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建議

依據前述之研究結果、結論及個人教學省思,提出如下的建議,期能做為後續研 究之參考:

壹、對生命教育課程的建議

一、課程設計

(一)教材內容應貼近學生生活

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最有切身的感覺,也最易產生共鳴,因此,教材內容 應該更生活化,更貼近學生真實的生活層面,以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並可將所學應用 在實際生活之中。例如本次生命教育課程,以籃球場的使用規則做為討論主題,多數 學生對此活動表示肯定,也有學生以類似的個人經驗進行分享交流,提高學生參與討 論,建立共識的意願。相較於此,在「他們的故事」活動中,因研究者的疏失,未考 量學區學生的生活經驗,選擇以珍古德女士做為引起動機的角色猜謎之主角,結果兩 班學生知道的人數寥寥無幾,自然無法對珍古德女士展現出來的特質產生共鳴。因此 在教材選擇上,內容應考量學生程度,貼近學生生活。

(二)教材設計應契合課程目標

生命教育是全人的教育,內涵相當廣泛。也正因為如此,生命教育的教學者及教 材的編輯者在選取內涵時,該以何種考量標準及條件為依據,就顯得非常重要。教材 編選與活動進行,必須要能夠緊扣課程的目標,掌握課程的目標與方向,才能深化概 念的建構(陳浙雲,2001)。本研究以自我概念的建構為主軸,因此教材內容著重在 生命教育「人與自己」、「人與他人」兩個面向,雖然未能顧及其它向度,但因主題 明確,多數學生表示藉由生命教育課程中,增加對自我的了解與肯定,進一步學習到 與他人相處的智慧。測驗結果亦顯示,此一課程對學生自我概念的發展,產生正面影 響。

二、教師教學

(一)提供學生自主思辨的機會

生命教育重視反省與實踐,透過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同儕之間的知識互動溝 通與價值澄清,透過認知衝突,促使學生反思影響個人行動背後隱而未現的信念與價 值觀,在分析辯護及反思中建構知識(陳芳玲,2000)。因此,在課程進行時,教師 應扮演好引導與催化的角色,避免說教,給予學生自主思辨,增進學生自我解決問題 的能力,提昇自我概念。除此之外,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具有真誠情感,才能使學 生感應與迴響,以使生命教育的課程能夠自然地融入學生的學習之中。本次的實驗結 果證實,研究者以個人的生命經驗進行分享、鼓勵同儕互動,對於學生的討論回饋紿 予正面肯定,形塑一個友善而積極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樂在討論、分享與思辨,對於 學生正向自我概念的建構,有所助益。

(二)妥善進行時間分配與控制

活動時間未能確實掌握,是本次課程實施必需改進之處,如第一單元「魔鏡,魔 鏡,我是誰?」即因為臨時增加「畫圖式的自我介紹」,而影響原本規劃時間,導致 其它活動無法完整進行,因此建議每堂課預留 3 至 5 分鐘的彈性時間,以便教師針對 課程進行時的突發狀況與學生問題進行回應,此外,學習內容的歸納與整理可以加深 學生對於主題概念的印象與理解,因此建議每個單元的教師結論時間可再增加 1 至 2 分鐘,較能完整呈現教材內容,協助學生歸納單元結束後的收穫與心得。

三、學校行政

(一)提供師資培育的進修管道

研究者在進行生命教育課程研究與實驗教學的歷程中,深深感受到自己所學的不 足,生命教育是全人的教育,概念廣博而內容多元,除了事前要參考各個生命教育課 程的實施方案,作為課程編選的參考,在課程實施時,亦需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

因此研究者覺得教師需具備豐富的知能、敏感度,適時作判斷,並持續地充電,累積 一定的教學經驗,才能有足夠的知識和技能勝任教學。若要讓生命教育成為學校教育 的重心(教育部,2001),學校則應提供教師充分的專業進修管道,安排相關課程的 講授或研習活動,聘請校外講師或專業人士共同參與,或舉辦教師之間的教學觀模會 等等,讓教師能透過這些專業進修的管道,持續不斷地進修與改進,以提升教育工作 者從事生命教育的熱誠與能力。

(二)各單位及各科老師共同配合

林思伶(2006)指出,生命教育除了課程與教材之外,更重要的是提供一個良好 的氛圍,因為校園是提供學生愛、生活與學習的場域,就像家庭成員間的關係,好的 家庭氣氛,帶來好的關係,進而影響彼此的生命觀和人際關係。學校各處室應配合加 強宣導,如利用聯課活動、班會舉辦相關的活動,將生命教育的觀念與態度融入日常 生活中。在課程實施中,必要時也可採取協同教學,如本研究中的「畫圖式的自我介 紹」若能結合美術課;短劇活動結合表演課,不僅可減少因實施此課程所佔用的綜合 活動課時間,同時也因多科目的配合,效果更容易顯現。此外,若能將生命教育課程 納入學校本位課程中,除了可喚起校方及每位教師對生命教育的重視及更強的推動力 外,更可獲得共多的經驗交換與資源交流的機會,共同營造出人性化的校園環境,發 揮潛在課程的影響力,以提昇學生對生命教育意義的了解及豐富生命的內涵,才能讓 生命教育能在潛移默化中落實。

(三)結合學校與家庭的力量

生命教育是生活的教育,教育光靠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家庭系統的支 持,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到青少年生活適應的程度與自我概念的發展(張淑 美,1995)。因此學校若能定期舉辦家長說明會、父母成長班、親子講座等活動,和 家長做良好的互動與聯繫,並在活動內容上,傳達生命教育的概念與重要性,自然有 助於家長對生命教育理念的認同。進一步使生命教育落實在家庭生活之中;對於不能 參與活動,或是不願意參與親職教育的家長們,則可透過刊物或在進行親師溝通時,

適時提供相關的資訊。相信生命教育課程若能得到家長的支持,對未來推動生命教育 課程將有更多的助力。

貳、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在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僅以南投縣山城國中七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說明生命教育課程對自我概 念的影響,在研究結果推論上宜謹慎。若未來時間、人力與經費能夠配合,各項條件 可再擴大,尤其在年級、城鄉差距方面可以再進一步探討,甚至同時進行學生、教師 及家長看法的研究,確切掌握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自我概念發展之影響,使研究更具 有推論性,並將研究結果提供學校推廣生命教育的參考。

二、在研究變項方面

在自變項方面,本研究探討生命教育的實施成效,往後的研究可採用其他已出版 之生命教育課程進行相關研究,或針對自編課程進行相關研究。在依變項方面,本研 究僅以學生之自我概念為依變項,未來研究可進行生命教育課程對生命意義與態度、

道德價值觀等的相關研究;另外,未來研究可考慮其他因素,如學生性別、家庭結構、

父母管教方式對自我概念的影響,使研究有更深一層的發現。

三、在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以量化研究為主,輔以質性內容加以印證,研究者根據量化結果了解受試 學生之影響面向,並藉由單元課程回饋表、整體課程回應問卷等質性資料內容,了解 學生的轉變,以作為改進教學之依據。建議未來相關研究,可增加質性資料來源的廣 度,如同儕互評、家長的觀察、班級教師的訪談等,從不同角度深入了解學生在實驗 過程以及實驗後的改變情形,相信較能獲致更客觀的資料。

四、研究方向方面

目前針對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自我概念影響的相關研究為數不多,建議後續研 究者可以繼續此方向之研究,以累積更多文獻,驗證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階段學生自 我概念發展的影響。此外,目前的研究,多數為生命教育課程對人際關係、生活適應、

自我概念、生命意義感、生命態度、失落情緒適應等各變項的影響,並以相關量表進 行前測、後測或追蹤測以瞭解課程對變項的影響程度,但少有探討生命教育課程內容 本身適合度的相關研究,因此若能有研究者朝此一方向,進一步發展生命教育課程的 評鑑標準或評量工具,不啻為有志從事生命教育工作者在教材的選擇與編製上提供莫 大助益。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丘愛鈴(2001)。國小「生命教育」統整課程之設計。教育資料集刊,26,289-296。

邱亮基(2006)。電影式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台東教 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惠群(2001)。國中學生經驗生命教育課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皓政(2003)。青少年自我概念向度與成份雙維理論之效度檢驗與相關因素研究。

教育與心理研究,26,85-131。

李琪明(2004)。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92,8-23。

李麗珠(2002)。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市一 所國小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麗蘋(2002)。壓縮的童年-提早入學兒童自我概念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論文。

何琦瑜(2006)。全台灣人民幸福調查。天下雜誌,354,87-90。

林玉屏(2004)。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生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林玉屏(2004)。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生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