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班級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

壹、班級氣氛之內涵與理論基礎

在學校環境中會影響到學生生活適應的因素有很多,而班級氣氛是其中一個重要 因素,班級氣氛是由班級中成員共同塑造而成,並會對班級中每個成員造成影響,

因此,本研究將探討班級氣氛對於外配子女生活適應的影響,以下分別就班級氣氛 之內涵與理論基礎及其相關研究進行探討。

一、班級氣氛之內涵

國內外學者目前的研究,因研究方法、重點、對象、目的、使用工具及探索角度 的不同,各學者對班級氣氛的定義有不同的註解。班級氣氛乃是指在班級這個組織 中,各成員間(包含學生及教師)透過社會互動所形成的共同特質或傾向,特質行 成之後,會影響到班級中各成員的行為(吳武典,1987;陳奎熹、高強華,1995)。

綜觀國內外學者對班級氣氛的定義,可以歸類為三個層面(李姿華,2000;陳 麗娟,1994),以下加以分述之:

(一)班級氣氛是受到教師領導方式不同所產生的氣氛

持這個觀點的學者認為,班級氣氛的主要締造者是教師,認為教師的行為會影 響學生的行為,因此,研究方向著重於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及結果的影響。Good

(1973)認為不同的教師領導風格,會讓班級中的成員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跟班級 氣氛。將班級氣氛定義分為廣義跟狹義兩部份,他們認為狹義的班級氣氛則是指教 師領導方式不同造成的氣氛。而Anderson(1943)研究教師行為與班級氣氛,就將 師生交互行為劃分為兩類,一為支配型、一為整合型,他認為支配型的教師在班級 中易形成獨裁的氣氛,所散發出的班級氣氛較少自發性、參與性;而整合型的教師 傾向於擴展學生的自我指導,因此散發出來的班級氣氛較積極、進取(引自鍾紅柱,

1983)。

(二)班級氣氛是班級成員間彼此互動所產生的情緒氣氛

在班級這個組織中,組成的成員有教師及學生,持這個觀點的學者認為,班級 氣氛是受到成員間彼此互動的影響。成員間的互動關係不同就會塑造出不同的班級 氣氛。張春興、林清山(1982)就認為廣義的班級氣氛是包括班級裡師生交互作用 和班級中同儕關係所形成的氣氛。項必蒂(1979)也提出班級氣氛主要是師生、學 生及同儕間互動的人際關係所決定。潘正德(1993)亦認為班級氣氛是班級的社會 氣氛,是藉由班級中各分子間的交互作用所產生。Good(1973)亦指出班級氣氛是 教與學過程中,所形成的影響力,並且與師生互動及同儕關係有關。

(三)班級氣氛是班級成員對其中的人際互動關係、組織結構、課程與 教材等之共同整體的看法、感受或態度

持此層面的研究學者認為,班級氣氛是一種情緒氣氛,是班級成員中所共同 持有的看法與心理感受,主要是由成員所處的環境、所指定的班級制度、規範結構 及成員間互動所組成(黃朝凱,2003)。Anderson(1970)根據其研究指出,班級氣 氛是由師生及同儕間的關係、學生與課程教材、班級結構的關係知覺這些因素綜合 組成的。Good(1973)也持相同的看法,他認為班級氣氛是指班級中的學習環境,

包括物理環境及成員的內心狀態。

總而言之,班級氣氛是指在班級學習環境中,班級成員的共同心理特質,包含

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人際關係,及學生之經驗、學生對班級特徵之知覺等

(Miller, 1991)。由此可知,班級氣氛是由成員所處的環境、內心的心理狀態、成 員間的互動情形所組成的,且學者們均認為班級氣氛會影響成員的行為表現、學習 狀況及互動關係。因此,本研究欲探討班級氣氛是否會對外配子女生活適應的狀況 有所影響。

二、班級氣氛之理論基礎

班及氣氛的概念源自於社會心理學,將個體需求嵌於社會結構網中(Deng, 1992)。由此可知,研究有關班級氣氛的理論會涉及到心理學與社會學的領域。近幾 十年來,有關班級氣氛的研究越來越受重視,主要是受到團體動力學、需求壓力理 論及班級社會體系理論,以下將分別就每個理論內涵加以說明之。

(一)團體動力學理論(Group dynamics)

團體動力學主要是由 Lewin, k.(1951)所提出的理論,是對團體社會行為或社 會心理結構的研究方法。理論主要是探討團體的性質、發展的法則以及團體內全部 與部份間的交互關係(引自陳奎熹,1990)。Lewin, k. 團體動力學的理論基礎是奠 基在他所提出的「場地論」(Field Theory)。所謂的「場地論」就是指「生活空間」

而言,他認為「生活空間」是決定個體在任何特定時間內事實的總體,涵蓋了個體 及環境中的一切,包括了物理的、個人的、與社會的關係等,不僅影響個體當前的 行為,甚至會影響到個體未來的行為(李彥儀,1991)。在團體動力學中,Lewin, k.

延伸了「完形心理學」的觀點,認為全體不等於部份之總和,他認為一個團體的特 性並不等於團體中各個次級團體或個體特性的總和,因為團體特性是處於動態的狀 態,是各部份彼此互相影響的結果,當然不等於個體各自特性的總和(陳茜茹,

1995)。就好比一個班級的風格不會和其中的任何一個個體雷同,因為班級氣氛是由 班上的各個成員,包含老師及學生共同交互作用而形成,每個班級氣氛是只屬於這 個班級的,具有這個班級的獨特性,並且會影響到班級裡各個組成的成員。

由上述可知,團體動力學提供了研究班級氣氛的架構,即是指「生活空間」,說 明了班級中成員的行為受到個體及環境的影響,且說明了生活空間對於成員的重要 性及影響力。而Lewin, k. 的研究也為班級氣氛相關研究開啟了里程碑。

(二)「需求-壓力」理論(need-press)

Murray, H. A. 是第一個追隨 Lewin, k. 理論與研究方法的學者,他進一步提出

「需求-壓力」理論,來說明個體的行為決定於個體與其環境的關係(引自Fraser, 1986)。Murray H. A. 認為個體和環境有其需求和期望,兩者存在的關係可以為個人 的需求和環境的壓力來解釋,而人類行為是個體需求和環境壓力的互動結果(Miller, 1991)。這個論點的學者認為,個體的行為是由人格需求與環境壓力問題互相調和而 成,而個體行為決定的重要因素是個體對環境的主觀知覺。Silver(1983)指出組織 可分為社會情境或個體的環境,可能有助於或妨礙個體的需求,因此,這個壓力將 可用來塑造個體的行為。由此可知,在相同環境中的成員不一定有相同的行為,因 為行為是受到人格跟環境交互作用而成。但在同一個環境中,可以善加運用環境壓 力讓成員出現類似的行為,如教師就可以善加運用班級環境的壓力,讓班上同學出 現同樣正向的班級氣氛,已達成教師所期望的班級氣氛。

綜而言之,個體的行為受到其內部需求與外在環境互動情況的影響,若將此理論 用在班級組織上,可了解班級環境中的壓力、班級成員的內部需求,並進一步探討 兩者互動情形,以及對個體行為的影響程度(陳茜茹,1995)。

(三)班級社會體系理論(classroom social system)

班級社會體系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產生比較穩定的交互作用關係所構成。在 研究社會體系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當代美國社會學家Parsons。他認為社會體系 包含下列三種特性:1.他包含兩人或兩人以上的交互作用;2.一個行動者所處的社會 環境,必定包括其他的行動者;3.行動者間有某種相互依存的一致行為表現-此種 表現是由於彼此有集體的目標導向(或共同的價值觀念)和共同一致的規範與認知 的期望(引自陳奎熹,1990)。而後 Getzels、Thelen(1960)就根據 Parsons 理論模 式,進一步提出「班級是個社會體系」的觀念(陳麗娟,1994)。他們認為班級事由 師生各個成員共同組合的團體,並利用經過彼此交互作用互相影響的過程,以達成 教育目標。Getzels、Thelen 理論將班級視為一個有階層的體系,並提供了有概念性 的概念性架構。

由此可知,透過班級社會體系探討班級氣氛,必須從班級環境中各階層各因素加 以探討,並了解在與環境互動過程,所結合的班級規範、文化習俗才能夠完整的了 解班級氣氛的內涵。而各成員的行為會受到個體的人格、環境的壓力、個體與環境

交互作用等眾多因素影響,進而與其他個體塑造出只屬於自己班級的班級氣氛。

貳、背景與班級氣氛之研究

由上述班級氣氛基礎理論我們可以知道,影響班級氣氛的因素有很多,而班級 中各個成員所具備的不同因素,是否會影響到班級氣氛,以下將針對學生背景對班 級氣氛影響的研究,進行分類探討。

(一)性別

在班級氣氛相關研究中,最早是由 Thomas D. S.針對托兒所兒童之團體形成與社 會交互活動進行研究(鍾紅柱,1983)。之後陸續有大量針對性別與班級氣氛關係的 研究出現,綜觀這些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大部分的學者認為男女生對班級氣氛的知 覺是有差別的(尤淑純、陳明終,1983;吳武典,1988;吳武典、陳秀蓉,1978、;

洪雅雯,2001;許錫珍,1978;陳茜茹,1995;項必蒂,1979;黃朝凱,2003;鍾 紅柱,1983;Fell, 1985);但也有些學者認為男女生對班級氣氛知覺是沒有影響的。

以下按研究對象的不同將性別對班級氣氛的影響加以歸類,茲分述如下:

1. 以國小學生為研究對象:

(1)國內國小學生

吳武典(1976)針對中美小學生班級氣氛之比較研究,發現男生較多任性與破 壞常規、喜歡室外活動及科學活動;女生則較喜歡保守的職業。而在不同文化上 的比較,他發現中、美兩國都有的現象為:男生比女生任性、不順從;而女生比 男生獲得較多老師的關愛。兩國有差異的部份則是,美國教師極度偏愛女生,中 國教師對女生的偏愛則較低;美國女生對學校喜愛程度及自信程度,遠高於美國 男生,中國男女生則沒有顯著差異。許錫珍(1978)則是針對能力分班教學情境 下,前後段班之班級氣氛進行研究,他發現男女生結果有所差異,男生在自我能 力與學習態度上均優於女生,在教師評定方面所獲致之正、負評價也較多。而男

吳武典(1976)針對中美小學生班級氣氛之比較研究,發現男生較多任性與破 壞常規、喜歡室外活動及科學活動;女生則較喜歡保守的職業。而在不同文化上 的比較,他發現中、美兩國都有的現象為:男生比女生任性、不順從;而女生比 男生獲得較多老師的關愛。兩國有差異的部份則是,美國教師極度偏愛女生,中 國教師對女生的偏愛則較低;美國女生對學校喜愛程度及自信程度,遠高於美國 男生,中國男女生則沒有顯著差異。許錫珍(1978)則是針對能力分班教學情境 下,前後段班之班級氣氛進行研究,他發現男女生結果有所差異,男生在自我能 力與學習態度上均優於女生,在教師評定方面所獲致之正、負評價也較多。而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