之梯?----台越跨國商品化婚姻中的權力與抵抗。國立清 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