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結果與結論,茲提出對教育與研究上的建議:

一、在教育上之建議 (一)對學校之建議 1.採用彈性的選課方式

由研究結果發現,即使高中學術性向資優班區分成不同的學習領域 (如數理、語文……),但個別學生的興趣、專長仍各有差異,若可讓學 生在課程安排上彈性選擇,更能依據不同能力達到適性教學。從訪談資 料中可知學生心中希望課程的方式為︰「我覺得課程的選擇,例如說我 非常非常喜歡物理,那就是可以,比如說電腦課的時間,可以去給物理 老師教這種感覺。……就是不是說都照課表,其實數理資優班還是有課 表,還是要照著課表上課,可是如果真的對哪些科目沒有興趣可以不要 上……」,即類似個別指導的形式,就專長領域加深學習。

2.充實生涯資訊與探索

由訪談中得知,雖然資優生探索生涯時非常重視興趣,但有學生仍 缺乏明確目標,如同︰「我就是度一天算一天,我最遠的想法只有到我 考完大學我要做什麼,我後來很少去往後面想,因為太多變因了啊!」

因此,學校教育應考慮在可行的範圍內,替學生安排生涯探索、規畫等 課程,幫助其思索未來的人生方向,並協助評估與分析。另針對缺乏明 確目標的同學給予正向支持,協助學生建立達成人生目標所需的具體計 畫。

3.遭逢生涯困境的適切輔導

本研究發現人社資優生在生涯選擇時面臨自我想法與父母期望相衝 突,經幾番掙扎後仍妥協接受父母意見。況且人社學生轉出資優班大多 為了要就讀自然組,這突顯出人社班似乎只是擁有資優光環的跳板,學 生是否真想在人社領域探究令我們質疑。我們期盼學生能走屬於自己的 人生道路,不再人云亦云。另一方面,數理資優生擁有多元才能,欲從

中挑選未來就學領域似乎十分困擾他們。是故,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建 立健全的自我概念,養成自我做決定的能力並自我負責,實是當務之急。

4.提供良師或典範人物作為楷模

本研究顯示部分高中資優生在求學階段深受教師鼓勵與激發,不但 在觀念上有所啟發,更在重要決定時具有關鍵性的影響,而成功人士更 足以影響學生的價值信念。是故,提供學生優秀典範人物以供學習外,

更要成為學生生命中的貴人,協助學生建立自信、發揮潛能。

5.建立數理與人文並重的學習環境

長期以來重理工輕人文的現象一直存在,本研究也發現類似的情 形。但許多人社班學生有感於此病態的價值早該被扭轉與改變,因此,

在多元化的世代中,過度侷限在理性思維已無法滿足社會需求,理性與 感性兼容並蓄、理工與人文相互調合,才能建造出和諧的社會,學校教 育可在數理資優班加入服務課程,並到偏遠地區服務。正如有學生所言:

「學科學的人絕對有細膩的情感!」在培養專業學科知能同時,也可感 受到人味兒的教育,又未嘗不是一種新的挑戰呢!

(二)對教育主管單位之建議 1.在其他地區增設人社資優班

本研究發現人文社會資優教育的培育,的確讓學生深刻體認到人文 涵養的重要,除了自我實現外,更能展現奉獻與愛人的態度。然而,教 育部從民國八十年起即挑選十六所高中逐年規劃提升人文教育的素質,

但截至今日全國仍只有台北市三所高中設立人社資優班,在中部、南部 與東部均未出現,在人文關懷每下愈況的現今社會,更突顯盡快於其他 縣市設立人社班乃刻不容緩之要務。

2.將人社資優教育理念廣為宣傳

許多學生反應外界不了解資優班,尤其是人社班。藉此機會,教育 單位該宣傳並倡導人社資優精神與設班目的,吸引真正在該領域感興趣 的學生投入其中,也可減少一堆為了資優之名而來的學生。

(三)對父母的建議

1.讓孩子決定自己的人生

研究發現父母仍是影響高中資優生生涯選擇的主要人物,而許多父 母為了求好心切,仍依照社會價值觀或傳統所謂好科系來左右孩子的決 定。建議家長提供多元廣泛的成長環境讓孩子可肆無忌憚地探索、找自 己,鼓勵並支持孩子朝興趣發展,因為太沉重的期望不見得能讓孩子真 正快樂生活,過度壓抑自己的期待去迎合父母,所換來表面上的成功不 見得是他們真正想要的。

2.破除資優就是全才的觀念

許多父母喜歡孩子擁有資優班光環,在專題研究與課業雙重壓力 下,還希冀孩子能考上好大學,即便這兩者很難兼顧,但父母總認為優 秀的孩子應該樣樣都好,不了解許多人是偏才而非全才的,這種迷思或 誤解確實對孩子造成負擔,應該盡早去除。

二、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擴增研究對象

由於本研究起初在獲得所有轉出生的量化資料面臨諸多困難,故無 法探討人社與數理轉出生在生涯方面是否有顯著差異。建議未來儘可能 克服難題,取得轉出生的量表資訊,提升研究的完整性。此外,國內還 有許多和人社性質相近的文組資優班,如語文資優班或英語資優班,在 生涯領域中,這些和人社班均是目前研究較缺乏的,未來的研究者可延 伸觸角至不同學習領域,了解學生在生涯方面的情形與困境。

(二)深入了解資優班每位同學

訪談資料顯示,資優班每位同學想法都十分獨特,每個個體都是值 得深入探究,單一個案生涯決定的背後因素也許是錯綜複雜的,如受訪 學生所言︰「每個人都差很多,看你問到誰。」是故,資優生內在世界 是很多采多姿與充滿神祕的,更有許多耐人尋味的私密世界需要加以挖 掘,有時訪談方式不見得就可獲知現象的全貌,應該輔以其他多元的資 訊,如實際觀察、文件資料等多元方式蒐集資訊。又除了訪談外,也可

運用不同形式發現學生的生涯訊息,如同焦點團體訪談或個案研究等,

才能看到表相底下的真實。此外,在時間規劃上可更充裕,讓受訪者均 有多次訪談機會,不但可讓內容廣泛豐富,也會更深入了解受訪者內在 世界,看到更不同的經驗與脈絡。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93 學年度起,高中開放設資優班增為七類(2004,1 月 17 日)。聯合報,

B1 版。

于曉平(1998)。雙親在資優生生涯發展中的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于曉平(2002)。雙 親 在 資 優 生 生 涯 發 展 中 的 角 色 之 研 究 。 特 殊 教 育 研 究 學 刊 , 23, 141-162。

于曉平(2005)。高中數理資優女生選擇進入基礎科學科系之歷程研究。

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9,337-362。

于曉平(2007)。高中數理資優女生性別角色、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 之關聯及角色楷模課程實驗之影響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 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毛連塭(1995)。資優教育課程與教學。台北市:五南。

田秀蘭(1999)。女性對生涯阻礙知覺之質的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1(1),

89-107。

田秀蘭(2001)。青少年生涯發展中的重要議題及輔導策略。中等教育,

52(5),38-52。

田秀蘭(2003)。社會認知生涯理論之興趣模式驗證研究。教育心理學報,

34(2),247-266。

白瑩潔(2007)。學生的課程詮釋-以建中人文社會科學資優班學生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9)。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88 年年報。2005 年 11 月 9 日。取自

http://nr.stic.gov.tw/ejournal/YearBook/88/chi/2-2.pdf。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0)。中華民國人文社會科學白皮書。台北市: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5)。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台北市︰行政

院青少年事務促進委員會。

扭轉重自然、輕人文教育趨勢 教部挑選 16 所高中 強化人文社會科學 (1991,9 月 4 日)。中央日報,5 版。

呂金燮、李乙明譯(2003)。J. VanTassel-Baska 著。資優課程。台北市︰

五南。

李翠玲(1990)。傑出肢體障礙人士生涯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遠哲重視人文研究(1993,12 月 18 日)。自由時報。4 版。

李詠秋(2002)。原住民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阻 隔因素之關係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

汪金英(1994)。高中資優生與普通生之性別角色及其生涯展望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容伊(2001)。高中數理資優生生涯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 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幸台(1981)。資優學生需要職業輔導。資優教育季刊,3,4-6。

林幸台(1983)。我國高中及大一學生職業決策行為之調查實驗與研究。

輔導學報,6,91-124。

林幸台(198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臺北:五南。

林幸台(1988)。性別因素、職業自我效能與職業選擇的關係:高一學生 對職業的考量與選擇。輔導學報,11,71-94。

林幸台(1993)。高一資賦優異學生生涯發展歷程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 學刊,9,191-214。

林幸台(1994)。資優學生的生涯輔導。載於國立台灣師大特教系所、中 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編印:開創資優教育的新世紀:我國資優教育 二十年來的回顧與展望,215-230 頁。

林幸台(2002)。資優學生的生涯輔導。輔導通訊,69,14-18。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等編著(1997)。生涯輔導。台北:空

中大學用書。

林清文(1994)。大學生生涯確定狀態及其因徑模式經驗之研究。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惠瑜(2004)。大學生知覺之家庭親子界限與其生涯自我效能的關係。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金樹人(1986)。社會學習理論與生計決定。諮商與輔導月刊,4,24-29。

金樹人主講,蔣季宴整理(1990)。資賦優異學生之生涯輔導,國小特殊

金樹人主講,蔣季宴整理(1990)。資賦優異學生之生涯輔導,國小特殊