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

8.2 建議

一、飛安系統之本質

飛安系統之範疇相當廣泛,包括環境、管理、活動與績效等層面,本研 究僅針對其飛安管理系統之核心—線上與管理活動,以及組織之安全管理,

對於其他因素並未於研究中加以考慮。因此,為求落實全面性飛安系統之管 理,以及掌握其他因素對安全管理之影響,建議後續研究可進一步拓展研究 之範疇。

二、飛安管理之機制

本研究結合品質管理與風險管理之理論,提出安全管理系統之機制架 構。就其概念而言,此一架構不僅適用於航空公司自身飛航安全之管理,對 於主管機關對民航業者之監理與督導,以及其他組織安全管理領域其運作內 涵之解析,亦有所助益。此外,本研究針對安全架構及分析、安全計畫、作 業活動等主要安全核心層面予以闡述,對於如何更精緻之安全規劃、安全控 制與安全提升之具體方法與施行步驟,值得後續研究。

三、飛安管理之藍圖

(一) 細分與整合作業活動環節

完整且嚴謹之飛安管理運作藍圖為飛安分析模式建立之基礎,而如 何適切劃分各活動運作之層級與範疇並適切串連為其關鍵。本研究將飛 安管理核心系統分為安全架構與分析、安全計畫與線上活動等三層,並 將安全計畫分為人員、文件、設施與控制四類,或是將飛行資訊之相關 活動分成「航機與組員適航確認」、「飛航資料蒐集」、「飛行計畫擬定」

與「飛行計畫簡報」等四項;不過,各項計畫與活動之層級與範疇,可 視航空公司之規模與實際作業之需要,再進一步細分或者整合。

(二) 探討次要結構與雙向關係

在航空公司安全管理運作流程中,活動與組織間之關係並非單純僅 有單向之影響關係,尚包括雙向互動或串結成迴圈之情況,本研究目前 主要探討上層對下層及變數與變數間單向之主要關聯結構,至於較為複 雜之次要關聯結構,可於後續研究進一步探討。

四、安全評量之指標

(一) 精簡評量構面與衡量指標

本研究所研擬之飛安評量指標架構,著重於安全影響因素之釐清與 指標研擬之參考,若要精確衡量航空公司之飛安體質,可進一步運用焦 點團體之訪查或嚴謹之量表校估方法(如 SERVQUAL ),篩選重要之衡 量指標,以提升指標之可信度與衡量之有效性;不過,由於系統設計與 系統執行兩評量構面,彼此間具有因果關係,所以於評量指標精簡與校 估時,需謹慎注意此項因素。

(二) 修正指標尺度與評點方式

指標尺度與評點方式為分析模式能否確實評判與診斷潛在危險之 關鍵,為使各項指標能反映對等之安全程度,獲致適切之總體性評量指 標,本研究提出單位化指標評量尺度與指標評點之方式,以及運用相 乘、相加與權重之方式整合不同評量指標之概念。然而,對於指標準則 之標準尺度能否獲得使用者一致性之認同,以及平均數值區間能否妥善 區別安全與危險之差異,礙於實際資料之限制無法運用統計方法予以校 估與推論,待研究條件成熟可另外予以強化;此外,本研究基於指標間 平行互補或交互加成之關係,運用相加或相乘之方式予以整合,不過對 於指標間之實際關係,以及較為精準之計算公式,則有待進一步探討。

五、分析模式之應用

(一) 拓展分析模式之應用範疇

本研究茲以飛航資訊相關活動—「航機與組員適航確認」、「飛航資 料蒐集」、「飛行計畫擬定」與「飛行計畫簡報」,以及相關之組織面安 全計畫、安全分析及安全架構等層面為分析模式之應用範疇,對於其他 線上活動,如飛行前準備作業之組員值勤、物料補給、貨物裝載等活動,

或是飛航、航機維護、飛行後整備等作業尚未予考量;因此,後續可依 循本研究之系統解構方式與模式構建步驟加以擴展,形成完整之飛航運 作系統安全分析模式。

(二) 整合與分割複雜關聯結構

於模式拓展之同時,由於多樣化活動之納入,線上作業活動間之交 互關係更為繁複,如何清楚判別與區分主要與次要關聯結構,以及妥善 串接平行之雙向影響關係,將更為不易;此外,對於線上作業活動相映 之管理活動,亦由於活動之屬性差異與順序性關係,將使部分安全計畫 之範疇出現不連續或重複之狀況。例如若以現有飛航資訊相關活動為基 礎再納入組員值勤及貨物裝載等飛行前準備活動,則組員報到與確認及 貨物登記與平衡計算等銜接活動,將因活動間之互動關係使得模式之串 接更顯複雜;而相應之人員管理計畫,如何區別組員、簽派員與載重平 衡員之個別水準,又能呈現組織對於所有人員管理之整體品質,則為另 一項難題。是故,為能構建全面性系統分析模式,妥善擴展與整合飛航 運作系統所面臨之衍生性問題,必須加以注意。

(三) 克服飛安資料之建置障礙

結構化方程模式之參數估算與模式驗證,雖然不需充足之同時性資 料,僅需具有觀測變數之變異與共變異統計量,然而對於新成立或飛安 資料庫未健全建置之航空公司仍為障礙。此時,可依據本研究之系統分 析模式架構,運用層級分析(AHP)或焦點團體等意見評量方式,匯集專 家意見而獲得合理客觀之因子間交互影響權重,替代路徑關係與因子負 荷等參數;如此,本研究所擬之系統分析與計劃評估等方法,仍可適切 運行,對於航空公司飛安之管理仍有助益。然而,如何藉由主觀性意見 評量方式獲得較為客觀且合理之路徑關係與因子負荷等參數,其感知問 項之設計與評量方式為值得研究之課題。

(四) 擬訂合理之品質績效門檻

績效門檻為評判各活動環節是否發生異狀之關鍵,亦為評量危險程 度之主要準則,過於嚴苛則容易發生錯誤警訊,增加飛安管理之負荷與 調查資源之浪費,過於寬鬆則無法有效發掘系統潛在問題,喪失系統分 析模式之功能與增加危險事件發生之可能性。因此,如何針對各活動環 節之屬性擬訂合理之品質績效門檻,確保模式診斷潛在危險之有效性,

並且降低對於正常環節之誤判率,值得後續研究深入探討。

(五) 考量改善計劃之成本與時效

衡量模式為結構化方程之基礎架構,除非先建立良好之衡量模 式,否則將不具任何意義。越多階層表示,表示越多系統性關鍵因素 被納入分析與考量,但卻可能同時導致辨認要件無法滿足,或使參數 估算與架構驗證無效率;因此,如何建立適切之衡量模式層級,為值 得研究之課題。此外,本研究運用因子負荷與路徑參數,由因子間層 級與關係影響效果作為改善計劃研擬之方針,對於問題改善所需之成 本與時間尚未詳加探討。為能讓改善計劃具體施行,後續可進一步考 量計劃改善所需之投入資源與施行時間,進行成本效益分析,以及改 善措施施行時效之評估。

參考文獻

交通部 (民 87),交通部第一次飛航安全改進策略會議。

交通部 (民 89),交通部第二次飛航安全改進策略會議。

交通部 (民 91),交通部第三次飛航安全改進策略會議。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 (民 89),民航政策白皮書。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 (民 91),建立航空公司飛航安全評鑑制度之研究。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民 85),台灣地區飛航安全概述。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民 86),國內外航空事故肇因分析與失事調查組織以及作業 之研究。

馮正民等 (民 87),民航政策白皮書之研修,交通部民用航空局。

汪進財等 (民 88),民航政策白皮書-天空開放政策檢討,交通部。

汪進財、葉文健、鍾易詩 (民 90),「財務績效與飛航安全關聯架構之建立」,

運輸學刊,第十三期,第四卷,頁 87-110。

汪進財、葉文健 (民 91),航空公司飛安管理資訊系統之建立,第十屆校際運輸 學術聯誼研討會論文集,頁 186-204。

汪進財、葉文健 (民 92),「航空公司飛安管理系統之解構」,運輸學刊,第十五 卷第三期,頁 309-328。

林盈合 (民 92),航空公司飛安風險因素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學系,

碩士論文。

飛行安全基金會 (民 86),航空安全:航空公司管理自我檢查(Aviation Safety:

Airline Management Self-Audit),譯自美國飛航安全基金會(FSF)-伊卡爾斯 (ICARUS)委員會。

張有恆、李文魁 (民 91),「航空公司飛安風險評估模式之探討」,中華民國運 輸學會第十七屈運輸年會論文集,頁 749-758。

張有恆、李昭蒂 (民 92),「航空公司航安全績效評估之研究」,民航季刊,第 六卷,第一期,頁 15-36。

蔡明志 (民 89),「風險管理在大眾運輸安全管理管制課題之發展應用」,運輸 計劃季刊,第二十九卷第一期,頁 181-212。

鍾易詩 (民 89),航空公司飛安管理運作模式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 究所,碩士論文。

Allen, H. W. and Abate M. L. (1999), “Work Process Analysis: a Necessary Step in the Development of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An Aviation Safety Case Study,”

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 pp.623-643.

Amjad, H. F. (1996), “Variance in Safety Performance,” Flight Safety Foundation’s 49th Annual International Air Safety Seminar, Dubai.

Anderson, J. C., and Gerbing, D. W. (1988),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Practice:

A Review and Recommended Two Step Appora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103, pp.411-423.

Andrews, J. D. and Moss, T. R. (1993), Reliability and Risk Assessment, Longman Group, UK.

Argyris, C., and Schön, D. (1978)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ATOS (1997), Surveillance Improvement Process.

Barnett, A., Abraham, M., & Schimmel, V. (1979), “Airline Safety: Some Empirical Findings,” Management Science, 25, pp. 1045-1056.

Barnett, A., and Higgins, M. (1990), “Airline Safety: The Last Decade,” Management Science, Vol.35, pp.1-21.

Berendsen, I. R. (2000), 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Achieving System Safety, AEA Technology Consulting.

Berkley, B. J. (1993), “Analyzing Service Blueprints Using Phase Distribution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 88, pp.152-164.

Bertrand de Courville (2003), “Credible Data about Events and Trends Crucial to Safety Department’s Initiatives,” ICAO Journal, Vol.57, No.1, pp.8-10.

Blakeney, R. (1983), “The Organizational, Group and Individual Levels of Analysis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ransactional Analysis Journal, 13, pp.58-65.

Bird, F. (1969), Practical Loss Control Leadership, Loganville, GA: International Loss Control Institute.

Boeing (1996), Statistical Summary of Commercial Jet Airplane Accidents- Worldwide Operations 1959-1995.

Boeing (1998), “MEDA(Maintenance Error Decision Aid),” Boeing Aero, Vol.3.

Boeing (2003), Statistical Summary of Commercial Jet Airplane Accidents- Worldwide Operations 1959-2002.

Borenstein, S., and Zimmerman, M. (1988), “Market Incentives for Safe Commercial

Borenstein, S., and Zimmerman, M. (1988), “Market Incentives for Safe Commer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