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發現,導師採服務領導為學生建立社群,營造出學生之間互相合作的 學習環境,教導學生,價值、態度和行為,可以引導學生反思己身的問題,讓學 生學習冷靜溝通、妥協和處理衝突的能力和經驗,理解自己的行為對別人所造成 的影響,進而負起學習的責任,並自我督促。進行團體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在服 務領導者的帶領與服務之下,是具有主動意願的「跟隨者」,慢慢學習從被動回應 到能主動負責,進而去服務他人。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探討國民中學導師服務領導之具體行為、師生感受及對師生互動之影 響,並綜合文獻探討、訪談、觀察、文件分析之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下列具體 建議,以供導師、學校教師團隊、未來研究之參考:

壹、對導師的建議

一、導師應落實服務領導的精神,表現「傾聽同理」、「啟發激勵」、「真誠服 務」、「建立社群」等行為

一位成功的導師,應落實服務領導的精神,兼具經師與人師的角色。導師的 責任重大,是班級的領航者,引領著班級中的每一位學生成長,而真正的領導應 始於領導人內心的修為,且以服務他人為優先。縱使教育部提出導師注意事項來 明定導師的職責,但終究無法以法律的角度全面規範,導師的工作是一份良心事

160

業,導師多 0.01 的服務與付出,對學生可能產生不同的影響,以「傾聽同理」、「啟 發激勵」、「真誠服務」、「建立社群」等行為與學生進行良性互動,長此以往,相 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導師對學生的付出不會白費。

二、導師應從日常互動、班級經營、學生同儕等多方面著手,建立良好的師 生互動關係

導師應從多方面著手,以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係。首先,在日常互動方面,

導師應主動關心學生,扮演「同理的傾聽者」的角色,將說話的權利交給學生,

並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感同身受,營造良好的師生互動環境,透過適切的身體語言 與眼神回應,多使用正向的言語表達,輔以日記給予關懷,讓學生感受到導師發 自內心的關心,相信長時間用心深耕後,學生一定能有所感知。第二,在班級經 營方面,導師應剛柔並濟、賞罰分明,鼓勵學生勇於接受挑戰與成長,給學生訂 定期望目標,幫助學生規劃達成目標的方法,不吝增強好的表現,有助於建立自 信,並以全方位的詮釋,發掘學生的優點,引導學生多面向思考,拓展視野。第 三,在學生同儕方面,導師可善用同儕輔導,讓學生從同儕的成功或失敗的經驗 中學習,採民主開放式的領導,讓全班同學集思廣益,學習溝通與互助合作,凝 聚班級的歸屬感。

三、導師應加強與家長及任課教師溝通協調

導師在學生與家長、學生與任課教師之間,扮演著重要的溝通角色,能有助 其關係的建立與發展。首先,在家長方面,導師應增加與家長接觸、溝通的機會,

學期初,導師應主動與家長聯繫,有助於瞭解學生的成長背景;平時善用各項溝 通管道,例如:聯絡簿、電話、學校活動等,當學生有良好表現時,也應告知家 長,一起鼓勵學生,而非只在學生行為偏差時才聯繫。導師應引領家長參與學校 教育,提供相關的親職資訊,充分溝通以建立夥伴關係,良好的親師關係和信任 是建立在日常耕耘的基礎上。再者,在任課教師方面,導師應透過交流溝通,讓 任課教師知道學生狀況,互相配合調整,便能達到相加相乘的效果,亦有助於任

161 課教師有效經營班級,提升教學效果。

貳、對學校教師的建議

一、學校教師應加強與導師、學生、家長、任課教師以及教學行政之間的交

交流包括導師、學生、家長、任課教師以及教學行政之間的互動,彼此需要 攜手合作。導師與學生之間想要建立起一個良好的互動關係,導師佔有舉足輕重 的地位,當導師願意耐心傾聽學生的心聲和需求,學生才能感受到導師的用心與 關心,奠定師生溝通的基礎。導師與家長之間可以彌補彼此的不足,透過雙重管 道以瞭解學生,將對學生的影響力發揮到最大。導師與任課教師之間可以時常討 論,彼此分享、觀摩教學方法與心得,省思自己的教學方法和處理方式,發揮一 加一大於二的力量,促進更多的專業成長,另外,也可以透過不同學科領域的專 業對話,開拓對事物的新思維。導師與教學行政之間可以相互配合,共同規劃辦 理多元化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當中,學習同儕間的團隊合作,增進人際互動能 力。

二、學校宜多安排溝通技巧與親職教育的研習課程

良好的溝通是一種雙向的過程,首先,建議校方可多安排導師溝通技巧的研 習課程,以增進師生及親師間的溝通能力,當意見能夠充分溝通時,訊息才能確 實傳達。再者,開設親職教育的研習課程,以促進家長的成長,學生的學校生活 和家庭生活的重要事件會連帶互動與影響,導師應讓家長能隨時明確掌握孩子在 校的各項表現,結合家長力量,共同為學生努力,良好的親師溝通是瞭解學生、

協助學生發展的方法。

參、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場域方面

162

本研究重點在於研究國民中學導師服務領導行為與師生互動關係,而研究者 本身即為個案學校內之教師,平日與學生有頻繁的接觸,對於訪談內容的詮釋,

可能帶有從教師主觀角度切入的觀點。後續研究者若能選擇其他學校為研究場域,

能更客觀、深度地瞭解師生互動之實際面貌。

二、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是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針對一個案學校進行研究,後續研究者可以此 為基礎,進行量化研究,蒐集足夠的樣本進行統計分析,可就相關的研究問題,

更全面性的加以探討。再者,以本研究所建構之導師服務領導之四個構面,可以 深度觀察一個班級的師生互動現況,以瞭解教師服務領導行為的具體表現方式及 學生的回應情形,並進一步探究服務領導之優缺點與限制。

16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文科、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希孟(2012)。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知覺校長服務領導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 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素真(1998)。愛在溝通。臺北市:幼獅。

王滋慧(2011)。新北市國民中學導師服務領導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輔仁 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石文宜(2006)。國中生人格特質、師生互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關係。國立政治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朱社君、林奇賢(2000)。e 世代的師生關係。師友,400,18-21。

何怡欣(2007)。臺南縣市國民小學教務主任服務領導與教師工作士氣關係之研究。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吳和堂(2003)。「我最喜歡的教師」之行為分析。師友,434(3),0-5。

吳忠蔡(2010)。基隆市國小五年級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師生互動與國語學業成就 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吳康寧(1998)。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吳淑娟(2012)。新北市國中導師幽默感與師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 育經營與管理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清山、林天祐(2004)。教育名詞解釋:僕人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20,154。

呂玉蘭(2009)。班級部落格平台上師生互動與班級認同感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164

呂詩琦(2011)。國民中學教師覺知校長服務領導、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組織公民 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市。

李佩怡(2005)。師者新詮──如何成為幫助學生成長的良師益友。教師天地,138,

21-24。

李紹廷(譯)(2010)。James C. Hunter 著。僕人修鍊與實踐。臺北市:商周。

杜永泰(2005)。華人師生關係測量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杜宜展(譯)(2008)。Neal A. Glasgow, Cathy D. Hicks 著。如何成為成功的教師:

以研究為基礎的 91 個班級經營策略。臺北市:心理。

汪微萍(2010)。師與生、拉與扯──學生眼中的師生互動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守民(1999)。新世紀的管理──談僕性領導。護理雜誌,46 (2),72-76。

周秀玲(2012)。點亮生命的曙光──國中教師生命關懷與師生關係之個案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周燦德(2008)。師生關係理論及實徵研究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66,80-91。

房美玲(2010)。國民小學總務主任服務領導行為與處室成員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 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立凱(2009)。從人權教育理論探討師生關係之建構-以教師觀點分析。國立臺南 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林文律(2006)。中小學校長談校務經營(下冊)。臺北市:心理。

林怡君(2013)。班級中師生互動之探究-以幼兒知覺班級兩位老師為中心。國立 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林怡呈(2010)。國小資深教師的師生關係-師者與父母心的雙軸實踐。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165

林思伶(2004a)。析論僕人式/服務領導(Servant-Leadership)的概念發展與研究。

高雄師大學報,16,39-57。

林思伶(2004b)。教育領導人的培育與發展:全系統與服務領導的實施策略。臺 北市:梅霖文化。

林思伶(2009)。校園經營的領導美學──僕人╱服務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88,

林思伶(2009)。校園經營的領導美學──僕人╱服務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