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生命教育

本節分別從生命教育的緣起及發展、生命教育的目的與內涵、生命教育的實施現 況加以探討。

壹、生命教育的緣起及發展

「生命教育」的概念由於國內外文化背景與社會情況的差異,因此在發展的重點 上也不盡相同。國外生命教育的起源在於預防藥物濫用、暴力及愛滋病等情形的發 生,澳洲的生命教育中心,可說是國外生命教育機構的先驅,其成立宗旨就是致力於 藥物濫用的防治,而後英國亦受其影響而投入藥物防治的行列中(孫效智,2000a);國 內生命教育的起源則在於防治青少年自殺及暴力等事件的發生。茲將國內外生命教育 的緣起及發展分別說明如下:

一、 國外生命教育的緣起及發展

(一)澳洲的生命教育

國外「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的概念是由澳洲 Ted Noffs 牧師於1974年所提 倡,由於澳洲當地青少年嗑藥問題相當嚴重,Ted Noffs 牧師認為預防教育應該從小 就開始,經過五年的研究與計畫,1979年終於在澳洲雪梨建立第一所生命教育中心

(Life Education Center,簡稱 LEC)。該中心目前已成為一個國際性機構,屬於聯合 國「非政府組織」(NGO)的一員,在中國(香港)、紐西蘭、南非、泰國、英國、美

國等六個國家均設有相關機構(黃雅文、姜逸群,2005)。澳洲「生命教育中心」致 力於防治藥物濫用、暴力、與愛滋病,其主要作法是藉由學校與社區的合作關係,幫 助青少年消除不合法的藥物使用和抽煙問題,避開或延遲使用酒精,並減少任何因使 用藥物所產生的危害,給予學生一個正向而積極的生命起點,讓孩子遠離毒品 (孫效 智,2000a)。

(二)美國的生命教育

吳庶深、曾煥棠(2002)在《先進國家與我國中等學校生命教育之比較研究》研 究報告中指出,有關美國的生命教育包括:品格教育、迎向生命挑戰的教育及社會情 緒教育三部分。品格教育國家委員會 The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 (CEP)是一個非 政府和個人的聯盟團體,致力於國民青少年時期道德品格和公民的美德發展上,創造 一個具同情心及有責任感的社會。

迎向生命挑戰的教育,則由 Waters J.D.在 1968 年創辦 Ananda Schools(意指快樂喜 悅的校區)開始,其創校宗旨是教導孩子生活藝術以及傳統教育的知識。生命教育是 要教導孩子什麼才是成功的人生,如何活的有意義,如何面對人生各種挑戰事先做好 準備。初級教育課程從 1979 年開始,由 150 位全職或部分工時的教育者,使用超過 100 個可移動式的學校教室,配合學校課程,形成直接傳遞生命教育的全國網路系統。

第三部分則為社會情緒教育,社會&情緒教育中心(Center for Social and Emotional Education, 簡稱 CSEE )是非營利的國際組織(機構)。主要投入於支持父母、教育工作 者,提供他們增進孩子社會及情緒的能力。同時為父母、教育工作者和精神的健康專 家提供資源、工具和教育的課程,培養孩子們增進社會互動與情感的技術和知識。

(三)英國的生命教育

英國於1986年創設生命教育中心,並與其他生理健康、預防藥物濫用等專業機構 密切合作,學校教師及家長在整個預防藥物濫用的方案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整個 方案的推動,是由受過專業訓練的教育工作者,透過流動教室來宣導,並透過流動的

教室及以社區為基礎的自願團體來加以管理(邱惠群,2001)。

英國教育及就業部(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則在1999年正式宣 布,公元2002年八月開始,將在中等學校 (key stage 3 and 4) 實施以促進學生靈性、

道德、社會與文化發展為主軸的公民資質教育(Citizenship Education),並以強調增進個 人身心健全、人際關係與民主社會之角色扮演的個人、社會及健康教育(Personal Social and Health Education)為輔(吳庶深、曾煥棠,2002)。

(四)香港的生命教育

香港於1995年起推展LEAP(The Life Education Activity Program),包括藥物知識、拒 絕的技巧、挑戰青少年對毒品的愛好、以分享合作和角色扮演的多元教學方式進行預 防性的生命教育(參見 http://www.leap.com.hk/e/index.htm)。周惠賢、楊國強於2002年指 出,近年來,由於亞洲金融風暴,自殺現象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故香港生命教育亦開 始著重防治自殺、重視生命價值。其具體內容則以鼓勵珍惜生命和增強抗逆能力兩個 方面為主(引自吳庶深,2008)。

此外,香港生命教育的發展與民間教育與社會福利團體亦有密切的關係。香港「宗 教教育中心」和香港「神託會」十分關注生命教育的推動,相關工作人員也先後來台 灣參觀及訪問,也在返港後舉辦相關生命教育研習與座談活動,引起社會很大的回響

(吳庶深、胥嘉芳,2003)。2006年香港醫院院牧事工聯會委託編製「OMEGA生命 關顧課程」,以「全人健康、全人關顧」的為基礎,幫助上課學員可以透過課程重整 自我生命、關顧他人生命。2007年台灣雙福基金會與香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合作,完 成首張生命教育音樂CD(吳庶深,2008),皆為民間團體積極投入生命教育的最佳 例證。相較於民間的投入,政府部門則由香港教育署課程發展處於2004年進行「生命 教育教師培訓」,顯示教育行政單位正式重視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香港政府目前是以 德育與公民教育的框架-包括學校課程、學生輔導、課外活動服務等,推動生命教育 相關工作。個別學校則以「生活教育」、「情意教育」、「生命教育」等名稱,發展 符合學生情況的生命教育課程(楊國強,2005)。

綜上所述,國外的生命教育較重視對人體健康有所危害的相關議題,如暴力問 題、藥物濫用、愛滋病防治等,同時利用各項行動方案以增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及傷 害的預防,較傾向於「生理健康」取向的生命教育,而積極的探索自我、認識生命、

尊重生命此類生命教育課程則為近年來發展的趨勢,從文獻探討中亦可知,無論是美 國、英國亦或是香港的生命教育目前發展的主軸,皆視生命教育為培養健全公民資質 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在公民教育的推動上,更應落實生命教育全人發展的理想。

二、國內生命教育的緣起及發展

國內生命教育的推動,自前台灣省教育廳於八十六年底開始推動生命教育,到教 育部於八十九年宣佈設立「生命教育委員會」迄今已有十二年的時間。在這段時期中 生命教育由台灣省中等學校的一項專案計畫,逐步發展成為全國各級學校教學系統的 一部份,並逐漸成為社會教育的一環。本文回顧這期間生命教育的發展歷程,並就政 府教育政策及實施概況以及民間團體的發展來說明台灣推動生命教育的情形。

相較於國外生命教育著重在愛滋與毒品的防治,台灣推行生命教育則源自於層出 不窮的校園暴力與學生自殘自殺現象。這兩類戕害生命的暴力事件時有所聞,發生的 年齡層亦逐漸下降,喚起了大家對生命教育的重視,也是國內生命教育的興起原因。

由於校園暴力以及自殺案件不斷發生,前台灣省教育廳廳長陳英豪認為有必要在校園 實施生命教育,於是在1997年底開始推動生命教育,訂定「台灣省國民中學推展生命 教育實施計畫」。其實施的重點包括:一、輔導研習團前往國外觀摩各校生命教育推 展的成效與方式。二、八十七學年度,各國中開始推行生命教育。三、高中、職學校 於八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開始實施「生命教育」課程,八十八學年度開始全面實施。

四、舉辦各項研習會,以培養各校校長、輔導教師及相關人員推展生命教育的知能。

生命教育推動之初,由於台中市曉明女中推動倫理教育已有幾十年經驗,因此前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委託曉明女中成立「生命教育推廣中心」為推動生命教育的總中心 學校,負責規劃生命教育推廣活動,並為全省國中、高中職編輯教材,培訓師資,三

年來完成國高中六年一貫十二單元的生命教育教材、教師手冊,每月出刊「生命教育 通訊」。除此之外,在各縣市設置「中心學校」,計有國中四十所,高中及高職共十所,

此推動計畫直到民國八十八年六月底,因前省政府教育廳在精省後改組為教育部中部 辦公室而告暫停(鄭金川,2001)。

直到九二一地震發生後,在學者的建議要求下,政府將災後心靈重建的任務放進 生命教育的推動之中(鈕則誠,2004)。八十九年教育部正式成立「教育部生命教育 推動委員會」(民國九十六年一月改名為「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諮詢小組」),生命教 育納入學校教育正式環節,盼望從小學至大學一貫實行。前教育部長曾志朗更於九十 年元月宣示公元2001年為「生命教育年」,期待透過生命教育的推動,全面評估校園 教育的生態,落實人文關懷,根植優質的校園文化,建立一個尊重生命的教育環境(張 輝道,2001)。

九十年七月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十年計畫。分為兩階段實施。第一階段為中程計 畫(90-93學年度),第二階段為長程計畫(94-99學年度)。期盼藉由十年的計畫,結合地 方政府、各級學校、民間團體的資源,系列規劃生命教育推動課程。具體的目標為:

一、鼓勵學生探索生命的意義、目的與理想。二、落實「德、智、體、群、美」,五 育均衡的教育目標。三、培養學生道德判斷的能力。四、幫助學生在生活中實踐道德 倫理。五、提升學生情緒智商、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與他人相處的能力。六、開展多元 學習環境,協助學生發展各種智慧與潛能。該計畫更提出未來十年生命教育的發展趨 勢如下(教育部訓育委員會,2001)

1、前四年之中程計畫著重於中小學之生命教育課程、師資、教材等研發及推廣。後六

1、前四年之中程計畫著重於中小學之生命教育課程、師資、教材等研發及推廣。後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